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room recording of cli mbing《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韩军《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XXX《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XXX,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XXX师:有何依据?生:XXX的诗被称为“诗史”,XXX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XXX”就是“百姓”,XXX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XXX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首XXX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XXX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砚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砚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砚能用归纳综合性的言语通知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XXX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实录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听课思考、听课感悟依据韩军《登高》教学实录整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上杜甫的《登高》时,我作了新的尝试,以下为课堂实录:序幕:录音机提供伴读音乐《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登高》这首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面,看看这首诗。
(生自己看课文),教师板书这首诗的题目——师:这首诗和前面所学的《秋兴》《咏怀古迹》这两首诗都是杜甫在同一时期写的作品,其中《登高》写于公元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未散去,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外漂泊多年,而且疾病缠身。
重阳节,正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
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这位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谁来朗诵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齐读,以《二泉映月》伴读)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生:这首诗写了自己秋天登高看到的景象。
师引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看到了天很高、听到了猿在悲啼。
还看到了清清的水中沙洲,看到了洁白的沙,看到了鸟在上面盘旋。
还看到了无边的掉落下来的树叶,发出萧萧的声音。
还看到无边无际的长江波涛滚滚地奔涌而来。
师引导:说得很好。
他还想到了什么?生:想到自己常年在外面漂泊,想到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不好,病痛多。
想到自己的鬓发都已经花白了,想到因为病痛,连浊酒都不能喝了。
)师:直接抒发自己情感的是哪一些字词?生:“悲”或“苦恨”生:“艰难苦恨”。
师:强调:注意是“直接抒情”。
《登高》教学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课堂实录〖情景创设〗播放音乐《病中吟》,教师朗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又一名篇《登高》,共同回忆我们心中永恒的“诗圣”。
〖自主阅读〗师: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目,提出你们的疑问。
1.根据课下注释阅读诗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潦倒..多病:艰难苦恨新停..:浊.酒杯:质疑交流----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
生:老师,“浊酒杯”的浊是什么意思?师:有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浊酒”是一种带糟的酒,算是酒的品种。
师:理解诗歌要把握好诗歌中的情和景,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诗歌,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品读----5分钟时间。
播放幻灯片:1.用散文式的语言描写首、颔联的景,并用“淳朴而深邃”这样的词语结构概括其特点。
意境特点:2. 颈、尾联写了诗人的哪些事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用“淳朴而深邃”这样的词语结构概括诗人的心情。
诗人心情:师:请两名同学分别读一读她们的理解,其他同学作相应的补充。
生1:萧瑟秋风只是了了几笔,便在青黛色的天空中勾出一片凄清惨淡,鸟儿绕着江中的白沙滩飞翔迟迟不肯落下。
猝然间,山间猿声响起,哀怨不已。
唯有江水伴着两岸的落叶滚滚向前,奔流不息。
(掌声响起)生2:颈联和尾联写了诗人年老多病、沦落他乡,写了诗人孤独登台、因身体原因而停杯戒酒。
诗人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孤独和悲凉之绪。
师:关于诗歌的情和景,还有谁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质疑交流-----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生:诗歌的意境宽广而凄凉、悲壮而感伤,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博大及对人生对国家的责任。
而当这一切都随长江水而流逝的时候,留给诗人的只能是无奈的忧伤和愤恨。
(掌声响起)生:诗人本来想登高排遣忧愁,但看到一片的萧瑟凄凉,难免勾起自己内心的无限悲凉和愁闷。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内心很苦、很累,也让我们感到心酸、难过。
(掌声响起)师:老师再次为你们鼓掌,说得太精彩了。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商丘市回民中学丁点:李青峰建礼:杜甫作唐代上一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双子星座”。
愈曾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决非誉。
今天就我走近杜甫,学他的另外一首歌《登高》。
(板作者)本的学目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麟曾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中,它数第一,可首歌不同一般,那么首歌究竟好在何呢同学跟着老的范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配朗。
):想把首歌好生:想。
:一遍。
生:。
:同学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但中丰富的情感没有出来。
要想好一首,理解是关。
只有理解了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得很到位。
下面同学合下注理解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交流。
):有不理解的生:⋯⋯:看来同学已大致理解了首。
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来首哪些句子重于写景哪些句子重于抒情生:回答。
随机价。
:在后两中哪个字最能体人的情感基生:悲、:那么在前两中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的呢生:通写景,借景抒情。
:首写了哪些景呢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言把六种景起来,形成一幅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景的人。
生:描述:真是一幅明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注其中,用你美的声音把首句大家吟一遍,好生。
:略作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得也很有味了):本中何用而不用啼李白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舟已万重山;道元有句:巴三峡巫峡,猿三声泪沾裳。
和啼有区:(出示《江》中的相关句子)岳什么仰天生:因有,需要宣泄。
:有需要宣泄,既然我揣摩出了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一下(指到位字要拉声音,要重):只写了两种景,分是生:落木和江。
:和首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大是小生:大:从哪儿看出来的生:无,不尽:无的落木,不尽的江,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大呀。
:境界越是大,人就――生:越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今天开始讲《登高》,提到这首诗我有一点头痛,因为我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比较好,要理解杜甫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让柯路把《登高》默写在黑板上,“潦倒”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就让它空着。
然后我指着诗题问学生:“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徐旭抢答。
我笑了:“对,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下面乱说一气。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
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