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完美版
《登高》教学实录新余一中李小莲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压轴之作《登高》师:我们古典诗歌极讲究扣题。
课文的题目是“登高”,诗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写的是登高?生:“风急”。
师:对,高处的风总是比地上大一些,急一些。
生:“天高”。
师:对,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深也。
生:“鸟飞回”。
师:在地上虽说也可以看到“鸟飞回”,但在高处看得更清晰,更有感觉。
诗歌的首联一般要点题。
不过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在扣题?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是的,这非登高不可以看见,当然即使登高也不一定可以看见,因为有的看是要用想象的。
学生笑。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这也是。
“登台”二字明白地扣题,那么前面诗句是怎样的扣题?生:暗扣。
师:律诗一共四联,其内在写作理路也是有个一般性讲究的。
首联的作用是“起”,颔联是“承”,颈联是“转”(开始有同学应和),尾联呢?生:合。
师:这不是“八股”来着么?学生笑。
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染上这样的恶习——对不了解的东西深恶痛绝,一谈到“八股”,就嗤之以鼻。
其实,文章八股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这里就不多谈了。
师:大家看“起”的部分和“承”部分,有什么联系?生:都是写景。
师:那么“转”的部分是——生:抒情。
师:诗歌第一句写的是什么景?学生无语。
师:我们与第二句联系起来看,“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什么方面的景?诗人这时望向什么地方?有学生说:水。
师:对,那么,第一句诗人是望着什么?生:山。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是哪方面的景?生:山。
师:不言而喻,“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自然就是水。
同学们把第二联和第一联联系起来看,是不是“起”与“承”的关系?生:是。
师:诗歌前面四句写景,写的是自然,诗歌接下来转向写人生。
师:同学们,首联写了哪些景物?或者说写了哪些意象?生:风。
生:天。
生:猿。
师:是写猿吗?生:猿啸师:我们为什么答错了呢?看看前面景物和“猿啸”有什么不同?生:“猿啸”是声音。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什么缘故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缘故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伙儿想一想,古人要紧在哪些生活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要紧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确实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确实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确实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专门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假如需要与天交流,一样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确实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确实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慢慢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什么缘故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快乐依旧不快乐?”“不快乐。
”“什么缘故会不快乐?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什么缘故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宽敞的自然宇宙,人会专门自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微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受。
这是一个专门重要的缘故。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专门自然的感受,在古诗里表现得专门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专门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专门自然地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那个地点指的确实是时刻了,也确实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丁晓红点评:李青峰张建礼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生:想。
师: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生:回答。
师随机评价。
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生:悲、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生:风、……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生读。
师:略作评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啸和啼有区别吗?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XXX《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XXX,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XXX师:有何依据?生:XXX的诗被称为“诗史”,XXX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XXX”就是“百姓”,XXX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XXX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首XXX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XXX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砚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砚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砚能用归纳综合性的言语通知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XXX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教学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课堂实录〖情景创设〗播放音乐《病中吟》,教师朗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又一名篇《登高》,共同回忆我们心中永恒的“诗圣”。
〖自主阅读〗师: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目,提出你们的疑问。
1.根据课下注释阅读诗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潦倒..多病:艰难苦恨新停..:浊.酒杯:质疑交流----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
生:老师,“浊酒杯”的浊是什么意思?师:有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浊酒”是一种带糟的酒,算是酒的品种。
师:理解诗歌要把握好诗歌中的情和景,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诗歌,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品读----5分钟时间。
播放幻灯片:1.用散文式的语言描写首、颔联的景,并用“淳朴而深邃”这样的词语结构概括其特点。
意境特点:2. 颈、尾联写了诗人的哪些事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用“淳朴而深邃”这样的词语结构概括诗人的心情。
诗人心情:师:请两名同学分别读一读她们的理解,其他同学作相应的补充。
生1:萧瑟秋风只是了了几笔,便在青黛色的天空中勾出一片凄清惨淡,鸟儿绕着江中的白沙滩飞翔迟迟不肯落下。
猝然间,山间猿声响起,哀怨不已。
唯有江水伴着两岸的落叶滚滚向前,奔流不息。
(掌声响起)生2:颈联和尾联写了诗人年老多病、沦落他乡,写了诗人孤独登台、因身体原因而停杯戒酒。
诗人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孤独和悲凉之绪。
师:关于诗歌的情和景,还有谁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质疑交流-----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生:诗歌的意境宽广而凄凉、悲壮而感伤,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博大及对人生对国家的责任。
而当这一切都随长江水而流逝的时候,留给诗人的只能是无奈的忧伤和愤恨。
(掌声响起)生:诗人本来想登高排遣忧愁,但看到一片的萧瑟凄凉,难免勾起自己内心的无限悲凉和愁闷。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内心很苦、很累,也让我们感到心酸、难过。
(掌声响起)师:老师再次为你们鼓掌,说得太精彩了。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商丘市回民中学丁点:李青峰建礼:杜甫作唐代上一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双子星座”。
愈曾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决非誉。
今天就我走近杜甫,学他的另外一首歌《登高》。
(板作者)本的学目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麟曾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中,它数第一,可首歌不同一般,那么首歌究竟好在何呢同学跟着老的范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配朗。
):想把首歌好生:想。
:一遍。
生:。
:同学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但中丰富的情感没有出来。
要想好一首,理解是关。
只有理解了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得很到位。
下面同学合下注理解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交流。
):有不理解的生:⋯⋯:看来同学已大致理解了首。
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来首哪些句子重于写景哪些句子重于抒情生:回答。
随机价。
:在后两中哪个字最能体人的情感基生:悲、:那么在前两中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的呢生:通写景,借景抒情。
:首写了哪些景呢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言把六种景起来,形成一幅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景的人。
生:描述:真是一幅明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注其中,用你美的声音把首句大家吟一遍,好生。
:略作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得也很有味了):本中何用而不用啼李白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舟已万重山;道元有句:巴三峡巫峡,猿三声泪沾裳。
和啼有区:(出示《江》中的相关句子)岳什么仰天生:因有,需要宣泄。
:有需要宣泄,既然我揣摩出了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一下(指到位字要拉声音,要重):只写了两种景,分是生:落木和江。
:和首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大是小生:大:从哪儿看出来的生:无,不尽:无的落木,不尽的江,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大呀。
:境界越是大,人就――生:越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今天开始讲《登高》,提到这首诗我有一点头痛,因为我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比较好,要理解杜甫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让柯路把《登高》默写在黑板上,“潦倒”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就让它空着。
然后我指着诗题问学生:“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徐旭抢答。
我笑了:“对,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下面乱说一气。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
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
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
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
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
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
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
杜甫更不是李白。
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
(师生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