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 课堂实录

登高 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优秀教学实录

《登高》优秀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登高》教学实录星期三地第一节课.学习杜甫地《登高》.笔者课前先留两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及课文注释部分,了解这首诗地写作背景.师:题目是《登高》,作者登到高处干什么?生:抒发感情.师:登到高处作者立即抒发感情了吗?生:不是,首先是写景.师:写了哪些景?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师:景地特点是什么?生:开阔宏大、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尽力地描绘.过了几分钟,学生发言地劲头过去了,教室开始沉寂下来.为防止这热烈地发言场面冷却,我准备做适时地总结.这时,坐在教室角落里地蔡棋同学提问:“老师课本上地第八个注释说‘落木’是‘秋天树木落叶’,作者既然是站在高处描绘景物地,应该是看到远景,看到‘秋天树木’不足为怪,能清楚地看到‘树叶’吗?”未等我回答,其他同学抢先答道:“肯定能看到了”,“不能看到也能听到”.我则未加深究,即是认同其他同学地看法.蔡棋若有所失地坐下来,似乎感到自己提地问题没提到点子上.师: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在形式上要求怎样?生:对仗.师:你能找出具体是怎样对仗地吗?生:风急——渚清、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无边——不尽、落木——长江、萧萧下——滚滚来.师:这两联对仗极为工整.景物、词性、色彩都相对,尤其是首联不仅上下句对仗,且一句之内又自然成对,为千古佳句.作者写这些景物是为了……未等我说完,又一位同学发言了:“老师,既然对仗工整,那‘落木——长江’就应该是偏正结构了,那就不能理解为课文地注释‘秋天树木落叶’.”大家都愣住了.我也认为他讲地有道理.应该理解为“形容词+名词”地结构,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解释呢?”我随即问道.生:落,是凋零地意思;木,是树木.生:不对,如果是“凋零地树木”地话,这句话讲不通,“树木”不能落下. 生:老师,应该是“凋零地树叶”地意思.生:老师,是指树叶,我记得高一时学过林庚地《说“木叶”》举过这个例子. “哦”,他地话似乎带给同学们一个激灵,大家醒悟了.有地同学开始翻找以前地课本,在课本里有相关内容地介绍.原来“落木”在这里应该是“树叶”地意思,显然不能是树木从天而降.生:老师,“萧萧”是什么意思?师:是一个拟声词.生:既然是讲究对仗,那“萧萧”就与“滚滚”相对了.应该是动词吧.我感到一丝困窘,但没有轻易地否定他地意见,而是建议大家查字典.各种说法出来了.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页记载:1.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例:马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2.(头发)花白稀疏地样子.例:白发萧萧.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记载:1.马叫地声音.例:《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杜甫《后出塞其一》诗:“马鸣风萧萧.”生:《古汉语大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记载:1.象声(1)、马鸣声,《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头发花白稀疏貌.师:大家认为哪一义项在此处准确?生:是草木摇落声.师:词性是什么?生:是动词.师:对,应该是动词,是“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在理解写景地基础上,学生对杜甫所抒发地思想感情理解得更为深入了!不知不觉间,下课地铃声响了.我对杜甫抒发地感情作了小结,要求大家对课本地注释作了更正:“‘落木’,凋零地树叶;还应对‘萧萧’作补充:是动词,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这节课虽然没有全部完成预定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有很大地收获.学生真正地作了深入地思考,运用了工具书对课文地注释作了必要地修改与补充,应该说语文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本节课教学之前进行预设,是教学过程中地动态生成.我真切地感到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并不是空洞地理论,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地.关键是善于“捕捉”课堂地瞬间、细节,不能一带而过,不能忽视甚至是漠视学生地看法,对学生地思维、认识要充分关注,不犯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地错误!★作者单位:江苏金湖中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

《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一、《登高》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生: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尤其是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最负盛名的七律——(学生齐读)《登高》,请同学们先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你们还没有读出来。

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的,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你们想不想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学生很兴奋)想。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哪些词语有困难,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提问: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师:请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

