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合集下载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韩兵一、导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而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能够改造人,能够使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把握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初读——正其音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再读——懂其文师: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口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不会翻译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共同解决。

生:第三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生:应该是即使又晒干了,不再变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师:很好,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的字,就是这个“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生:这样。

师:那么这样指代的什么内容呢?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对,就是这样。

还有其他问题吗?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假”的意思?生:借助。

师:好,你来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生: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师:好,请坐,还有吗?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句话挺长,那么这句话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你觉得翻译起来有难度呢?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感觉无从下手。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这句话?生:离开蛇鳝的同学就没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师:她有一个词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这个“寄托”,她说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

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你再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没有蛇鳝的同学无法寄身,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有哪些误区?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这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劝学法”,并分享一次“劝学教学”的实录。

什么是“劝学法”“劝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调整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习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追求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而是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

实录背景这是我老师在一节高三班级的历史课上使用了“劝学法”。

过程老师进入教室后,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又让每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意识,为接下来的讨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老师简要讲解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并引导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研读。

在学生的研读中,老师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理解,帮助同学们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在研读过程中,老师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先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然后根据课上的讲解进行补充和修正。

最后,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可片面理解问题。

在自由讨论后,老师开始进行个别“劝学”,即通过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调整他们的情感态度。

老师首先对几位特别自卑和怯懦的学生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为他们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老师接着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劝诫,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巩固和引导。

比如,老师提醒学生要避免抄袭、记忆性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注重学习的思考和总结。

效果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和提升。

同学们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了给定任务。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劝学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劝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劝学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觉得劝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劝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正如学生1所说,劝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呢?学生2:正确的学习观念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老师:非常精辟!确实,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学习对我们的未来起到的关键作用。

你们是否有人遇到过学习困难,感到挫败呢?学生3:我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尤其是在某些科目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难,没有信心继续下去。

老师:学生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能克服困难,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劝学的方法或策略?学生4:我觉得和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是一种劝学的方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智慧和互相支持来助力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还可以参加老师提供的辅导班等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劝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5:劝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老师:非常棒!劝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劝学让我们拓展知识面,培养我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劝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

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

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

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

(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

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

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

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

能做到吗?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一、前言《劝学》是一篇出自唐代沉佺期的文章,被誉为“中庸之义上而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初中阶段进行的,旨在通过对《劝学》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把握中庸文化的精髓。

2.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结合《劝学》的中庸思想,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探究《劝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1.PPT展示:通过PPT展示索引引导学生认识《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课堂答题: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答题,在讲解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4.小组发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教学流程及实施4.1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导入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10分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劝学》10分钟合作探究小组分享《劝学》的中庸思想20分钟讲解针对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20分钟小组发言小组展示分享、口头表达20分钟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5分钟4.2 实施方法1.导入教师开始教学前首先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阅读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阅读指导,对《劝学》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并从中把握中庸思想。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对《劝学》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劝学》[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劝学》[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例如:我喜欢————,主要运用————手法,然后我的学习故事——(可以正面也可以反面。


这一段不仅使用了比喻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同时使用了排比这种手法,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加上善于譬喻,这也是《荀子》这本书里的突出特点。

学贵以专,贵以恒,尤其是语文学习还要善于积累。

历经两千多年的智慧的积淀,在今天的学习中他们依然灵动的闪耀着光辉。

作业
1、根据结构图,熟练背诵课文。

2、《劝学》删节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千古名篇的美。

以后在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也要用心打造有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设计亮点:
我所设计的《劝学》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用性强。

在知人论世环节,我制作了荀子的简历,这种在学生中流行并深受学生喜欢的形式。

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采用了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同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小组互相补充,教师归纳总结等多种形式,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剪枝去叶抓关键、模仿超越我最棒、创新擂台我来秀三个环节来认真研读并深入剖析文本。

总之,整个教学流程通顺连贯,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深入课堂学习,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使命。

我们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为《劝学》。

《劝学》所表达的主题是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培养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在现今会考、升学考试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学习本质,提升让学生正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借助劝学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前,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优秀的劝学的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现当代有很多炒作劝学教育的应试方法和理念,但诗歌却是一个可以触及灵魂,深刻记忆的方式。

这样的法子不仅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愿意在课堂中参与到劝学的讨论中,还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启迪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信念。

建立起学生对劝学概念的认识开头,我们可以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明确解释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劝学,你为什么要读书。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并激发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直接转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劝学概念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中的。

分析劝学和完形填空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对劝学有更深的认识,比如通过完形填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的概念和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理解。

