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
丝虫(中文)
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精准防控将成为未来丝虫病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感染人群和风险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干预,实现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效果。
2
药物研发
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新型抗丝虫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并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综合管理
未来将加强丝虫病的综合管理,整合资源,构建多部门联动的防控体系,推动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的良好局面。
丝虫病的地理分布
热带地区
丝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
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丝虫的传播媒介蚊虫繁殖和生存。
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也更容易造成丝虫病的传播。
卫生条件差
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容易滋生蚊虫,也增加了丝虫病的传播风险。
丝虫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丝虫病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药物研发、基因组学和诊断技术方面。新的药物和疫苗正在开发中,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1
药物研发
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
2
基因组学
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咳嗽、腹痛、关节疼痛等,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
丝虫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
1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的居住地、生活习惯、接触史等信息。
2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丝虫
3.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班氏丝虫第三期幼 虫是感染期幼虫又 称丝状蚴,寄生于 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班氏丝状蚴平均长 1.6mm,马来丝状 蚴平均长1.3mm。 尾端有3个乳突
丝状蚴从蚊的下唇钻出
丝状蚴自 蚊下唇逸 出,经吸 血伤口或 正常皮肤 侵入人体。
生活史 Life cycle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03
形态
1. 成虫乳白色,细长如丝线,1cm, 体表光滑,雌虫大于雄虫。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Wuchereria bancrofti adult worm in a lymphatic channel.
Adult Wuchereria bancrofti in a Lymph Node
The paired uteri with microfilaria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can be seen.
Microfilaria of 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 :较长 (2:1) 体核 :椭圆形, 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互 相重叠,不易 分清
马来丝虫微丝蚴 尾核:有 2个,前 后排列, 尾核处角 皮略膨大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体态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有小弯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 l(3大滴)涂成厚片, 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 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 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 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丝虫(蚊子)
丝虫(蚊子)传播疾病的研究也得到了不断深入, 包括传播机制、影响因素等。
防控技术研发
针对丝虫(蚊子)的防控手段也在不断研发,包括 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控技术等。
丝虫(蚊子)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深入研究和探索
未来,针对丝虫(蚊子)的深入研究仍将持续,包括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疾病传播机制 等方面。
19世纪的研究
19世纪,随着医学和昆虫学的发展,丝虫(蚊子)作为疾病传播媒 介的角色被广泛认知。
20世纪至今
20世纪以来,丝虫(蚊子)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特性和防控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
丝虫(蚊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前,丝虫(蚊子)的生物学特性、生命周期、繁 殖习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
丝虫(蚊子)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丝虫(蚊子)概述 • 丝虫(蚊子)的危害 • 丝虫(蚊子)的防治 • 丝虫(蚊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关于丝虫(蚊子)的趣味知识
01
丝虫(蚊子)概述
丝虫(蚊子)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丝虫(蚊子)是一种昆虫,属于双翅目,是蚊科昆虫的统称 。
分类
丝虫(蚊子)包括多种种类,如按蚊、库蚊、伊蚊等,其中 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蚊子的吸血习性是如何改变的?
