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合集下载

论述为什么汉字的体系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

论述为什么汉字的体系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性质上的改革。

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

例如dā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就有13个之多(据《现代汉语词典》),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2)有些单音语素虽已不单独使用,而与其他语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合词,这自然可以减少一些同音语素所带来的麻烦。

(3)从文字本身的状态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因为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而且,拼音体系难以长期固定,过几百年就需要因语言的变化而进行一次拼写法的改革。

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区之间的联系。

(4)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

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他的条件(如语言统一)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所以,全面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效能,权衡得失,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拼音文字有替代汉字而成为汉民族的正式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汉字能否被拼音文字所替代?

汉字能否被拼音文字所替代?

论题:汉字能否被拼音文字所替代?我认为汉字不能被拼音文字所替代。

原因如下:⒈汉字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

对于汉字的性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意大利耶稣会士立马窦说“中国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索绪尔认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把汉字称为“词文字”。

现在广泛被人接受的是索绪尔的观点,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

这个观点在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中也有所体现。

汉字几千年来所固有的这种表意性质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同时汉字的性质也决定了汉字所固有的一些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同音字比较多,同音字可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汉字拼音化的一大障碍。

比如如果用拼音记录“wo chi le”,可以译为“我吃了”,也可以译为“我迟了”。

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不同。

因此如果汉字实现拼音化,这些靠字形来区别不同于语素的文字就不能识别,会给语言文字带来新的不便。

汉字语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拼音只是用来辅助阅读的工具而已。

⒉方言的存在是汉字拼音化的一大阻碍。

汉字如果实现拼音化,就必须要适合各个社会群体,包括任何地域,任何文化水平等等。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广,方言现象明显。

一共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内又有多种语言。

比如说,南方方言大多n,l不分。

同样是表达“去”的意思,长沙话为“ke”,湘潭话为“qie”。

这些都可以说明如果用拼音来代替汉字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利于人们交际。

虽然近几年国家正在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方言现象比较严重的人不会讲普通话。

这样的话,拼音化的文字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带来很大的不便。

况且如果我们采取统一全国讲普通话,不再使用方言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更是有害处的。

因此对于在不同方言区的人们来说就必须要依靠文字来区别意义了。

⒊汉字拼音化对阅读古籍来说有很大的困难。

古代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也给予我们智慧。

所以,如果采用汉字拼音化,那么当我们阅读《诗经》、《论语》、《史记》等等古籍是就会晦涩难懂,并且失去其韵味。

关于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

关于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

关于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在当今世界,汉字已经成为中文的基础,它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形象,可以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拼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人呼吁汉字应该向拼音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一议题,反驳论者的观点,认为汉字不必向拼音方向发展。

历史和文化价值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汉字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使用。

它不仅是中文语言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道德。

汉字在东亚国家中被广泛应用,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这些国家,汉字已经成为基础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拼音则只是中文的一种辅助工具,其使用范围较为有限。

拼音化汉字将会破坏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中华民族失去宝贵的文化遗产。

推广中文拼音化汉字的支持者认为,拼音只有26个字母,易于学习和使用,可以方便地推广中文。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中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中文拥有大量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仅仅用拼音无法完全表达。

拼音化汉字只是一种表面的改变,它并不能促进中文的推广。

事实上,推广中文需要更加深入的方法。

教育和文化交流是促进中文推广的重要途径。

中文是一种深奥而又神秘的语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可以向外界展示中文的特点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中文。

文化认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汉字,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历史积淀。

汉字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奋斗精神传递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拼音化汉字将会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在当今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祖国的文化认同。

汉语拼音化

汉语拼音化

汉语拼音化汉语拼音化的利与弊汉语拼音化的失败原因汉语发展历经几千年,从最早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到后来的繁体字、简体字,最近网上有出现一阵拼音风,大家一个劲的打拼音字母,赶时髦,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汉语拼音化的产生与覆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辨读和双字母。

