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劝学(节选) 》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1
《劝学》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劝学 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 砺lì参cān省xǐng 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
2.老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假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答复。
生(1):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阐述的?生(1):比喻。
师:很好。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答复。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2):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进步、开展。
师:对。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
谁能说得更全面、更详细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进步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假设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熊静师傅的教学实录“劝学”第二课时
熊静师傅的教学实录“劝学”第二课时师:(课前)希望大家一定要抓紧早上的那么好的时间,尽可能的提出精神。
精神不好的站起来读书,特别是第一节课,精神不好的同学,要学会自己战胜自己,小细节上要好好学习。
再一点就是:这两周会有老师陆陆续续到我们学校来听课,可能会进我们的班,请同学们要怎么样?生:(扭头看我,笑)热烈欢迎!师:(笑)重要的是要有礼貌!当然,这个和学校也有一点关系但我个人觉得关系不是特别的大,主要是我们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做到谦恭有礼。
你们觉得呢?要做一个优秀的人,随时随地都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是吧!(评:不失时机地教学生如何做人,真是很不错的方法。
我认为,一个老师,要教好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她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而熊老师的心态就非常的好。
是的,学生并不是为了学校而非得有礼貌,而是,做人,一定要做到谦恭有礼!熊老师好心态,好方法也!)师:上课,同学们好!生:(整齐地)老师好!师:再来一遍吧!我还没有听到女同学的声音。
生:(笑)师:同学们好!生:(洪亮地)老师好!师:好,请坐。
翻开书!能背了吗?生:(个别说)不能!师:来,一起来背吧!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劝学,荀子,开始——生:齐读《劝学》全文师:最后的那个字“穴”,念什么?翻一下。
(生翻字典)师:我看我们的同学都能背了。
凡是我让背的你才背,我没让背的你可以暂时不考虑。
因为我们这一册要求背的非常多,但是听说高考又有变,这个考试乱七八糟的,所以,我暂时让大家背的,是2016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要求背诵的篇目。
《劝学》必须背,《师说》必须背,至于《过秦论》暂时不用背。
生:(议论纷纷)《师说》这么长!师:不然我为什么会提前来上啊!就是让大家先背着,《过秦论》暂时放一放。
来,这个“穴”字念二声,你搞不清楚就注个音,搞得清楚就不用注。
(评:当背的就背,不当背的就不背,搞得清的不注音,搞不清的就注音。
这真是极好的方法,从这里,我看到了熊老师课堂的高效,为学生节约每一分钟的时间。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韩兵一、导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而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能够改造人,能够使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把握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初读——正其音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再读——懂其文师: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口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不会翻译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共同解决。
生:第三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生:应该是即使又晒干了,不再变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师:很好,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的字,就是这个“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生:这样。
师:那么这样指代的什么内容呢?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对,就是这样。
还有其他问题吗?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假”的意思?生:借助。
师:好,你来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生: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师:好,请坐,还有吗?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句话挺长,那么这句话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你觉得翻译起来有难度呢?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感觉无从下手。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这句话?生:离开蛇鳝的同学就没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师:她有一个词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这个“寄托”,她说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
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你再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没有蛇鳝的同学无法寄身,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课堂实录》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 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劝 学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
劝 学
劝学
《荀子》
劝 学
劝 勉 学 习
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 成的,但是学习后,就比学习 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 高人的水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①中:zhòng,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ró u,通“煣”,使动,(用火烤) 使„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 符合圆规(的要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 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磨过)就 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 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 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本段旨在论述学习的意义—— 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价值。
☻
检测字词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揉以为轮,其 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揉使之 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
噫!原来 这里看得 更远哩!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喂——! 你好吗?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有哪些误区?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这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劝学法”,并分享一次“劝学教学”的实录。
什么是“劝学法”“劝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调整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习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追求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而是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
实录背景这是我老师在一节高三班级的历史课上使用了“劝学法”。
过程老师进入教室后,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又让每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意识,为接下来的讨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老师简要讲解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并引导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研读。
在学生的研读中,老师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理解,帮助同学们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在研读过程中,老师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先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然后根据课上的讲解进行补充和修正。
最后,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可片面理解问题。
在自由讨论后,老师开始进行个别“劝学”,即通过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调整他们的情感态度。
老师首先对几位特别自卑和怯懦的学生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为他们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老师接着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劝诫,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巩固和引导。
比如,老师提醒学生要避免抄袭、记忆性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注重学习的思考和总结。
效果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和提升。
同学们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了给定任务。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劝学》课堂实录26
《劝学》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一位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的大师,他的名字是?生(齐):荀子。
师:接下来我们看屏幕上,请读:生(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生也无涯”荀子曰:?师:荀子说什么?两个字?生(齐):劝学!由此引入今天的课文《劝学》。
二、正课:文本研讨(一)复习解题,积累知识师:课题《劝学》“劝”的意思是?“学”的意思是?合起来意思是?生(齐):勉励,学习,合起来意思是劝勉学习。
师生(齐):就是告诉我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们今天有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师:荀子很早以前就告诉大家要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请大家读全文一遍,能背诵的关书背诵!生:齐读全文。
师:“生”读什么?注意这是一个通假字。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关于文言文的基本常识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我们需要积累一些言的基本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见实词虚词、出自本文的成语等。
师问、生齐答:词类活用:实词: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名词做动词,游泳登高而招高:形作名高处君子生非异也生:生通性,资质,禀性重点实词虚词:须臾之所学须臾:片刻跂而望跂:踮起脚后跟博见博:广闻者彰彰:清楚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致千里致:到达绝江河绝:横渡虚词:而跂而望表修饰而致千里表专折古今异义(古/今)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疾病;快2、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不真3、绝江河绝:横渡/断绝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二)课文结构研讨师:“学不可以已”,是什意思?它是全文的什么?生(齐):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实录《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劝学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劝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劝学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觉得劝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劝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正如学生1所说,劝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呢?学生2:正确的学习观念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老师:非常精辟!确实,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学习对我们的未来起到的关键作用。