蚊子的吸血习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 雌蚊需要吸食血液以获取营养,从而能够产卵。但是,雄蚊 则不吸血,它们主要靠花蜜等植物汁液为生。
在雌蚊产卵后,它们会停止吸血,转而主要摄取植物汁液, 以便在接下来的生命周期中继续繁殖。因此,蚊子的吸血习 性是与其繁殖策略密切相关的。
繁殖
丝虫(蚊子)的繁殖主要依赖于水生植物和水的存在,雌蚊需要吸食血液以获取 营养来产卵,而雄蚊则以植物汁液为食。
丝虫生活史
丝虫生活史
丝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中的寄生虫。
以下是丝虫的生活史:
1. 幼虫阶段:丝虫的幼虫从感染蚊子的第三鞭毛虫阶段开始。
当蚊子叮咬人类时,幼虫会进入人的皮肤中。
2. 成虫阶段:幼虫进入淋巴管,并在几个月内变成成虫。
成虫可以存活多年,寄生于淋巴管和淋巴结中。
3. 繁殖阶段:成虫繁殖并产生微小的幼虫,称为微丝虫。
这些微丝虫进入人体淋巴管和血液,随后蚊子再次叮咬这些人,将它们摄入自己体内。
4. 蚊子阶段:在蚊子体内,微丝虫变成第一、第二和第三微丝虫阶段的鞭毛虫,最终成为幼虫,准备叮咬下一个人。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直到丝虫病得到治疗或感染者死亡。
丝虫病常见于非洲、南亚、东南亚和南美等地,是一种在全球基层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疾病。
丝虫病的症状包括淋巴肿胀、发热、皮肤溃疡和重度痛苦。
治疗丝虫病的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疗法。
手术可以移除淋巴结中的成虫,减轻淋巴肿胀和疼痛。
药物治疗可以杀死成虫和微丝虫。
但是,关键的治疗问题是幼虫被蚊子叮咬传播,因此预
防措施非常重要,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和消灭蚊子的孳生地点等等。
丝虫
1. larva在蚊体内发育
(1)传染源:blood中带有微丝蚴的人 (2)微丝蚴 → 丝状蚴(蚊下唇) 2. adult在人体内发育 (1)infection stage : 丝状蚴 (2)infection wise:经皮肤感染 (3)parasitism place:淋巴系统 (4)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丝虫
可寄生于人体的丝虫:班氏吴策线虫、
马来布鲁线虫、 帝汶布鲁线虫、 旋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唇棘线虫、 常现唇棘线虫、 奥氏曼森线虫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一、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 微丝蚴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幼虫在 蚊体内发育,成虫在人体内发育。
四、流行
1.地理分布: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 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曾广 泛流行于我国中部和南部,目前除安徽省 外,其他地区已基本消灭丝虫病。 2.流行环节 : (1) 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人 (2) 传播媒介: (3) 易感人群:
五、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防蚊灭蚊、加强监测 治疗:海群生
二、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成虫 临床过程与临床表现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 乳糜尿 4.隐性丝虫病热带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症)
三、实验诊断
1、查微丝蚴 血液涂片法(注意取材时间) 体液、尿diagnoses:
丝虫
结或肠干淋巴结、使腰干淋巴压力增高,导致从小肠
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泌尿系统并经肾乳头粘膜破
损处流入肾盂,混入尿中排出。
【临床表现】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 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乳糜尿中含有大量蛋白及脂 肪,体外易凝固,沉淀物中有时粒细胞增多症(TPE), 临床 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持续性超度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和IgE水平升高,胸部X线可见中下肺弥漫性 粟粒样阴影。 外周血中查不到微丝蚴,但在肺或淋巴结的活检 中可查到微丝蚴。由于宿主对微丝蚴抗原所表现的Ⅰ 型变态反应,微丝蚴在肺内被清除。
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等,同时伴有畏寒,发热(丝虫 热)。
(三)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原因】: 1.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 积。 2.随后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 致淋巴管闭塞。 3.增生性肉芽肿形成 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围浸润大量的炎症细 胞、巨嗜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肉芽肿, 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 4. 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 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又称淋巴丝虫。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实验诊断
流行与防治
一、 形
(一)成 虫
态
虫体呈白色细丝线状 ,体表光滑。头部 头部略膨大呈球形或 椭圆形;雄虫尾端向 腹部卷曲可达2~3圈 ,雌虫尾部钝圆,略 向腹面弯曲,大小约 为雄虫的2~3 倍。
(二)
微 丝 蚴 神经环 头间隙 鞘膜 体核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内昼少夜多的现 象。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 出现在外周血液。 微丝蚴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次晨2时
丝虫生活史
丝虫生活史
丝虫,又称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生活史是一个充满奇迹和魅力的
故事。
从蛋到幼虫,再到蛹和成虫,丝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丝虫的生活史始于卵的孵化。
雌蛾在适宜的环境下产下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小小的卵壳破裂,孵化出幼小的丝虫幼虫。
这是丝虫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脆弱的阶段。
幼虫需要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以便顺利蜕皮成长。
在幼虫阶段,丝虫会不断地进食,以迅速增长体重。
它们会吃掉大量的桑叶,
同时分泌出丝蛋白,用来纺织自己的茧。
经过几次蜕皮,幼虫会逐渐长大,身体也会变得更加饱满。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约25天左右,然后进入蛹的阶段。
在蛹的阶段,幼虫会停止进食,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纺织茧。
茧是由丝
蛋白制成的,它是丝绸制作的原料。
在茧内,幼虫会逐渐变成蛹,经过一段时间后,蛹会化为蛾,然后从茧中钻出来。
成虫的丝虫是非常美丽的,它们有着柔软的身体和优雅的翅膀。
成虫主要的任
务是繁殖,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中交配,并产下新的卵。
然后,整个生命周期又会重新开始。
丝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价值的故事。
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丝绸这种
