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的先驱
卢戆章
个人思想
个人思想
他的第一套方案采用的是拉丁字母,从而使他成为清末汉语拼音运动中采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人。他的第二套 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日本假名系符号;他的第三套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汉字笔画式。他的拼音方案既借鉴了西方拼音 文字的便捷,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反切。采用声韵双拼法,而没有采用音素制。他的汉语拼音方案实行“词素连 写,词间分开”,注意词儿连写、标记调号、横行书写、使用标点符号等,这在我国都是首创。卢戆章从事中国 文字拼音化工作的目的在于节省国人学习文字的时间,好从事实学的学习,以求国家富强。他认为汉字是发展的, 其趋势是趋易避难,拼音文字的三大优点就是易认、易懂、易写。他认为推行拼音方案可以“统一语言,以结团 体”,可以普及教育,并认为“若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不但能识切音字,亦可无师自识汉字。”(《一目了 然初阶》序)这是利用注音识字的最早倡议。1928年12月28日在厦门去世。
个人成就
个人成就
卢戆章9岁入义学,18岁参加科举考试,但不中,后在私塾教书。曾往新加坡攻读英文,三年后即1879年回 到了厦门鼓浪屿,以教华人英语和西人华语为业。
曾参加翻译《华英字典》。在教学余暇,潜心研究汉字拼音经过上十年的个人研究,1892年(清光绪十八 年),卢戆章将自己创制的汉字拼音方案中国切音新字编成著作——《一目了然新阶》,并个人出资交由厦门五 崎顶倍文斋刊印,是中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其中“天下第一块切音新字”是中国人制订的第一套拼音文 字方案。该书是中国提倡汉字改革、提出拼音化的主张、研制拼音方案、出版拼音读物的开端。这一年被认为是 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开始。早期的汉字改革运动也因其“切音新字”而被称为“切音字运动”。他后来来到日本 占领下的台湾,受假名的影响,采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画,写成《中国切音新字》,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 以京音切音字为主,也可拼写福建的一些方言。1906年,出版《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一、二)和《中国 新字北京切音合订》,内容包括《中国切音字母》(即总字母表)和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六种 切音字方案及《制字略解列表》一种。1913年后,修改厦门切音字母,改名“国语字母”,并以《中国新字》为 名于1915年出版。这是他的第三个汉语拼音方案。1916年,出版宣传该方案的《中华新字国语通俗教科书》及 《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书》。1920年,又制成闽南闰音一套,叫《闽南语注音字母、卢戆章中华新字字母、 罗马字字母对照表》。
《汉语拼音方案》与吴玉章同志
成 了 一套文 字改革 思想 改革力针政策是一 致的 得到 了 比 较集中的 体现
他的这 些思想 并在制订
跟 党 的文字
嵘方案 》 的 工作 中
在 过渡时期中 社会公认 的
、
“
拼音文 字将和 汉字 一 样是我 国
” .
。
合法的文字工具
. ”
那时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各 种书刊
.
一
律
,
他 始终坚持汉 字改革要 走拼音化的方向
,
经用过汉字后来改为拼音 化和半 拼音化文字 的国家的 经验 认 为世界各 国文字 在文 字符号上
, .
与
”
汉字和拼音文 字同时存在
.
,
都是 由繁
各用其长
四
.
”
的观点
.
是 基本 一 致 的
难 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 在文 字制度上 度到 意音制度再到拼音制度的 同志 提出的汉字改革 向
” “
都 是从形意制 他认 为毛泽东
才拟订 出 了 《汉语拼音 方案 ( 草案 ) 公布后 见
, ,
在
《草案 》
他做 了一首 生
:
他 又 亲 自到全国政协去参加讨论 和 听 取 意 终于 制订 出 了 比
, .
诗
《 汉语拼音赞 》
“
,
欢呼
,
《 汉语拼音方案 》 的诞
,
并 吸 收全 国各 地各方面的意见
》
.
仓领
”
创文 字
自右上下行
.
.
较科学的 《修 订方案 ( 草案 ) 音方案 五
. , . , ,
他主张有计划有 步骤 地实现拼音化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1、现代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转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3、语言学现代化表现在:科学化(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语言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明确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变革推动语言学发展)、理论化4、中国语言学走向现代化的原因:语文运动的兴起、教育制度的革新、专门人才的出现、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5、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为一个阶段,19世纪末或30年代初至1949年为一个阶段6、第一阶段的标志: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1906年章炳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崭新的学科名称7、第二阶段的标志:方言学方面——1928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语法学——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修辞学——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现代语文运动一、现代语文运动:是指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二、运动目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文化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调整、变革,必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三、运动意义:在宏观上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四、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晚清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黄遵宪、裘廷梁、陈荣公)1)黄遵宪:语言文字之不相合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3)陈荣公:《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讨伐文言的檄文4)王照:言文合一5)出现了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最通俗的白话字典《绘图白话字汇》6)清末白话文运动弱点有二: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崇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2、“五四”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正式登台,先锋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揭开白话文运动序幕●以“改良”为文学的语言形式为主要内容,一反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八条原则2)陈独秀《新青年》主编,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改良”到“革命”标志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正在深化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5)白话标准问题、基础方言问题没有解决3、30年代大众语运动1)最初提出“大众语”的,是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2)三个阵营:大众语(主张纯白)、文言文(主张纯文)、旧白话文(主张不文不白)3)陈望道普及大众语的三个要求:口书一致、统一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4)论战: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五、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1、“国语统一”运动,提出标准语问题2、拼音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3、拼音文字制定者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了“普通话”这个名词4、黎锦熙主张费入声2、老国音:一个人在说的标准音3、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六、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1、清末切音字运动1)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宋恕2)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主张废汉字改拼音文字的第一人3)卢赣章1892年提出第一个拼音方案4)主流是汉字笔画式5)影响最大的三人:卢赣章(《中国切音新字》、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6)王照方案影响全国的原因:◆