立体构成优选教案—详案.docx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教案:立体构成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以立体构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计算机;2.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3.教学工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引出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形状、体量、空间关系等;2.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比例的处理等;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三、实例分析(20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构成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构成要素和技巧;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四、练习与实践(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立体构成的练习,如通过给定平面图形,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立体模型;2.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2.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同时指导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进行总结;2.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拓展立体构成的知识与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全面介绍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方法和技巧。
通过展示具体作品和组织学生练习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整堂课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概念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
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一)、立体的概念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
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
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
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1、立体的类别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
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木材
质地坚硬,纹理自然,易于加 工。适用于制作结构稳定的立 体作品,如小雕塑、模型等。
塑料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良 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复杂 的立体形态,如模型、装置艺 术等。
金属
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具有现 代感。适用于制作精细、小巧 的立体作品,如首饰、小雕塑
等。
材料选择原则与方法
根据作品主题和风格选择材料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
时间分配
每周4课时,共16周,总计64课时。 其中,前8周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训 练,后8周进行作品制作、展示与评 析。
02
立体构成基本概念与原理
立体构成定义及特点
立体构成定义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 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 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
根据作品的加工需求,选择易于加工的材 料,以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表现技巧指导与实践
色彩运用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 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注意色彩与作品
主题的协调性。
形态塑造
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手段,将 材料塑造出所需的立体形态。注意
保持形态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A
B
C
D
空间感营造
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出 作品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质感表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 不同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粗糙、柔软等 ,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05
立体形态空间组合与变化规
律
空间组合方式探讨
线性空间组合
通过线性元素(如线条、杆件) 的排列、交错、叠加等方式,形 成空间感。这种组合方式简洁明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比例与尺度等。
3.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切割、堆积、折叠、弯曲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总结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的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学生对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的教材和参考书。
2. 立体构成的实例图片和视频。
3. 制作立体作品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的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2024年《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 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在三维空间 中如何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立体
形态。
2024/2/29
课程内容
课程涵盖从立体形态的基本要素、 形式美法则、材料与工艺到立体形 态的创新设计等内容。
课程意义
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 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 基础。
节奏与韵律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通过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曲直等变化,以及色彩、肌理的对比与调和,形成 有规律的起伏和变化,从而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13
对比与调和原则
要点一
对比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要素放在 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各自的特性。 如大小对比、形状对比、色彩对比等 。
要点二
调和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或不同要 素放在一起进行协调,使之和谐统一 。如色彩的调和、肌理的调和等。
评价流程
首先由教师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互 评,根据评价标准给出分数;最后由 教师给出综合评价和建议。
2024/2/29
25
优秀案例分享及启示
2024/2/29
优秀案例
选择历届学生中的优秀作品或知名设计师的经典案例进行分 享。
案例启示
通过分析优秀案例的设计思路、技术手法和创新点,引导学 生汲取灵感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同时,鼓励学生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等要素,塑造 出具有独特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外形。
3
建筑结构的优化
立体构成原理有助于实现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 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欣赏点
通过巧妙的几何形态组合,展现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二:《流动的光影》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01
纸艺、LED灯
风格
02
光影立体构成
欣赏点
03
运用纸艺和光影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体验,探索了光与
影的交互关系。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及点评
0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组
织。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
03
的问题。
学生动手制作现场指导
2. 巡视与指导
1
2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关注学生的 制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3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 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性。