珍贵的原料,还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惊喜。
通过了解丝虫的生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珍惜这种美丽的昆虫,同时也更加了解丝绸的来历和制作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丝虫的奇妙世界,感受生命的奇迹和魅力。
丝 虫(filaria)
睾丸鞘膜积液
四、诊断
1、病原学诊断:从患者外周血、乳糜尿、 抽出液或活检物中查出微丝蚴和成虫是 诊断本病的依据。 ⑴血内微丝蚴检查: 抽血时间—晚上9点至次晨2点。 方法—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 离心沉淀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 尚有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⑵体液和尿液内微丝蚴检查:可作离心 沉淀法检查。 ⑶组织内活检成虫:从淋巴结或肿块中 抽取成虫或组织切除结节作病理镜检 中查成虫或微丝蚴。 2、免疫诊断
三、致病
丝虫的致病以成虫为主。 宿主的免疫力、机体的反应、侵入的虫种 和数量、重复感染的次数、虫体的寄生部 位及有无继发感染等对机体的临床表现有 很大影响。
1、微丝蚴血症:即为带虫者。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急性炎症与超敏反应有关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流火)、丹毒样皮炎及丝 虫热等。 以下肢淋巴管较为常见。
班氏微丝蚴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点
微丝蚴的头间隙
马来微丝蚴的尾核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点:
班氏微丝蚴 大小( m)244~296*5.3~7.0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 分开,排列整齐, 头间隙 较短(长:宽为 1:1或1:2) 尾核 无 马来微丝蚴 177~230*5~6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互相重 叠,不宜分清 较长(长:宽为 2:1) 有两个,前后排列, 尾核处角皮膨大。
五、流行
丝虫病是全世界重点控制的六大热带 病之一。班氏丝虫遍及全球,马来丝 虫仅分布于亚洲。 丝虫病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 虫病之一。但至1994年全国已实现基 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流行因素:
1、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主要为淡色库蚊、致 倦库蚊;马来丝虫—主要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 蚊等。 3、易感人群—均易感。 4、自然因素对丝虫病的流行有较大影响—主要 为气温、湿度、雨量及地理环境等。
丝虫
(3)组织内活检成虫:
对有淋巴结肿大或在乳房等部位有 可疑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淋 巴结或肿块中抽取成虫或组织切除 结节作病理镜检中查成虫或微丝蚴。
丝虫性结节(肉芽肿)。
2.免疫诊断
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可用作 辅助诊断。
皮内试验:不能作确诊的依据,可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抗体: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 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现非压凹性水肿,皮肤增厚、 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是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 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细 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疡。
象皮肿病人
(2)睾丸鞘膜积液:
柔和,弯曲自然 较短,长:宽为1:1-2
较圆,大小均匀,排 列整齐,清晰可数
无
稍小,长177~230 µm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较长,长:宽为2:1
较扁,大小不等,排列 疏松杂乱,重迭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
活微丝蚴
微丝蚴于夜间 出现于周围血液,以 晚10时至次晨2时最 多。画面可见在红细 胞间蠕动的虫体。
2.在人体内的发育
(2)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 统的部位不同: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 统,以下肢为多见。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 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 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
2.在人体内的发育
两种丝虫均有异位寄生,尤其是班氏 丝虫,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 包等处。
(3)丝虫寿命:成虫4~10年,微丝蚴 一般约为2~3个月。
丝虫病演示课件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情
感支持和家庭关爱。
05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
病原学研究
丝虫病的病原体为丝虫,国内外学者在丝虫的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丝虫 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丝虫病流行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丝虫病的流 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鉴别诊断
淋巴结炎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 炎症,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
,但无微丝蚴存在。
淋巴管炎
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 淋巴管炎症,表现为红线状皮疹 、疼痛和发热,与丝虫病的淋巴 管炎相似,但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
其他寄生虫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也可引起 类似丝虫病的症状,但通过流行 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来自丝虫病 流行区,有无蚊虫叮咬史 。
临床表现
丝虫病可引起淋巴系统炎 症和阻塞,表现为淋巴管 炎、淋巴结炎、象皮肿等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检查, 发现微丝蚴即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率较 高。
淋巴液检查
在病变淋巴结或淋巴管内穿刺抽取 淋巴液,查见微丝蚴即可确诊。
新的手段和途径。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 对丝虫病等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推动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可进行鉴别。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
海群生(又名乙胺嗪)
01
为首选药物,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对成虫有短暂抑制作用。
丝虫
L3 enter Human body
Microfilariae enter mosquito Stomach
mosquito Sting human Filariform larva arrived Proboscis of mosquito
infected man
Microfilariae enter thoraces
本节难点、重点
1.