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他的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谁能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读的效果如何,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读一下。

注意: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读,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

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

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想。

2《登高》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猜个谜语,请大家将目光投向当前的PPT:“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重点注意两个词语:诗史和草堂。

已经听到有同学在说了,再大点声,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其实同学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杜甫非常多的诗歌,对杜甫其人应该是有个比较多的了解。

现在详情同学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相关知识?有谁来讲一讲?好,你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现实主义诗人。

同桌再来补充一下,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

那“小李杜”是谁呢?是李商隐和杜牧。

非常好,请坐。

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结合起来就很完整了,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PPT上的简介。

在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的人生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35岁之前,是读书与漫游阶段,在这个阶段杜甫漫游了吴越,写下了《望岳》,洛阳,齐赵,在洛阳遇到了李白,和李白漫游了大半年。

后辞别李白,到了长安,就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十年阶段,他主要在长安参加科考,但是依旧落地了,在贵人的帮助下,当了一个小官。

经历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对百姓给予高度的同情与悲悯,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丽人行》、《出塞》等名篇,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

第三个阶段,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杜甫投奔唐肃宗,后为房琯上书,被贬职。

在此期间,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高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辞官后,他带着一家人漂泊到蜀中,开始了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漂泊西南阶段。

《登高》就写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登高》。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登高杜甫下面我们随着名家泛读一起来诵读一遍这首诗歌。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课堂实录2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课堂实录2

《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选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了。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师深情地朗读)(幻灯同时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师:这情境是—师:都说得很对。

那么,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入手?生:从情境入手。

因为诗中人物悲凉、孤独的感觉是通过情境来表现的。

生:应该从人物入手。

因为诗中悲凉、孤独地情境是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都肯定了—师:都说得很好。

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读这首诗呢?生:因为诗师:哪六种景物?师:说得再具体些。

譬如:风是—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师:说得好。

正如(凄楚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万分的悲凉。

师:用“冷声”突出“悲凉”,很好。

“飞鸟”呢?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师:能不能变换思维角度,把这只鸟与诗人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考虑呢?师:说得太好了。

这是诗人的化身,为什么?生:因为诗人有家不能归,但他多么想回家呀。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精选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精选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登高》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

《登高》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

《登高》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登高》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的内容。

2. 分析并领悟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 通过对诗的深入学习,体会作者杜甫的人生注脚。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领悟诗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

2. 通过对诗的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人生注脚。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登高》的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2. 展示与《登高》相关的背景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让学生自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描绘等。

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析诗人的心境。

2. 讨论诗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如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起伏等。

四、作者的人生注脚(15分钟)1. 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分析诗中的作者人生注脚。

2.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其对人生的沉思。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诗歌解析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通过阅读更多的杜甫诗作,加深对诗人及其创作风格的理解。

六、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登高》的创作背景,如杜甫的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等。

2. 简介杜甫的其他诗作,强调其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

七、诗歌主题与时代背景(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登高》的主题,如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对人生的沉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实录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
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
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

(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生:伤、哀
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师:写诗要扣住标题,登高悲秋在所见的内容是怎样扣住标题来写?所见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生:很急的风,并且很冷,只有在高处能有这样的体验,登得越高风越大。

生:天很高,在秋季,天高气爽,写出了秋季的特点,在高处更写出天之高远。

师:唐代陈子昂不是也登高吗,也写了一首很牛的诗。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在高远的地方,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

生:猿猴的叫声凄凉,只有在高处,再加上风吹过来,会听得更加清晰,还是写登高。

师:三峡中猿猴在唐代的确比较多,保护措施得力啊!两岸猿声啼不住,猿猴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
生:很高兴的声音。

师:你说这些猴子当时在谈恋爱。

生:当时李白是很愉悦的心态,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猿声是自然高兴的,清亮的。

但杜甫的这里的猿声是悲哀的,
生:因为诗人的心中有悲伤的情感,所以听猿猴的叫声作者也是悲伤的,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猿的叫声。

