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说课稿1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说课稿1

<登高>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

其中诗歌鉴赏(特别是古体诗词)是高职类考试文学鉴赏考査的重点,因此诗歌鉴赏被列为重点教学内容。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品味表现力较强的词句,并且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而运用比较、想象,挖掘创新,领悟诗歌的意境,此篇很适合这样的教学。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多读古代诗文中的一些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对诗歌的类别、创作背景、表达技巧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此篇居于诗歌鉴赏教学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特殊类高考大纲确立本课教学的目标为(1)了解杜诗的艺术风格(2)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遵照教学环节,诗歌进行分类鉴赏,依据本诗的特点,可确立该课的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蕴涵的感情;情与景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5、课时安排:1课时依据教学进度及全诗内容而制定。

二、学情介绍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运用什么方法进行鉴赏,还比较模糊。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也是教授本课的一个目的。

三、教法、学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重点赏析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粤教高中必修3《登高》蔡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3《登高》蔡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登高——杜甫遂宁七中蔡肖一、预习作业 1、熟读《登高》 2、将诗的各联用自己的话扩展成一段话。

(分组各选一联,60字左右) 3、以小组为单位将对诗歌的理解画成一幅画,并准备解读这幅画。

4、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二、导入网络恶搞杜甫的图片,其原图为《登高》插画。

三、作者、背景简介提问:恶搞了杜甫这么多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杜甫是什么形象?明确:忧国忧民。

回顾选修《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回顾杜甫创作的几个时期,明确本诗创作于其漂泊西南时期。

课件展示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四、诵读诗歌 1、明确体裁为七言律诗。

朗读节奏为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

2、学生齐读。

|| |3、教师评价,提示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方可读出感情。

五、分组鉴赏、理解诗歌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明确: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2、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小组讨论,将预习作业讨论,整合出一份发言答案。

3、分析首联。

(1)学生发言(2)教师评价,讲解。

(课件展示)意象:风、天、猿啸、渚、沙、鸟特点:急、高、哀、清、白、飞回(教师引导,充分拓展,体会意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感情。

)明确:烘托出肃杀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4、分析颔联。

(1)学生发言(2)教师评价,讲解。

(课件展示)意象:落木长江特点:无边、萧萧下(教师引导,充分拓展,体会意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感情。

)明确:意象雄浑,情感悲壮,感叹人生短暂,韶光易逝,自己壮志难酬。

5、分析颈联。

(1)学生发言(2)教师评价,讲解。

(课件展示)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教案3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教案3

《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1,(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放音乐《二泉映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2、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粤教高中必修3《登高》邓育青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3《登高》邓育青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 / 3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邓育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2)参考诗歌题材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较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微课助学,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分类,明确《登高》所属题材类型;(2)合作探究,明确诗歌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漂泊、孤苦的境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明确《登高》所属题材类型; 2.参考诗歌题材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较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微课助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温故:熟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小学、初中、高中必背杜甫诗歌;(二)知新:阅读印发的《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圈画出杜甫人生经历中的重大事件,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题目(了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

二、新课学习(一)导入新课:杜甫的《登高》颇受推崇,杨伦在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学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感受了战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苦难,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风格:风格多样、沉郁顿挫、语言精炼。

(三)研读《登高》 1.总体感悟,理解诗意(1)全班齐读,正音。

(2)再次齐读,并思考:《登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明确:首联写景,写了风、天、猿声、渚、沙、鸟,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视听结合、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凄清、萧条的夔州秋景图。

颔联写景,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了落叶、长江,由近及远,视听结合,颈联写事,“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点明了作者的心境,情景交融。

粤教版杜甫《登高》课件(36张PPT)

粤教版杜甫《登高》课件(36张PPT)
枯叶逢秋,飘零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枯叶凋零了,等到春风吹拂,又会重新长出 新芽,但是我的人生已经不能重头再来过了。滚滚奔流的江水永远都是那么的气 势磅礴,就像无情的时间一样。在夕阳的映照下,飘零的枯叶、咆哮的江水也染 上了无尽的肃杀与悲伤。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 横向 广

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纵向 邈
病体残躯独自登临高台。愁绪涌起,我徒有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满头银发,却未曾建立寸功,看着国家在风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雨中飘摇,看着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却没有
丝毫办法,举起酒杯,却不能饮酒消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登高》写于作者一生中的第五个时期,是杜
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内
忧外患,作者四处漂泊。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被玩坏的杜甫!!!

粤教版精品课件 《登高》1公开课

粤教版精品课件 《登高》1公开课


总结提升
• 你明白杜甫诗歌成功的秘诀了吗? • 视 野 决 定 高 度。 • 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若无高 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 ------王国维
• 你能总结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吗? •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运用联想和想 象。知人论世。



对于伟大的杜甫,我们只是看到 了冰山一角。你发现诗人选择意象的 特点了吗?你发现诗人使用修饰词的 特点了吗?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 而用“落木”?你有兴趣探讨杜诗的 “顿挫”吗?……
沉郁-----深沉蕴藉 • 他的感情不是清澈小溪,不是 明净湖泊,而是潜伏着巨大波 涛的大海。 • 他的诗句之中,都蕴含着一种 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厚积的感 情力量。

•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民族国 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 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 意志。 • ------“诗圣”
节奏: 七律节拍一般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言韵律——顿挫
小组展示
• 温 馨 提 示 • 面向同学,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 认真倾听,及时记录。
• 宋代罗大经评论此诗句有八意。
• • • • • • • • •
宋代罗大经评论此诗句有八意。 “万里”,地辽远也. “悲秋”,时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无亲朋也。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4课之 登高课件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4课之 登高课件 粤教版必修3
19
首联:风、天、猿、渚、沙、鸟 写景
颔联:落木、长江
颈联:孤独凄凉,贫病交加
抒情
尾联:忧国伤时,消愁无门
20
3、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21
4、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 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 由。
登 高
杜 甫
.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点。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 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 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17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 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 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 什么?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
5、想像联想 播放配乐朗读,请闭目凝神, 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 想象诗中意象, 感受诗人意境。 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 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23
6、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常见的“悲秋”情怀: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3.14 登高 课件2 (粤教版高中必修三)

3.14 登高 课件2 (粤教版高中必修三)

朗读指导
“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 乡,“万”、“悲”、“常”都要重 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 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 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 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 所依傍。“百”、“多”、“独”都 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名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江
生命的晚秋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
无穷
对比、衬托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 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 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朗读指导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 语要一气读出,
“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 ,有余韵。
颈联、尾联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写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 ”、“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 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 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朗读指导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 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 “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 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我们 读的时候,要把欲罢不能有愁不能 解的深沉苦闷的情绪表达出来
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

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炼。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

师:悠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的很好。

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

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