丝虫生活史特征(寄生部位、中间宿 主、感染方式),夜现周期性的概念。
2. 丝虫成虫的致病机理,急性期炎症反 应及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所引起的临床 表现。
病例讨论1
患者,女, 35 岁,农民。因低热 2 个月,左 下肢肿痛 1个月,排米汤样尿 1周入院。患者 反复间歇发热数年,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 次出现持续发热, 1 个月前出现左下肢肿胀 疼痛,自行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 1 周前开 始排米汤样尿,即入院诊治。查体:慢性病 容,一般情况差,双颌下淋巴结、左锁骨上 淋巴结、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病例讨论2
王定容,女,25岁,农民。
二十年前,4-5岁时其母亲发现患者的左
侧上、下肢较右侧粗大,未引起注意。在7-8
岁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到县医院就医。医生
建议其到外地大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由于
经济的原因未能进行,也未作其它医治,使
症状不断加重。92年,开始出现左侧阴唇肿
大。
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较右侧明显粗大,
2000年,世界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 丝虫病(淋巴丝虫、盘尾丝虫)、利什曼病、 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麻风 病、结核、登革热。丝虫病是世界(我国) 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分布: 山东、河南以南15省市864个县市(山东、 海南仅有班氏)
06丝虫(蚊子)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医学节肢动物是指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
直接危害:骚扰、吸血、寄生、毒害、过敏反应
危害
机械性传播:病原体的形态、数量不变
间接危害 (传播疾病)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其中发育
医学节肢动物学是研究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 生态、地理分布与传染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的科学。
形态特征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现象称夜现周期 性。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 现于外周血液。
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 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 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 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两种微丝蚴共同点
虫体细长,头钝圆, 尾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内有细胞核称体核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两种微丝蚴的形态鉴别表
区别点 班氏微丝蚴 体态 弯曲柔和、自然
头间隙
较短
马来微丝蚴
弯曲僵硬,大弯 中有小弯 较长
体核 尾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 核分开,排列整齐,列紧密,不易分清。 清晰可数
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 见。
腹部淋巴系统示意图
乳糜尿(chyluria)
由班氏丝虫所致。 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胸导管以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损伤及炎症纤
维化使淋巴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 小肠吸收来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 巴管,致使肾乳头粘膜溃破,乳糜液流入肾盂,混 于尿中排出。 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尿呈乳白色。乳糜尿中含 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结构
上颚1对:呈锯齿状
《寄生虫课件丝虫》课件
鼓励人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蚊帐 、驱蚊液等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 咬。
控制策略
监测与评估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定期评估 丝虫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
病例管理
对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 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
预防性治疗。
疫区处理
对疫区进行封闭管理,采取灭蚊 、灭鼠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经验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丝虫病防控的经验和成果 ,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
联合开展丝虫病防治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防控手 段和技术。
技术支持
向丝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 培训,帮助他们加强防控能力。
05 丝虫病的研究进展
科研动态
丝虫病诊断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丝虫病诊断技术,如免疫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帝汶丝虫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澳大 利亚地区,感染人数较少 。
02 丝虫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介
蚊子
丝虫的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中,通过蚊子的叮咬将幼虫传播给新 的宿主。
苍蝇
在某些情况下,苍蝇也可能成为传播丝虫的媒介,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当带有丝虫幼虫的蚊子叮咬人体时, 幼虫会进入人体并在组织中发育,最 终进入淋巴系统或血液。
丝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了解丝虫病的分布、传播途径和流 行规律,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丝虫病疫苗研究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丝虫病的有效手段,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展丝虫 病疫苗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成果
