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关于背景介绍(略)师:本节课是一堂听读课。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

(教师放录音,约十五分钟)师:下面我们开始读。

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重点朗读前四段,特别是第三、四两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教师巡视几圈后,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

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第三、四段。

注意朗读的时候能体现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生甲:(略)生乙:(略)生丙:评论(略)师:总结(略)师:本文篇幅较长,但语言用的基本上是古白话,因此较为浅显,课堂上我们就不串讲了。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梳理字、词、句,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双音词以及成语,用特殊标志标出来。

同时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三,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师:这节课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是分析一下项羽这个形象。

好,先找5位同学说说作业。

(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生甲:通假字有: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通隙、奉通捧。

生乙:异义词有:山东、非常、河北、河南;双音词有婚姻、出入、竖子、吾属。

生丙:活用词有:军、王、善、活、兄、近、籍、从、目、翼、止、邢、道、间。

(活用情况解说略)生丁:成语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生:“思考和练习”二、三(略)师:作总结(略)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

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

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第一课时背景介绍(略)师:本节课是一堂听读课。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教师放录音,约十五分钟)师:下面我们开始读。

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重点朗读前四段,特别是第三、四两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教师巡视几圈后,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第三、四段.注意朗读的时候能体现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生甲:(略)生乙:(略)生丙:评论(略)师:总结(略)师:本文篇幅较长,但语言用的基本上是古白话,因此较为浅显,课堂上我们就不串讲了.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梳理字、词、句,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双音词以及成语,用特殊标志标出来。

同时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三,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师:这节课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是分析一下项羽这个形象。

好,先找5位同学说说作业。

(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生甲:通假字有: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通隙、奉通捧.生乙:异义词有:山东、非常、河北、河南;双音词有婚姻、出入、竖子、吾属。

生丙:活用词有:军、王、善、活、兄、近、籍、从、目、翼、止、邢、道、间.(活用情况解说略)生丁:成语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生:“思考和练习〞二、三(略)师:作总结(略)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鸿门宴》教学实录完美版

《鸿门宴》教学实录完美版

《鸿门宴》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让我们一同先来读两首诗,好吗?生(学生显得很兴奋):好的!(PPT: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那我们一起来连读两遍。

(学生齐读诗歌两遍。

)师:很好,第二遍明显比第一遍要好,充满了情感,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那么通过这两首诗,你们读到了些什么呢?生: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可是“时不利”、“骓不逝”,最终“奈若何”无可奈何的结局。

生:两首诗中都使用到了“兮”字,可能是一种诗歌的形式要求吧。

生:刘邦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师:说的真好,“兮”字是“楚辞体”诗歌所特有的标志,等我们学习了必修三屈原的《离骚》之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的。

伟大的英雄最终没有成功的确是一种历史的遗憾,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项羽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那好吧,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鸿门宴》中,一探究竟吧。

(PPT出示课题及作者:《鸿门宴》司马迁)师:什么是“鸿门宴”呢?生:在鸿门开的一场宴会。

师:好的,既然是一场宴会,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它分为几个部分?生:三个部分,宴会前的准备——宴会中的情况——宴会后的结果。

师:非常好,我们就按照他的思路来,把文章也分为三个部分去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宴会前——幕后活动。

师: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大体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

(PPT:一、解字词,完成积累;二、品文意,理解形象;三、析手法,鉴赏评价;四、积材料,提升写作。

)师: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一起学习吧,我们先来读文章的第一、二段。

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朗读方式,个人读,齐读还是其他方式?生:先齐读,然后再让读得好的同学再读一遍。

师:好的,那我们就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文章的第一、二段,再由班里两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各读一段。

)(PPT:读准并积累这些字音飨(xiǎng)士卒说(shuì)项羽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师:刚才读的过程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有问题,大家也发生了争执,“毋内诸侯”中的“内”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这两个字都是通假字,那到底该怎么读能呢?(学生争执,各种读法都有。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表演
总结词
学生演绎文中情节
详细描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学生通过 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文中情节,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表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 力和创造力。
2023
PART 04
课堂总结
REPORTING
重点回顾
01
02
2023
《鸿门宴》课堂教学 实录
汇报人:
2024-01-03
REPORTING
2023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堂总结 • 课后作业
2023
PART 01
课堂导入
REPORTING
背景介绍
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鸿门宴的起因和经过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 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鸿门宴是这场 战争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理解刘邦、 项羽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鸿门宴,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课程安排
课堂导入(10分钟)
文本阅读与讲解(3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鸿 门宴》的文学地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 境。
学生对故事情节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
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 关于历史背景的疑问 ,表现出对故事背景 的好奇心。
学生对人物性格分析 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 ,认为这有助于理解 故事内涵。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给 予了肯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
习中继续保持。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耐心 解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 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实录师:怎么进去的。

生18: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师: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生18:闯。

师:“闯”可以看出什么?生18:樊哙救主心切。

师:还能看出什么?生18:他很神勇。

师:樊哙进帐后的神态是怎样的?读一下。

生18: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师:这句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生18:很是愤怒?师:他为什么愤怒?生18: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师: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生18: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师:这句话本来是谁说的。

生18:刘邦。

师:项羽听过吗?生18:项伯曾转述过。

师:樊哙为什么还要说?真的是在指责、抱怨项羽吗?生18:不是,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

