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共10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共10张PPT
3、“浮力测力计”能直接读出浮力,避免了 数据处理的麻烦。
谢谢!
1、创新实验:
原型:课中对于“下沉的物 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探 究只是文字提示。
创新:把一个大饮料瓶去底,倒立 地放在铁架台上,进行“神奇的乒乓 球”实验。
2、实验装置改进:
原实验:在水 底固定定滑轮
改进实验后:能直接读 出浮力
六、效果评价
1、整课构思巧妙,自制装置独特,创新之处 明显。
2、装置操作方便,产生的效果好。
说课流程
教学背景及地位与作用 实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材料准备 设计思路 实验创新之处
实验过程演示和效果评价
一、教学背景及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六节课。
虽然前面我们已经探究了《物体在水 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等知识,初步感受了浮力,但是同学们对 知识理解还是云里雾里,尤其是 “下沉的 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浮力大小与什 么有关”等问题不理解,影响了下节课的 学习。
四、实验课题设计思路
1.从教方面来说: ①神奇的实验 感受浮力
动脑动手。
② 通 过 改 进 后 的 实 验 装 置 ——“ 浮 力 测 力 计”,让学生直观测量岀浮力的大小。
2. 从学方面来说: 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②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 题,探索新知,得出结论。
五、实验原型及创新之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 难点:用创新方法进行实验,知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多,受到
的浮力就越大;物体浸没后,浮力不变。
三、教学方法及材料准备
教学方式:采用“创新实验”探究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参考教案1_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参考教案1_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学校陈道元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入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入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浮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浮力的概念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一:让学生观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3.实验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4.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体积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1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12)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上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利用头脑风暴来展现学生对“沉和浮”的前概念,通过引导学生经历7件物体沉浮的探究活动指向“浮力”概念的学习,并初步了解浮力的方向。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中心问题:“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浮力?”,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较难感知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的影响。

所以,寻求简捷有效的实验方法、积累丰富客观的事实证据是非常关键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很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实验只要求学生关注实验趋势,而不要求量化,实验数据的量化是下一节课的任务。

另外,为实验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将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明确材料的特性后再设计并实施实验。

第三,重力概念如何引入及把握,也是需要思考的。

【学生分析】在试教过程中,五年级学生在上课伊始对于“下沉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下沉物体和上浮物体一样,肯定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这个回答是学生基于思辨的一种推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建构起相关的正确概念。

由此,本课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些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用丰富翔实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断。

所以,本课的重点不在于科学概念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主题,设计相关研究计划,并在操作实验中加以证明。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⒈根据研究主题和已有材料,设计制定“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计划。

⒉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⒈在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验证据的重要性。

⒉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科学态度。

【重点】根据“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研究主题,设计相关研究计划,并在操作实验中加以证明。

【难点】根据“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研究主题,设计相关研究计划,并在操作实验中加以证明。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5)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5)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模板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记录表设计: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我们的发现:物体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我们的发现:我们还发现:评价设计: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即受到地球的重力,也受到水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3、物体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小测试:一、填空1、放入水中不能分散开来的固体有的会下沉,有的会上浮。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3、把图中的两个塑料瓶放在水中,空塑料瓶会上浮,装满水的塑料瓶会下沉。

而两个瓶子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从而可以看出,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越轻越容易上浮。

4、没有充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下沉,充满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上浮。

两个游泳圈质量相同,体积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

二、判断。

1、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托的力。

(√)2、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3、物体在气体中也有沉与浮的现象。

(√)4、橡皮泥放入水中一定下沉。

(×)5、生鸡蛋在自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放入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6、潜水艇是靠改变质量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7、沉在水下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8、木头是浮的,铁是沉的。

(×)9、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10、潜水艇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大小在水里沉和浮。

(√)11、改变浮标的重量可以使它上沉或下沉。

(√)12、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浮。

(×)13、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易浮在水面上。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选择题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 A )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B、大小2、马铃薯放在( B )里会浮。

A、清水B、盐水C、油3、下面哪种液体的浮力最大( C )A、盐水B、油C、水银4、下列几种物体会成到水底的是(C )A、木块B、泡沫。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3个钩码、杯形量筒、三个大小不同的砝码、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学到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浮力?(出示ppt图)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你认为它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出示2种不同的观点)师:注意,漂浮的物体是一部分排开了水,没有整个排开水;这个上浮的物体浮到最后它会漏出水面它会变成漂浮。

3.练习。

(1)把一个盛水的杯子的中间悬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

观察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应该是怎样的?(2)两条大小不一样的鱼,大鱼说我体积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鱼说它在水面受到的浮力大。

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大鱼又为什么沉到水下?(3)根据图画,说说潜水艇沉浮的科学原理。

(改变自身的重量)。

教科版最新五下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科版最新五下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材简析】本课在教科书上共2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15页的第一自然段,聚焦版块。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个问题并知道如何测量;二是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了解与什么因素有关;三是用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比较容易理解。

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却没有把握。

即使有些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借助示意图进行解释是小学生的初次接触,所以有一定难度,需要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并且是可以测量的。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科学探究目标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受到水的浮力”并测量它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养成用实验证明的习惯。

2.懂得正确记录与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实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受到水的浮力”并测量它的大小。