师:是这样,这里着重写杜甫登高的所见所闻,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还夹杂这凄厉的猿声,第一句就隐含这登高悲秋的意味,还有吗?
生:还写了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水中小洲的清澈和沙地的雪白,用冷色调的词语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空旷。

生:还出现了一只鸟?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鸟?
生:是盘旋飞翔的鸟,
师:在杜甫的眼中,这只鸟怎么会用飞回这个词?
生:找不到家的鸟,是无家可归的鸟,可能风太急了,这只鸟无法落下来,只能盘旋。

师: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只鸟,而是
生:杜甫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就是只孤单离群的鸟。

师:杜甫是一只孤单的老鸟,在另外一首诗中,杜甫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把身世飘零,灵魂愁苦的自己比作不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显而易见。

师:第一联就是登高悲季节之秋。

第二联还是跟深秋有关,说说相关句子和景物。

生:写了登高见到的壮阔的场面,深秋季节,落叶飘零,无边写出落叶多,乱,满眼都是
生:萧萧下是叶子下落的声音,有种凄凉伤感的味道。

师: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如果说木头一根根掉下来,那实在太恐怖了,当然这些落叶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而杜甫却只能漂泊,很无奈。

生:落叶飘零,是衰败的迹象,杜甫自己就是衰败的落叶,生命的枯萎。

师:落叶可以和诗人连在一起。

诗人就是掉光了叶子和青春一根朽木,在生命的尽头仍孤傲的站立着,哪怕在寒冷的深秋。

还有吗?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浩瀚的气势,震天的声响。

给人很强的震撼和力度。

师:老师有个疑问,前面说渚清沙白是说水很浅,这里怎么会出现江水滚滚来,按照常理,秋天是枯水期,长江滚滚来好像不太现实?你们怎么解释(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
生:杜甫看到秋天的江水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生:不一定是当时所见,诗人由眼前的浅浅的江水,想到了汹涌气势的长江,是一种虚写,是他的想象。

生:当时杜甫的情绪比较激动,头脑中出现了想象的画面也是可能的,反正只要有气势就行。

师:这样是有道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可能从眼前的一枝一叶想到无边落叶,诗人的描写不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夸张和虚写。

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相关的论述。

(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师:出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师: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师:这里确实有诗人的想象,毛泽东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也是想象,不能当真。

我们要理解诗人,尤其是伟大的诗人。

师:这一联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叠加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
生:人生的短暂、渺小跟时空的永恒空旷做对比,突出时光飞逝的伤痛。

生:对比写出生命的脆弱,更添悲秋情怀。

师:前两联主要是登高悲叹季节之秋,隐藏了自己漂泊生活的体验。

师: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作者精心打造的,杜甫写诗的要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很忘我的。

《登高》中的颈联历来评价很高,宋人罗大经认为这联含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

哪里看出有八悲?
生:悲秋
师:只有一悲,还差七悲,差多了!(出示即“万里,地之远也;秋,()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也;百年,齿暮也;多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也”。

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这环节是这节课很好的设计)(学生自由填写,相互交流)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家远,不能回去,悲秋,季节冷,古人有悲秋的情怀。

生:作客,命运惨,常作客指的时间长。

生:百年,年龄大,年老。

多病,身体差,登台,行动难,独,无所依。

师: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

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我老杜都遇到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师: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叹人生个人之秋。

一般的诗歌写到这里也是不错了,但杜甫是谁啊,是诗圣,中国唯一的诗圣。

是看着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往往能从个人想到国家,把国和家联系起来,这一点唐朝其他诗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

(师生朗读最后一联),怎样把国和家心连心?
生: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
生: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
生: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

生: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
师: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
生:借酒消愁
生: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连浊酒就是很差的,酒都没法喝,
生:这里的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

师:所以这里是登高悲国家之秋,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

我们再来看课文注解,杜甫,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确切的讲,在诗人前应加上
生:爱国。

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一种接地气的草根的伟大,是一种可以接触和学习的伟大,他身逢乱世,
深味着人生的苦难,推己及人,成为人民苦难的代言人。

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

(出示杜甫年轻时指点江山的作品《望岳》,比较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