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劝学》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
《劝学》的教学实录范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
2.老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假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答复。
生(1):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阐述的?生(1):比喻。
师:很好。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答复。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2):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进步、开展。
师:对。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
谁能说得更全面、更详细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进步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假设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能够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分析。
3. 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2. 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学习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难点:1. 对两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授课:按照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言文内容。
分析并欣赏两篇文章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通过翻译和解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学习和师道的重视和尊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劝学》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1.2.2 《师说》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师道的思考,引出课题。
2.1.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1.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1.4 教师讲解: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1.5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1.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以及对自己学习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2.2.2 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2.3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提供指导和解惑。
2.2.4 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3.1.2 合作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1.3 翻译练习:评价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
3.1.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2 评价标准3.2.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3.2.2 合作讨论:积极参与,主动分享,合理分析。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升入高中,会不会很想念初中同学?我们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给原来的初中同学写一句话作为赠言,不过要求是这句话要从我们今天学习的《劝学》这篇文章中选取,等会我找同学说一下你选择这句话作为赠言的理由和想法,好不好?生1:我的赠言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想送给我初三的一个室友。
他这个人平常学习一般,但特别喜欢军事方面的东西,每次一聊就是几十分钟,这样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师:送这句话给他,你想表达什么?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博学”,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不能只固守某一个方面,并且每天一定要检验、反省自己。
师:嗯,检验、反省,用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接下来他是怎么说的啊?众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师:对。
学习要“参省乎己”“三省吾身”,在座的同学也要共勉啊。
如果那个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能像你一样坐到这里来上课了,是不是?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就能“知明”了,“知”是什么意思?众生:智慧。
师:什么现象?众生:通假。
师:请坐。
我们继续分享赠言。
生2:我想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送的这个同学,她平时学习很努力,可是却没有考好,我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师:把你的赠言再读一下。
生2: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师:读得很有节奏感。
再请你翻译一下。
生2: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
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师:理解得很透彻,不过翻译时最好逐字逐句逐序来翻译,你刚才个别地方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半途而废”;还有,翻译时尽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比如对“朽木”就没有这样处理;另外,“刻不动”的说法也不准确。
请你按照我提示的要求重新翻译一下。
生2: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够雕刻成功。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 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三、教学难点:1. 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 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4.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包括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
5.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强调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8. 板书设计:《劝学》观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师说》观点:师的重要性、师的作用、师的职责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检测。
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意、掌握实词虚词、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
《劝学》教学实录完美版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
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
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
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
(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
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
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
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
能做到吗?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并欣赏《劝学》和《师说》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劝学》和《师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探讨文章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4. 思考与启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和《师说》的文本。
2. 参考书籍: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
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材料。
3.2 教学材料1. 课文译文:提供课文的白话文翻译。
2. 问题清单:提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思考与启示:评估学生对文章价值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课文阅读与理解:安排2课时。
2. 分析与讨论:安排2课时。
3. 思考与启示:安排1课时。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说》《劝学》说理艺术探课实录及点评
《师说》《劝学》说理艺术探课实录及点评
吴艳超;程翔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20
【摘要】课例片段1:师:同学们,前两节我们梳理了《劝学》《师说》的文言现象和内容结构。
今天,我们要集中探讨这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
(教师板书课题:探《劝学》《师说》的说理艺术)师:“探”就是探索奥秘。
说理艺术的奥秘,不仅包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