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官话字母得到朝廷大员的支持◆王照本人为宣传官话字母作了许多工作7)劳乃宣分两步走的理论8)与赵炳麟、汪荣宝等人发起成立“简字研究会”,是20世纪中国民间最早的研究汉语拼音的学会之一2、注音字母四十年1)四十年是指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之日算起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1)数人会成员: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2)发起人:刘复3)《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简称“国罗”4)国罗影响不大,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汉语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意味着从明末以来,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阶段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1)由翟秋白、吴玉章等人协助而制定,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也称“北拉”2)拉丁化方案的特点:P573)北拉理论的主张有两点:●文字要拼音化,音标要国际化●拼读方言化七、普通语言学的介绍1、上半世纪在介绍、传播西方普通语言学方面的成绩:1)章炳麟:《国故论衡》的“语言缘起说”、《文始》、《新方言》传播某些语言学理论2)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提及一些知名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汉语概论性质的著作3)乐嗣炳《语言学大意》4)王古鲁《言语学通论》5)三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沈步洲《言语学概论》、张世禄《语言学原理》、雷通群翻译的《言语学大纲》6)张世禄《语言学概论》7)张世禄和蓝文海合译的《语言学通论》8)各书在介绍语言学的历史时,一般都只介绍西洋近代语言学史,实际上只介绍了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历史2、关于语言起源问题1)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2)西方的感叹说和摩声说影响很大3)潘文提出六类“模仿语”4)张世禄不同意模仿说,主张“身势进化说”5)章炳麟提出“触受”说6)胡以鲁认为“发声时期”和“摩声时期”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汉语的起源还有个“发语词”阶段7)起源问题争论中,关于“名词与动词哪是第一性的语词”的论争:●章炳麟、胡以鲁以印度“胜论派”提出的实德业来区分词类●章炳麟提出名词是第一性的,形容词、动词“为后起”●胡以鲁认为有形容词、动词后引申出实体名词3、关于语言分类:批判西方的三分法、试图把语法分优劣的做法4、发生学语言分类介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介绍语法学一、两个阶段的区分:1、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或上海的《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2、对阶段的三种说法:1)新训诂学时期、建立汉语语法时期2)模仿时期、革新时期3)兴起时期(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王力、吕淑湘、高名凯为代表)3、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语法观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1)兴起阶段: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建立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词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解决具体词的归类分歧,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对象重点是古汉语(拿马建忠开刀)2)发展阶段: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做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观念上的进步: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建立,注意区分材料的时代性,不是古今杂糅,把体系建立在一些零碎例证上,而是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方法上的进步: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4、两个阶段的相同点1)各语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2)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直到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才真正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来研究汉语3)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4)比较方法的运用5)语法研究与语言教育密切联系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1、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四个原因:1)古典经籍是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言书面语占统治地位,受教育者不仅要能读懂文言,而且要学会用文言来写作3)语法学是从小学的母体中剥离出来,虽已告别训诂学自立门户,而所研究的材料却是共同的4)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读古书、作古文2、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等国文典》《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3、《马氏文通》(马建忠):1)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2)正名是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分为名、代、静、动、状、介、连、助、叹;句子成分分为词和次(词——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次——主次和宾次、偏次和正次、前次和同次)2)贡献: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组织结构、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3)问题:语法理论欠完整;资料方面的问题4、《中等国文典》(章士钊)1)对“字”与“词”的区分很清楚2)改“静字”为“形容词”,改“状字”为“副词”,改“连字”为“连续词”;改“代字”为“代名词”3)某些词类的具体范围不同于《文通》4)使用了“短语”这个概念5)主张先立主格、宾辞两部,认为这两部是“句之干部”6)将句子按语气不同分类: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7)行文简洁、条理分明5、《国文法草创》(陈承泽)(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1)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三条主张: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文法上应待解决的四大悬案:字类系统问题、字类画界问题、本用活用问题、引申顺序问题3)活用之实例”的精彩之处:活用之范围、本用的活用、非本用的活用、对“致动”与“意动”的研究影响深远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规模较大的古汉语语法著作7、《傅氏文典》(傅子东)1)认为当时中外研究汉语语法的人都忽视了词性的研究2)用“位次论”批判“功用论”,把句读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按位置的不同分为四位:正位、偏位、述位、从位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把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文法著作称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兴起时期以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陆志韦、王力、吕淑湘为代表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1)首要意义是“新著”二字,完全创新2)提出“句本位”的语法思想3)确立“句成分”的语法观念4)图解法的运用5)缺点:模仿英语语法、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词类理论有问题、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自相矛盾4、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5、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1)把代名词、数名词同列在指代词2)用“同形替代”法鉴别什么是词3)关于词类划分提出两条原则:◆词类的分别最主要的标准是一个词在句子里最普通的地位◆其次是它自身的意义4)扩展法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1)研究语法的四个阶段:妄、蔽、疑、悟2)一开始就进入了语法的根据地——句子3)按照句子谓语分类的方法: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4)提出造句法中两个重要语法概念: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