1 2 3
新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发
丝虫(15)
2个,前后排列,尾
核处膨大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过程基本相似,属生 物源性线虫,需2个宿主,蚊是其中间宿 主,人是其终宿主。
生活史过程包括在蚊体内的发育过程和 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两个阶段。
进入 血循环
蚊胃
蚊吸血
微丝蚴
脱去鞘膜
蚊胸肌
2–4天
蜡肠期蚴
雌虫产出 微丝蚴
成虫
蜕皮2次
淋巴系统
3-5个月
生活史几个要点
2.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蚴) 感染方式:蚊子叮咬
3. 两种丝虫成虫寄生部位的异同:马来 丝虫多可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而班氏丝虫除了浅部淋巴系统以外,多 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如下肢、阴囊、 腹股沟、腹腔等处。
生活史几个要点
4. 异位寄生:两种丝虫还可寄生于乳房、 肺、脾、心包等处。
侵入人体
1-2周 蜕皮2 次
丝状蚴
离开胸肌 进入血腔
蚊下唇
吸血
生活史几个要点
1. 中间宿主:蚊 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湿度等)对幼
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有一定影响,一般在 20~30°C,湿度为70~90%时最适合, W.b微丝蚴可在10~14天、B.m可在6天左 右发育成为感染期蚴。此外,幼虫在蚊 体内大部分被杀灭,仅少数可最终发育 成感染期蚴。
5. 寿 命 : 丝 虫 成 虫 在 人 体 内 的 寿 命 为 4~10年,有的可长达几十年。而微丝蚴 在人体内一般存活2~3个月。
生活史几个要点
6、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微丝蚴在人体内,白天 常存在于肺部毛细血管中,夜间才出现 于外周血中,这种现象叫夜现周期性。
三.致病
丝虫(蚊子)ppt
卵阶段
丝虫蚊子的卵一般产在水域或潮湿的地方,孵化出幼虫。
蛹阶段
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后变成成虫,成虫在蛹壳的保护下生活,并开始吸血繁殖。
丝虫(蚊子)的生活史
丝虫(蚊子)对人类的影响
02
蚊子是疟原虫的传播媒介,疟疾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贫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疾病的危害
传播疟疾
蚊子还能传播登革热病毒,导致登革热流行,患者可能出现高热、肌肉疼痛和皮疹等症状。
2023
丝虫(蚊子)ppt
丝虫(蚊子)简介丝虫(蚊子)对人类的影响丝虫(蚊子)的防治丝虫(蚊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国控制丝虫(蚊子)传播疾病的成就结论
contents
目录
丝虫(蚊子)简介
01
这类蚊子主要分布在开阔的草地和沼泽地区,以人和动物的血为食。
丝虫(蚊子)的种类与分布
按蚊亚科
这类蚊子主要分布在森林、灌丛和室内,以植物汁液为食。
库蚊亚科
这类蚊子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植物汁液和动物血液为食。
伊蚊亚科
丝虫蚊子需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来繁殖和生存,不同种类的蚊子有不同的吸血习性。
吸血习性
一些丝虫蚊子具有迁飞的习性,会随着气候和季节的变化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迁飞习性
丝虫(蚊子)的生态习性
幼虫阶段
幼虫在水中生活,以微生物和藻类为食,经过数次蜕皮后变成蛹。
丝虫的生活史和繁殖习性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
丝虫传播的疾病也与自然环境有关,如登革热、疟疾等热带疾病多发生在雨季和湿度较高的地区。
丝虫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与气候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丝虫(蚊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丝虫的传播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丝虫
生活史要点
丝虫生活史中需要两个宿主,发育过程 基本相同。 1.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当蚊叮吸含有微 丝蚴的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后发 育为腊肠蚴和丝状蚴。 2.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当感染有丝状蚴的 蚊叮人吸血时,丝状蚴即进入人体,在淋巴 管和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 3.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 虫体细长,头钝圆, 尾尖细,外被有鞘 膜 • 体核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 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 无核区为神经环 • 尾端有无尾核
两种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1、大小
(μ m )
244~296 × 5.3 ~7.0
马来微丝蚴
177 ~230 × 5 ~ 6
2、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乳糜尿
• 象皮肿(elephantiasis)
1.发生机理:浅部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
阻塞部位以下淋巴管曲张、破裂;淋巴液 流入周围皮下组织。因淋巴液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皮肤变 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
2.合并感染: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 肤汗腺、皮脂腺及毛囊功能障碍,容易继 发细菌或霉菌感染,导致局部皮肤急性炎 症或慢性溃疡,这些病变加重象皮肿。 3.好发部位:下肢和阴囊。
4.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5.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6.中间宿主:蚊 终宿主: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保虫宿主:班氏丝虫:无 ,人是唯一的终宿主 马来丝虫:多种脊椎动物 8.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9.寿命:成虫一般4~10年;微丝蚴 2~3个月
三、致病
成虫、感染期幼虫和微丝蚴均可致 病,但以成虫为主 致病机理 机械性损伤
丝虫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
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主
要流行于东南亚。
2.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1)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
