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2 上课专用
上课《劝学》字词解释版
《荀子》
• 《荀子》二十卷。由 《论语》、《孟子》的 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 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 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 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 弟子之手,现存20卷, 32篇,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治学、处世学术 等。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 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 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 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 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固定句式 省略句式
无以至千里
輮以(之)为轮
“定语后置句”略解
1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 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5、绝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2)群响毕绝 (终止、停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隔绝不通的)
(4)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5)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间断、断绝)
(6)络绎不绝
(7)绝处逢生
(走不通的,没 有出路的)
(8)绝无仅有 (独一无二)
6、于
(介词,比)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老师好!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
2.老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假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答复。
生(1):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阐述的?生(1):比喻。
师:很好。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答复。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2):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进步、开展。
师:对。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
谁能说得更全面、更详细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进步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假设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删减版讲课用基础版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
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 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
劝 学
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暴见于王 受制于人 (6)其一犬坐于前 假: (1)善假于物也 (2)乃悟前狼假寐 (3)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
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 劝 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学
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5、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强 憎恨 快 嫉妒 病
闻: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听到 见闻、学识 (2)博闻强志 声誉、名声 (3)不能称前时之闻
劝 学
中: (1)瓮中之鳖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中道而废 (4)木直中绳 (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内、里 中间、当中 半、一半 符合、适合 命中
劝 学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乊然也。 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gǎo,枯。 ④暴:pù,通“曝”,晒 ⑤槁暴:枯干、晒干 ⑥挺:直 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的原因” ⑧之: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⑨然:代词,这样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 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劝 学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
劝学课文原文
劝学课文原文文言文是最能体现文化底蕴的知识版块,古代文人的文学素养很高,语言也极其精炼优美,每一个字都值得反复推敲。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劝学原文与翻译,供大家参考。
劝学课文原文1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劝学的教案(15篇)
劝学的教案(15篇)劝学的教案1一、教材内容分析《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__记事简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__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__的主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强,能自主学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二课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课外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适时请求老师点拨与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学生“开卷有益”的道理。
《劝学》复习上课用
背诵部分:
重视背诵的部分,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系。
(根据意思来背诵,注意前后句,多做一些 “填句子”的练习)
重视背诵部分的书写,特别是不要出现错 别字。
(注意音同字,通假字,难写字,虚词)
文言文阅读、翻译
掌握常见的实词120个
注意:一词多义的练习 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首先注意课下注释中该字词的意思
整理课内,归纳总结
1、“而”的用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舍之
2、归纳总结本课中的“而”:
A.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表转折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B.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 C.蟹六跪而二螯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表承接 E.而神明自得 表假设 F.锲而不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0
要靠后天学习
作文
常见名言警句: 具有强说服力的事例:
……
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粒米成罗,聚沙成塔。老子说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 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正说 明了“积小成大”的哲理吗?荀况《劝学》 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证明积累的 意义。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在见证着大事 是由小事构成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可不译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译时也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音节助词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顷之,烟炎张天。 动词 译为“到,往 ”“ 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劝学》(上课课件)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1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宋· 陆游
荀 子
荀子(前330-前2
30),字卿名况,人们
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他是战国时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杰出
的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
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 家李斯都出于他的门下。
引问:课文第二段用了哪几个比喻? 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发生改变 提高发展
学习的 意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一段中作者借用了五组比喻,以物喻人, 前两个比喻借用“青”和“冰”来阐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会有所提高,有所发 展,由物及人,从而推导出一个道理:人通过 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提高和发展,这便是 学习的第一个意义;后三组比喻,借用“木輮 变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阐明: 自然界的物通过一定的手段改变原来的状况, 依此类推,从而导出道理:人不正可以通过学 习来改变自己吗?此便是学习的第二个意义, 故而学习的意义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人性本恶论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后天的环境 可以改善人的恶劣本性,要“明礼而 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 2、法“后王” 针对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荀子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 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 兼“礼”“法”“术”实行统治。许 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的“天命论”, 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 定胜天”的思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
《劝学》公开课优秀课件(精品、好用)
第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②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劝 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水:游水,名词作动词 ②绝:横渡,横穿,渡过
劝 学
思考: 第3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这个中 心句的?
