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与丝虫病.
丝虫
3.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班氏丝虫第三期幼 虫是感染期幼虫又 称丝状蚴,寄生于 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班氏丝状蚴平均长 1.6mm,马来丝状 蚴平均长1.3mm。 尾端有3个乳突
丝状蚴从蚊的下唇钻出
丝状蚴自 蚊下唇逸 出,经吸 血伤口或 正常皮肤 侵入人体。
生活史 Life cycle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03
形态
1. 成虫乳白色,细长如丝线,1cm, 体表光滑,雌虫大于雄虫。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Wuchereria bancrofti adult worm in a lymphatic channel.
Adult Wuchereria bancrofti in a Lymph Node
The paired uteri with microfilaria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can be seen.
Microfilaria of 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 :较长 (2:1) 体核 :椭圆形, 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互 相重叠,不易 分清
马来丝虫微丝蚴 尾核:有 2个,前 后排列, 尾核处角 皮略膨大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体态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有小弯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 l(3大滴)涂成厚片, 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 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 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 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线虫4:丝虫
“流火”、“红线”
(离心性)
皮肤浅表细微淋巴管发炎,弥漫性红肿,有压痛 和灼热感,状似丹毒
2.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由班氏丝虫成虫寄生在阴囊内淋巴管中引起
3.丝虫热
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 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
(二)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致病机理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马来丝虫
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 巴系统,以下肢为多
三、致病
成虫、感染期幼虫和微丝蚴均可致 病,但以成虫为主
(一)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致病机理
成虫和幼虫的代谢产物 雌虫子宫的分泌物 幼虫的蜕皮液 丝虫崩解产物 刺激 产生 局部和全身 性反应
(Ⅰ或Ⅲ型超敏反应)
临床症状
1.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急性期炎症反应一般在感染后 数周或数月,机体抵抗力降低 时发生。
Wuchereria bancrofti microfilaria
班氏丝虫微丝蚴
•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 头间隙 :长与宽之比(1:1或1:2) •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 整齐,清晰可数 ,无尾核 。
马来丝虫微丝蚴
• 177~230×5~6 µ m • 体态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
(二)在人体(终宿主)内发育和生殖
(感染期)丝状蚴(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皮肤) 淋巴管
幼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蜕皮两次
成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卵胎生
微丝蚴(大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血循环)
感染途径、方式:
感染期幼虫在蚊
吸血时从下唇逸
出,经吸血伤口 或正常皮肤钻入 人体
感染期: 丝状蚴
乳糜随尿液排出→乳糜尿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早期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晚期出现淋巴液回流障碍,产生阴囊鞘膜积液、乳糜尿、肢体象皮肿等。
以蚊为传播媒介。
本病世界性分布,流行于72个国家,尤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甚。
我国丝虫病流行区域遍及中原和南方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患者3 000多万。
在各种人体丝虫病中,以斑氏丝虫病的流行最广,感染人数最多,危害亦最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creria bancrofti,简称斑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两种病原体流行。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非洲一些国家等地归国的劳务人员中有发现感染罗阿丝虫、盘尾丝虫及常现丝虫的病例。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以蚊为传播媒介,人为终宿主。
蚊刺吸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发育为感染期幼虫。
当蚊再次刺吸人血时,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进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最后发育为成虫。
雌雄虫交配后其虫卵发育成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至血循环,白天滞留于肺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8时至翌晨4时出现于周围血液中。
这种夜现周期性的形成是寄生虫与宿主关系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迷走神经系统兴奋、宿主肺动静脉血氧含量张力差变化、微丝蚴的生物节律以及宿主生活睡眠习惯等有关。
斑氏丝虫成虫多寄生于四肢、腹腔、腹膜后及精索等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成虫多寄生在四肢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
成虫寿命为10~15年,微丝蚴的寿命为3~24个月。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感染丝虫的类别、数量和频度、虫体发育和寄居部位等因素。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虫体的代谢崩解产物、幼虫的蜕皮液、成虫子宫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变态反应,导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成虫在淋巴管内可引起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管壁水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反应,至晚期纤维组织增生,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系统回流障碍,甚至阻塞,是阻塞性淋巴管炎、象皮肿的主要原因。
丝虫病是什么病?