5)探索汉语句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谓语三分法、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6)缺点:一是忽视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7、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开路人研究方法是从小处着眼,从个别虚词的研究入手,从接近口语、白话的语录、笔记问、小说、野史中搜集例句,并联系活的口语方言,追本溯源,发人之所未发8、廖庶谦《口语文法》1)研究应以口头活语法为主2)要突出汉语特殊性,不可照搬外国3)对句本位文法提出异议4)语法也要研究句子和段落、篇章的关系5)进步之处是专立“存在动词”——有6)不用“同动词”这个名称,把“是”、“像”作为动词之第二种“联系动词”7)也不用补足语这个名称四、古今语法比较研究1、古今语法放在同一框架综合比较研究始于刘复《中国文法讲话》1)对语词看法与马、黎不同,将语词分动语词和静语词2)对代词的看法与《文通》有分歧3)文白对比方面2、古今语法比较研究有深远影响的:黎锦熙的《比较文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黎氏比较的重点是句式2)目的是要突出古汉语语法的八个重点,同时攻破“之、其、所、者”四个虚词的难点3)发展阶段文白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是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构成●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提出“词结”概念●句子分类有自己的特色,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简句”和“繁句”两大类●词结和词组的转换,也就是谓语和加语的转换,是《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要略》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不在体系,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上●《要略》存在的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演变的说明稍嫌不足、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五、文法革新问题1、1938-1943历时五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讨论之所以被认为是革新,因为讨论的总倾向是反对模仿,反对马氏文通派3、主要讨论问题(最主要问题是语部(词类)区分问题)1)词分几类●两部革新语法著作: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刘复将词分为五类(实体词、品态词、指明词、形式词、感词),金兆梓雷同●王力的七类说(名词、代名词、动词、限制词、关系词、助词、感叹词)●孟起的四类说●傅东华的八类说2)一线制和双轴制之争●一线制是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合为一条龙●双轴制是把词法和句法这两个部门比做“双轴”●“广义的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次革新讨论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为陷入困境的词类区分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3)陈望道的“功能中心说”●每一个字语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从语在辞例中的功能探求词类区分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双轴制”(配置关系+会同关系)●功能-双轴制的意义:纠正了将词法与句法混而为一或绝对分裂的两种偏向,将词法与句法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为中心既不脱离形态,也不脱离意义,把形态与意义结合起来;和“广义形态”说一样,都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功能说更进一步将结构主义中国化,克服了结构主义的片面性4)文法学的研究对象●傅与方的分歧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形态,汉语究竟有无形态●陈望道建议用“表现关系”来代替“广义的形态”●傅东华重意义,方光焘重形式,陈望道兼顾意义和形式,陈望道的理论代表了这次讨论的最高水平5)语体文和文言文可否用同一架构的文法来处理●傅东华主张文白两种体系合一●刘复、方光焘、张世禄等人主张两种文体的文法体系要分开6)术语的“革新”●陈望道四条原则:讲求正确、符合历史、崇尚普通、与别科共通7)关于同动词和词尾问题●傅东华主张废除同动词8)革新的标准●好的语法体系:妥帖、简洁、完备●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9)对《文通》的看法●张世禄主张打倒●陈望道主张革新和继承4、文法革新讨论的不足1)理论多于语言学的实际作业,理论有些空虚2)讨论的结果,在本质上,不曾超过旧的文法体系;把《文通》和《国语文法》笼统地并为一谈不妥当5、文法革新讨论兴起的原因:1)文学上的民族化,文体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语法学中国化的呼声很高;2)与国外文法革新有密切关系5、文法革新讨论意义:1)表明中国语法学家在研究汉语语法特殊规律上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和更为迫切的要求2)表明中国的语法学家已经有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可以就理论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锋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六、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三部著作:何容《中国文法论》、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何对30年代以前产生的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一次总结算2)王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语法体系3)高以法国的房德里耶斯、马伯乐等人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的汉语语法观(是最早从理论上探索汉语语法特点的人)1)主张词分四类或五类2)将词语与句法混同,以句法统帅词法3)按心理原则为句子成分规定了一套名称4)认为汉语的句子不必主述二语俱全,汉语语法以心理为本,有“以心传心之法”5)实词虚化、语词复合法3、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三种必不可少的文法研究法:归纳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4、何容《中国文法论》将《马氏文通》、《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总结算1)认为这些著作用西法讲词类,用逻辑讲句法,用演绎法建体系2)词类问题上,把以往研究分两大派:词有定类、词无定类;其自己主张要根据形式上的特征来区分词类(从形式上的特征区分词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标志汉语词类的研究进入新阶段)3)他认为语法形式分为六种:词的顺序、词的结合、重叠、音变、重音和声调、不能独立表意的依附成分4)句法问题上,推崇“三品说”(句子的词按重要程度分首品、次品、末品),主张“三步说”5)关于古代为什么无文法学问题,他认为除了汉语文法容易外,我们记录语言所用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词汇不是语法;翻译不是语法;分类不是语法;可争论者不是语法本身;难懂的地方不一定是语法,易懂的地方不一定是非语法;中国语法学的途径2)关于三品说(先赞成,后放弃)、放弃三性说3)关于仂语:主从仂语和等立仂语、隔开法和转换法4)关于句子成分:对系词考察、批评三分法和对二分法提出见解5)关于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6)关于“位”和“格”7)关于“有”字句8)关于语法成分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国语法界第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脱离西洋通俗语法影响的作品。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语文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溯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其中的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为了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的普及教育,汉语拼音运动应运而生。
汉语拼音运动始于1906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驱倡议发起。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汉字的拼音化则是实现文字改革的关键。
在他们的推动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渐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这一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式,为汉字的拼音化奠定了基础。
