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修辞

第六章修辞
第六章修辞

修辞知识与练习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13.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4.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最新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宇,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厂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 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再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能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意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讲课稿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 《汉语修辞学》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修辞 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3.同义词 同义词是名称不同但表达的词条意思相同的词条. 4.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5 . 骈立四字格 以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声调铿锵和谐,表义精炼的词语 二、简答 1.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什么是成语活用?有哪两种形式?成语本身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它是汉语言的精萃,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即成语活用。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成语活用有两种形式,一、成语的套用.二、成语的简用.

2.词语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变异的界定: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系统的常规用法,形成了各种语言体系。但是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语言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并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普遍传播,最后变为常规用法。那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一、区域变异: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是引起文化变迁及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词语中这类语素变异类型有以下几种:1.区域变异:一是外源语素。二是自源语素。三是方源语素。二、阶层变异: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包括媒介特性的客观刺激和大众情感的主观刺激,新词语中出现了非常规搭配的BBA式或ABB式变异,B语素在成人用语中一般不重叠使用,但其重叠式可以出现在儿童学习语言时期。而新词语却选择其重叠形式进入构式,且构式具有开放倾向,表明当前社会用语往往会受年轻人语言记忆痕迹回放的影响,显现出类似儿童习语诉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阶层语言变异现象。三、组合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修辞变异,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言变异。 3.朱自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内容是关于回忆父亲的,为什么题目用了《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对偶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2.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3.叠用 亦作“迭用”。重叠应用。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5版)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六章 修 辞[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六章修辞[视频讲解]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有三个意思。用作名词的“修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指修辞知识或修辞学。用作动词的“修辞”,则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 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章主要讲述三种修辞方式:词语锤炼、句式选择、修辞格的运用。 二、修辞和语境 同一思想内容可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采用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句最好,特定的语言环境往往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表达效果的好坏,

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语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确定无不受制于语境。所以,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几乎所有修辞方式都同词汇有关,如语义双关、反语、仿词、婉曲、对偶、对比、借代、夸张、顶真、回环、拈连、反复、比喻等。 (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体现修辞外在形式的语言模式。比如语法中如果没有形态各异的并列格式,也就没有修辞的对偶、对比、错综、排比、顶真、回环等修辞方式。语法为修辞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句法修辞内容的丰富多彩,这说明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扩大了语法的功用。 四、修辞与语用学 语用学与修辞学都研究语言的运用,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研究目的不同。语用学注重解释性,目的在于分析语言运用的原则,建立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修辞学注重规范性、变异性和实用性,注重研究修辞手段与

三段论

逻辑判断之三段论 “三段论”是逻辑判断部分考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在整个行测之判断推理部分,逻辑判断都算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模块,而涉及到三段论的试题,大约为1~3题,且在逻辑判断所有题型中难度系数也是相对较小的。 ◆知识点淘金 直言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 例如: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所有瓦房店人都是东北人,所以所有瓦房店人都是活雷锋。 三段论在结构上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大项是作为结论的谓项的概念。小项是作为结论的主项的概念。中项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上例中,“活雷锋”是大项,“瓦房店”是小项,“东北人”是中项。 一、三段论的格式 大项通常用字母P表示,小项用字母S表示,中项用字母M表示。这样,上述推理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所有M都是P——MAP 所有S都是M——SAM 所有S都是P——SAP 上述公式只是三段论最为重要的公式之一,它属于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中项位置有四种,所以三段论共有四个不同的格。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一个三段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下述规则来加以判定: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中,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就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就是特称的。 ◆解题技巧 三段论的结构和七项推理规则是考查重点。而三段论推理大都可以用文恩图求解,这样就把这些题目还原成为概念间关系的题目了。基本上用不到三段论推理那些繁琐的知识。 (1)三段论推理 1.高校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当中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是家境贫寒的。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以下各项必然为真,除了( )。 A.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不是免费师范生 B. 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有人家境贫寒 C. 凡没有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都不是免费师范生 D.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是2007年秋季入学的 【解析】A。(1)2007年秋季入学的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2)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家境贫寒。(3)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2)和(3)可以推出(4)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

修辞学(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 一、名词解释; 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 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 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 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其中被比 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 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 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 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14、设疑:又称“歧义”,指说话时特意将关键部分隐藏而达成疑义,随后在适当时候补说以消除疑义、明 了语义的辞格。 1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以表达相同、相 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段,包括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基本形式。 16、排比:将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并连续说出相关意思,从 而使得内容及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段。 17、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下递接的辞格。又称联珠、顶 针。 18、回环:将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手段。 19、映衬: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 20、层递:指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辞格, 包括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 21、通感:又称移觉,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受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 二、简答题; 1、修辞与语音的关系? 答:【区别】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语音研究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规律以提高表达效果,及研究语音现象于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民族风格等。 【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1)语言在突出语义及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修辞内容,形成修辞方式,如歇后语、双关。