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15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提议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经过一系列努力,《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这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汉字,与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其优越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叶斯伯森所说:“原来认为汉字是原始语言,落后语言,儿童语言。

现在才知道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仅用400个音节作为基础,加以四声,最多不过1600个左右。

居然以这样少的单音节,颠来倒去,反复使用,就能毫无瑕疵的把意义表达得一清二楚。

这是英语望尘莫及而又望洋兴叹的。

”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一直能经久不衰,它也一直在进步的。

从它产生的那刻起,就一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和文化得发展,有两项具体内容:一是字形的简化与规范,二是拼音化。

汉字的形体从初期的甲骨文到小篆,以匀称圆转的线条文字统一了字形,隶书又使汉字笔势和结构得到改变,草书的笔画又打破了隶书和真书的笔势和结构,简化字又总结了真书的简体和异体汉字,使笔画和字数得到了精简。

汉字简化运动都在积极推进。

李斯用小篆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固定各种偏旁符合和形体,确定每种偏旁在字体中位置,每字的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统一书写笔画。

唐代《字样学》对六朝以来的文字混乱现象进行整理,使楷书流传至今。

宋元以来简体字在民间大量流传,但统治者视其为“俗体”而不承认,直到清末才把简体字作为简体字来使用。

早期汉字简化的原则主要有五个方面:1,变图形字成为符号,如“车”;2,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偏旁;4,截取原字部分代替本字;5,用笔画简单的字形更换复杂字形。

汉字的改革争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祖先的文字继承下去,另一种就是改革文字。

关于文字改革,提倡者卢赣章在1892年说过:“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之至难者。

”上个世纪,不断有汉字改革者提出方案,尝试用各种方法改革文字。

其中,一种是全盘西化,废掉汉字,代之以拼音字母。

代表是王照等人议定的“注音字母”。

钱玄同,赵元任等人制定的“国语罗马字”。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118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李若岚 河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汉字拼音化争论的观点,回顾拼音化运动的历史以及分析成功推行拼音化国家的现状来探讨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运动;可行性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承载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但由于其字形复杂、不依赖形态变化等特点,在学习与使用中有较多不便。

因此部分学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汉字,即推行汉字拼音化。

一、汉字拼音化的争议对于汉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是坚决反对。

部分学者认为汉字绝不能拼音化。

从文化角度看,推行汉字拼音化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

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现行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书写符号。

汉语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单音节词,汉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

而且对不同方言地区的交流有积极作用。

如果改用拼音文字,会违背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性,也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况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

他们认为语言学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汉字体系上,而不应投入过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种则主张汉字拼音化。

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简单易学,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

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汉语的发展,认为汉字局限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会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

汉字是反映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用汉字写英语,用英语写汉字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使用汉字只是一种习惯。

提出汉字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行拼音化,对于中外交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承认现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担拼音文字的作用,汉语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不能废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

应该制定一套与汉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汉字又能用拼音拼写,利用两者的有点,达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运动这里笔者主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拼音化运动。

首先是国语罗马字运动。

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进行,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改革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_汉字的演变过程(2)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_汉字的演变过程(2)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_汉字的演变过程(2)规范化问题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

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

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

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

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

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

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

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

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

这说明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启示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崔明海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

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知识界 汉字拼音化 思想争论〔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45-12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文字改革的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①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②1951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

③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

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1955年2月14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到的1000份意见表中,有80.7%的人同意走拼音文字的方向,有3 7%的人不同意,其余没表示意见。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文化、技术等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如今人们的重视的却总是外在的东西。

就像“汉字拼音化”这一事件,很多人都认为它十分荒谬,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吧!“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这句话乍一听,没有任何问题,大部分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可是仔细想想,这个方法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个方法的危害极大,因为在古代我们并没有拼音这种方式,古代人们写字大多数都是用毛笔,而毛笔字则是需要通过手指的变换来书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便十分消耗脑力,如果将拼音也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么我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就要不如之前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去除这种想法,并且赞成新式的教育制度。