块材的切削与堆积
通过切削、雕刻等手法,将块材加 工成所需形状,并进行堆积、组合 。
空间与质感表现
利用块材的体积感、质感表现立体 形态的厚重、轻盈等感觉。
04 创意实践案例分 析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一:《空间之塔》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金属、玻璃
风格
创意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二
《未来之翼》
实践目标
探索未来科技主题下的立体构 成表现。
实践步骤
确定科技主题;设计未来感强 烈的几何形态;运用透明材质 和光影效果;完成作品并展示 。
创新点
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展现 了立体构成的未来感和前瞻性
2024版年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x
15
折纸艺术表现技法
01
02
03
基础折纸技法
学习基本的折纸技巧,如 山峰折、山谷折、内折、 外折等,掌握纸张的基础 变形方法。
2024/1/30
复杂折纸造型
通过组合基础折纸技法, 学习制作复杂的折纸造型, 如动物、植物、人物等。
创意折纸设计
鼓励学员发挥想象力,自 主设计具有创意的折纸作 品,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29
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和技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作出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提倡探索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造型手段和技术,探索立体构成的新领域和 新应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参与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锻炼能 力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动力。
• 线:线在立体构成中具有长度、方向和位置等属性。线的形态多样,包括直线、曲线、折线等,可以表达不同 的情感和动感。线的运用可以丰富立体构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 面:面是立体构成中二维的形态,具有长度和宽度。面的形态可以是平面或曲面,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割、折叠、 弯曲等手法形成丰富的立体形态。面的运用可以增强立体构成的视觉冲击技法
拼贴材料选择
介绍适合拼贴的各种材料,如彩纸、 布片、树叶、金属片等,让学员了解 不同材料的特性和表现效果。
创意拼贴设计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拼贴技法和构图技 巧,自主设计并制作具有创意的拼贴 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拼贴构图技巧
学习拼贴的构图方法,如对称、均衡、 对比等,掌握如何运用不同材料和色 彩进行构图。
2024/1/30
透视原理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堆积、弯曲、缠绕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和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4. 练习: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立体构成练习中的作品,包括创意性、技巧运用、设计完整性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雕塑展览等,增强对立体构成的直观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立体构成竞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参考书籍和杂志。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立体构成网站、视频教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九年级美术上册《立体构成》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立体构成原理。
2.分析一个你喜欢的立体艺术作品,阐述其立体构成技巧。
3.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如何运用立体构成原理创作一件具有创意的作品?
4.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如环境布置、生活用品设计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立体构成的魅力,提高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
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此外,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立体构成的知识。
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立体艺术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针对立体构成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等。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立体构成的内涵和技巧。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立体构成》教案 第1课 认识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课时分配表2我们设计、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学生】聆听、思考问题导入(5 min)⏹【教师】展示“纸质立体世界”图片,并提出问题:请你选择一幅作品,说说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学生】观看、思考、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宫灯、包装盒、立体书、纸雕等作品……其实,这些精妙绝伦的设计背后都有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
⏹【学生】聆听、记录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18 min)⏹【教师】讲解新知:立体构成起源一、立体构成与包豪斯◉【教师】组织学生扫码播放“你听说过包豪斯吗?”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包豪斯生平和艺术理念立体构成源于包豪斯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是在包豪斯学院创办后确立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视觉训练和造型规律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潜在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立体造型能力。
1919年4月,德国魏玛市成立了一所名为“包豪斯(Bauhaus)”的学校。
格罗皮乌斯是首任校长,也是包豪斯的奠基者,他受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影响,在教学方法和设计风格上做了重大改革。
同时,在康定斯基、李斯茨基、里特维尔德、保罗·克利、约翰·伊顿等艺术家的努力下,包豪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种代表未来的新美学思想。
包豪斯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播放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作用,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历史,开阔学生的眼界3能力与设计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还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教育口号,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开创了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理论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兼修艺术与技术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设计注重满足实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性能,并且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包豪斯虽然仅仅存在了14年,但它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教学重点: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教学难点:将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构成制作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空间中的各种形态1、自然形态2、人为形态3、偶发形态4、抽象形态第二节什么是立体构成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内容1、形态要素2、材料要素3、形式美法则4、“重力”和“移动”问题第四节立体构成的意义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一节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1、立体构成中的点2、立体构成中的线3、立体构成中的面4、立体构成中的体第二节立体构成的空间、色彩、肌理1、空间2、色彩3、肌理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一节对称与均衡第二节对比与调和第三节节奏与韵律第四节比例与尺度第五节联想与意境第六节多样与统一第七节动感与量感第二单元(理论2学时):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1.教学目的:在平面材料(尤其是纸张)上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使之具有立体感、秩序感、美感。