三段论法律逻辑文档

第四章性质命题及其推理第二节性质命题推理 三、三段论 ㈠三段论及其组成 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性质命题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由三个性质命题组成,其中两个命题是前提,一个命题是结论。 每个性质命题都有主项、谓项,每个词项在三段论中都重复出现两次,因而任何一个三段论实际上只有三个词项。>> 三段论的词项(terms) 三段论的三个词项各有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名称。 在结论中充当主项的词项是小项,用“S”表示;在结论中充当谓项的词项是大项,用“P”表示;只在前提中出现而在结论中不再出现的词项是中项,用“M”表示。在同一个三段论中每个词项都出现两次。>>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否则就出现了“四概念”或“四词项”错误。三段论例示: 犯罪行为(M)应追究刑事责任(P) 贪污(S)是犯罪行为(M) 所以,贪污(S)应追究刑事责任(P) < < M P结构式 S M S P 三段论的组成 三段论由三个不同的命题组成。其中,包含大项(P)和中项(M)的命题叫大前提,包含小项(S)和中项(M)的命题叫小前提,包含小项(S)和大项(P)的命题叫结论。 三段论的一般结构 三段论的结构可用下面的形式表示: M P(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结论) 三段论推理的实质在于通过两个前提中的中项(M)的媒介作用,在结论中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的关系。 三段论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这种演绎推理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一个三段论中,大前提通常是一般原则,小前提通常是特殊情况。根据一般原则,推定特殊情况,从而对这一特殊情况作出结论。三段论是一种应用极广的演绎推理。因为人们经常需要对个别事物有所断定,而对个别事物作断定,最方便、最有效、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引用一般原理作根据,解决个别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即结论是从前提中必然推出来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从一定的前提中必然推出结论来呢?原因在于它是以三段论的公理为依据的。

第六章语义修辞

第六章汉语语义修辞 一、语义修辞概说 利用特定言语单位在意义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言语单位之间的意义关系所构成的修辞策略和技巧。 言语单位的意义特点有单义、多义、虚义等,言语单位的意义关系有同义(含近义)、反义、上下义、类义等。 实际存在的语义修辞只有五个较小类别:同义选择修辞、同义配置修辞、反义配置修辞、类义配置修辞、上下义配置修辞。 二、同义选择修辞 选择首先是要准确表意,使程度、范围、适用对象等恰如其分,为了适应非理性义或话语声音、结构、形貌等方面的需要,也是其重要的修辞指归。 ⑴当年毛委员(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 ⑵这样边干边谈,等把抬筐收拾好,他俩已经成了很熟识(稔)的朋友了。 同义选择修辞有一种情形是所谓正话反说,包括归入反语修辞格的修辞方法,但不局限于对临时反义的词或短语的选用,也包括对句或以上反义言语形式的建构和选择。其修辞目标直指表达的反讽意味或含蓄。 ⑶科学不但并不足以补中国之不足,却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之高深。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放风筝,是合于卫生学的。“灵乩”的合于“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鲁迅《花边文学·偶记》) 三、同义配置修辞 同义配置修辞将词典中的同义语词或临时同义的言语单位安排在同一话语的上下文中,在替换中寻求变化,强调语义,营造特殊韵味等。具体表现形态有同义词、同义短语、同义句、同义段及不同层次同义形式等连续出现或间隔呼应。 ⑷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⑸他到底已不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了,现在他什么都忍得下,耐得住,吃得消。 ⑹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⑺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⑻星期日,该是欢乐的欢快的欢畅的,该是悠闲的悠乐的悠哉游哉的。 四、反义配置修辞 反义配置修辞利用多个言语单位本来具有或临时赋予的反义关系,构成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使同一事物不同侧面或不同事物正反对照,相得益彰。 ⑼“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 ⑽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的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⑾飘逸的庸俗。敏感的麻木。洞察一切的愚昧。一往无前的退缩。 ⑿老舍被迫害死了。但正义、真理是不死的!/“四人帮”遗臭万年。/老舍名垂千古。 仿拟辞格的一类反仿可归入反义配置修辞方法,其特点是仿造原形式的临时反义形式后将二者并置,除通过对照凸现某一属性外,还能带上一定调侃讽刺或幽默的意味。 ⒀什么大老粗大老细?什么土包子洋包子?什么我们他们?搞不来,为什么搞不来?