汉字在历史上还有更多的改革,例如楷书等,它们的出现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觉得这些传统的书写形式是非常值得保留和发扬的,因[gPARAGRAPH3]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现代的思想,使用当代的审美观点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符合当代的思想,还要符合一些其他民族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最适合当代社会的体系,为后世做出榜样。

我觉得我们不能被别国的优秀事物所吸引,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再去找其他国家的长处加以利用,或许会使自己的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汉字在历史上还有很多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幸的是,一些传统的文化都逐渐被淘汰了,例如印刷术,本来印刷术可以使我们的汉字焕然一新,提高我们的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但是由于一些商业化因素,使印刷术失去了自身的本质作用,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有人认为我们就只能使用拼音,这是绝对错误的,汉字一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虽然在电脑面前,拼音显得那样地绚丽多彩,可是却难以掩盖拼音的缺陷,比如无法突显我们汉字的韵味,还有对于儿童来说,也容易出现错误的用字,因此不管怎样,都必须要保留汉字。

可是我们不能仅仅使用拼音,我们还可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进行一些改革,这样既保持了我们汉字的韵味,又不会使它退化,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我们一定要懂得从自身找原因,将缺点加以修正,而不是盲目地去跟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简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

简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

简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作者:马永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摘要: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已记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随着世界上几种表意文字的消亡,以及清末战争中中国的节节败退,很多人认为汉字是罪魁祸首。

因此,他们提出要将汉字拼音化。

近几年,汉字拼音化的呼声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汉字拼音化是不可行的。

本文从四个维度来展开叙述。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不可行性;特点;缺点作者简介:马永草(1990.12.12-),男,河南省禹州市,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一、汉字的产生从汉字产生的角度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才创造出来的,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

据考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汉字的出现时间远早于此。

①历经多年的考验,始终用汉字记录汉语,这也说明了汉字的巨大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汉字拼音化提出的背景和阶段清末以来,祖国面临内忧外患,尤其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连连败退,当然,这是国力虚弱造成的,许多人认为国力虚弱来源于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来源于教育的不普及,教育的不普及源自于汉字的难学、难认、难记,因此有人开始提出将汉字拼音化。

辛亥革命后,1918年,北洋政府推出了“注音字母”,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冲击,也是拼音化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②五四时期,汉字拼音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论调名噪一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后,汉字如何快速准确地输入电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话题,最近几年,又有人提出要将汉字拼音化。

三、汉字的特点1、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它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

汉字会因为拼音化而消亡吗?

汉字会因为拼音化而消亡吗?

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最独特的文字,正因如此,要完全掌握它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易学,易记、易写,使用便利,自明清开始,先是西方的传教士、后是我国的学人、伟人、语言学家,都曾发表过让汉字拉丁化的主张,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改走拼音的捷路。

动机虽好,但终未可行,只好作罢。

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意音文字,它的表意性极强,我们一看见那个字的形状,就立刻知道它的意思。

比如近世、今世、尽失、尽是、仅是、金饰、金石、金狮、进食、禁食、近视、近侍、浸湿、进士、津市等字词,虽然同音,有的仅只四声稍有区别,但我们辨认起来毫无困难。

汉字的形象性也极强。

譬如同样用量词来说一种东西,总会以那个东西的特有形象以不同的谓语来表达,像一尾鱼、一杆秤、一床被、一支笔、一棵树、一朵花、一条河、一座山、一幅画、一面鼓、一把刀、一峰驼、一张纸、一本书、一眼井、一片瓦、一块砖……等等,因形象而生动,如果统统用“一个”来表达,将是多么单调、乏味!为了增加人们的识字率,减少书写的难度,对汉字进行了简化,这种实验问题也不少,而且出现过反复。

其中有些字的简化是合理的,适当的,成功的,有些则破坏了汉字结构的原意,与繁体字相比,听字没有耳朵了,采花不用手了,爱可以无心了等等。

又如繁体字幹部的幹、幹事的幹、乾燥的乾一律简化成了干涉的干就不见得妥当,好在还没有把乾坤的乾也简化到里头去,否则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我认为,汉字具有形象性、准确性、丰富性、微妙性、灵变性、趣味性、艺术性等七大特点,也是七大优点。