(教师板书:说什么、怎么说)[点评]课题有新意,仅“探馈”一词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说理艺术”颇有吸引力,紧扣语文能力培养。
要讲清楚“”的含义:精微深奥。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吴艳超;程翔
【作者单位】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探赜《师说》之“最哈姆莱特”——从“段落划分”看《师说》的说理逻辑
2.《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3.情境引导轻松“说理”——“平行线的判
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4.“《师说》《劝学》联读”思辨性阅读教学实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教案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教案
请同学们先对照注释、使用手边的工具书,朗读文章、查阅注释,先自学文本,梳理文意。
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标注出来,对于重难点的字句,我们会集中讨论。
请大家仔细认真地阅读,我们一会儿进行简单的字词小测,希望大家巩固并检查自己的易错点。
好的,自主阅读时间5分钟现在开始。
请大家在5分钟后恢复播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确定恢复播放的时间。
好,现在请按下暂停键。
2.释放《劝学》小测,请同学自学自检。
好的!欢迎大家回来。
请同学们合上书本,看向屏幕,这是本篇的自测题。
请在笔记本或者白纸上写清题号并依次作答。
现在请按下暂停键,完成自测,3分钟后回来。
好的,时间到!请大家对照答案,自行批改,不正确的地方要做出明显的标记,以便之后巩固复习。
3.释放《劝学》小测答案,并对其中可能出现错误的高频字词和语句进行重点讲解。
10《劝学》《师说》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劝学》《师说》两篇共同构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由很多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对高一学生而言,两篇的学习一是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观点,三是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要进行两篇联读,必须是在对两篇都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就会为联读而联读,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蜻蜓点水。
联读的方式,一是求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二是辨异,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三是修改,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完善,三种方式都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梳理课文中“而"的用法,积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能用说理模式阐发自己的学习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湖北省何煜山老师曾经把两篇文章撰写为一副对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从师而问,贵贱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百工之人,知礼上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
结构严密,有效说理--《劝学》《师说》联读教案
结构严密,有效说理--《劝学》《师说》联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的表达观点的方法。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何让我们的议论文结构严密,说理有效?我们今天要去向荀子和韩愈学习,于《劝学》《师说》中去探寻作者议论说理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去。
二、梳理脉络,理清结构按要求梳理《劝学》《师说》的行文结构。
画《劝学》《师说》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中心论点,概括各段段意,梳理内容及探究论证方法。
小结: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密,做到议论有针对性,要用中心论点总揽小分论点,而小分论点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可以是并列、递进、正反对比。
三、巧用方法,有效说理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法。
请同学们参照范例找出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并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
①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②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
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3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碎,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10.《劝学》《师说》联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师说》联读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劝学》和韩愈的《师说》,去探寻他们所阐述的“学习之道”。
二、解题1、《劝学》劝,鼓励、勉励,”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师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以议论为主,如《爱莲说》《马说》。
“师说”,意思是说老师的重要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三、知人论世1、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2、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每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劝学》教学实录(13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3篇)《劝学》教学实录1师: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关于学习的古代故事。
说到学习,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同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越往后走呢,成绩越差,到最后,这些同学干脆就放弃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退步这么快。
他们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学不进去。
老师,我听不进去。
老师,我总是记不住――在这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同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我认为,刚才这些同学所说的理由,其实都不能算作是理由。
真正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是学习态度问题。
是学习自信心问题。
由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没有了动力,自然就会后退。
我不知道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果没有,自然最好,如果有,希望今天学习了这则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它的出处。
这篇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资治通鉴)作者是谁?(司马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生: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师:司马光呢?生: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人。
师:嗯。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那么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生:编年体,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录历史。
师:对,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别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
谁知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又是怎么回事?生:国别体,就是按照国家不同分别记史;生:纪传体,就是通过给历史人物写传记来记录历史。
师:非常正确。
再看作者,司马光,陕州夏县人。
陕州夏县,在现在的哪儿呢?生:山西夏县。
师:嗯。
应该说和大家是地地道道的老乡。
作为山西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骄傲。
再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孙权劝学,孙权又是谁呢?生:(生答)师:谁知道关于孙权的故事?生:赤壁之战。
10《劝学》《师说》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思辨有门道说理要艺术(教学设计)——《劝学》《师说》联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文本内容和文段思维结构梳理的过程中,积累、梳理、整合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思维目标阅读《劝学》《师说》,辨析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明晰论证方法。
并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审美目标通过朗读、分析、梳理,鉴赏《劝学》《师说》说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运用论证手法使说理更生动、有力的特点。