(2)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五、流行
(3)传播途径:蚊, 班氏丝虫主要为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有中华按蚊。马 来丝虫主要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4)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 温度、湿度、雨量等,即影响蚊虫的孳生、 繁殖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虫在蚊体内 发育。丝虫病的感染季节主要为5~10月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治疗药物有海群生
(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 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 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疗效优于成虫。 2.防蚊灭蚊
3.流行病学监测 监测工作中应注意:
(1)人群监测 (4)蚊媒监测 (2)流动人口监测 (5)血清学监测
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内昼少夜多的 现象。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 晚则出现在外周血液。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次晨4时
夜现周期性的机制:
a.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 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b.也有人认为与宿主肺血氧含量有关。 c.国外学者发现夜现周期性与微丝蚴自身 的生物学特性(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 另外发现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还具有季 节周期性,夏、秋季密度高于冬、春季, 与蚊媒活动的季节有关。
丝状蚴
丝状蚴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 的丝状蚴。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
(1)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
蠕虫——线虫——丝虫
蠕虫——线虫——丝虫丝虫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象皮肿,乳糜尿等一、丝虫形态特征:1、成虫:细长如丝,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个体大小上雌虫大于雄虫, 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
2、微丝蚴:细长如丝,有鞘膜、头隙、体核、尾核二、生活史丝虫全为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
两种丝虫都需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和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一)蚊体内发育随蚊血入胃穿过胃壁到胸肌mf. —————→脱鞘———————→腊肠期幼虫(胸肌内)1 天 2-4 天脱皮再次脱皮—————→感染前期蚴—————→丝状蚴(感染性幼虫)5-7天 6-12天归纳要点:1、m f. 必须要经过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感染人体;2、一条mf.进入蚊体只能发育为一条丝状蚴,进入人体成为一条成虫;3、m f.在蚊胸内发育,成熟后,集中在蚊的口器下唇。
待蚊叮咬人时,则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随蚊吸血进入人体感染性幼虫(丝状蚴)—————————→淋巴系统(成虫)经皮下,周围淋巴管归纳要点:1、寄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
马来比虫多寄生于四肢表浅部,如上下肢。
2、发育时间:班氏丝虫半年以上,马来丝虫约需三个月。
3、寿命:丝虫成虫通常在人体活4-5年,有的可达17-20年。
(三)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定义: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均有明显的夜间出现在人体周围血液循环的现象,而白天微丝蚴则藏于内脏毛细血管内,此现象称为夜现同期性。
班氏微丝蚴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马来微丝蚴晚上8点至凌晨4 点出现在外周血中。
三、致病性:丝虫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成虫和发育中的细虫引起的。
而血液中的微丝蚴对人体并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从丝虫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期:(一)早期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1、虫体的机械刺激代谢产物、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刺激2、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症状:1、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称丝虫热。
丝虫的夜现周期性名词解释
丝虫的夜现周期性名词解释丝虫,属于寄生虫,是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它通过蚊子叮咬,将病原体注入宿主体内,引起疾病的传播。
丝虫感染在很多地区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健康。
为了更好地理解丝虫的传播方式和生命周期,以下是一些相关术语的解释。
1. 丝虫感染:丝虫的感染源于病媒蚊子叮咬,并将丝虫的幼虫注入人体。
蚊子叮咬时将唾液注入皮肤,同时将丝虫幼虫注入皮下组织。
当幼虫进入人体后,会逐渐发育成成虫,并在淋巴系统中繁殖。
2. 成虫:丝虫的成虫是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中的寄生虫,通常成年丝虫的长度约为1-2厘米,主要寄生于淋巴管道,妨碍了淋巴液的正常流动。
成虫寿命可延续多年,不断繁殖幼虫,使感染持续存在。
3. 微丝蚴:感染来源于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内产下的幼虫。
这些幼虫被称为微丝蚴,长度约为0.3-0.5毫米。
它们居住在淋巴管系中,并借助淋巴液的运输,进入人体各个组织。
同时,微丝蚴也可以通过蚊子再次叮咬传播给他人。
4. 夜现周期:丝虫的夜现周期是指成虫在人体内产下的微丝蚴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在人体周围组织,通常在晚间较多。
这一周期对于病情的评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 夜间显症:当微丝蚴进入人体的血液后,它们会在周期内分布到不同的组织中,特别是在皮肤中。
在晚间,由于体温和代谢的变化,这些微丝蚴会向皮肤迁移,在同一时间大量出现。
这些微丝蚴在肌肉与皮下组织中引起瘙痒和不适感,有时会造成剧烈疼痛。
夜间显症是丝虫感染的一个突出特征。
6. 皮肤突起:丝虫感染者往往在夜间出现皮肤突起,这些突起通常是通过触摸感知到的。