因此,它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是无与伦比的。

我想喊它万岁!它还能再活七千年而真正达到万岁吗?。

不可否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的人民不会像中国人这样要费去“十年寒窗”才能掌握自己的文字,他们只要会说,很快就会写,而我们则学话易,学写难,要为此花费掉若干倍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在现代科技面前,作为一种便于通用的符号,汉字有许多障碍。

拼音应该走汉字化道路

拼音应该走汉字化道路

汉字应该走拼音化道路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发出了“振兴繁体字”的声音,但未被采纳。

不久前又听说,有专家不认可某些简化字,主管部门正在对简化字动手术,近期要公布《规范汉字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港澳的即将回归和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已经废止了的繁体字呈死灰复燃的趋势。

其实,一种文字的统一,并不能决定国家的统一。

推行简化汉字是中国大陆的主权,只有海外使用汉字地区的人群跟进形势学习简化汉字的必须,没有中国大陆为迎合尚未使用简化汉字的地区再倒退使用繁体字的必要。

即便是从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上讲,简化字同样也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

中国古代经典《论语》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

目前的汉字要稳定,不可再折腾。

而我觉得,现在倒是应该积极推进汉字的拼音化,走汉字拼音化道路。

应该说。

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汉字,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依赖汉字逐渐形成了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大统一,汉字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

汉字的书法、诗词、楹联、灯谜、字谜,也使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说到底,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传承思想的,是拿来实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汉字是完美的文字。

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所以说既表音又表意是各种类型的文字的共性。

汉字作为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并不具备文字中表音这点共性,存在着文字与语言系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特别是汉字作为古老的文字,符号繁多,形象复杂,字数太多,学习和使用十分困难,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文字应便于书写和认读,古老的汉字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如果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好歹把汉字输入了电脑,现在还不知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

中国文字,渊源流长,从我们的祖先在树木或者龟甲兽骨上划上第一笔开始,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就由此发源,可以说这是神圣的伟大的一笔。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的题词中说到,“谈中国文化离不开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汉字与文化的和谐是汉字经久不衰留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和谐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汉字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汉字走拼音化道路,废除汉字,企图以拼音代替汉字的存在是荒谬的。

汉字在我们中国扎根数千年,流传数千年,维持我们祖国的统一延续祖国灿烂文化,我们岂能走上汉字拼音化的革命之路,这难道不是断根绝源。

这可以说是一种背叛性的行为,就若同抽筋对身体的背叛行为,这程度以及后果当然要比身体的不适感要严重得多。

汉字是古老的文字,符号繁多,形象复杂,字数太多,学习和使用确实是比较困难。

有的人却因此作为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因为汉字发展至今进过长期的改革,不断地简单化规范化,得出我们现在使用的现行汉字。

现行汉字是方形表意文字,主要由横、竖、撇、捺、点、折、勾等笔画构成,总数也比较少等特点。

现行汉字这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虽然经过简化了。

但是这种简化是基于古汉字字形本身的变化,规范简化后的汉字更整洁美观,最重要的是汉字的表意功能没有丧失,仍然在汉字中保存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这几点上看这种改革是成功的。

从现行汉字的角度上看,我们中国的汉字确实没有必要走上拼音化的道路。

我们的汉字可以这样说,是既具有实力,又具有魅力。

我们的先辈,在劳动中创造汉字。

汉字是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既然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那么它就显然属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汉字能否拼音化-课件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汉字能否拼音化-课件