初中修辞知识要点复习

初中修辞知识要点复习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再次要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出这些修辞格,并能说明它们对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如夸张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但没有明显的区别。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修辞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学习修辞、运用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命题思路导航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也常将辨析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其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今后,对修辞的考查将会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所以,在复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雨、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分析】 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

常用的12种修辞手 法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 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 2、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修辞知识

修辞知识 (一)比喻 1、定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2、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隐含)。 3、类别—— (1)明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表明喻体和本体的相类似的关系,常用比喻词有似、象、如、若、正如、宛如、犹如等。从语法上讲,本体与喻体多为主宾关系。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逝者如斯夫! 球象箭一样射向球门湘水宛如一面明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暗喻——除比喻词用“是”、“成了”、“变成”、“化为”……外,余同明喻。从语法上讲,本体与喻体为主宾、偏正、同一、注释、并列等关系。 例如:我成了落汤鸡(主宾关系) 仇恨化作一把把利剑(主宾关系) 古来万事东流水(同一关系)静影沉璧(同一关系)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注释关系)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并列关系) (3)借喻借喻体代替本体,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 例如:要坚决清除我们队伍中的蛀虫。叛逆的火种在他心中燃烧起来 我们之间隔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到垃圾堆 何故怀瑾握玉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附] 四种特殊的比喻 (1)倒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语。 如:钢铁般的意志。 (2)缩喻舍去喻词,本体喻体紧缩而成。如:思想感情的潮水。 (3)反喻比喻中加否定词,指出本体不具有某种性质。 如:共产党员不是浆糊。 (4)曲喻从喻体的某一方面,转移联想至另一方面,使喻体本体产生比喻关系。 如:莺啼如有泪(叫→啼→哭→泪) (以上各例句中划线词语均为喻体) (二)借代 1、定义——甲事物与乙事不相似,但相关,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代替甲事物的修辞方法。 2、特点—— (1)有本体,但不出现。 (2)有“代体”,出现。 (3)本体和“代体”不相似,但相关。

论述正确三段论应满足的条件

论述正确三段论应满足的条件 摘要: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现代逻 辑的观点看,三段论的中心问题是它的有效式的判定问题。判定一个三段论的形式是否有效,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是规则判定法,即确立一组规则,依据这组规则来判定一个三段论形式有效还是非有效:如果它不违反所有的规则,那么它就是有效的。 关键词:正确三段论有效三段论三段论的规则三段论的格 一、直言三段论的含义与结构 直言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连接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从概念方面讲,直言三段论的前提和结论中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大项、中项、小项。结论的主项叫做小项。结论的谓项叫做大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在结论中部出现的概念叫做中项。从判断方面讲,直言三段论有三个直言判断组成。前两个直言判断是前提,最后的直言判断是结论。包含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XX三段论”的推理有不少,如直言三段论、远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模态三段论等。这些推理的共同特点是均由三个命题组成。但一般来说,只有直言三段论可以简称为三段论。 二、不是直言三段论得“四词项”错误 一个直言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有些推理看似是直言三段论,但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词项。如“北京的名胜古迹不是一天能游览完的,故宫是北京的名胜古迹,所以,故宫不是一天能游览完的”实际上就包含着四个不同词项(两个前提中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是两个不同词项)这种推理所犯的错误常被称为“四词项”错误。这种所谓的“四词项”错误,实际上是一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按照直言三段论的定义,犯有“四词项”错误的推理不属于直言三段论。但是因这种推理貌似直言三段论,故常被作为错误的直言三段论来看。 三、三段论的规则和格 1、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和导出规则 1)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在直言三段论中,中项是联结大、小项的媒介,如果中项在大前提 中都不周延,那么在大前提中只断定了中项的一部分外延与大项的关系,在小前提中也只断定了中项的一部分外延与小项的关系。而这两种“一部分外延”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部分,这样,中项实际上就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从而也就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了。 2)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条规则是关于大、小的规则。如果在前提中 没有断定大项或小项的全部外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能断定其全部外延,既不能使其周延情况扩大。否则,就不能从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种错误称为“大项不当周延”,二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种错误称为“小项不当周延”。 3)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的。否定命题断定的是主项与谓项之间的排斥关系。如果两个前 提都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大项与中项相排斥,小项也与中项相排斥,这样,中项在大项与小项之间就无法起到媒介作用,因而就无法确定大项与小项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了

小学1-6年级修辞

1-6年级语文修辞知识汇总(附练习题) 2018-03-23 快微课 2018/03/23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后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后的作用,而孩子对这类题似乎难以应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