文化目标在探究“学习之道"过程中,逐步了解两位先贤对“学”“师"的观点,传承文化传统,理解学习对个人成长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设置追求在教学设计之初,追求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达成都能够“对点”综合,从两篇文言文本阅读的共同点入手,把阅读鉴赏、表达应用和梳理探究等综合性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在充分接触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并结合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和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丨教学难点1.梳理探究《劝学》《师说》中的“学习之道”,鉴赏两篇思辨性文本的论证艺术。
2.拓展分析对比论证的议论效果,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选择合适的角度有针对性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生学习经验为基础,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现象和问题内容创设情境,构置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导入文本,让学生进入熟悉的语言情境,消除学生对点文言文本的距离感)师:同学们,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有教养的人,只能通过什么?(生: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不断学习,“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展示报道PPT1:21岁的藏族姑娘索巴桑姆爬两个小时的山路到海拔4500多米、气温极低的雪山上,一边放牧牛羊一边“追网"听课。
《劝学》课堂实录9篇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课堂实录9篇《劝学》课堂实录1一、导语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
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生 1:重要,学习能让我们获得知识。
生 2:重要,学习能让我们以后找到好工作。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来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劝学》。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招揽人才。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文本解读1、第一段师: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 3: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师:非常好。
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生 4: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师:说得很有道理。
接下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两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生 5: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师:对,这两句话是在比喻通过学习,后人可以超越前人。
2、第二段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一段讲了什么呢?生6:这一段说的是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师:很好。
那么,这一段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生 7:这是在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师:没错,就像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变得有用,人通过学习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3、第三段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学们,这一段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生 8: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师说》名师教学设计
《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掌握文中前三自然段重要实词、虚词、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通过梳理、研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明确前两段表达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荀子对学习的强调和重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年寒窗,你们是否思考过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又是否想过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之作《劝学》。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感悟。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前三自然段重要实词、虚词、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梳理、研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个小循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
自主阅读导学案第133页助读资料的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3分钟)自主阅读导学案第133页助读资料的内容,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
圈点勾画并进行识记。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者。
主张“ ”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主张“ ”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
荀子:名况,字卿主张“人性恶” 主张“人定胜天”第二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二。
快速浏览全文四、出示自学指导二(5分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朗读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字音并思考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輮()舆()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蛟()跬()骐骥()驽()锲()镂()跪()蟮()螯()楫()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二。
輮舆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蛟跬骐骥驽锲镂跪蟮螯楫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第三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三。
自主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四、出示自学指导三(8分钟)自主朗读第一、二自然段: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陈赣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1期
一、以生活阅读状态进入,体会先贤的智慧
师:今天学的是两篇文章,《劝学》和《师说》。
这两篇都是谈学习之道的,与我们的生活很接近。
《劝学》和《师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从学习之道或论证之道来说一下理由。
昨天大家做预习时我看了一下,有的小组非常喜欢《劝学》,有的小组喜欢《师说》,还有的小组两篇都喜欢。
谁来先说?
生:我比较喜欢《劝学》。
这篇文章语言比较简练,很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与个人品性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先以青与蓝、水与冰的关系来论证,然后又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的品位进一步提升。
一个人在平地上挥手,远处的人看不见,然而他站在高山上挥手,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人的手臂没有变化,为什么可见的范围却发生了变化?因为从平地到了高山上。
这座高山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高点。
荀子讲“人性本恶”,古文中说古代君子从学习中产生,以明礼来修养自身,从外部不断获得事物的道理和处世的礼节来完善自身。
生:原文中还将环境与人的品性联系到一起,这也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对学习的看法——环境会影响个人,分别从好的环境和坏的环境进行比喻论证。
文章接着论述学习方法:要用心专一,找到一个对的方向并不懈努力,然后以多个比喻来论证这个方法的重要性。
其中一个比喻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就是说无论你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专一,还是没有后天努力的成效好。
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切入学习,然后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的影响。
文中用多处比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加明确、完整、生动,逻辑比较严谨,这是我的观点。
师:非常好!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论证的分析已经有了基础,其他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我喜欢《师说》的原因是带有一点个人主观因素的。
我列出三点:第一点,我自己比较喜欢韩愈的文风,他讲究的是实而不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特别真切。
第二点,感同身受,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羞于向老师请教,这篇文章给了我启示。
第三点,从逻辑方面看,《师说》的逻辑比较清晰,如同模板一样。
师:逻辑清晰,好像模板一样,我倒是没有想到。
你继续讲!
生:第一段由自身的感受来引入,第二段对比论证,第三段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
对比论证很好,文中句式多样,有反问句,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还想说几点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