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丝虫病

丝虫病

• 感染丝虫后有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 丝蚴,成为“无症状”的感染者。
(一)早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 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 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 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状似丹毒, 称“丹毒样皮炎”,俗称“流火”。一般持续2~3日。 2.丝虫热: 周期性寒战高热, 2~3日后自退。为深部淋巴管炎 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 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3)乳糜尿(chyluria): • 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 塞后所致的病变。
•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 行区并不少见。 •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 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 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 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 •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 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 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 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 核感觉。 2.鞘膜腔积液: 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 3.乳糜尿: 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尿呈乳白色,常于高 脂肪饮食后加重。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 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下层为粉红色或红 色沉淀。 4.象皮肿: 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 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折沟、 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发感染而形成慢性溃疡。

丝虫(中文)

丝虫(中文)
精准防控
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精准防控将成为未来丝虫病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感染人群和风险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干预,实现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效果。
2
药物研发
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新型抗丝虫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并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综合管理
未来将加强丝虫病的综合管理,整合资源,构建多部门联动的防控体系,推动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的良好局面。
丝虫病的地理分布
热带地区
丝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
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丝虫的传播媒介蚊虫繁殖和生存。
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也更容易造成丝虫病的传播。
卫生条件差
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容易滋生蚊虫,也增加了丝虫病的传播风险。
丝虫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丝虫病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药物研发、基因组学和诊断技术方面。新的药物和疫苗正在开发中,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1
药物研发
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
2
基因组学
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咳嗽、腹痛、关节疼痛等,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
丝虫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
1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的居住地、生活习惯、接触史等信息。
2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或其他组织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早期病变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

传染源为早期病人与带虫者。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史。

2.临床表现根据病程分为两期。

(1)急性期: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呈周期性发作。

同时伴有表浅和(或)深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及附睾炎;肺部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征,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哮喘等。

(2)慢性期: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反复感染引起。

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间歇性发作的乳糜尿;淋巴性水肿;象皮肿等。

象皮肿以下肢多见。

3.实验室检查血检微丝坳:厚片法,在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2时采耳垂血3滴,涂成长方形血膜,染色镜检。

亦可采用薄膜过滤法镜检。

病变淋巴结或皮下淋巴管活检可找到成虫。

【防治措施】L病原治疗乙胺嗪(海群生):短疗程法,成人L5g晚间顿服,或O.75g,2次∕d,连服2d。

中疗程法,成人服3g,2次∕d,连服5〜7d。

间歇疗程法,成人O.5g∕d,每周1次,连服7周。

吠喃咯酮:20mg∕(kg∙d),3次/d口服,连用7d为1个疗程。

左旋咪嗖:成人8mg∕(kg∙d),儿童4mg∕(kg∙d),2次/d口服,连服3d,可另加乙胺嗪2mg∕(kg∙d)o4.对症治疗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精索、附睾、睾丸炎等患者,卧床休息,局部抬高。

鞘膜积液,可行鞘膜翻转术。

淋巴肿及象皮肿:轻者可抬高患肢,着弹性袜套或用绷带包扎,重者手术治疗。

阴囊淋巴肿用提睾带。

5.预防流行区普查普治,食用含乙胺嗪食盐(50Og食盐加药L5g,拌匀)。

食用6个月,可取得一定疗效。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丝虫热,又称淋巴丝虫病,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者往往出现淋巴肿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

这种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本文将详细解释丝虫热的相关知识。

淋巴丝虫病是由丝虫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丝虫是一种细长的寄生虫,属于线虫门。

它的主要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中,包括淋巴管和淋巴结。

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当感染蚊子叮咬人体后,丝虫的幼虫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

一旦在人体内寄生,丝虫将生长发育并繁殖,从而引发丝虫热。

丝虫热的症状主要有淋巴肿胀、红肿和疼痛等。

受感染的淋巴结会逐渐扩大,造成肿胀。

特别是在病程较长的情况下,淋巴肿胀可能变得非常明显,引起水肿。

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在晚上出现或加重,由于丝虫的生理规律,夜间室温较高,此时丝虫会比较活跃,进一步刺激淋巴系统,导致症状加剧。

