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教学实录1
《登高》教学实录(许序修)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同时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师:这情境是——生:是凄楚、悲伤的情境。
生:是悲凉、忧伤的情境。
生:是凄楚、孤独的情境。
生:是悲凉、孤单的情境。
师:都说得很对。
那么,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生:从情境人手。
因为诗中人物悲凉、孤独的感觉是通过情境来表现的。
生:应该从人物人手。
因为诗中悲凉、孤独的情境是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都肯定了生:情境与人物是交融在一起的。
生:情境与人物是统一的。
师:都说得很好。
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解读这首诗呢?生:应先从情境入手。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诗是从景物描写开始的,诗的前两句就写了六种景物。
师:哪六种景物?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
譬如:风是——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清”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高品质版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丁晓红点评:李青峰张建礼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生:想。
师: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生:回答。
师随机评价。
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生:悲、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生:风、……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生读。
师:略作评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啸和啼有区别吗?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XXX《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XXX,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XXX师:有何依据?生:XXX的诗被称为“诗史”,XXX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XXX”就是“百姓”,XXX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XXX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首XXX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XXX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砚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砚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砚能用归纳综合性的言语通知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XXX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登高》优秀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登高》教学实录星期三地第一节课.学习杜甫地《登高》.笔者课前先留两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及课文注释部分,了解这首诗地写作背景.师:题目是《登高》,作者登到高处干什么?生:抒发感情.师:登到高处作者立即抒发感情了吗?生:不是,首先是写景.师:写了哪些景?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师:景地特点是什么?生:开阔宏大、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尽力地描绘.过了几分钟,学生发言地劲头过去了,教室开始沉寂下来.为防止这热烈地发言场面冷却,我准备做适时地总结.这时,坐在教室角落里地蔡棋同学提问:“老师课本上地第八个注释说‘落木’是‘秋天树木落叶’,作者既然是站在高处描绘景物地,应该是看到远景,看到‘秋天树木’不足为怪,能清楚地看到‘树叶’吗?”未等我回答,其他同学抢先答道:“肯定能看到了”,“不能看到也能听到”.我则未加深究,即是认同其他同学地看法.蔡棋若有所失地坐下来,似乎感到自己提地问题没提到点子上.师: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在形式上要求怎样?生:对仗.师:你能找出具体是怎样对仗地吗?生:风急——渚清、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无边——不尽、落木——长江、萧萧下——滚滚来.师:这两联对仗极为工整.景物、词性、色彩都相对,尤其是首联不仅上下句对仗,且一句之内又自然成对,为千古佳句.作者写这些景物是为了……未等我说完,又一位同学发言了:“老师,既然对仗工整,那‘落木——长江’就应该是偏正结构了,那就不能理解为课文地注释‘秋天树木落叶’.”大家都愣住了.我也认为他讲地有道理.应该理解为“形容词+名词”地结构,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解释呢?”我随即问道.生:落,是凋零地意思;木,是树木.生:不对,如果是“凋零地树木”地话,这句话讲不通,“树木”不能落下. 生:老师,应该是“凋零地树叶”地意思.生:老师,是指树叶,我记得高一时学过林庚地《说“木叶”》举过这个例子. “哦”,他地话似乎带给同学们一个激灵,大家醒悟了.有地同学开始翻找以前地课本,在课本里有相关内容地介绍.原来“落木”在这里应该是“树叶”地意思,显然不能是树木从天而降.生:老师,“萧萧”是什么意思?师:是一个拟声词.生:既然是讲究对仗,那“萧萧”就与“滚滚”相对了.应该是动词吧.我感到一丝困窘,但没有轻易地否定他地意见,而是建议大家查字典.各种说法出来了.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页记载:1.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例:马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2.(头发)花白稀疏地样子.例:白发萧萧.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记载:1.马叫地声音.例:《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杜甫《后出塞其一》诗:“马鸣风萧萧.”生:《古汉语大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记载:1.象声(1)、马鸣声,《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头发花白稀疏貌.师:大家认为哪一义项在此处准确?生:是草木摇落声.师:词性是什么?生:是动词.师:对,应该是动词,是“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在理解写景地基础上,学生对杜甫所抒发地思想感情理解得更为深入了!不知不觉间,下课地铃声响了.