早安汉语的老师把这个道理讲给外国学生听的时 候,他们好像是理解了,但想了一下又问我: “那么你们中国人听不听收音机广播?”早安汉 语专门学中文的学校的老师,说:“当 然。”“好,既然可以听得懂广播,那汉语就应 该可以拼音化。只要照着拼音念出来,读的人就 像能听懂广播一样能够读懂拼音汉字。” 不错,
如果仅从区别同音字的角度讲,把一百五十八个 发“yi”音的汉字放在一百五十八个白话语境里,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拼音文字 (除了“试释是事”的特殊情况和文言文以外) 不致引起误会。但问题是,如果用收音机的技术 来表达汉语,那不就像一台出了故障的电视机只 有声音没有图像了吗?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的这个问题是对未来语言发展的必 要研究,值得每个人关注。
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写的《施氏食狮 史》一文,故意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 汉字讲了一个故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 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 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 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 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 文章写成拼音文字“shishishi……shishishi”,恐怖 不恐怖?看谁还敢来“试释是事”?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有Leabharlann 选的择孩在子

分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能性

分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能性
为拼 音文 字 和表 意文 字 , 在数 千年 的 历史 r ' l 当西 亚 的苏 荚尔 人 l 和 巴比伦 创造 的楔 形 文 字 , 占埃及 的圣 书 字 等 表 意 文字 卡继 消 廿
第 二 、 重 婴 的足 汉语 -汉 语 肯节 结构 比较 简 单 , 代 汉 更 I 1 现 语凭 借 卢调 的 区分 , 以 区 分 出 10 左 右 的音 节 , J 语 言 可 30个 f是 f 中同 聋的现 象还 是 十分 明 显。另 外汉 语 的辅 音存 在着 一个 明 显
缩短 识 字教 育时 r , 进 普及 识 字教 育 的作 用确 实微 乎 其微 的 。 日促 J
俯 , 备 了区j意 义 的作 , 具 j Ⅱ 咐。如 : (') 爸 t 和怕 ( ) 搭 (d 和 他 a , d) (a , (a ) t) 十 gn 和看 ( t , ( ) k m) 际 j 和气 (1 , 两 两 对立 的 音节 , 1 q)这
发音部位是相同的, 但是它们发音 法 卜 稍微的变化 , 就形成 r 另外 一个 具有 区 别意 义 的音 节 。综合 这两 个 方面 汉语 语音 音 节 少, 而且语 音分辨 非 常细 微 , 以此来 个 面表 达大 干1 界 中众 多 要 址
概念 的 复杂 天 系 , 然 造 成 大 的 同肯 字 ( ) 必 。举 个 例 子说 , 汉语 仅 常 用 的双肯 节 的有 同 卉异 义 关 系 的 ( 如食 物 、 物 、 事 实务 、 物 ) 有 10 饰 就 20多组 ,70多个 ; 音节 的 同音 词 ( 半 20 如 办伴 拌扮 ) 有 6O 就 O O多个 ( 根 : 盛科 编 的 《 用 同肯 异 义 刈》 朱 常 得 m )在 《 华 典 》 50多 个 中 , 念 “l 这 个 音 的就 有 , 新 80 仪 y” 15个 , 现 象 言语 交谈 过 I 因为 有语 境 的帮 助 , 般 不 2 这种 I I 一 会 造 成误 会 , 作 为 文字 婴 达 到 辨 识 的你 、 ¨的 , 然 要 借 助 表 必 意义 —— 汉 来 得 以实 现 。而在 客 观现 实 中一少 半 的 l 司音 是 靠整 个 字形 , 其余 的大部 分彤 声 字则 足靠偏 旁 部 米 区分 , 所 以说 汉 的这 种 衣崽 体 系J 好 汉 语音 体 系 简 易 、 位 Ⅸ别 音 细微 的特 点形 成 了完 荚 的 补 格 局 , 而这 些 正式 拼 音 化 后 的旱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千百年来,它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成现在的楷书甚至简化字,由繁到简,不断进步。

从古至今, 人们对汉字的评价众说纷纭, 对它的优缺点及功过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有的主张废除汉字, 走拼音化道路, 有的坚持使用汉字, 反对拼音化。

对此, 我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它的超方言性来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首先,汉语的语素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其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词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

