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自古以来,劝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朱熹所著的《劝学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引导意义的教育文章。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表达和思考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
而《劝学篇》作为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节《劝学篇》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在授课之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1.备好《劝学篇》的原文2.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本文相关3.备好要进行阅读的中文译文,印在课件上以备演示4.准备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课程设计1.导入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主题是《劝学篇》。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本文的内容和特点。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2.课文阅读环节首先,教师应当将中文译注放在课件上,以方便学生同步阅读。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读法让学生读一遍,强化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接下来,分段阅读,把每一段的核心意思概括出来并进行讲解。
通过针对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
3.课堂互动环节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为什么朱熹会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4.总结环节在课堂阶段结束前,总结一下本次学习的成果和经验。
同时,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和思考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随堂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测试2.书面测试: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下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最新学习文档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韩兵一、导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而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能够改造人,能够使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把握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初读——正其音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再读——懂其文师: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口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不会翻译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共同解决。
生:第三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生:应该是即使又晒干了,不再变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师:很好,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的字,就是这个“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生:这样。
师:那么这样指代的什么内容呢?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对,就是这样。
还有其他问题吗?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假”的意思?生:借助。
师:好,你来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生: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师:好,请坐,还有吗?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句话挺长,那么这句话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你觉得翻译起来有难度呢?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感觉无从下手。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这句话?生:离开蛇鳝的同学就没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师:她有一个词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这个“寄托”,她说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
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你再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没有蛇鳝的同学无法寄身,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有哪些误区?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这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劝学法”,并分享一次“劝学教学”的实录。
什么是“劝学法”“劝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调整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习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追求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而是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
实录背景这是我老师在一节高三班级的历史课上使用了“劝学法”。
过程老师进入教室后,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又让每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意识,为接下来的讨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老师简要讲解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并引导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研读。
在学生的研读中,老师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理解,帮助同学们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在研读过程中,老师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先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然后根据课上的讲解进行补充和修正。
最后,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可片面理解问题。
在自由讨论后,老师开始进行个别“劝学”,即通过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调整他们的情感态度。
老师首先对几位特别自卑和怯懦的学生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为他们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老师接着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劝诫,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巩固和引导。
比如,老师提醒学生要避免抄袭、记忆性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注重学习的思考和总结。
效果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和提升。
同学们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了给定任务。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劝学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劝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劝学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觉得劝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劝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正如学生1所说,劝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呢?学生2:正确的学习观念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老师:非常精辟!确实,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学习对我们的未来起到的关键作用。
你们是否有人遇到过学习困难,感到挫败呢?学生3:我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尤其是在某些科目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难,没有信心继续下去。
老师:学生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能克服困难,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劝学的方法或策略?学生4:我觉得和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是一种劝学的方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智慧和互相支持来助力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还可以参加老师提供的辅导班等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劝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5:劝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老师:非常棒!劝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劝学让我们拓展知识面,培养我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劝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
《劝学》教案一等奖3篇

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一、前言《劝学》是一篇出自唐代沉佺期的文章,被誉为“中庸之义上而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初中阶段进行的,旨在通过对《劝学》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把握中庸文化的精髓。
2.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结合《劝学》的中庸思想,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探究《劝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1.PPT展示:通过PPT展示索引引导学生认识《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课堂答题: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答题,在讲解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4.小组发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教学流程及实施4.1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导入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10分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劝学》10分钟合作探究小组分享《劝学》的中庸思想20分钟讲解针对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20分钟小组发言小组展示分享、口头表达20分钟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5分钟4.2 实施方法1.导入教师开始教学前首先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阅读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阅读指导,对《劝学》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并从中把握中庸思想。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对《劝学》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着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
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
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
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
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着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
(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
)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生:(齐)解释经书的着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
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生:(齐笑)不是的。
(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
六艺。
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
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
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
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
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
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生11:那不是。
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
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生:(大部分齐)那当然。
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
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
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
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
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
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
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
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
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
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生:(齐读)……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
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
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
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
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
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
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
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
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
(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
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
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
这些东西很管用的。
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
(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
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
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
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
很好。
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
以后我们还会碰到。
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
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
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
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
《三字经》里怎么说的?生:(齐)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