2.教学重点: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3.教学难点:二点五维各种形态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第一节材料运用和加工方法1、二点五维构成的材料运用2、纸张常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1)折屈(2)压屈(3)弯曲(4)切割(5)随意加工第二节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1、切折构成(1)一切多折(2)多切多折2、板式折叠构成3、概括夸张造型4、创造肌理效果第三单元(理论2学时):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线材的分类,了解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的加工方法,掌握线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2024年立体构成教案打印-(含多场合)
立体构成教案打印-(含多场合)教案名称:立体构成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立体构成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2.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特点,如空间性、立体感、稳定性等。
3.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
三、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10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设计原则,如对称、平衡、节奏等。
2.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创新能力,如创意、创新、创新思维等。
3.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立体构成设计和创新能力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20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二、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立体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困难,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立体构成的原理:空间、形态、材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2. 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点、线、面的运用和组合;3. 点、线、面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线、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2. 掌握空间、形态、材质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和特点;2. 形态的定义和特点;3. 材质的定义和特点;4. 空间、形态、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空间、形态、材质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优选教案—详案
《立体组成》教案(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编制人:姜静章节名称绪论授课方法课堂解说与视频赏析授课和手段目的和要求:1.认识组成教育的重要性授课目标2.认识形态与形式的差异3.认识组成的含义与要求4.熟悉组成的源流5.形态组成的基础6.形态组成教育的范围认识组成教育的重要性1)从时代发展解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3)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认识形态与形式的差异经过问答形式解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样问:形状与形态的差异形态和形状可否都拥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拥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经过透视原理创立的空幻空间或矛盾空间。
形态是经过自己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地址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认识组成的含义组成是只必然资料的形态元素,依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色、授课基本内容审美法规进行的创立性的组合。
纲领熟悉组成的源流1)20 世纪初苏联的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3)包豪斯的创立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倡议自由创立,反对模拟抄袭、抱残守缺(3)重申本质着手能力与理论涵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授课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立基础组成授课模式(三大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形态组成的基础1)第一是分解的过程,立刻复杂的视觉表象完整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照必然的形式法规将造型元素整合为吻合视觉传达授课重点与难点作业部署课后小结参照资料目的的形态。
)形态组成教育的范围1)拓展思想空间,培养空间思想能力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4)提高对资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虑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觉能力欣赏:《工业设计》电影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差异;难点:形态组成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构成》教案(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编制人:姜静章节名称绪论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和手段目的和要求: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目的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3.了解构成的含义与要求4.熟悉构成的源流5.形态构成的基础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
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教学基本内容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纲要熟悉构成的源流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形态构成的基础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参考资料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欣赏:《工业设计》影片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无认识立体构成的目的,明确学习方向。
《工业设计》影片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形态研究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目的和要求:1.流派的介绍2.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3.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流派的介绍1)后期印象画派2)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3)立体派4)结构主义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3)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4)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5)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6)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7)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1)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2)思考空间投影关系3)丰富空间造型变化4)从简单二维造型转化为三维复杂空间课题制作教学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2)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重点:构成教育的内容;难点: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通过练习结构绘画,明确三维空间关系。