通常一个音节能够记录不同的词,如ji 个音节可表示机、箕、讥、叽等意义不同的词。

若实现拼音化,这些原用字形区别的不同的词素将无法识别,势必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混乱。

其次,汉字中有大量形声字。

文字毕竟是记录语言中词的, 象形、指事、会意这些纯表意字, 不仅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增长的需要, 而且还与所记录语言的联系也不如形声字紧密。

形声字也正是因为有了示音成分,不仅使它能产性强、区别性大而且还使它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声旁提示了这一文字是记录语言中哪一个词的, 可与词相对应。

所以, 甲骨文中形声字才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汉代以后就已发展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形体结构方式, 一直延续到现在。

再次,汉字的超方言性和超时空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一书面语进行交际交流,汉语使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并且同一方言区内的发音也大有不同。

若使用拼音文字,不但方言区之间,就是同一方言内的人也难以辨认。

如此一来,各方言区如何交流,又如何维护全国统一呢?同时, 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此之外,汉字的符号性和视觉性特征决定了它比拼音文字的阅读效率要高, 有人做实验证明为1. 6倍, 所以汉字更容易扫读, 阅读速度快。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近百年来,由于其本身的难写、难记、难认,汉字一度被很多有威望的知识分子所否定,主张用拼音取代汉字,使汉字走向拼音化的道路,企图以这种方式,扩大汉字的适用范围,加速教育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尽管“废除汉字”的口号高呼了百年,拼音文字方案也先后出台了好几套,汉字的地位仍是岿然不动,从未停止过使用,这充分说明汉字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远远超过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从汉字的产生的途径来看,最可能的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一是来自于图画,通过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汉字便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直接通过汉字的字形,了解汉字所代表的意义。

所以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世界众多文字分为“表意体系文字”和“表音体系文字”两类时,把汉字列为“表意体系文字”的典型代表。

这就说明汉字作为符号,是与其所代表的整个词发生关系的,因此它间接的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拼音文字的目的是把词中一连串的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尽管它最终也能表达一定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是一种强加的硬性的规定,并不能够通过拼音文字本身的形体特征表现出来。

汉字的这种表意功能使得汉字在进入人们视线的同时就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任何拼音文字(或音素文字、音节文字)所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汉字的表意性,既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其得以长盛不衰,在拼音文字大肆盛行的时代能够保全并继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然而汉作为一种音、形、义结合的特殊的语言文字,其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字体的演进,汉字的字形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使得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是其表意功能却已经大不如前,很多字已经不能通过其形体来判断意义。

而且汉字数量众多,笔画繁难,而拼音字母只有26个,书写简单,看似容易掌握得多。

但是汉字具有其规律性,标准的形声字即便于识音,又便于识义,只要掌握代表一定意义类属的形旁,就能够轻易地辨认出其余的字,并能够推断出意义,音义结合的汉字不仅方便记忆,也使得汉字学起来有一定的趣味性。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摘要汉字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国粹”,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汉字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但也有人主张不能废除汉字。

其实汉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废除汉字就等于中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汉字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还是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呢?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汉字与拼音的比较,针对汉字的优越性,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反对汉字拼音化的理由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汉字到底适不适合朝拼音发展。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特点;比较;理由InChinesecharacterstothedevelopmentoftheUKAbstract Chinesehistoryofmankindasthe"quintessence"hasaverylonghistory,withnearlyahundredyearsofvio lentchangesinChinesesociety,theChinesecharactersandmadeafiercedebate,someChinesecharacter sandurgetheabolitionoftheUK;butothersthatcannotbeabolishedChinesecharacters.Infact,theChinesecharactersrepresentmoreth anjustanationallanguage,itmorerepresentativeofthecultureofonecountry,theChinesecharactersto break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refore,isheldhisgroundandwasputonafinecoat,wenttothesp ellingoftheroad?Thearticlefromitsown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ndChineseandphoneticcompariso n,thesuperiorityofChinesecharacters,theChinesecharacterstotheHanculture,andagainsttheChines ephoneticofreasonstoanalyzeandtodealingwithcharactersjustdon'tfitintheukdevelopment. KeywordsChinesecharacter;alphabetization;features;compare;reason一、历史回顾19世纪末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要求实现拼音化。