同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劝学的含义,在任务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于经验学习取得的吸收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从表层思考扩展到深层思考,形成反思习惯。

教学方法群体讨论法教师应当强调班级内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利用群体讨论法为劝学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组织讨论,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感并且得到启发。

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一个概念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讨论,并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思维误区,随时调整并反复加深理解。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10篇较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希望在劝学高中课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劝学》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⑴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⑴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⑴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较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劝学》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劝学》教学实录(网友来稿)执教:刘建松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记录:方玉君《劝学》是一坛常品常新的绍兴老酒,如何在新的课堂中进行第二次发酵,酵出自己的香味,.一直困挠着小刘。

师:问大家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谁能报出武侠书中的门派?多多益善。

生(部分):少林武当生(部分):昆仑峨眉生:(部分)逍遥太极.。

师:中国是一个讲派别,讲门户的历史悠久的大国,不但武林中有派别,在文林中(这是老师自己编造的)也有派别,能说说文学上的派别吗?生(部分):荷花淀派生(部分):山药蛋派生(极个别):新月派师;哦,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

在遥远的古代,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思想上空前的繁荣。

所谓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出现了好几家。

比如——生(1):儒家师:儒家的开山鼻祖是——生(1):孔子师:你心中的儒家是怎样的形象?生(1);是君子,文质彬彬。

很讲修养。

生(2):讲究仁义和礼仪,能为老百姓着想。

师:儒家中孔老夫子讲礼仪有时超出了了常人的想象。

比如他老人家吃的肉要割得方方正正,像我们食堂中的红烧狮子头他是不吃,(生笑)甚至连坐的席也要放得正,如果歪了,他宁可站着睡,也不愿躺下。

(生笑)他的隔代弟子战国的孟夫子也说,人之初——生(集体):性本善师:你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吗?生(3):我赞成,人一生下来,内心是十分的单纯,不可能有恶的因素。

师:那社会上的坏人哪儿来得,是从天上掉下来得吗?(生笑)生(3):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把人教会的,现在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受了坏人的教唆,才走上犯罪道路的。

师;有道理。

但现在如果老师说:人之初,性本恶。

你会赞成吗?生(3):不会。

生(部分):会师:如果说这个观点也是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提出的,你相信吗?生(大部分):不相信。

师:那老师只能残忍的再一次伤害你们纯洁的心灵了。

(生笑)今天我们将看到儒家中又一重量级人物——荀子,他就是性恶论的代表。

朗读荀子的解释(生集体朗读注解1)生(4):老师,是不是荀子强调性恶论,他就写《劝学》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劝学》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生 1:重要,学习能让我们获得知识。

生 2:重要,学习能让我们以后找到好工作。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来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劝学》。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招揽人才。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文本解读1、第一段师: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 3: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师:非常好。

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生 4: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师:说得很有道理。

接下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两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生 5: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师:对,这两句话是在比喻通过学习,后人可以超越前人。

2、第二段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一段讲了什么呢?生6:这一段说的是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师:很好。

那么,这一段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生 7:这是在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师:没错,就像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变得有用,人通过学习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3、第三段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学们,这一段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生 8: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

2.老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假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答复。

生(1):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阐述的?生(1):比喻。

师:很好。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答复。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2):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进步、开展。

师:对。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

谁能说得更全面、更详细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进步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假设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劝学》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劝学》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生:(齐答)三个。

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

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

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

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

(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

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

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

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

背得不错。

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

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

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

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师:非常正确。

“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投影: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

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

由此得出结论──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

这“物”是什么?生:(齐)学习!投影显示:人──物学习──君子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

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

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

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

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

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

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

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

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课文中没有节选的《劝学》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个扩展练习。

(篇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且上有详细的注解。

)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这个小片段,找找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学生读文,教师巡视,不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简单提示一下: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后来怎样了?生17:提到了四个事物,有南方蒙鸠鸟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还有兰槐之根,蒙鸠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之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来是趴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后来变直了;兰槐之根本来是香料,但后来谁也不带它了。

师:解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

同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几秒钟的沉静后。

)生18:老师,还有一个他忽略了。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沙变黑了。

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一个。

所以这一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

考虑一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投影显示:南方蒙鸠之巢系之苇苕卵破子死西方之木生于高山之上高临百仞之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其渐之滫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事物)(环境)(结果)生15: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生:(齐)环境对人的影响。

师:非常正确。

我发现同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度。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孟母为什么几次搬家呢?对,就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好不好?生:好!师:今天的课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课下作业。

(投影显示“导入语”)同学们仿照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写在作业本上。

好,下课。

班长:起立!生:(齐声)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