我对杜甫抒发地感情作了小结,要求大家对课本地注释作了更正:“‘落木’,凋零地树叶;还应对‘萧萧’作补充:是动词,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这节课虽然没有全部完成预定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有很大地收获.学生真正地作了深入地思考,运用了工具书对课文地注释作了必要地修改与补充,应该说语文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本节课教学之前进行预设,是教学过程中地动态生成.我真切地感到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并不是空洞地理论,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地.关键是善于“捕捉”课堂地瞬间、细节,不能一带而过,不能忽视甚至是漠视学生地看法,对学生地思维、认识要充分关注,不犯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地错误!★作者单位:江苏金湖中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上杜甫的《登高》时,我作了新的尝试,以下为课堂实录:序幕:录音机提供伴读音乐《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登高》这首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面,看看这首诗。
(生自己看课文),教师板书这首诗的题目——师:这首诗和前面所学的《秋兴》《咏怀古迹》这两首诗都是杜甫在同一时期写的作品,其中《登高》写于公元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未散去,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外漂泊多年,而且疾病缠身。
重阳节,正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
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这位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谁来朗诵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齐读,以《二泉映月》伴读)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生:这首诗写了自己秋天登高看到的景象。
师引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看到了天很高、听到了猿在悲啼。
还看到了清清的水中沙洲,看到了洁白的沙,看到了鸟在上面盘旋。
还看到了无边的掉落下来的树叶,发出萧萧的声音。
还看到无边无际的长江波涛滚滚地奔涌而来。
师引导:说得很好。
他还想到了什么?生:想到自己常年在外面漂泊,想到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不好,病痛多。
想到自己的鬓发都已经花白了,想到因为病痛,连浊酒都不能喝了。
)师:直接抒发自己情感的是哪一些字词?生:“悲”或“苦恨”生:“艰难苦恨”。
师:强调:注意是“直接抒情”。
登高及“咏史怀古诗”课堂实录-人教课标版
《登高》及“咏史怀古诗”课堂实录一这节课本来是班会课, 因为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出外, 所以我就连续来上。
也正因为如此, 我在上一节课对杜甫的介绍以及感慨才多一些。
“大家看我前面讲得很慢, 后面则可能讲得很快, 因为后面我要分类去讲。
我之所以前面讲得慢, 是想让大家慢慢学会如何去鉴赏句子。
如果你能够清楚鉴赏的一般顺序的话, 即使读不懂句子, 写出来的鉴赏文字也可能有板有眼。
这节课我们开始看第二个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说。
“因为是杜甫写的。
”有人在下面小声说。
“哦, 因为是杜甫写的, 为什么杜甫写的就好呢?我们要考虑, 你换成其他写法其他词行不行?往往不行。
我们依然玩一玩换字的游戏。
我开始改了: ‘无边落叶飘飘下, 不尽大江滔滔来。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
我发现我有时候改诗往往比作者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他用的是‘落木’而我用的是‘落叶’, 哪一个更好一些?”“落木!”“为什么‘落木’好一些呢?”“因为是杜甫写的。
”声音比上一次大了一些, 这次我没理会。
“其实我们在《说‘木叶’》里学过, 我不过让你们温习一下而已。
‘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 究竟什么原因?辛鑫离我最近, 还是你来回答吧!”辛鑫站了起来: “‘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 ‘落叶’比较轻飘。
”“好, 还有没有其他看法?”徐旭举起了手, 大家笑了, 因为徐旭很少举手。
“‘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 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好!蛮有道理的。
还有没有?想想看, 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 枯黄。
我们刚才这两个同学讲的两点非常好!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比较好。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也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 让我们感觉到风仿佛特别紧, 在这种情况下, 树叶仿佛往下掉。
《登高》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圣杜甫的压轴之作《登高》。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平台打出)1知识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背诵全诗3人文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师:明确了目标也就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即情景交融的写法,诵读和背诵,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师:现在听老师朗读一遍,然后请男生朗读,女生思考主旨句;再请女生朗读,男生思考主旨句,最后全班齐读,请一同学回答主旨句师:(动情的)朗读全诗(同学们注目聆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老师在朗读中把“回”读成huai,把“艰”读成gan,把“杯”读成bai,为什么这样读,此存疑,到课时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用普通话读这几个字,也就明白了。
全体男生读,有顿挫感,但回,艰,杯三字读音不统一师纠正后,女生读(效果比男生好,动了情)全班朗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主旨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生:我认为这首诗的主旨句是最后两句,即7,8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到底是第七句还是第八句?生: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师:请坐下,你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下主旨。
生:“繁霜鬓”。
众生:不对,应该是“艰难苦恨”。
(板书)师:对,“艰难苦恨”,繁是增多的意思,“繁霜鬓”是“使白发增多”你请坐。
那么,“艰难苦恨”是什么意思呢?生:注解上告诉我们,“艰难”既指自己又指国家,诗人从自己的艰难中看到了国家的艰难,国家的的艰危,于是万分的痛苦和怨恨。
师:说得真好。