1982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也是汉语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拼音的规范使用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运动的成果与意义不言而喻。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汉语拼音运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拼音的普及教育,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汉语拼音运动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于汉语拼音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汉语教育的推广,汉语拼音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未来,汉语拼音可能会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它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百年汉字改革运动的反思
注 音符 号 . 只为识 字 注 音 . 不是 作 为 文字 使用 的 。“ 注音 字母 方案 ” 古代 “ 是 反切 法 ” 的演 进 , 是现 代 “ 义 汉
左. 韵母 在 右 。 声调 点 于 四角 , 写 官话 。 拼 时保 皇党 人士 劳乃 宣 看 到王 照 的书 , 赞赏 , 王 氏 的基础 上 增 很 在
加一 些 南方 声韵 字母 , 成 《 写 增订 合 声 简字 》 《 和 重订 合 声 简 字》 。劳 氏曾 向袁 世 凯上 呈 了他 的简 字奏 折 , 但 在学 部未 获 通过 . 只好 转 向 民间 推行 , 自产 自消 了事 。受其 影 响 , 当时 相 继推 m的简 字 方案有 十多 种 。 又有 蔡铴 勇 撰 《 音 快字 》 取 速记 符 号 作 为拼 音 字方 案 。蔡 氏在 美 国见 到 速 记术 , 传 , 回来 参 照速 记 符 号拟 订 出汉 语 拼音 字 方 案 . 式 基 本 是声 韵 双 拼 , 方 数词 连 写 。把这 种 少数 专 业 人员 使 用 的速 记 符号 作 为 普 通人 日常使 用 的拼 音 文字 推行 , 显然 行不 通 。 时还有 王 炳 耀 的《 音 字谱 》 沈学 的 《 世元 音》 力 捷 其 拼 、 盛 、
书 》 黄虚 白的《 丁文 臆解 》 , 属 于这 类 方 案 。 、 拉 等 都 以上 是 “ 字 改 革 运 动 ” 期 的切 音 字 运 动 。 时 2 汉 前 历 0年 左 右 , 制 的 字母 形 态 很 多 , 日本 假名 式 、 创 有
速 记符 号 式 、 丁字 母 式 、 书笔 画式 、 书 笔 画式 、 拉 草 篆 中文数 目式 等 等 , 但都 比较幼 稚 , 于推 行 。 难 辛 亥革 命 以后 . 民族 资产 阶级 继续 推行 文 字 改革 。 时蔡 元 培 任教 育 总长 , 为普 及 教 育 , 用 了“ 采 注音 字 母方 案 ” 开始 了我 国 的注 音字 母运 动 , . 并最 终 选择 了修 改 后 的章 太炎 的纽韵 文 作 为 记音 字母 , 以 审 用
汉语拼音五十年
这种从古汉字里变化而来的字母,犹如从中国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生长出来的新枝,它迎合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在国内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1930年,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经审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罗马字母拼写中文的国际标准,各国将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转写者按中文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然而,这样一套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汉语拼音方案》,却只有五十年的历史。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1905年,卢戆章把编写的《中国切音新字》专程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晚年的卢戆章定居鼓浪屿,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坚持教授切音字,有人赠他这样一幅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公元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年夏天,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庚子国变。
当时,参与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国最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
回望历史,作为其中唯一的健在者,现年102岁的周有光先生无疑有着深切的感受。
五十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开启的是一扇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大门。然而这扇大门的背后却有着一条寻道图强的漫长路途,这就是百余年来激荡沉浮的中国拼音之路。那么,这条道路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在这次事变中,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民众的麻木无知也使甲午战后就高呼教育的改革者们愈发痛心疾首。
现代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简介
黎锦熙,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终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科学研究,学术造诣高深,著述丰富浩繁,计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30部以上。
其中于普通话推广、汉字改革、语法研究、辞典编纂等成就尤为卓越,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水平。
黎锦熙,字劭西。
1890年2月2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县。
自小受到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后又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学习。
1911年,黎锦熙从学校毕业,即从事新闻和教育事业。
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教育学讲义》。
1914年,他又与杨怀中、徐特立等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宏文图书编辑社,编写中小学教材,为发展湖南的中初级教育作出了贡献。
1915年,黎锦熙第一次来到北京,应当时政府教育部之聘,担任教科书特约编辑员。
在这里,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国语研究会,其宗旨为:规定标准语,推广国语(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
同时,他还向教育部提出了编写《国语辞典》的建议。
为推行新兴注音字母方案,黎锦熙呈书恳请,终得教育部批准。
他欣喜异常,亲自创制注音符号草体,设计注音汉字铜模;为推广国语,他亲自组织和领导各地的国语讲习所,出版了《国语学讲义》等论著,从各方面阐明注音字母诸问题,论述汉字简化的道理。
接着,他又主持参与注音符号的修订、国音新标准的制定和《国音常用字汇》的审定等工作。
1920年,黎锦熙调入北京高师国文系任国语文法课教员,之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教授,讲授国语文法、修辞学、音韵学、近代语研究等课程。
丰富的教学实践同时促进了他语言学研究的飞跃发展。
在国语文法课的教学中,黎锦熙特别注意白话文的文法特征和日常口语的语法法则,1924年出版了传世之作《新著国语文法》。
语文组合训练七上答案南通专版
语文组合训练七上答案南通专版
《南通专版》—以“江海化家园,港口文明兴”为核心理念,聚焦九江文明,弘扬勤奋拼搏精神,共同构筑“南通美好未来”。
本文为您提供南通专版的语文组合训练7上答案,供您参考:
一、填空题:
1. 程师兄是《诗经》中有名的 ____(诗人)。
2. 程师兄常常和家人到 ____(江边)游玩。
3. 他入乡随俗,在当地传诵 ____(民歌)。
4. 他受乡亲喜爱,被誉为 ____(传道士)。
答案:1. 诗人;2. 江边;3. 民歌;4. 传道士。
二、选择题:
5. 程师兄苦心研究,最终诞生了汉语拼音的先驱,其是()
A. 康有为
B. 潘安
C. 黄庭坚
D. 欧阳询
答案:A. 康有为。
三、问答题:
6. 程公的汉语拼音和现代拼音有何不同?
答案:程公汉语拼音和现代拼音的不同之处有:(1)读音上,程公汉语拼音采用国音读音,而现代拼音采用普通话读音;(2)字母数量上,程公汉语拼音共25个字母,而现代拼音则有37个字母;(3)字母的书写上,程公汉语拼音采用楷体,现代拼音采用行书书体。
赵元任三段同音字“奇文”的语言学阐释
赵元任三段同音字“奇文”的语言学阐释作者:王开扬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
有人据此认为赵元任反对拼音,保卫汉字。
这是误解、曲解。
赵元任创作这三段“奇文”,是为了说明文言单音节词多,今音同音词多,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
赵元任早年研制国语罗马拼音文字,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也坚持认为,“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拼音文字”。
赵元任用“打电话原理”说明,凡是“听得懂”的语言,写成拼音文字,也能“看得懂”。
实行国语罗马拼音文字的困难,不在于“文字学的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于文言成份没有完全退出语文生活,和社会在“心理上还没有进展到相当的程度”。
赵元任是汉字拼音化的先驱之一,他的语文改革思想对新世纪中国的语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汉字能否拼音化和赵元任是否反对拼音是两个问题,即便不搞汉字拼音化,赵元任的学术思想也不容误解和曲解。
关键词:赵元任同音字奇文语言学阐释一、赵元任三段“奇文”原文赵元任(1892~1982)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是中国语文改革的先驱。