2.分析数据,发现科学规律。

难点:1.设计实验。

2.画示意图。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活动记录单。

小组准备:三个钩码、一条细绳子、一个2.5N的测力计、一个100毫升量筒、一杯清水。

教师准备:两个钩码、两条细绳子、一个2.5N的测力计、一根杠杆尺、一个铁架台、一杯清水、有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钩码、一条细绳子、一杯清水]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知道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而且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2.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提问:像这样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顺势板书课题)3.学生猜测,你的依据是什么?二、探索: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预设25分钟)(一)[材料准备:两个钩码、两条细绳子、一个2.5N的测力计、一根杠杆尺、一个铁架台、一杯清水]1.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3
Biblioteka 板 书 设 计课外 活动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重力 上浮 浮力<重力 下沉
学生探究“当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会怎样?” 1.活动一中要希望达成两个目的:1.全体学生统一认识:下沉的物体 也会受到水的浮力;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教 学 目 标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 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反之则上浮。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 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 学 重 难 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 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 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 教 学 准 多媒体课件。 备 具 学 具 说 明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 烧杯刻度不够精细可根 码、100 毫升的烧杯,三块 据刻度等分自制刻度标 大小不同的石块、细线、记 或选用精确刻度杯 录表 教 学 流 程
A.物体正在下沉:一个物体(为效果明显,可选用体积稍大 的物体)1.小部分浸入水中;2.大部分浸入水中;3.全部浸 入水中; 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 ,完全浸入 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4) 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 (酌情看是 否演示) (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 15 页表 格。 (6)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 16 页表 格。 2.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 师: 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 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 的水量有关,下沉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 大。 )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 师: 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石块放在 水中是下沉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重力>浮力 什么它在水中是上浮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况。 4.全班交流,师板演、引导,明确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来判 断沉浮情况。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作业,时间允许可在课内完成并指导。 重力<浮力 塑料块上浮 3.学生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情 石块下沉 2. 师: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原理和计算浮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推理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课件: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沉浮规律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用浮力计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浮力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同时,通过动画演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物体沉浮规律。

实验创新说课课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创新说课课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但是溢水杯就不一样,即使是石块浸入水 中很少的体积也会有水溢出,便于学生观 察
三、实验内容与教 学过程
三 个
1

节 进
2


学3
第一环节:教师介绍器材并演示实验
接水烧杯 溢水杯
弹簧秤
下沉的物体
量筒
第二环节: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记录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受到的浮力 排开的水量
环节三:汇报与交流研讨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 浮力越大
四、实验创新与效果评价
1、改进的实验装置,对于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2、 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 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水的流出,从而理解 明白“排开的水量”的具体含义。 3、通过量筒测出每次实验排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 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来形容“排开 的水量”。然后,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 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 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 实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二、实验内容设计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四、实验创新与效果评价
一、实验教学目标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通过 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 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 数据直观反映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 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 浮力也越大。
二、实验内容设计
1、教材中以石块放入烧杯前后两 次液面之差来解释物体“排开的水 量”不够具体形象,学生难以理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节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本节课主要研究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浮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还需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物体在空气和水中浮沉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知识拓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6.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的密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课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课件

课外拓展:称桔子的重量与石头的重量相等
这一环节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 象力,利用利用水的浮力仿照曹冲的方法称一称桔子的 重量等于石头的重量,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 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探索欲望。
浮力
上浮物体:木块 泡沫塑料 乒乓球 浮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沉物体:钩码 钉子 石头
实验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层层递进。首先判断物体在 水中沉浮现象,然后进一步通过亲自实践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 水中,看看实验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 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实验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 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 力。引导学生从实验“按气球”中明白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能浮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水有浮力。
实验三: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 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到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 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本部分教学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思。 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然后进行探索性实验,检验下沉的物 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会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创造 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实验四:认识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
这一环节主要认识物体的三种状态,通过教师演示实 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 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认识 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 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 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

教科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优质版1

教科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优质版1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反之则上浮。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理解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水量)的关系。

2、难点: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准备:每组:实验盘、弹簧秤、自制刻度瓶、实心小瓶、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系细线)、一支彩笔、画示意图的纸一张。

(设计意图:材料设计力求做到三点:显著性、可操作性和简约性)师:物体沉入水中2种情况的简图6张、抹布、备用器材。

生每人完成课前体验在空气中和水中上提同一重物,感受不同重力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

3、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争辩和事实面前形成正确的认识)(1)、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吗?提示: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

(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

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

(3)、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引导。

(4)、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

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4、各小组按照优化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5、形成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

(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搞
dxxx三小学 baijl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
元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五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四、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五、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本节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部分进行教学: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石块,让每组学生把石块浸人水中,体验一下石块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石块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石块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石块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石块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石块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量杯、弹簧秤、石块),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石块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由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

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

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四)第五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课后实验: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会停在水中什么位置呢?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最后,启发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这样一种品质和精神,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不学不问,没有学问。

七、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课是在《浮力》一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的认识不一致,给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

既然学生意见不一致,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你能不能想办法来证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学生已有了上一节课的经验,经过学生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对通过测量浸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拉力大小来证明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

钩码排开水的体积较小(一个钩码排水量6ml多),拉力和重力相差6克左右,用牛顿做力的单位,学生读测力计的读数时,几乎感觉不到测力计有多少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没有选择钩码作为实验材料,而是选用了重量较轻体积较大的橡皮泥,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较大,测量拉力时效果明显。

本课教学中,排水量的测量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难点。

科学仪器室除了量筒外,没有可用于实验的能精确测量水的体积的仪器。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测量排水量和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根据测量的结果和现象总结出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拓展延伸及课后实验,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索物体沉浮的关系,培养学生爱科学,能自己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来验证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最后,启发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这样一种品质和精神,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不学不问,没有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