那么诗人杜甫这种艰难痛苦,怨恨之情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艰难苦恨”四字的意思,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
(平台打出杜甫生平)杜甫生平(712—770) 1.少有诗才,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2.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之一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之一【简要说明】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本事诗》中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
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
"(《有意味的形式》)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
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都以故事开头,这固然有其"情感"上的优势,但开掘诗歌的境界却很有限,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变相的词语解释,还谈不上对诗歌的个性阅读与深刻理解。
同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由于消解了政治的束缚力,语文教学变得自由通脱了,但语文思想的"真空"仍然存在着。
特别是高中阶段人文意识的匮乏更成为制约学生素质的"瓶颈"。
所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诗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诗教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是有关对学生的思想的启悟与开掘。
关于人文意识,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说:"现在,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继接中华优良传统的复兴意识,我们还要一种普适的全球伦理理念。
""我们应当在这一课里学到一种远大的目光与宏大的视野,和一种洞察万物运动本质的思索能力。
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国的意识,一种临机的恢弘的气度!我们希望这些意识能在你们的身上被不断地培育出来。
"所以,在这一节课上,我进行了从"9.11"到"安史之乱"的历史回顾和两个环节的"研读"以增加学生的思想含量,并美其名曰"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登高》课堂实录1-word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如果让你坐在一个房间里,你就感觉不到了。
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所以我们极少能够看见登高而喜的诗歌,杜甫倒写过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有一种豪情,但是比较少见。
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一首也是由登高引起悲凉的诗歌。
我们讲诗词侧重于应试,但是仍然不得不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最初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又穷又酸,事实上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唐初诗人如果能够数十个人的话,杜审言应该在其中。
杜甫的父亲杜闲是奉天县令。
但是,那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杜甫的母亲死得早,杜甫被寄居到二姑家里,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
”“这样的人我觉得在现在是很少的,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打架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百姓逃难,有一个鲁国妇人拖着两个孩子逃难,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侄子。
眼看齐兵快追上了,她丢下自己的儿子,抱着侄子跑。
齐兵追上以后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了一句‘弃子以行义’,齐兵感叹,鲁国妇人尚且知道行义,况其他人乎?于是罢兵。
杜甫小时候特别聪明,才华横溢,‘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算是一个神童吧!‘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志向也很远大。
成年后又遇上安史之乱,可算很不幸了。
三十五岁去长安求仕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
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政府低价出售的粮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后来终于熬过了逃难生涯,他去见天子,‘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但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无论怎样的艰难困苦,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很多非常伟大的人物,都经历过巨大的挫折。
这个巨大的挫折往往是指他的家庭或者家族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如果一直富有或者一直贫穷,成不了大家。
能不能举一个例子?”“鲁迅!” “曹雪芹!”“看,已经两个例子了。
鲁迅原来家境不错,曹雪芹原来也是公子哥,两个的家族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我们文学史上有六位大家,已经有一半有了这样的经历。
包括屈原,苏东坡,都有一个落差,但以这三个人最为典型。
为什么这三个人会成为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小贫穷,会有什么恶果?他往往会失去求学的机会,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人从小富有,他纵有才气,也顶多不过是一个才子而已。
像杜甫,顶多不过成为李商隐一样的诗人,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只有先富后穷,他即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因为家族的变故更容易看透这个世界。
他看透了这个世界,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理解一句话:‘苦难是一笔财富。
’很多人对这句话不屑一顾的。
高尔基讲过一句话:‘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我严重反对这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苦难往往造就的是贫穷,犯罪。
因为苦难,很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许很善良,但更有可能同时很愚昧。
一些杰出的人,往往会越过这些苦难,但数量毕竟很少。