如果说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意义的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人,那么赵元任则是中国现代意义的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揭幕人。
他的语言学思想和语文改革思想哺育出王力这样的一代宗师,更惠及语言学界一代又一代学人。
无论谁总结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和语文改革,都是要为赵元任建立一座巍巍丰碑的。
赵元任生前以高超的智慧创作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小故事,被学界称为“天才奇文”。
在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的赵氏的《语言问题》中,我们可以完整地读到这三段“奇文”。
这本书是赵元任50年代末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集中反映了赵氏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文改革思想。
全书共十六讲。
在第十讲“语言跟文字”里,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第一段为全是shi音节的《施氏食狮史》,第二段为全是yi音节的《漪姨》,第三段为全是ji音节的《饥鸡集机记》;从语体上讲,三段全是文言。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王光军 王祥瑞王照(1859—1933),字黎青,号小航,又号水东。
宁河县芦台镇人。
曾祖王锡朋。
王照是我国著名语音学家,汉字改革的先驱者,汉语拼音的创始人。
他创造的“官话字母”,开注音符号之先河,一时风行于世。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是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全国第一所地方小学──芦台第一小学,就是他在1897年创办的。
王照生性耿直,不攀权势。
在天津一带,至今仍流传着“王小航打表叔──公事公办”这句歇后语。
著有《小航文存》等。
王照,清咸丰九年五月八日(1859年6月8日)生。
曾祖王锡朋,系清末寿春镇总兵,中国近代史著名爱国将领。
父王楫,太学生,袭都骑尉兼云骑尉职。
王照兄弟三个,长兄王燮,诗人,书法家,曾任京城左营游击,后加总兵和仓场侍郎衔。
弟王焯,进士,吏部主事。
王照排行老二,幼年丧父,由叔父收养。
从小喜欢观星象,“尝因观星,彻夜不睡,乐而忘餐”。
尤其爱读天文、地理、兵书之类。
10岁后从塾师学诗文,1877年入书院,1891年中举,1894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任礼部主事。
戊戌变法时,因敢于冒颜上奏,被皇帝赏予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变法失败后,退出政界,从此,致力于语音研究。
首创“官话字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王照与康有为等人被“革职拿办”。
10月,王照逃亡日本,在日本居住一年有余。
1900年潜行归国,为避开朝廷耳目,身穿僧服,诡称“台湾和尚”,以化缘为生,至秋,回乡隐居。
王照从变法失败后尽10年心血,致力语音研究。
他认为,“世界各国之文字,皆本国人人通晓,因其文言一致,拼音简便”,易学易认,“无论智愚贫富老幼男女皆能执编寻绎”,“故能政教画一,气类相通……朝野自然一体”;而我国,为了通晓文义,竟“占毕十年或数十年”,问他都干啥了,说是学文章,此“真世界中至可笑之一大怪事”,“且鲁钝之人或读书半生而不能作一书柬”。
由于识字困难,大多数人都不认字,“政治家所云教民皆属空谈”,世界东西各国在进化上也就难免相差悬殊。
语言学纲要重点填空题语言学概论叶蜚声
前言1.语宣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罗马3.古代中国一一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印度:巴尼尼的《巴尼尼经》,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语法专著。
古代希腊一罗马:瓦罗的语法巨著《论拉丁语》4.古代的语文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
5.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先驱:威廉•琼斯奠基人:拉斯克、葆朴、格里木6.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7.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其《语言论》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圣经”,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8.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
9.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10.语言交际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编码一一发送一一传递一一接收一一解码第一章1.语言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2.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
3.聋哑人是能够思维的。
4.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第二章1.符号由形式和意义组成,二者之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征候和它反映的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和它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4.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6.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
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一种标音符号体系,用于在汉字之上标示其读音。
它是中国拼音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为母语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记忆和发音汉字的便利工具。
本文将介绍汉语拼音方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汉语拼音方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为了更好地介绍中国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发音,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探索拼音标记系统。
1892年由马关赛和卡涅基美国基金会共同创办的《牛津中国语言字典》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其中使用了类似注音的符号标示汉字的读音。
20世纪初,为了改进汉字文字的科学化和简化,洋务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倡导拼音的先驱者,积极尝试将汉字转写为拼音文字。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拼音化运动更加活跃,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几个拼音方案。
最早的拼音方案是“老白话转写法”,出自英国传教士道格拉斯·怀特(ThomasFrancisWade)和赫利奥·巴拉戈(HerbertAllenGiles)之手。
这个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和附加符号结合的方式,用以标示汉字的四声和音节。
“国音字母”方案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推广的,由兰福德(RobertH.Matthews)在广州研究并形成,后经北京大学签发。
它采用26个拉丁字母和6个附加符号,用以标示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注音符号”方案是由台湾教育部于1948年颁布实施的。
它在国音字母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符号,以适应汉语教学和母语学习的需要。
注音符号采用了37个发音符号,包含声母、韵母和声调。
“通用拼音方案”是1956年由中国教育部颁布并推广的。
它是在反复调研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统一汉字的拼音标准,使之便于学习和使用。
通用拼音方案主要基于国音字母方案和注音符号,结合了汉语语音规律和外来语音的特点,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和4个声调符号。
二、特点与应用汉语拼音方案的特点如下:1. 字符简单规范:拼音方案使用了拉丁字母作为基本符号,这是国际通用的文字系统,易于输入、阅读和记忆。
青果巷名人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
青果巷名人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孙秋铮 沈茗萱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作为常州最古老街道之一的青果巷可谓是名人辈出,青果巷的名士文化和历史文化沉淀非常浓郁。
明朝万历开朝之前就已经建成了青果巷,此地所聚集的文人名士数不胜数,同时在也有很多名流儒雅之士的朗朗书生回荡在这条巷弄,还有历代英雄足迹留在此地,在常州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青果巷可谓是非常有名。
历数不同时期的青果巷名流,有宋末抗元名将刘师勇、明朝文豪唐荆川、清朝书画家钱维诚、恽鸿仪、汤贻汾、洋务运动前驱盛宣怀…其人杰地灵的独特优势,引得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且2019年青果巷重修开放,政府对青果巷文化旅游给予了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政策支持。