淋巴丝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疟疾药物二甲硫菌青霉素和多喷酸钠。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成虫和幼虫,从而减缓病情和控制病程。

此外,对于淋巴肿胀较严重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来减轻症状。

手术可以切除受感染的淋巴组织,减少淋巴液的滞留和肿胀。

预防也是控制丝虫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预防丝虫热主要是通过控制蚊子的繁殖和叮咬。

人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常穿长袖衣物、使用防蚊液、居住在有窗纱的房间等。

此外,还应该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混凝土桶、瓶罐以及其他容器储存积水,以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丝虫热的病例和传播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平衡的。

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比较适宜蚊子繁殖和传播。

此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疫区的分布,如贫困、饮用水不洁等。

丝虫热已经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控制和消除丝虫热的传播。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

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在我国丝虫病流行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

据防治前调查统计,全国有丝虫病人3099.4万,居当时世界第一位,很多患者有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

经过努力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1994年,经考核已有8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成虫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

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

马来丝虫较短小。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

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

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

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

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蚴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

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

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

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

常现丝虫病科普宣传

常现丝虫病科普宣传
睡眠病原虫是另一种引起相似 病症的病原体,也是由蚊子叮 咬传播而入体
病因
黑蚊子是传播这两种病原体的主要媒介
病状
病状
在感染后4-16个月之间才会出 现病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 、淋巴结肿大等
慢性感染的患者,会出现肢体 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病状
患者可出现重度营养不良、贫血、面部 水肿、低蛋白血症等严重症状
预防蚊子叮咬,保持环境清洁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控 制该疾病的关键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蚊子 叮咬,包括使用蚊帐、驱蚊药 物等方法
为了减少蚊子的滋生,需要保 持环境清洁,排干水沟、水箱 等
预防和治疗
治疗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 法,但前虫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 治疗的疾病,但需要足够的重 视,尤其是在高度病原常见的 地区
常现丝虫病科 普宣传
目录 介绍 病因 病状 预防和治疗 总结
介绍
介绍
常现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 疾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黑蚊 子
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 近年来有向温带地区扩散的趋 势
介绍
该病具有高度致残、致病性强的特点,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病因
病因
常现丝虫是该病的病原体,由 蚊子叮咬传播入体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丝虫病_中医世家第五节丝虫病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

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病原学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

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

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

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

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

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

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

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数月~2年以上。

斑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别,两者区别见表及图。

表斑氏及马来微丝蚴鉴别要点种别斑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染色后)244~296×5.3~7.0微米177~230×5~6微米体态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较硬,大弯之外虫体可有小弯曲头端空隙较短,长度与宽度约相等或略长较长,长度较宽度约长1~2倍体核圆形或椭圆形,各自分开,排列整齐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核与核聚集排泄孔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G细胞G1较小,与G2距离远G1较大,与G2距离较近肛孔小,常不显著较大,显著尾部渐渐尖细,无尾核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有尾核处较膨大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是由寄生虫丝虫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的感染媒介——淋巴丝虫(伊蚊)传播给人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丝虫病的诊断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临床症状:病人出现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乳房肿大、乳腺痛等症状,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全身不适。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丝虫抗原,可以确认丝虫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镜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3. 图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超声、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观察淋巴结、乳房等部位的肿大情况,并进一步诊断。

4. 身份鉴定:对于疑似病例,可以通过丝虫病相关的淋巴结活检或皮肤针刺试验来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丝虫病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诊断。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丝虫病,应及时就医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确诊。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早期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晚期出现淋巴液回流障碍,产生阴囊鞘膜积液、乳糜尿、肢体象皮肿等。

以蚊为传播媒介。

本病世界性分布,流行于72个国家,尤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甚。

我国丝虫病流行区域遍及中原和南方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患者3 000多万。

在各种人体丝虫病中,以斑氏丝虫病的流行最广,感染人数最多,危害亦最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creria bancrofti,简称斑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两种病原体流行。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非洲一些国家等地归国的劳务人员中有发现感染罗阿丝虫、盘尾丝虫及常现丝虫的病例。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以蚊为传播媒介,人为终宿主。

