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合集下载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主旨。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年代。

(2)阐述《劝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劝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3.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4.2 终结性评价(1)测试学生对《劝学》的朗读、翻译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劝学》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注解、解读和分析文章。

5.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学习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劝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兴趣。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最新学习文档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最新学习文档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

《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

“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

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

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

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

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

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

(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

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

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

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

能做到吗?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一、前言《劝学》是一篇出自唐代沉佺期的文章,被誉为“中庸之义上而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初中阶段进行的,旨在通过对《劝学》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把握中庸文化的精髓。

2.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结合《劝学》的中庸思想,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探究《劝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1.PPT展示:通过PPT展示索引引导学生认识《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课堂答题: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答题,在讲解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4.小组发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教学流程及实施4.1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导入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10分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劝学》10分钟合作探究小组分享《劝学》的中庸思想20分钟讲解针对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20分钟小组发言小组展示分享、口头表达20分钟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5分钟4.2 实施方法1.导入教师开始教学前首先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阅读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阅读指导,对《劝学》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并从中把握中庸思想。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对《劝学》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

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

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

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

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

(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

)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

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生:(齐笑)不是的。

(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

六艺。

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

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

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

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

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

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生11:那不是。

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

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生:(大部分齐)那当然。

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

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

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

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

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

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

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

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

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

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生:(齐读)……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

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

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

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

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

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

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

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

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

(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

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

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

这些东西很管用的。

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

(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

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

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

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