现阶段社会对青果巷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有光、瞿秋白等更加有名的人物。
江苏理工学院设有常州名人研究院,对常州历来所出的名人进行研究,具有专门的名人研究网站和资料。
本课题开展常州青果巷名人研究,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与研究基础,在这之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青果巷名人生平的了解,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结合一定的影视作品,探索青果巷去名人创作的环境影响,为青果巷名人的宣传及其商业价值的发掘提供参考,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名人文化平台。
一、青果巷名人及故居(一)赵元任生平及故居简介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人,字宣仲,原籍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
是清朝著名诗人赵翼后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赵元任出生于天津。
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
后长期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任教(1947-1963年)直至退休。
作为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身兼多职。
赵元任先后获得多个荣誉学位:194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62年加州大学、1970年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67年,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82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
两篇奇文
===========================================《施氏食狮史》,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为此写的一篇趣文,原载《赵元任全集(第Ⅰ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分句解释如下:1、施氏食狮史,施氏吃狮子的历史;2、石室诗士施氏,石室(石头屋)的诗士施氏,3、嗜狮,嗜好狮子,4、誓食十狮。
发誓要吃十只狮子。
5、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施氏时常去市场看看狮子。
6、十时,十点钟,7、适十狮适市。
恰有十只狮子进入市场。
8、是时,当时,这时9、适施氏适市。
恰恰施氏来到市场。
10、氏视是十狮,施氏看了这十只狮子,11、恃矢势,依赖(倚仗)箭一般(拉屎样)的姿势12、使是十狮逝世。
使这十只狮子逝世。
13、氏拾是十狮尸,施氏拾着那十只狮子的尸体,14、适石室。
拿回到石室。
15、石室湿,石室潮湿,16、氏使侍拭石室。
施氏使侍从擦拭石室。
17、石室拭,石室被擦拭干净,18、氏始试食是十狮。
施氏开始试着吃那十只狮子。
19、食时,吃的时候,20、始识是十狮,方才知道这十只狮子,21、实十石狮尸。
实际是十只石头狮子的尸体。
22、试释是事。
请试着解释这件事情。
试译如下: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住在一间以石头盖成的房屋里,对狮子特别爱好,并且爱吃狮子,他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
他时常都到市上察看有无狮子出现,某日十时,正好有十头狮子出现市上,当时施君也来到市上,他看到这十头狮子,于是取下弓箭,将这十头狮子予以射杀,施君随之拾起十头射杀死掉的狮子的尸体,准备搬运到他住的地方石室,不凑巧,这间石室很潮湿,施君叫他的仆人将石室擦干净,等到把石室擦干净,他开始尝试吃掉这十头死尸的狮子,正要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现在请你试将这件事情解释一下。
石室施氏嗜食狮「石室诗史」赵元任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氏石室。
现代著名教育家
曹靖华【现代】(1897—1987)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教育家。
河南庐氏人。
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1933年回国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东北大学、中国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任系主任。
为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作者协会副会长。
他从20年代起,即与鲁迅、瞿秋白共同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是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其教育思想:(1)坚持“外为中用”原则,学习外国经验、介绍外国文学需考虑中国的实际与需要;(2)学生要在知识广泛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3)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外国语言,而且要掌握好祖国语言;(4)要实地劳作,专心致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
著有《曹靖华散文选》,翻译有《铁流》、《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苏联作家七人集》等。
陈望道【现代】(1891一1977)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教育家。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
浙江义乌人。
1914年金华中学毕业,翌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和中央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1919年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从事新文化运动,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参与发起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翻译出版了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接编《新青年》杂志。
1923年起兼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
1934年在沪创刊并主编《太白》杂志,发起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运动。
后任广西大学中文科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返沪,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1940年赴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
抗战胜利后,继续推动爱国民主运动,任上海市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理事会主席。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赵元任三段同音字“奇文”的语言学阐释
赵元任三段同音字“奇文”的语言学阐释20世纪50年代末,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
有人据此认为赵元任反对拼音,保卫汉字。
这是误解、曲解。
赵元任创作这三段“奇文”,是为了说明文言单音节词多,今音同音词多,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
赵元任早年研制国语罗马拼音文字,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也坚持认为,“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拼音文字”。
赵元任用“打电话原理”说明,凡是“听得懂”的语言,写成拼音文字,也能“看得懂”。
实行国语罗马拼音文字的困难,不在于“文字学的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于文言成份没有完全退出语文生活,和社会在“心理上还没有进展到相当的程度”。
赵元任是汉字拼音化的先驱之一,他的语文改革思想对新世纪中国的语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汉字能否拼音化和赵元任是否反对拼音是两个问题,即便不搞汉字拼音化,赵元任的学术思想也不容误解和曲解。
标签:赵元任同音字奇文语言学阐释一、赵元任三段“奇文”原文赵元任(1892~1982)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是中国语文改革的先驱。
如果说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意义的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人,那么赵元任则是中国现代意义的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揭幕人。
他的语言学思想和语文改革思想哺育出王力这样的一代宗师,更惠及语言学界一代又一代学人。
无论谁总结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和语文改革,都是要为赵元任建立一座巍巍丰碑的。
赵元任生前以高超的智慧创作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小故事,被学界称为“天才奇文”。
在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的赵氏的《语言问题》中,我们可以完整地读到这三段“奇文”。