皮肤突起有时会类似于骨节增大,被称为象皮病,这是丝虫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7. 诱导治疗:由于丝虫感染的复杂性和传染性,以及幼虫在夜晚活动频繁,诱导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服用特定药物,引导微丝蚴从淋巴系统再度进入血液并清除它们,以减轻感染者的症状和减少传染性。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
主要病理过程如下:
1. 丝虫感染:人类感染丝虫主要是通过受感染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丝虫进入人体皮下组织。
2. 丝虫迁移:感染的丝虫在人体皮下组织中迁移。
一般来说,丝虫会在皮肤深层形成结节或病变。
3. 炎症反应:丝虫在迁移过程中会导致炎症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4. 丝虫成熟和交配:一部分迁移的丝虫在人体组织中成熟,最终会到达淋巴系统或淋巴结。
成熟后的雌虫会交配,并产出微丝蚴。
5. 丝虫微丝蚴扩散:交配后产生的微丝蚴会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6. 寄生虫引起病变:丝虫寄生在人体内会引起多种病变,如淋巴系统炎症、淋巴结增大、淋巴管阻塞等。
7. 免疫反应:丝虫感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对丝虫和丝虫产生的微丝蚴进行攻击,形成特定的免疫反应。
总之,丝虫病病理过程涉及丝虫感染、迁移、炎症反应、成虫
和微丝蚴的生命周期以及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
具体病理过程可能会因感染的丝虫种类、感染的组织或器官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两种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1、大小
(μ m )
244~296 × 5.3 ~7.0
马来微丝蚴
177 ~230 × 5 ~ 6
2、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较长(2:1 )
3、头间隙 较短(1:1或1:2) (长:宽) 4、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 开,排列整齐,清晰可 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 数 分清
班氏丝虫第三期幼虫是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 蚴,寄生于蚊体内。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 蚴平均长1.6mm,马来丝状蚴平均长1.3mm。尾 端有3个乳突。
三、致病
(一)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 产物、死虫及其分解产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全身变态反应 和局部淋巴系统的炎症反应。 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 毒样皮炎和丝虫热等。
阴囊象皮肿
elephantiasis_clip.mpeg
5、尾核
Hale Waihona Puke 无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 角皮略膨大
微丝蚴形态
Wuchereria bancrofti microfilaria
班氏丝虫微丝蚴
两种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
二、生活史
(一)生活史流程图: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人为终末宿主,蚊子为中间宿主。 2、感染期及感染途径: 感染期蚴;经皮肤感染。 3、寄生部位: 1)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部位 不同: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班氏丝虫 除寄生浅部淋巴系统外,更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常见于下肢、阴囊、 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此外,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 2)微丝蚴寄生于淋巴系统或血液管内。 4、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微丝蚴在外 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微丝蚴夜现周期性。世界上多数地区的班氏 丝虫与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另外,还有亚周期型和无周期型二型。
四、实验诊断
(一)病原诊断: 1、血检微丝蚴: 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1)厚血膜法: 取末梢血60µ 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法: 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 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本法适用于教 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 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二)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 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 染源。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 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治疗药物主要是 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 diethylcarbamazine,DEC)。 2.防蚊灭蚊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二)微丝蚴形态
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 1、二种微丝蚴共同点: 1)虫体外形:虫体细长,无色透明,头端钝圆, 尾端尖细,活时作蛇形运动。 2)大小:200-250 μ m 3)鞘膜: 经染色后的虫体能清楚地观察到鞘膜. 4)体核: 在虫体内所见的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 核,称体核。 5)头间隙: 头端无体核区,称头间隙。 6)神经环: 虫体前段1/5 处,有神经环。 7)尾核: 虫体尾端的细胞核称为尾核。
班氏丝虫病人
象皮肿
Elephantiasis of leg due to filariasis
马来丝虫病人
阴囊象皮肿
睾丸鞘 膜积液 (hydrocel e testis) 精索、睾丸 的淋巴管阻 塞,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 腔内,引起 睾丸鞘膜积 液。 睾丸鞘 膜积液在班 氏丝虫病中 较常见。
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 鉴别要点。 2、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 诊断方法。 3、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 因素和防治原则。
