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同步导
2021年甘肃省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指导课件(68张PPT)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 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 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 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 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 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 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 废。
⑫ 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 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 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 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 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⑤这天,爷爷跟踪马到了后山的一块被稀疏的林子和一蓬蓬的灌木围绕着的平地,不 由得吃了一惊。爷爷看到一只老虎在那儿烦躁地转着圈子,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我家的 马进了场子,活动了一下身体,对着老虎叫了几声,老虎也叫了几声。我家的马在奔跑时 脖子上的鬃毛竖起来,像波浪一样翻滚着,十分威风。然后我家的马就和老虎展开了生死 大搏斗。我家那匹马能够将身体立起来,两只前蹄好像拳击手的两个拳头一样灵活而有 力。它用前蹄把老虎打得鼻子往外蹿血。如果你认为我家的马只会用前蹄那就坚决地错 了。我家的马两只后蹄用得也很俏丽。它会在奔跑中猛然停住,把两只后蹄飞扬起来。 我爷爷亲眼看到马蹄子踢到了老虎嘴上,老虎嘴里飞出了几个白白的东西。还用问吗?虎 牙。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讲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考点一: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
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如《风筝》《羚羊木雕》等。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注意: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和情感变化的词句。
记叙性文字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来组织结构。
考点二:概括文段的要点,分析其作用(1)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
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领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
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源:学科网ZXXK](3)概括故事情节。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三:确定文章的中心。
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找、并、联(1)“找”,即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直接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⑥找反复出现的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⑦找独立成段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的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扬、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2)“并”,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解析)

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回答下题。
水乡寻梦申琳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
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
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
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
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
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
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月光如水。
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
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社会环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举例《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自然环境概念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二、散文阅读附表1:常见修辞手法一览表附表2:常见表现手法一览表1.(2017·嘉兴、舟山中考)阅读《搭车记》,完成下面各题。
搭车记邢庆杰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考试中,小说和散文阅读是常见的题型。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中考,下面介绍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小说阅读1.形象描写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人物、事物、环境的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要想做好这种题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读题,掌握关键词汇。
读完小说后,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提示词语,来确定题目的内容和要求,避免偏离题目。
(2)注重细节把握。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还需对文章的各个细节进行把握。
只有对文章的各个细节做到了深入阅读和理解,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答题思路。
例题:下列句子中,对“窗玻璃上写着敝公司的名字”进行了形象描写的是:A.窗户经历了漫长岁月而显得黯淡无光。
B.窗子上不时有粘着的广告宣传单。
C.店铺墙上写满了许多荒诞的“口号”。
D.夏天显得普通而冷淡,但冬天铭刻着一些不可忘记的名字。
【答案】D2.作者观点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来正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掌握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1)认真审题,掌握关键信息阅读和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比如: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等,确定题目所要求的答题思路和重点。
(2)仔细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表达作加强分析和思考。
挖掘文章的隐含含义,领会内容的精神内涵。
例题:由题意可知,作者所对立的社会现象是:A.历史文化丧失,道德价值缺失;B.缩短贫富差距,推进社会进步;C.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待应多元开放;D.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A3.情节分析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认真扫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与情节关系,理解短文中的内容和线索等。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 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 他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 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 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 遍的代表性。
(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正面描写 描写角
度
内容
作用
畏惧。
《故乡》运用了倒叙 ①设置悬念,吸引
的手法,先描写现在 先写结果或把 读者,激发阅读兴
的杨二嫂,然后才“想 事情发展过程 趣;②避免叙事平
起”她曾经被人称作 倒 中的某一突出 板单调,增强文章
“豆腐西施”,形成强 叙 情节提到前面 的生动性;③强调
烈反差,突出了杨二 来写,然后从 主要内容,突出中
【典型题型】结合文中的对话描写,概括人物 形象的特点。 答题技巧: 1.推敲标点符号。如问号、省略号、叹号等。 2.推敲词语。推敲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3.推敲句子。如句式、语气、句子长度等。 4.推敲说话方式。如发话、接话、插话、打
如在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挤进 人群后的问话中,连用三个问句,厉声呵斥, 语气咄咄逼人,不容对方回答,他的专横跋扈 展现无遗。在得知小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之后, 他的话语中多处使用省略号,不断转移话题, 表明他此时说话支支吾吾,心情紧张,体现了 他的虚伪。而叶尔德林的话语句子短,且语气 恭敬,如“好像出乱子了,长官!”“拿得准,
嫂现在的刻薄麻木, 头来记叙 心,增强文章的生
突出黑暗的社会对人 动性
性的扭曲。 《故乡》中长大后的 在叙述中为了 ①交代故事内容; 迅哥儿在与母亲谈论
《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
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
了生辰纲。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
近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2021年整理

湖南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的全部内容。
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2016·福建省厦门卷】六、阅读《断头树也有春天》一文,完成13--16题(19分)断头树也有春天【英】珍•古德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
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一、散文