这本书是赵元任50年代末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集中反映了赵氏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文改革思想。
全书共十六讲。
在第十讲“语言跟文字”里,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第一段为全是shi 音节的《施氏食狮史》,第二段为全是yi音节的《漪姨》,第三段为全是ji音节的《饥鸡集机记》;从语体上讲,三段全是文言。
“中国语言学之父”—— 赵元任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文学院2010级汉本106班覃柳青110233010105【摘要】:赵元任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也是开创中国近现代音乐新纪元的作曲家。
同时,他在数学、物理学、哲学等领域,也颇多建树,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
在音乐艺术领域,赵元任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创新的精神,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为中国的近现代音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关键词】赵元任语言学博学多才一、人物简介赵元任(1892-1982)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天津,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别名妧妊,赵翼六世孙。
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哲学家。
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
“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二、书香门第赵元任于清光绪壬辰(1892)年11月3日出生于天津紫竹林,原籍江苏常州阳湖。
赵家是一个崇尚诗书的家族。
宋朝(960—1279)始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一代孙。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史学家赵翼的第六代孙。
曾祖父赵曾向为咸丰进士。
祖父名执诒,号仲固,是同治举人,曾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做官。
父亲衡年,号君权,中过举人,为人随和。
母亲姓冯,名莱荪,又名妮芬,能写诗填词,能写一手好字,尤其精通昆曲。
赵元任后来喜欢音乐,主要是受其母的影响。
赵元任的爷爷和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字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赵元任7岁随祖父进私塾读书,主要学习四书五经,这使得他对中国语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主要经历他13岁父母双亡,他便去苏州,依姨母为生。
一年后回常州读书,以后进入南京高等师范(1907~1910年)。
1910年秋,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生留学美国。
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近10年,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清华学校任教。
1921~1923年再入美国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汉语拼音50年
汉语拼音50年作者:佚名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8年第06期你是否还经常想起小学的第一堂课?你是否还记得“a o e ”汉语拼音,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而又太陌生。
没有汉语拼音,我们的生活几乎无法想象,可是关于它的“身世”却鲜为人知。
有谁知道,这简单的字母竟然事关民族存亡;有谁知道,在这简单的字母背后,凝聚了多少语言学家的艰辛付出。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不仅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还被迅速运用到其他的方面。
手语、旗语、用汉语拼音帮助少数民族改进和创制文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排序的规范性工具书等等,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进入21世纪,数以亿计的手机、计算机用户主要使用拼音输入汉字。
在中文信息输入中,拼音输入已经成为主流方式。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最有权威的方案,为汉字开启了通向世界之门。
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在此,我们选发两篇文章,以此纪念为《汉语拼音方案》出台而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人们。
《汉语拼音50年》对《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过程作了简单的回顾;《周有光的话——纪念公布50年》则是当年参与制订唯一健在的专家、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
(编者)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
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虽然这套方案只有50年的历史,但在它背后,却有着一条寻道图强的漫长路途,这就是百余年来激荡沉浮的中国拼音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遇深重的民族危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彻夜时闻哭声。
一股维新变法的思潮开始涌动,在思潮中,“改革汉字,创制拼音文字,通过开发民智,教育救国”,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1892年,由卢戆章编写《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发展历程
汉语拼⾳发展历程2017年1⽉14⽇,著名语⾔学家周有光⽼先⽣以112岁⾼龄仙逝,媒体以“汉语拼⾳之⽗”为其⼀⽣盖棺定论。
不过,在笔者看来给周⽼这个头衔有些⽋妥,甚⾄可以说是对语⾔学界和周⽼的⼤不敬。
平⼼⽽论,对⼤多数华⼈来讲周有光是⼀个陌⽣⼈。
如果不是因为其仙逝,媒体报到他的⽣平和对推动汉语拼⾳普及的历史功绩,他可能仅仅被圈内⼈熟知。
突然发布⼀条“汉语拼⾳之⽗”去世,⼤家除了深切缅怀,估计也不会产⽣质疑。
因为,对于⼀个陌⽣⼈⽽⾔,我们的反映都是平静的。
笔者算不上学者,算不上饱读诗书的⼈,但不巧在2016年读了⼏本关于民国时⽂化名流的书。
为了了解那个群星璀璨、⼤师辈出的年代,笔者多次请教度娘,得到了⼀些跟汉语⾔学有关的信息碎⽚。
诸如刘半农、钱⽞同等⼈,他们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三⼗年代就对中国语⾔⽂字做过不少研究,并取得了奠基⽯般的成果。
对中国语⾔⽂字做变⾰,要追溯到新⽂化运动。
正是这场⽂化运动,⽩话⽂逐渐成为⼤众喜闻乐见的⽂化和新思想的载体。
为了更好地推⼴⽩话⽂,势必要对中国⽂字和语⾔做⼀些变⾰。
激进者甚⾄⼀度倡导废除汉字,在⽂字和⽂学⽅⾯全⾯西化。
⽽最终在汉字和语⾳改⾰⽅⾯取得彪炳史册成就的,就有刘半农和钱⽞同。
正是在他们的努⼒下,中国的⽂字和语⾳有了今⽇汉语的雏形。
刘半农(1891年5⽉29⽇-1934年7⽉14⽇),江苏江阴⼈,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化运动先驱,⽂学家、语⾔学家和教育家。
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亥⾰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积极投⾝⽂学⾰命,反对⽂⾔⽂,提倡⽩话⽂。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学的⼤学院学习实验语⾳学,民国⼗年(1921年)夏转⼊法国巴黎⼤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学博⼠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坦丁·伏尔内语⾔学专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在传播福音时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中国的老百姓文盲太多,无法读懂《圣经》。
为此,这些传教士发明了用罗马字拼写方言,再以这种拼音文字印刷《圣经》。
这样的方言拼音字,有十几种,最成功的是闽南话罗马字,称为“话音字”。
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使用这种文字的有十几万人,分布在闽南、台湾及南洋。
当时南洋的华侨,也流行用这种拼音字写家信,厦门邮电局平均一天要收到这样的信两百多封。
用这种文字出版的书刊,除了宗教读物,还有科普、文学读物,甚至古籍的翻译,计一百多万种。
然而,由于这种拼音字教会的色彩太浓,又是用于书写方言,政府不予提倡,任其自生自灭,文革之后已近绝迹。
我小时候还见到老太太用这种文字互相通信,现在恐怕是完全绝种了。
这种闽南话罗马字是外国人发明的,它的成功促使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摸索汉字的拼音化。
提出汉字拼音化方案并加以试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厦门同安的卢憨章。
卢憨章生于1854年,卒于1928年,出生农家,几个兄弟中只有他一人读书。
他九岁入学,十八岁应考落第,二十一岁去新加坡学了三年英文,回国后在厦门的日光岩设学,“西人习厦语,华人习英语者,均奉以为师。
”并帮一位英国传教士编《华英字典》。
二十八岁起开始研究拼音字〔他称为切音字〕,于1892年,出版了中国第一种拼音字方案和第一本拼音字著作《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
先生研究并推行汉语拼音字的目的,是为了救国。