丝虫病是什么病?简介丝虫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
丝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慢性淋巴水肿和组织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丝虫病是由三种丝虫引起的,分别是:布氏丝虫(Brugia malayi)、色阿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林德里东非秦丝虫(Loa loa)。
这三种丝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繁殖,产生幼虫。
蚊虫叮咬感染丝虫病的患者后,幼虫进入蚊虫体内,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下一个宿主,形成传播循环。
临床表现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感染病菌种类和感染时间长短等因素而不同。
一般来说,感染丝虫病的患者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表现。
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是指患者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丝虫病。
积聚性水肿期在感染丝虫病一段时间后,患者会逐渐出现积聚性水肿。
积聚性水肿以下肢为主,也可累及睾丸、乳房、阴茎等部位。
水肿可能会在白天减轻,在夜晚加重,这是因为淋巴引流的时间和活动引起的。
水肿期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症状,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硬化等。
乳汁淋巴瘤期少数女性患者在乳腺淋巴阻塞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乳汁淋巴瘤。
乳汁淋巴瘤是指乳房淋巴排泄不畅,导致乳房肿胀、乳汁分泌增多,并伴有其他乳房疾病的表现。
瘤样纤维化期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丝虫病患者,会进入瘤样纤维化期。
这个阶段患者的淋巴组织会出现不可逆的纤维化,导致永久性淋巴水肿和皮肤萎缩变形。
诊断丝虫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观察和触诊患者的水肿部位,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硬化等。
血液检查丝虫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
具体包括:墨汁涂片法、糖胺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血清学检测。
丝虫病的科普知识PPT
丝虫病的全球情况
国际组织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来控制和 消除该病
总结
总结
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寄生虫引起的传染 病 通过预防蚊虫叮咬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总结
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控制和消除丝虫病 的努力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丝虫病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引言 什么是丝虫病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 丝虫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丝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丝虫病的方法 丝虫病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引言
本PPT旨在提供关于丝虫病的科普知识 ,增强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丝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寄生虫清除
预防丝虫病的方法
预防丝虫病的方法
避免蚊虫叮咬,注意穿长袖衣物和使用 防蚊液 避免不正确使用针具等导致感染的风险
预防丝虫病的方法
定期进行清洁和卫生措施,减少蚊虫滋 生的环境
丝虫病的全球情况
丝虫病的全球情况
丝虫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 全球范围内约有数亿人患病
什么是丝虫病
什么是丝虫病
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丝虫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淋巴系统中
什么是丝虫病
患者可能出现淋巴肿胀、皮肤瘙痒等症 状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者的血液中存在寄生虫,被叮咬后 蚊虫会带入体内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
不正确使用针具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丝虫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患者可能出现淋巴肿胀,特别是在四肢 和生殖器周围 皮肤瘙痒和红肿也是常见症状
丝虫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淋巴系统受损和其他 器官损害
丝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丝虫
(3)组织内活检成虫:
对有淋巴结肿大或在乳房等部位有 可疑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淋 巴结或肿块中抽取成虫或组织切除 结节作病理镜检中查成虫或微丝蚴。
丝虫性结节(肉芽肿)。
2.免疫诊断
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可用作 辅助诊断。
皮内试验:不能作确诊的依据,可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抗体: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 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现非压凹性水肿,皮肤增厚、 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是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 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细 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疡。
象皮肿病人
(2)睾丸鞘膜积液:
柔和,弯曲自然 较短,长:宽为1:1-2
较圆,大小均匀,排 列整齐,清晰可数
无
稍小,长177~230 µm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较长,长:宽为2:1
较扁,大小不等,排列 疏松杂乱,重迭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
活微丝蚴
微丝蚴于夜间 出现于周围血液,以 晚10时至次晨2时最 多。画面可见在红细 胞间蠕动的虫体。
2.在人体内的发育
(2)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 统的部位不同: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 统,以下肢为多见。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 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 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
2.在人体内的发育
两种丝虫均有异位寄生,尤其是班氏 丝虫,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 包等处。
(3)丝虫寿命:成虫4~10年,微丝蚴 一般约为2~3个月。
丝虫病
丝虫病丝虫病(filariasis)是指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目前已知对人致病的丝虫共有8种。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疾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
本病通过蚊虫传播。
主要临床特征有早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反复发作,慢性期因淋巴管阻塞常发生象皮肿、乳糜尿等。
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极广,在我国遍及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
近年来,由于有效的防治,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