”我跟学生聊到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我举了希望生的例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专注,一种进取精神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人,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阿飞,他们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一如阿飞渴望成名。
更重要的倒不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韧,而是贫穷所给予他们的那种善良以及对人的诚恳。
同时,他们比其他的同学更懂得感激。
来自老师的点滴关怀都能够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对没有经历过困难的同学来说,安逸的生活是另一种形式的苦难,甚至是更为可怕的苦难。
能不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沉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要成为一个时尚的公子哥是容易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却很困难。
“这是杜甫暮年所写的。
前两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我们知道,魏晋以后,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古人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如果我让你鉴赏第一句话,你怎么来做?首先,你要考虑写了哪几个场景。
”“风,天,猿,渚,沙,鸟。
”“好,写了这六个东西,这六样景物在诗歌中被称为什么?”“什么叫意象?”我问。
“你们不要苦心去想意象的定义,你先考虑,意象由几部分组成?”“两部分。
”“对,一个物象,就是你所写的事物,一个是寄予在事物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意象就可以这样来定义,所谓意象,是指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的交融。
客观景物我们已经找出来了,一共有六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至少我们找到一样东西,找到一个猿。
猿的声音比较凄凉.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出第一句话的基调是悲凉的。
然后风是什么样的风?”“急风!”“天是什么样的天?”“高天!”“他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倒说高了?”一下子把学生考住了。
“呵呵,随便一句把大家就问住了,其实没意思的一个问题,不管它了!”本来是随口一问,打算放过去,结果下面喊了起来:“讲嘛!”“可以从两点来解释,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
所以并不一定登上高处,天就低了。
另外,这是什么季节?”“为什么这样说?”“秋高气爽!”“对,天高主要是点明季节是秋天。
作者登高是在夔州,是个风口,如果把这句诗改为‘风和天暖鸳鸯飞’,调子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一句很明白。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话里好像没有哪一个意象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悲,要分析怎么进行?老办法,改一改!我另写一句诗:‘枫红沙黄鸟飞来。
’”“沙怎么是黄的?”“我们经常说黄沙黄沙,沙怎么不能是黄的?”我笑了。
“你读这句有没有凄凉的感觉?”“没有。
”“那你发现什么变了?”“颜色!”“对,颜色变了。
清白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冷色调!”“对,冷色调往往让人感到凄清。
如果改成暖色调,把诗的意境就破坏掉了。
大家还注意到我有一个变化,我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我又问下面七嘴八舌,有几个同学说“回”说明鸟在盘旋。
“对,鸟为什么要盘旋?”我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作者的孤单无依。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明白了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现在如果让大家写一段话或者围绕这两句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第一步,先要交待写了几样景物,一共是六样景物。
然后写这六样景色表现了深秋怎样的景致。
他写了深秋的广阔凄清的景色。
这凄清的景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比如写到了猿,猿的含义要写出来。
第二层,写到了色调。
第三层,写了鸟在空中盘旋徘徊,让我们联想到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写成千字文不成问题。
如果是高考诗歌鉴赏,要写一段话,怎么来写?大家听,听我的顺序:首联写了六样景物,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表现了深秋的凄清景象,并通过清猿飞鸟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意境。
”大家注意到我写这一段话,由表及里,有一个顺序在其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说。
“因为是杜甫写的。
”有人在下面小声说。
“哦,因为是杜甫写的,为什么杜甫写的就好呢?我们要考虑,你换成其他写法其他词行不行?往往不行。
我们依然玩一玩换字的游戏。
我开始改了:‘无边落叶飘飘下,不尽大江滔滔来。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
我发现我有时候改诗往往比作者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他用的是‘落木’而我用的是‘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落木!”“为什么‘落木’好一些呢?”“其实我们在《说‘木叶’》里学过,我不过让你们温习一下而已。
‘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究竟什么原因?“‘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好,还有没有其他看法?”“‘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好!蛮有道理的。
还有没有?想想看,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我们刚才这两个同学讲的两点非常好!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比较好。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也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让我们感觉到风仿佛特别紧,在这种情况下,树叶仿佛往下掉。
实际上我们知道,既然风这么急,叶子肯定是‘飘飘’下,不可能是‘萧萧’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无边’二字。
大家想象一下,杜甫在这里看到了山,看到了江,看到了树,但是能不能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不可能。
”“对,不可能的。
除非武林高手在树林里发功,一般情况下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