21、2019、20 写人叙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
18、2016、20 事散文 素。
15、2014)
代表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
生言行片段》《散步》
一、散文
叙事散文
(2021、201
特点:采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
9、2018、201 6、2015、201
回忆性 散文
进行阐述;片段式,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 代表文章:《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4)
一、散文
抒情散文 (2017)
状物抒 特点: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 情散文 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事,而是通过人、
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
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
举例 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把“老城”“春风”拟人 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意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
天的情景,表现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抒
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情思/
答题格 式
(1)] 举例 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
物尽收眼底的多方面的观察力。
答题格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
式 了……的情感。
一、散文
辨析 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
一、散文
(三)散文的表达技巧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2 021.6、 2020.6 (2)]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听雨

【2021·天津】阅读《听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
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
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
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
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
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
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
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
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考点检索1.整体感知文章,明确记叙要素,人称顺序。
2.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3.理解段落,句子含义,能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推敲,体会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和作用;进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
4.分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5.了解叙述(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6.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写人方法,理解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7.能领悟作品内涵,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8.对作品的故事、人物、感情倾向、思想观点、人生态度进行评论。
考点一:感知主题梳理情节(一)主体感知感知主题的方法有: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在阅读文章时,理解、揣摩、联想这三步功夫是相互关连、密不可分的。
“概括文章的要点,提炼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文章的主要环节之一。
如何概括和提炼?这要根据文章不同的情况,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或从文内找信息,或从文外寻背景,或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语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的主要方法有一、扩展文题法。
“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分析题目人手。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文章的题目表明了文章写作的侧重点。
只要结合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对其进行补充(或扩充)即是文章的要点,就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又叫“要素串接法”。
二、探究“文眼”法。
有些文章把中心意思直接告诉了读者,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一些文章的点题句、过渡句、总起总结句等关键词句,往往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都是“文眼”。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指导》精讲精练

实战演练
1)文章写了有关父亲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②父亲打扫公共楼梯; ③父亲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④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方法点津
关于故事情节思路引领:
1.根据时间变化、地点的转换、人物的出场来划分事件段落。 2.再提炼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表达上一般以主人 公作为陈述对象)。 3.最后看看有没有字数要求,力求简洁、明确。
实战演练
2.联系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
说你的理解。
2)、文章第⑸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 什么作用?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 1)“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购买并换好灯泡从而使“昔
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二指父 亲的行为照出了人们内心的自私与晦暗。或只要个个都不 斤斤计较,心存善良,并付诸行动,那么人人都能成为给 别人带来方便、温暖和光明的人。 2)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 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方法点津
重点词语理解答题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 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将比喻义、引申 义具体化) 语言组织:这个词意思…,强调了(突出了、写出了)… ,表达了…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根据。
方法点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指导
常考题型
概括情节 情节作用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赏析词句 理解含义 启示感受 把握主题 ……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叙述人称及作用

叙述人称及作用
1、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以……的视角写人,其表达作用是怎样的?
(3)文章写的是……,作者却以“我”(你、他、它)的口吻来写,请问“我”(你、他、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答题思路
在记叙文中,有三种叙述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用得较少。
三种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如下:
(1)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或角色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
作用:像是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角色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常用“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
3、答题格式
(1)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运用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作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_第13讲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指导(共69张PPT)

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 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 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 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 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 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 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 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 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 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 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 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 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 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 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 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 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
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
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同步导练【2016·福建省厦门卷】六、阅读《断头树也有春天》一文,完成13--16题(19分)断头树也有春天【英】珍•古德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
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
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
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
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
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
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
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
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
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
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
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
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
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
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
“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
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
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
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
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3.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
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
(4分)答: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
(3分)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答:(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答:15.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
(4分)答:16.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
(不少于80字)(6分)链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谈生命》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答:【答案】:13.(4分)要点与评分:按要点得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①②两段写我小时候和树的亲密关系(1分)。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惊叹”于树里隐藏的故事,才能“读懂”树的语言,才能“理解”树的世界(1分)。
结构上:为下文重点写豆梨树做铺垫,埋下伏笔(1分)。
正因为有与山毛榉树的亲密接触,才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豆梨树的世界。
(1分)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1)(3分)要点与评分:答出修辞手法得1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2分。
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树和我的亲密关系(2分)。
(2)(2分)要点与评分:正确书写得满分,两个错别字扣1分,超过两个错别字不给分。
答案: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5.(4分)要点与评分:答出“本义”2分,“引申义”2分。
参考要点:(1)第一层本义:断头树两度起死回生,终于迎来春天。
(2分)(2)第二层引申义:断头树顽强的生命意志使它上升为“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成为人们传达感恩、鼓励、关爱的象征。
(2分)16.(6分)要点与评分:能够联系本文中断头树的几次起死回生,终于迎来春天,体现生命的不平凡得2分,能够联系链接,写出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写出不屈服于生命中的“破坏和毁灭”,才会诞生不平凡的生命得2分。
表达2分。
【2016·福建省泉州卷】(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6分)纪念张惠雯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
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
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
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
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
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
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
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
母亲叫我不要担心。
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
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
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
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
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
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
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
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
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
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
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
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
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
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
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
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
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
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
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
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
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
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
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
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
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
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
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
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
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
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
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
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6分)“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13.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品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