用了5个比喻,比喻论证
跂而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
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善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 于
弥 补 假 舆马
物 致千里
不足
假 舟楫
绝江河
梳理第4自然段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于是”; 第三个为语气助词,“了”
览一遍;对其中比较喜欢的,便在题目上标上记号,再看第二 遍;非常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反复地 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底层最大,是广 泛浏览的,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 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宝塔式读书法是在阅读 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 均用力浪费时间。
比喻的好处: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 具体、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深 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小结:本文的设喻特点
1.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 比喻,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 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正面、正 反设喻,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 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劝学》诗,思考:同是“劝学”,这首 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劝学》高中原文及文化常识
《劝学》高中原文及文化常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高中原文及文化常识荀子《劝学》高中原文及文化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要经常去巩固掌握,再配合大量的进行刷题,是可以快速提高你的文言文成绩的。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劝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导入: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上课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3.学会使用喻证法。 4.默写课文。
【实词积累】
劝 已 中 槁暴
挺
劝勉,鼓励 停止 符合 晒干 直
砺 跂 疾 彰
假
磨刀石 提起脚后跟 强,声音宏大 明显,显著
借助
绝 兴
横渡 兴起 古代的半步 成功 刻 浮躁,不专心
跬 功
锲 躁
【通假字】
如:
“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 普陀山,明孝陵,香格里拉等。”此处后面列出不全面的 举例对前面的观点进行论证即为举例论证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 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 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 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 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 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 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船只的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 渡江河。君子的天赋并不是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 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 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 一(的缘故)。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 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劝学》ppt课件42张
翻译指导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原则:信、达、雅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贯
第1段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疏通文意
(古)可以(让它)。“可”,可以,可能。 “以”:介词,可不译。(今)表肯定的动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金就砺(lì)则利 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
日参省(cān xǐng)乎己
跂(qǐ)而望
须臾(yú)
假(jiǎ)舆(yú)马者 君子生(xìng)非异也
蛟(jiāo)龙
舟楫(jÍ)
骐骥(qí jì)
跬(kuǐ)步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六跪而二螯(áo)
蛇鳝(shàn)之穴( xué )
爪子和牙齿
名作状,向上、向下 数做动,专一 蟹腿 表并列 蟹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藏身
定语后置,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例(调皮的)弟弟[在院子里]踢<伤>了(可爱的)小猫。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筋骨强劲的。
“伪”:人为的意思。
劝 学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
劝 勉励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勉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 学 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
习 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
力学习的文章。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以为轮
其曲(qū )中规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劝学》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劝学》《劝学》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墨线。
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高中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中语文《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劝学》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一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高一语文课件《劝学》
高一语文课件:《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字词
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每日。
2、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弯度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古今异义(古/今)
1、輮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2、金就砺则利: 金属刀具/金子 3、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广泛地学习/知识广博
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輮以为轮 判断句式
劝学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 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劝 学
其辍 损学 如 日磨 有刀 所之 亏石 陶 , 渊 不 明 见
其勤 增学 如 日春 有起 所之 长苗 , 不 见
——
劝 学
《荀 子》
解题:劝学
劝,劝勉,勉励。这个字统 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 人们要不停止地努力学习的文章。
是谁在劝学呢?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认为“人定胜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
荀
子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 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他是先秦儒家 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形成儒家的对立两派。 在政治上,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适时行 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
重要字词 实词 须臾之所学: 片刻 提起脚后跟 跂而望: 博见: 广 清楚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借助,凭借 致千里 到达 横渡 绝江河 虚词 表修饰 跂而望 表转折是 什么?
“学不可以 已。”
第二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 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实词 取之于蓝: 提取/蓼(liǎo)蓝 木直中绳: 合乎 其曲中规: 省察,反省 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 明达 虚词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对、于
Zhòng róu yòu pù zhì qǐ xì ng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xiè áo shàn xué Cān xǐng
通 假 字
“輮”通“煣”,使…… 輮以为轮:
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 则知明而行 “知”通“智”(zhì 无过矣: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 “性 ” ,资质, 本性。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 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疏通文意(1-2段)
所以木材经墨 线(量过)就笔 故 木 受 绳 则 直 , 直了,金属刀具 金就砺则利,君子 在磨刀石上磨过 博学而日参(cān) 就锋利了。君子 省 (xǐng) 乎 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 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就智慧明达, 行为不犯错误了。
提出中心论点:
课前预习
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 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三段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 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课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 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3、疏通文章大意
检查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 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 騏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思想概说
宇宙观 认识论 政治观
“制天命而用之” “行”对于“知” 的必要和后天学习 的重要。 “法后王”
人性论
“性恶论”
《荀子》二十卷,现存32篇。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 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 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性散 文的进一步成熟。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学 习 的
能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意 义
能改变自己
木直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金利
(正面设喻)
第三段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 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式:
輮以之为轮
君子说,学习不可 君子曰:学不可 以停止。 以已。 靛 (dià n) 青 是 从 蓼 青,取之于蓝, (liǎo)蓝中提取的,但 而 青于蓝 ; 冰 , 水 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为 之 ,而 寒 于水 。 冰是水凝冻而成的,但 木 直 中 (zhò ng) 绳 , 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 輮 (ró u)以为轮,其 合乎拉直的墨绳,(如 曲中规。虽有 (yò u) 果)用火加热将它做成 槁 (gǎo) 暴 (pù ) , 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 不复挺者 , 輮 使 之 规,即使又晒干了,也 然也。 不会再挺直,加热使它 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