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师:项羽有辩解吗?生18: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生18: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师:项羽为何不辩解?生18: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师: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生18: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师: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

刘邦也这样认为吗?生19: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

师:刘邦是怎么做的?生19: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生19:担心。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你读一下。

生1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师:“为之奈何”什么意思?生19:这可怎么办呢?师:樊哙和张良怎么说?读一下。

生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完整两课时 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完整两课时 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完整两课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鸿门宴》。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与影响。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

他继承父亲的遗愿,写作了这部浩瀚的历史长卷,因为其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

在屈辱中,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鼓励自己顽强地完成了这部巨著。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扩大历史场景中记述了项羽的一生。

鸿门宴是其中尤为精彩也尤为重要的片段。

它记载着秦末历史转折的关键性一幕,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的斗争的开端。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鸿门宴发生的背景。

陈涉起义失败后,项梁(项羽的叔叔)等人,拥立楚怀王之孙,仍然号楚怀王。

项梁项羽叔侄与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也成为了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

公元前207年,怀王派项羽等引兵北上去,就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去攻打函谷关。

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咸阳者望之。

也就是说,谁先入关,便可封为关中王。

刘邦解除了西进中的重重阻碍之后,终于先诸侯至霸上,于是据关自守打算称王关中。

而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解了巨鹿之围,召见诸侯,。

后又收降了章邯,坑秦军20余万。

第一时间,声威赫赫,天下莫不震服。

他随后挥师西进,可就在行至函谷关时却发现有人把守,并听说刘邦已经先行入关进入了咸阳。

项羽于是大怒攻破函谷关,入关驻军于新丰鸿门。

了解了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我们按照项羽和刘邦双方的力量中人物出场次序进行介绍。

先看项羽的一方,项王就是项羽,其实那个时候还未真正地称王,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称他为将军。

范增是项羽的军师,项羽称他为亚父。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庄是堂弟。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3课时)第一课时背景介绍(略)师:本节课是一堂听读课。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

(教师放录音,约十五分钟)师:下面我们开始读。

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重点朗读前四段,特别是第三、四两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教师巡视几圈后,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

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第三、四段。

注意朗读的时候能体现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生甲:(略)生乙:(略)生丙:评论(略)师:总结(略)师:本文篇幅较长,但语言用的基本上是古白话,因此较为浅显,课堂上我们就不串讲了。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梳理字、词、句,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双音词以及成语,用特殊标志标出来。

同时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三,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师:这节课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是分析一下项羽这个形象。

好,先找5位同学说说作业。

(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生甲:通假字有: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通隙、奉通捧。

生乙:异义词有:山东、非常、河北、河南;双音词有婚姻、出入、竖子、吾属。

生丙:活用词有:军、王、善、活、兄、近、籍、从、目、翼、止、邢、道、间。

(活用情况解说略)生丁:成语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生:“思考和练习”二、三(略)师:作总结(略)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课堂实录一、教学设想《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

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

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师: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鸿门宴》,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

(板书课题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你介绍得很翔实,不仅介绍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出生的地点,人生的经历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还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及其在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

学习经典名篇,我们都应该从这些方面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不过,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我注意到你刚才是看着资料读的,能不能不看资料,说一说你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认识?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

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

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

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

”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

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

”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下面,我们来看课题,《鸿门宴》,宴就是请客吃饭,谁埋单?生:项羽。

师:项羽请谁?生:沛公刘邦。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生: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真是这样吗?生:……生5: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

师:项羽不想杀刘邦吗?生5:想过。

师:什么时候?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如何告密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师:“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生5: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生5: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生5: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师: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生5: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生5: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

还有别的原因吗?生6: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生7: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师:几位同学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专家对项羽“大怒”的理解,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生8: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生8:“贪于财物,好美姬”。

师:也就是喜欢金银珠宝,喜欢漂亮美眉。

(生笑)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生8:他志在天下。

师:从哪看出来的?生8: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

师:哦,看相就能看出是真龙天子,你相信范增的话吗?生8:只是一个借口。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生8: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生8: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

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生9: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生9: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生9: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生9: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师: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生9:“欲呼张良与具去”。

师:“去”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生9:不一样,这里是“离开”。

师: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生9: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生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生9: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师: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

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生9:变了。

师:怎么变得?你读一下项伯的话。

生9:师:“因”是什么意思?生9:趁着。

师:趁着什么?做什么?生9: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

师:凭什么?欠他的,还是少他的?(生笑)生9: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生9: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生9: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是刘邦的傻儿子娶了项伯的俊闺女吗?(生笑)生9:应该是项伯的傻儿子娶了刘邦的俊闺女。

师: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

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吗?生:接纳了。

师: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

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生10:因为项伯讲的有道理。

师: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

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他应该多谢谢人家呢!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生11:在这句话前面,项伯还有话。

师:在哪?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于是项伯师:“具”什么意思?生11:同“俱”,详细,详尽。

师:详细地说,为何省略了?生11:前面说过了,没必要重复。

师: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生11:“秋毫”就是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

“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师: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生11: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

师: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

师:“所以”什么意思?生11:……的原因。

师:“倍德”什么意思?生11:忘恩负义。

“倍”同背,背叛。

师: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生11: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生11:说给项羽听的。

师:有根据吗?生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