蚊刺吸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发育为感染期幼虫。

当蚊再次刺吸人血时,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进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最后发育为成虫。

雌雄虫交配后其虫卵发育成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至血循环,白天滞留于肺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8时至翌晨4时出现于周围血液中。

这种夜现周期性的形成是寄生虫与宿主关系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迷走神经系统兴奋、宿主肺动静脉血氧含量张力差变化、微丝蚴的生物节律以及宿主生活睡眠习惯等有关。

斑氏丝虫成虫多寄生于四肢、腹腔、腹膜后及精索等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成虫多寄生在四肢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

成虫寿命为10~15年,微丝蚴的寿命为3~24个月。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感染丝虫的类别、数量和频度、虫体发育和寄居部位等因素。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虫体的代谢崩解产物、幼虫的蜕皮液、成虫子宫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变态反应,导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成虫在淋巴管内可引起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管壁水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反应,至晚期纤维组织增生,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系统回流障碍,甚至阻塞,是阻塞性淋巴管炎、象皮肿的主要原因。

丝虫病

丝虫病

丝虫病丝虫病(filariasis)是指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目前已知对人致病的丝虫共有8种。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疾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

本病通过蚊虫传播。

主要临床特征有早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反复发作,慢性期因淋巴管阻塞常发生象皮肿、乳糜尿等。

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极广,在我国遍及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

近年来,由于有效的防治,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

【临床表现】潜伏期4个月至1年不等,在流行地区,感染后约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者,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一)急性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突出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2-3天自行消退,常伴发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多发生于腹股沟、股部、腋窝等处。

其次,可发生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

睾丸及附睾肿大,疼痛。

大淋巴管炎症时皮肤可有“离心性红线”,皮内淋巴管炎则呈弥漫性红肿,即.丹毒样皮炎”,肺部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引起咳嗽、哮喘、肺部游走性浸润病变等。

(二)慢性期(淋巴管阻塞性病变期)由于淋巴管和淋巴结反复发作炎症,最后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阻塞,使淋巴管和淋巴窦曲张,阻塞致淋巴液流人鞘膜腔形成鞘膜积液,如果肾盂、输尿管的淋巴管受阻、破裂,则可出现乳糜尿。

淋巴破人腹腔、胸腔、关节腔出现腹膜炎、胸膜炎、关节炎,其渗出液为乳糜样。

晚期丝虫病最重要的表现为象皮肿,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上肢、阴囊、外阴、乳房等处。

长期受阻可致皮肤苔鲜样增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疣状物增生【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史有流行地区居住史(二)临床表现具有周期性寒战、高热、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睾丸炎等急性期症状,和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慢性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超过20%,2.血液微丝蚴检查:晚间10时至次晨2时检出率最高,末梢血查到微丝蚴即可确诊。

丝虫病

丝虫病

检查
•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 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 于流行病学调查。 • 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目前以丝虫成虫 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 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 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 ⑶检测抗原:近年来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 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 检测班氏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 步进展。
临床表现(急性期2、3)
• 2、丝虫热 • 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 症状才渐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数是因为腹膜 后淋巴结炎所致。 •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 常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 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 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二侧精索可摸及1 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 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致病
•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 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 (1)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 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 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 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 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 • (2)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 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 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 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 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 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 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 肿加重及恶化,甚至形成溃疡。