为什么不能以拼音取代汉字看法探讨

为什么不能以拼音取代汉字看法探讨

为什么不能以拼音取代汉字看法探讨
为什么不能以拼音取代汉字的看法探讨
今天讲评作文完毕,卢俊安同学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不能用拼音代替汉字?”我一看,原来是我给他作文的一眉批。

以往也有学生问过同样的问题,曾经,也有学生偶尔用拼音代替汉字,但我不赞成用拼音代替汉字。

因为,他们毕竟是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遇到不会读或不会写的字可借助字典来帮助解决。

况且,汉字的系统兴、意会性、内涵丰富性和变化性少的特点是汉语拼音无法取代的。

同时,汉语拼音是单音语言,一个音有多个汉字,而汉字的同音字需要看才能明白,如熟和孰,到和道,但和蛋等等,如果以拼音代替汉字,必然造成一音多义。

而对低年级的学生,个人以为,组词不可用拼音代替,但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毕竟少,如写话遇到不会写的字,还是可以允许用拼音代替的。

对于以拼音代替汉字的问题,您有何看法呢?拼音,的,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千百年来,它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成现在的楷书甚至简化字,由繁到简,不断进步。

从古至今, 人们对汉字的评价众说纷纭, 对它的优缺点及功过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有的主张废除汉字, 走拼音化道路, 有的坚持使用汉字, 反对拼音化。

对此, 我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它的超方言性来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首先,汉语的语素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其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词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

通常一个音节能够记录不同的词,如ji 个音节可表示机、箕、讥、叽等意义不同的词。

若实现拼音化,这些原用字形区别的不同的词素将无法识别,势必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混乱。

其次,汉字中有大量形声字。

文字毕竟是记录语言中词的, 象形、指事、会意这些纯表意字, 不仅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增长的需要, 而且还与所记录语言的联系也不如形声字紧密。

形声字也正是因为有了示音成分,不仅使它能产性强、区别性大而且还使它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声旁提示了这一文字是记录语言中哪一个词的, 可与词相对应。

所以, 甲骨文中形声字才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汉代以后就已发展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形体结构方式, 一直延续到现在。

再次,汉字的超方言性和超时空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一书面语进行交际交流,汉语使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并且同一方言区内的发音也大有不同。

若使用拼音文字,不但方言区之间,就是同一方言内的人也难以辨认。

如此一来,各方言区如何交流,又如何维护全国统一呢?同时, 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此之外,汉字的符号性和视觉性特征决定了它比拼音文字的阅读效率要高, 有人做实验证明为1. 6倍, 所以汉字更容易扫读, 阅读速度快。

汉字改革者的一个理由是汉子难学,实际上,拼音化汉字未必就比方块性汉字容易学习。

早在1957年,陈梦家先生就曾指出:汉字虽然非常多,但是常用的并不多,普通人认识三千就可以了。

有了这三千字,就来研究怎么教。

有人说汉字难学,我说不难,所以难,是教的人没教好。

[9]
要在中国全面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就不这么简单。

我们要充分认识汉语拼音化的复杂性。

从甲骨文时代算起, 汉字至今至少有3700年。

用汉字书写印制的书籍汗牛充栋, 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 汉字的影响深入到汉民族的内心, 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

用汉字记录汉语有不适应的一面, 但是还有适应的一面, 而且适应的方面是主要方面。

要让十多亿人民, 放弃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系统, 只有在汉字系统完全不能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 可是目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看不到这种情况。

至于更远的将来会是什么局面, 我们的认识还不能做出结论, 只得留给我们的子孙去处理吧。

一切要看发展, 要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对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
求, 还要看汉字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新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