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形态研究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目的和要求:1.形态构成要素1.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2.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3.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形态构成要素1)人的知觉和心理2)形态本身固有感受3)环境因素影响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1)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2)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1)形态要素a)形状b)色彩c)肌理2)关系要素1 数量,2 方位,3 光线,4 动静3)纬度要素点,线,面,体课堂作品1)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2)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重点:复合对象建模;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课后小结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构成的法则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目的和要求:1.构成的法则介绍2.审美法则的变迁3.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构成的法则介绍1)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2)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3)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审美法则的变迁1)“和谐”之美2)“冲突”之美3)“非理”之美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构成”的法则a)对称与均衡b)对比与调和c)节奏与韵律d)比例与尺寸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2)“解构”的法则课堂作品教学1)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2)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重点: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难点:审美法则的变迁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通过构成的法则明确制作手法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构成的逻辑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目的和要求:1.从平面到立体2.制作半立体构成3.构成的逻辑4.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从平面到立体1)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2)半立体的浮雕构成3)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4)走向立体制作半立体构成1)浮雕构成2)切割掀起的构成3)综合半立体构成构成的逻辑1)确立主题或限定条件2)获取题材3)分析造型要素4)将要素按数学规律作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多种创造性设想5)将排列组合的结果视觉化为形体组合6)从众多的形态方案中进行优选7)对优选出来的方案作深入发展课题制作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重点:构成的逻辑难点:构成的逻辑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构成的逻辑是获得创造性方案的有效途径。
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通过课堂综合制作来实践。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2.明确构成逻辑的步骤3.认识科学的创作流程重要性。
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1)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
2)分析三个主题的特点3)根据特点寻找相应的题材4)造型分析与优化5)针对一种题材,用多种表现手法去比较6)通过组合丰富结构造型课堂制作1)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
根据三个作品分析构成的逻辑重要性。
2)完成平面构思到立体形态转化的苹果作品。
教学重点重点: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与难点难点: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教学过程复习分钟,授新课30分钟,安排讨论 5分钟,设计布置作业5分钟,上机练习 170分钟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
作业布置完成平面构思到立体形态转化的苹果作品。
课后小结通过作品来巩固立体构成的逻辑,完善制作流程。
参考资料章节名称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点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和手段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1.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2.点的立体形态构成与要求点的立体形态构成1)点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2)点的特征a)与环境相比体积较小b)长度、宽度、高度近似c)可感知的外轮廓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3)点的作用a)起某种稳定作用b)创造视觉焦点c)创造运动感4)点的立体形态构成课堂制作点构成作品——《春》重点:点的特征难点:点的作用点构成作品——《春》用好点的特性章节名称VR渲染器基础 2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目的和要求:1.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2.了解线的视觉心理特性3.了解线的节点方式4.了解线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1)线的视觉心理特性a)线的形态b)线的断面c)线的质感d)线的性格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2)线的节点方式a)滑节点b)铰节点c)刚节点3)线的立体形态构成a)线框构造b)线层构造c)拉伸构造d)线群构造e)量感化课堂制作:利用骨架线框与内部结构线结合,制作有节奏感的线型作品,作品创意主题明确,形式感优美。
重点:线的立体形态构成难点:线的视觉心理特性利用骨架线框与内部结构线结合,制作有节奏感的线型作品,作品创意主题明确,形式感优美。
线的特点针对性强,容易塑造造型。
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面的立体形态构成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目的和要求:1.面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2.了解面的视觉心理特性3.了解面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面材印象1)轻薄感2)延伸感3)轻快感面的立体形态构成1)层面排出a)面型变化b)排列方式c)构造技巧2)“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a)折叠造型b)切割造型c)“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3)薄壳构造a)球形壳体制作b)筒形壳体制作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章节名称授课方法和手段4)插接构造5)可展开的立体形态课堂制作制作纸面插接结构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成难点:面材印象制作纸面插接结构面的特色介于线与体之间块的立体形态构成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1.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2.单体研究3.块的集聚构形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1)立体感2)空间感3)量实感4)稳重感5)力度感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布置课后小结单体研究1)基本几何形体2)形态的派生与发展a)变形b)减法创造c)加法创造块的集聚构形1)集合:成对、三个单元、若干、多数、无限2)组合:单体组合与群体组合课堂制作完成正 20 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成难点:面材印象完成正 20 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块的特色完整性强章节名称综合立体形态构成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和手段目的和要求:1.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教学目的2.强调形式的构成3.强调意象的构成与要求4.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5.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6.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强调形式的构成1.组织规律2.力象表现强调意象的构成3.情态表现4.隐喻与象征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超现实主义: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认为只有在潜意识状态里,在梦境里,才是最真实的,推崇弗洛伊德的理念。
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装置艺术( Instal Art )又称“环境艺术”教学基本内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容纲要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
它是多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
综合取用雕塑、建筑、政治、音乐、电视等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去进行解构、挪用、重建。
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立体单元组合先设计出一个单元对其进行复制若干个的复制通过疏密大小重叠等手段进行组合近似单体组合构成中的每一个单体形状彼此不同,但却很相似或有着共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