你们是否有人遇到过学习困难,感到挫败呢?学生3:我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尤其是在某些科目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难,没有信心继续下去。
老师:学生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能克服困难,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劝学的方法或策略?学生4:我觉得和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是一种劝学的方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智慧和互相支持来助力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还可以参加老师提供的辅导班等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劝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5:劝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老师:非常棒!劝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劝学让我们拓展知识面,培养我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劝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
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
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
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
(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
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
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
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
能做到吗?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 9《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语师:最近学了孔孟。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主张(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则(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还有哪些大师呢?如战国末的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南宋的朱熹等。
荀了影响大不大呢?在《史记》(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中,虽然孔子是野合而生的,但司马迁把孔子列为世家(诸侯的子弟),整篇文章有5600字左右。
孟子、荀子都放在列传里面写,写孟子的文字在1200左右,写荀子的文字只有273个。
字数的多少反映三个人在司马迁心中位置的高低,其实荀子多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
有人认为荀子和庄子包办了中国文化,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
庙堂什么意思?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分别是什么意思?朝廷和朝野!韩非子和李斯一同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李斯帮助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担任了秦朝的丞相。
韩非子是法家的开山鼻祖,而法家的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说荀子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
庄子是不想当官的,在江湖中自由的行走,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庄子创建了中国的江湖文化。
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二、走近荀子看注1。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呢?孟子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劝学》课堂实录9篇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课堂实录9篇《劝学》课堂实录1一、导语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
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生 1:重要,学习能让我们获得知识。
生 2:重要,学习能让我们以后找到好工作。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来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劝学》。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招揽人才。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文本解读1、第一段师: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 3: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师:非常好。
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生 4: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师:说得很有道理。
接下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两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生 5: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师:对,这两句话是在比喻通过学习,后人可以超越前人。
2、第二段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一段讲了什么呢?生6:这一段说的是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师:很好。
那么,这一段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生 7:这是在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师:没错,就像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变得有用,人通过学习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3、第三段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学们,这一段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生 8: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一堂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劝学》课堂实录
新教育窑上旬刊一堂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劝学》课堂实录□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高元穗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课前我们按照导学案预习了荀子的《劝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掌握论述的技巧和方法。
(老师板书:劝学荀子)在进入正课之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完成以下练习,第一题。
(投影)学生思考过后举手。
生:“劝学”的“劝”是劝勉的意思。
师:“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好,同学请坐。
第二题,我要请三位同学来朗读下面的句子,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通假字。
第一个学生朗读之后教师提问。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哪几个通假字?生:三个,“有”通“又”,“暴”通“曝”,“ ”通“煣”。
师:好,请坐。
第二句谁来朗读一下。
第二个学生朗读第二句。
师:请找出这句话中出现的通假字。
生:“知”通“智”师:好,请坐。
第三句谁来朗读?第三个学生朗读之后总结了通假字。
生:“生”通“性”。
师:三位同学朗读得很好,既注意了节奏也注意了通假字的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的过程请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中心论点)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声音特别响亮,但是个别字音读得不正确。
比如“已”和“己”,出头的读“y ǐ”,不出头的读“j ǐ”,“镂空”读“l òu k ōng ”,“爪牙”读“zh ǎo y á”。
接下来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老师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已”是什么意思?整句话怎么翻译?生:“已”是停止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师:接下来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中心观点的,咱们进入小组合作环节。
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
(投影)1.请找出本段所描述的事物及其特点,想想其说明的道理,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
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
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
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
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
(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
)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
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生:(齐笑)不是的。
(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
六艺。
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
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
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
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
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
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生11:那不是。
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
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生:(大部分齐)那当然。
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
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
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
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
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
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
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
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
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
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生:(齐读)……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
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
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
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
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
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
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
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
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
(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
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
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
这些东西很管用的。
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
(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
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
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
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