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要提倡科学必须普及教育,而要普及教育非使汉字拼音化不可,因为一般人要掌握方块字,要花上十余年的工夫,用拼音字则一蹴而就,“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先生认为,拼音字有以下几个优越性:一、易学,“字母与切法学完,凡字无师能自读”;二、易识,“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于即达于心”;三、易写,“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四、有利于文字国际化,“当今普天之下,除中国而外,其余大概皆用二三十个字母切音字”,即使是用中国字的日本,“近有特识之士,以四十七个简易之画为切音之字母,故其文教大兴。
”所以我们中国,“切音字乌可不举行,以自异于万国哉!”先生虽然提倡拼音字,却不认为应该废除汉字。
他设想的,是拼音字能与汉字并列,与汉字有同等的地位,可以借助拼音字学习汉字,也可以用它代替汉字,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汉字从此消失。
他的理想,是“若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各依其土腔乡谈,通行于十九省各府、州、县、城镇乡村之男女,编甲课实,登记数项,著书立说,以及译出圣贤经传、中外书籍。
腔音字义,不数月,通国家户户,男女老少,无不识字,成为自古以来一大文明之国矣。
”其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卢憨章的切音新字方案共有五十五个字母,其中厦门音三十六个,漳州音加两个,泉州音加七个,还有十个用于拼各地音。
这些字母中,有的既表声母,又表韵母,所以实际上用到的字母,只有三十几个,其中采用拉丁字母小写体的有十五个〔a,b,c,d,e,h,k,m,n,o,r,u,v,w,x〕,采用拉丁字母大写的有三个〔G,L,R〕,采用希腊字母的一个〔θ〕,另外自创的拉丁字母的变体十七个。
拼法类似于汉字注音的反切,采用双拼法,即“两字合切成音”,每一个汉字〔音节〕由一个代表声母的字母〔或缺声母〕和一个代表韵母的字母构成,这样每个音节最多有两个字母,比现代拼音采用的音素法显然要简短得多。
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是双拼法拼音,则用拼音输字就要快多了,每个字带声调只须敲三下键盘。
双拼法的缺点是要用较多的字母。
先生的切音字方案,非常现代的一点是,已经实行“词素连写,词间分开”,也就是说有了词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受当时教会罗马字的启发。
同一词之间的音节,他采用短横相连。
至于声调,他采用跟现代拼音相似的符号,不过因为闽南话至少有七种声调,所以标法要复杂些。
这个方案虽然是只用于拼写闽南话,但是先生也提出了全国语文统一的问题。
他主张把官话的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把拼写南京话的切音字作为全国通用的正字。
他说:“又当以一腔为主脑,十九省之中,除广、福、台而外,其余十六省,大概属官话,而官话之最通行者,莫如南腔。
若以南京话为通行之正字,为各省之正音,则十九省语言既从一律,文话皆相同,而中国之大,犹如一家,非如向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无言也。
”南京地处南北交汇,语言具有南方话和北方话的特点,以它为标准音,北方人南方人学起来都较简便,实际上比以过于北方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要合理。
不过后来卢先生为了取得清廷的支持,改提用北京话为标准音,此是后话。
《一目了然初阶》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收录的五十五篇汉字对照的切音字读物,全部采用左起横排,比1904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横排书《英文汉诂》要早十二年。
这些读物,为了做到老少皆宜,都是“男女老少雅俗通晓之文”,“卷首刻里巷歌谣”,“中杂解颐趣语”,收了不少闽南山歌、谚语、民间笑话,实际上是一本通俗读物,比1898年创刊的中国第一份通俗报《无锡白话报》要早七年。
《一目了然初阶》出版后,在闽南很是风行。
学这种切音字,“只须半载,便能持笔抒写其所欲言”,而许多外国人也跟着学,“旅闽西人,亦多传其学,称为简易”。
第二年,卢先生又出版了《新字初阶》〔厦腔〕,实际上是《一目了然初阶》的节本,主要是为了在家乡推行切音字而编写的。
1895年,卢先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凡数千言”的文章介绍切音新字。
1898年,卢先生的同乡、工部虞衡司郎中林辂存呈请都察院代奏切音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向政府建议推行拼音字。
在这份呈文中,除了列举了推行切音字的种种好处外,还提出了一项很大胆的主张,即人人都须学切音字,却不必都学汉字,汉字“仍留为典要,能者从之,不必以此责令举国之人从事讲求,以疲其材力”“而况民贫财竭,诵读为难,更以艰深繁重之字,责其为学,将何以启中西文明之会耶?”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军机处把这份呈文交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详加考验具奏”,然而不了了之。
这一年,卢先生应日本的台湾总督的邀请,到台湾主持总督府学务课〔科〕。
帮助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办教育,被后人认为是“失节”,丧失了爱国立场。
但是卢先生的动机,显然是借机到台湾推行切音字。
他一共在台湾住了三年。
1905年,卢先生上北京,向管理新学新政的学部呈缴切音字方案,学部却认为卢先生是根据几年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喻旨呈缴的,而这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已改成专门办外交的外务部,所以竟叫卢先生找外务部〔即外交部〕去。
外务部却认为他们是办外交的,不管此事,又叫他回去找学部。
这样互相扯皮,拖了一年。
卢先生呈缴的这个方案,叫“中国切音新字”,他与《一目了然初阶》的方案大不相同。
第一,它用汉字笔画当字母,类似以后的注音字母。
共有二十五个声母,一百零二个韵母。
第二,以拼写北京音为主,同时也可用于拼写厦门、漳州、泉州、福州和广州五种方言。
第三,虽然还是采用双拼字,但书写时,韵母居中粗写,声母根据平上去入四声细写在韵母的四角。
卢先生因为呈缴的著作一直没有回音,就在第二年,另抄了一部又送到外务部去,催促他们早日处理。
外务部仍然把它转给学部,学部把它送到“译学馆”审定。
译学馆倒还真有人才,认为“中国切音新字”有三大缺点:一,浊音声母不完全。
二,没有b,d,g收尾的字母。
三,写法古怪,不合古今中外通例。
给批驳了回去。
译学馆把原书和批语交学部,学部转外务部,外务部退还卢先生。
卢先生至此明白官方路线走不通,便回到家乡,继续在民间推行切音字。
卢先生途经上海时,把这个呈本略作修改,出版发行,书名为《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
在书名旁印了林季商送他的对联,乃是其毕生实践和理想的概括: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
一旦创成字母,愿叫吾国进文明。
此外又出版了一本《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收有《中国切音字母》〔字母表〕和官话、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广东六种切音字方案,以及《制字略解表》。
在这两本书中,方案的声韵母都有拉丁字母的对照,还有一套标点符号。
《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中有一篇“颁行二益”,论述颁行切字方案的益处:一,“统一语言,以结团体也”;二,“语言文字合一,以普教育也”。
还有一篇“十条办法”,论述推行切音字的办法:一,“字母画一,以免分歧也”;二,“颁定京音官话,以统一天下之语言也”〔但是主张先学本土方言的切音字,再学京音切音字〕;三,“开设译学馆、印书馆,以广传扬也”;四,“编列户口,以普及教育也”〔十二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人强迫进行切音字教育〕;五,“各省学务处委派专员,以监督提倡也”;六,“开设研究字母会社,以广见闻也”;七,“开设夜学、半日学、期日学,以惠穷黎也”;八,“开设女学,以成人格也”;九,“开设警察学堂,以重职守也”;十,“开设兵学,以守兵律也”。
卢先生在推行了十五年的拉丁字母方案后,改推行汉字笔画方案直到逝世。
卢先生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汉语拼音化运动,“屏弃外务,朝夕于斯,昼夜于斯”,而且始终是靠个人的力量,热心推行,“有从而问字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诱之”。
他教学所得,也都用来印书送人。
我们今天如果要推行汉语拼音字,仍然阻力重重,则先生在当时所受的压力,可以想见。
有人骂他“子真撼树之蚍蜉,汉字神圣,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岂后儒所能增减!”对此他“一笑置之”,依然“置一切于不闻不问,朝斯夕斯,几废寝食”,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憨气,也就没有了这位“中华首创音字之元祖”。
卢憨章的切音新字方案是用来拼写闽南话的,而历史上第一个用于拼写北方话的拼音方案的发明者也是一个闽南人,龙溪〔今并入漳州市龙海县〕人蔡锡勇。
蔡先生自幼即在同文馆读书,精通外语。
后来出使美国、秘鲁、日本等国,在华盛顿住了四年,在一次美国人的政治集会上发现了速记术,大感兴趣,此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研究用速记术拼写汉语,于1896年出版了《传音快字》。
蔡先生推广汉语拼音字的目的,与卢先生一样,也是为了普及教育。
他批评汉字“文字与语言各别,识字读书,兼习其文,记诵之功,多稽时日”,而西洋拼音字则“寻常语言,加以配合贯串之法,即为文字。
自上之下,由男及女,无事不有学,无人不有学。
”蔡先生的方案,采用西洋通行的速记符号作为字母,他称之为“快字”,共有五十六个,用于拼写北方语音。
其中,声母二十四个,用横、直、斜、正、粗、细的直线〔“矢”〕表示,韵母三十二个,用“小弧、小点、小画”表示。
而拼写方法也是采用双拼制,即“一声一韵,两笔相连,切成一音。
”蔡先生由于精通西洋文字,已经有了“词”的概念,所以他主张按词拼写,称之为“连书”,但他没有定下条例,只是举了一些例子说明“数字连书式”〔“数字”指几个字〕,“若夫触类引申,一笔连书,可代数字,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