丝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丝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常在夏季和秋 季高发,这与蚊虫繁殖和活动季节有关。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现状
国际现状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防治 丝虫病,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7年 ,全国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目标。然而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气候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输入性病例和局 部地区疫情反弹的风险仍然存在。
及早就医
一旦出现丝虫病相关症状 ,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 相关暴露史,以便及时诊 断和治疗。
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方案推广
01
02
03
04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 支持全民服药以消灭丝虫病传 染源。
药品供应
确保药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 全,以便全民能够及时获得有 效治疗。
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全民服 药方案,提高公众对方案的认 识和接受程度。
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关系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丝虫成虫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表现为 局部红肿、疼痛和压痛等症状 。
淋巴管阻塞
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管内,可 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回 流障碍,出现肢体肿胀、皮肤 增厚和粗糙等症状。
乳糜尿和鞘膜积液
丝虫寄生于乳糜池或淋巴管内 ,可破坏淋巴管与泌尿系统的 联系,使乳糜进入尿液,形成 乳糜尿。同时,也可引起鞘膜 积液等病变。
全球范围内,丝虫病仍然是一个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 WHO)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丝 虫病,通过大规模药物治疗、蚊虫控 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卫 生条件差和战乱等因素影响,丝虫病 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消除丝虫病行动的深入推进 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未来 丝虫病的防治将更加精准、高效和可 持续。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 享也是未来防治丝虫病的重要方向。

丝虫病

丝虫病

【概述】该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

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诊断】以实验室检查为标准,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丝蚴和成虫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

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

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4.2g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1.5~2.0g3~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

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按每人每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计,制成浓度为0.3%的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

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

用总剂量140mg/kg体重7日疗法,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

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

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

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学】目前已知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共8种,但在我国流行的只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两种,前者主要由库蚊传播;后者由中华按蚊传播。

两者生活史基本相似。

当蚊叮人吸血时,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钻入人体。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

主要病理过程如下:
1. 丝虫感染:人类感染丝虫主要是通过受感染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丝虫进入人体皮下组织。

2. 丝虫迁移:感染的丝虫在人体皮下组织中迁移。

一般来说,丝虫会在皮肤深层形成结节或病变。

3. 炎症反应:丝虫在迁移过程中会导致炎症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4. 丝虫成熟和交配:一部分迁移的丝虫在人体组织中成熟,最终会到达淋巴系统或淋巴结。

成熟后的雌虫会交配,并产出微丝蚴。

5. 丝虫微丝蚴扩散:交配后产生的微丝蚴会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6. 寄生虫引起病变:丝虫寄生在人体内会引起多种病变,如淋巴系统炎症、淋巴结增大、淋巴管阻塞等。

7. 免疫反应:丝虫感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对丝虫和丝虫产生的微丝蚴进行攻击,形成特定的免疫反应。

总之,丝虫病病理过程涉及丝虫感染、迁移、炎症反应、成虫
和微丝蚴的生命周期以及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

具体病理过程可能会因感染的丝虫种类、感染的组织或器官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丝虫病的诊断标准

丝虫病的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一、病史
1. 患者是否存在与丝虫病相关的接触史,如与患有丝虫病的人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2. 是否有丝虫病的症状,如发热、皮疹、淋巴肿大、关节疼痛、咳嗽等。

二、临床表现
1. 皮肤症状: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水肿、水泡、脓疱、溃疡等表现,常常伴有瘙痒。

2. 淋巴症状: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伴有压痛和发热。

3. 全身症状:发热、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4. 其他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加快。

2. 尿液检查:尿液中可检出丝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3. 粪便检查:粪便中可检出丝虫卵。

4. 活组织检查:在皮肤或淋巴结等病变部位进行活组织检查,可发现丝虫成虫或幼虫。

四、流行病学证据
1. 患者所在地区是否存在丝虫病流行。

2. 是否与患有丝虫病的人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3. 是否在丝虫病传播媒介(如蚊虫)活跃的季节和地区生活或旅行过。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证据,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丝虫病。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丝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

丝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

丝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丝虫病是由丝虫(filaria)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广泛传播的寄生虫病。

本病流行于东亚、南亚、非洲、印度、日本、萨摩亚群岛、圭亚那、海地、巴西和中国台湾,也见于西印度群岛和哥斯达黎加。

班氏丝虫主要见于东亚、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及黄淮流域的广大平原;而马来丝虫主要见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韩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的山区,长江流域的平原、丘陵等地;帝纹丝虫仅见于东印度尼西亚群岛。

全世界感染者估计超过10亿。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和帝纹丝虫(Brugia timori)等。