【临床表现】潜伏期4个月至1年不等,在流行地区,感染后约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者,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一)急性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突出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2-3天自行消退,常伴发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多发生于腹股沟、股部、腋窝等处。
其次,可发生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
睾丸及附睾肿大,疼痛。
大淋巴管炎症时皮肤可有“离心性红线”,皮内淋巴管炎则呈弥漫性红肿,即.丹毒样皮炎”,肺部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引起咳嗽、哮喘、肺部游走性浸润病变等。
(二)慢性期(淋巴管阻塞性病变期)由于淋巴管和淋巴结反复发作炎症,最后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阻塞,使淋巴管和淋巴窦曲张,阻塞致淋巴液流人鞘膜腔形成鞘膜积液,如果肾盂、输尿管的淋巴管受阻、破裂,则可出现乳糜尿。
淋巴破人腹腔、胸腔、关节腔出现腹膜炎、胸膜炎、关节炎,其渗出液为乳糜样。
晚期丝虫病最重要的表现为象皮肿,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上肢、阴囊、外阴、乳房等处。
长期受阻可致皮肤苔鲜样增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疣状物增生【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史有流行地区居住史(二)临床表现具有周期性寒战、高热、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睾丸炎等急性期症状,和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慢性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超过20%,2.血液微丝蚴检查:晚间10时至次晨2时检出率最高,末梢血查到微丝蚴即可确诊。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生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
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
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
一般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丝虫病
检查
•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 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 于流行病学调查。 • 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目前以丝虫成虫 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 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 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 ⑶检测抗原:近年来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 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 检测班氏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 步进展。
临床表现(急性期2、3)
• 2、丝虫热 • 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 症状才渐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数是因为腹膜 后淋巴结炎所致。 •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 常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 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 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二侧精索可摸及1 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 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致病
•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 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 (1)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 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 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 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 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 • (2)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 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 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 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 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 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 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 肿加重及恶化,甚至形成溃疡。
丝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丝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二病因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
体细长如丝。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1.急性丝虫病(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
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2.慢性丝虫病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丝虫病(一)
• 3. 丝虫成虫产生微丝蚴,微丝蚴 从淋巴液中移行到血液中
• 4. 蚊子叮吸人血时,微丝蚴进入 蚊子体内。
• 5. 微丝蚴脱皮,进入蚊子中肠, • 6. 变成第一期幼虫(L1) • 7. L1变成L3, • 8. L3 移行到蚊子的口器,蚊子吸
血时,将L3注射到人体内
(一)成虫形态
一、形态
1、形状外形 丝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 2、大小 班氏丝虫雄虫长约28.2~42mm,雌虫长约58.5~105mm。马来丝虫较班氏丝虫小, 雄虫长约13.5~28.1mm,雌虫长约40~69.1mm。
微丝蚴形态
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
• 1. 蚊子吸血时把第三期幼虫(L3) 注入到人体内
(二)生活史要点
4、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微丝蚴夜现周期性。世界上多数地区的班 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另外,还有亚周期型和无周期型二型。
丝虫(一)
概述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虫体因细长如丝状而得名。 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组织脏器内, 引起丝虫病。
概述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 1.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丝虫) 2.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马来丝虫) 3.帝汶布鲁线虫(B.timori )(帝汶丝虫) 4.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 )(罗阿丝虫) 5.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 )(盘尾丝虫) 6.链尾双瓣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丝虫) 7.常现双瓣线虫(D.perstans )(常现丝虫) 8.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奥氏丝虫)