概述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虫 体因细长如丝状而得名。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皮下组 织、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组织脏器内,引起丝虫病。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 1、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丝虫) 2、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马来丝虫) 3、帝汶布鲁线虫(B.timori )(帝汶丝虫) 4、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 )(罗阿丝虫) 5、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 )(盘尾丝虫) 6、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丝 虫) 7、常现唇棘线虫(D.perstans )(常现丝虫) 8、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奥氏丝虫)
丝虫病广泛流行于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本病很少危及生命,但已成为目前全球第二 号致人永久或长期伤残的重要感染性疾病。我国 曾是丝虫病流行的重灾区,国内仅有班氏丝虫病 与马来丝虫病二种流行,近年也有少数回国人员 在国外感染罗阿丝虫的病例报道。
一、形态
(一)成虫形态:
1、外形: 丝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 2、大小: 班氏丝虫雄虫长约28.2~42mm,雌虫长约58.5~ 105mm。马来丝虫较班氏丝虫小,雄虫长约13.5~28.1mm,雌 虫长约40~69.1mm。 3、头端结构: 虫体头端略膨大,呈椭圆形或球形,顶部正中有圆形 的口,其外周有2圈乳突,班氏丝虫内外两圈乳突各为4个;马 来丝虫内6个,外圈乳突为4个。 4、尾部结构: 这二种丝虫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雄虫尾端 向腹面呈螺旋状卷曲,常为2圈,多至6圈。
丝 虫
filaria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Cui Yu
主要教学内容
1、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微丝蚴的形态及 两种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 2、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过程及异同点。 3、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4、诊断:病原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 5、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Adult Wuchereria bancrofti in a Lymph Node
Wuchereria bancrofti adult worm in a lymphatic channel
The paired uteri with microfilaria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can be seen
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成虫检查法 (二)免疫诊断: 可用作辅助诊断。 1、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2、检测抗体 3、检测抗原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1、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是丝虫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我国传播丝虫病的蚊媒有10多种。班氏丝虫的主要 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马来 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3、易感人群 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区微丝蚴感染 率高的人群中,年龄多在21~30岁。 4、影响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 量及地理环境等。我国丝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这些 地区的温、湿度既影响蚊虫的孳生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 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 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 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 称“流火”或“红线”。
在出现局部症状的 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 发热、头痛、关节酸痛 等,即丝虫热。
(二)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elephantiasis) 2、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3、乳糜尿(chyluria)
睾 丸 鞘 膜 积 液 在 班 氏 丝 虫 病 中 较 常 见
各种象皮肿人
乳糜尿(chyluria):由班氏丝虫所致。阻塞部 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若由于胸导管以 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损伤及炎症纤维化使淋巴 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小肠吸收来的 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致使肾乳 头粘膜溃破,乳糜液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乳糜 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尿呈乳白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 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三)隐性丝虫病:
隐性丝虫病又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Tr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a,TPE)。约占丝 虫病人总数的1%。典型表现为夜间阵咳、哮喘,持 续超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水平升高。症状持续 数周,可自然消失,但可再现。 除上述病变外,也见有班氏丝虫成虫引起的丝虫 性乳房结节和眼部丝虫病。或由微丝蚴引起的脾、胸、 背、颈、臀等部位丝虫性肉芽肿和丝虫性心包炎,乳 糜胸腔积液、腹水、腹泻,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