成虫主要寄居于人体淋巴管及淋巴结。

班氏丝虫分夜现周期型、白昼亚周期型和夜现亚周期型三种,夜现周期型的微丝蚴于黄昏时开始出现于外周血液,晚10点至翌日凌晨2点达高峰,以后减少,至天明后消失,在我国以此型为主。

以多种库蚊及按蚊为传播媒介。

在我国流行的马来丝虫也以夜现周期型为主,以按蚊和曼蚊属的一些蚊种为传播媒介。

成虫系乳白色细长线状圆虫,雌雄虫常缠绕在一起,其幼虫称微丝蚴,由雌虫子宫内虫卵发育而成。

微丝蚴由母体逸出后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流,夜间在人体外周血中出现,白天多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

当蚊虫叮刺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在蚊体内经10~14天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幼虫,多位于蚊的下唇。

当蚊再次刺吸入血时,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伤口附近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成虫寿命10~15年,最长可达40年。

淋巴寄生性丝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成虫导致的淋巴系统损害,血液中的微丝蚴即使数目很多,一般也不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偶尔在脾脏或淋巴结内死亡时可产生全身过敏反应。

成虫在淋巴管内寄生时所产生的刺激引起淋巴管扩张、管壁内皮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淋巴管周围组织也有炎症反应,在淋巴结内可形成炎症性的肉芽肿。

常现丝虫病有哪些症状?

常现丝虫病有哪些症状?

常现丝虫病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常现丝虫病症状,尤其是常现丝虫病的早期症状,常现丝虫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常现丝虫病会怎样?以及常现丝虫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常现丝虫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常现丝虫病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头痛、关节痛、肝脾肿大
*一、症状
常现丝虫病可长期寄生而不产生症状,但有些病例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1.症状
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罗阿丝虫卡拉巴肿相似。

发热、荨麻疹。

肝脾肿大。

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

2.体征
(1)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下肢和阴囊浮肿,由血管神经性水肿引发,水肿可导致血管扩张、关节积液、皮下肿胀。

(2)微丝蚴血症,血液中出现微丝蚴,且数目逐渐增多至稳定在一定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血液内找到微丝蚴可以作为确诊的依据。

*以上是对于常现丝虫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常现丝虫病并发症,常现丝虫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常现丝虫病常见并发症:
骨关节炎、心包炎、心力衰竭
*一、并发病症
可并发关节炎、心包炎、严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关节炎可表现处关节疼痛、关节肿大。

寄生于心包的虫体可引起心包组织病变,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常现丝虫病症状,常现丝虫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常现丝虫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丝虫病的症状

丝虫病的症状

丝虫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丝虫病的症状*二、丝虫病的并发症*三、丝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丝虫病吃什么好2. 丝虫病不能吃什么丝虫病的症状早期: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多发生于下肢,常见有腹股沟、腹部淋巴结肿痛,继之出现大腿内侧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俗称“流火”。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呈周期性发作,多发生于劳累之后,以夏秋多见,发作时伴高热(38~39℃)。

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2、丝虫热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d后自退。

局部症状不明显。

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所致。

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多见丝虫热发作。

3、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表现为发热及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局部检查可见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囊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

4、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又称“丝虫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及淋巴结肿大。

肺部有游走性浸润,X线胸片可见支气管血管纹理增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一雷结晶。

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20%~80%不等。

血中常找到微丝蚴。

晚期: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系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现,但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数病例炎性和阻塞性病变交叉重叠出现。

丝虫病的并发症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炎、下肢或阴囊水肿、精神症状甚至衰竭。

丝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丝虫病吃什么好谷类大多甘平或偏凉,一般均可食用;其中,薏苡仁清热利湿,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毒,煮粥或煮汤饮用均可,攻邪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

马齿觅、芹菜、慈姑、鲜藕等尤长于清热解毒凉血。

热重伤津者,宜选用西瓜、梨、丝瓜、冬瓜、番茄等,或生食或挤汁,或煮汤代茶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病因
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

体细长如丝。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一、急性丝虫病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

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二、慢性丝虫病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三、隐性丝虫病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