丝虫病,丝虫病的症状,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丝虫病,丝虫病的症状,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丝虫病是指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的疾病。
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疾病病因一、病因我国流行的只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上、下肢的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故以四肢症状多见;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如下肢、阴囊、精索、肾盂等部位,常出现泌尿系统症状。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
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
当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成丝状活动。
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一般白天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
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猜想: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
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
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1、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
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
2、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丝虫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
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主
要流行于东南亚。
2.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1)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
(2)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五、流行
(3)传播途径:蚊, 班氏丝虫主要为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有中华按蚊。马 来丝虫主要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4)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 温度、湿度、雨量等,即影响蚊虫的孳生、 繁殖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虫在蚊体内 发育。丝虫病的感染季节主要为5~10月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治疗药物有海群生
(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 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 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疗效优于成虫。 2.防蚊灭蚊
3.流行病学监测 监测工作中应注意:
(1)人群监测 (4)蚊媒监测 (2)流动人口监测 (5)血清学监测
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内昼少夜多的 现象。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 晚则出现在外周血液。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次晨4时
夜现周期性的机制:
a.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 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b.也有人认为与宿主肺血氧含量有关。 c.国外学者发现夜现周期性与微丝蚴自身 的生物学特性(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 另外发现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还具有季 节周期性,夏、秋季密度高于冬、春季, 与蚊媒活动的季节有关。
丝状蚴
丝状蚴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 的丝状蚴。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
(1)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
丝虫病的原因
丝虫病的原因文章目录*一、丝虫病的简介*二、丝虫病的原因*三、丝虫病的危害*四、丝虫病的高发人群*五、丝虫病的预防方法丝虫病的简介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丝虫病的原因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
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
当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成丝状活动。
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一般白天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
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猜想:1、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
2、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
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
3、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
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丝虫病的危害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
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
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蠕虫——线虫——丝虫
蠕虫——线虫——丝虫丝虫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象皮肿,乳糜尿等一、丝虫形态特征:1、成虫:细长如丝,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个体大小上雌虫大于雄虫, 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
2、微丝蚴:细长如丝,有鞘膜、头隙、体核、尾核二、生活史丝虫全为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
两种丝虫都需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和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一)蚊体内发育随蚊血入胃穿过胃壁到胸肌mf. —————→脱鞘———————→腊肠期幼虫(胸肌内)1 天 2-4 天脱皮再次脱皮—————→感染前期蚴—————→丝状蚴(感染性幼虫)5-7天 6-12天归纳要点:1、m f. 必须要经过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感染人体;2、一条mf.进入蚊体只能发育为一条丝状蚴,进入人体成为一条成虫;3、m f.在蚊胸内发育,成熟后,集中在蚊的口器下唇。
待蚊叮咬人时,则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随蚊吸血进入人体感染性幼虫(丝状蚴)—————————→淋巴系统(成虫)经皮下,周围淋巴管归纳要点:1、寄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
马来比虫多寄生于四肢表浅部,如上下肢。
2、发育时间:班氏丝虫半年以上,马来丝虫约需三个月。
3、寿命:丝虫成虫通常在人体活4-5年,有的可达17-20年。
(三)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定义: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均有明显的夜间出现在人体周围血液循环的现象,而白天微丝蚴则藏于内脏毛细血管内,此现象称为夜现同期性。
班氏微丝蚴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马来微丝蚴晚上8点至凌晨4 点出现在外周血中。
三、致病性:丝虫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成虫和发育中的细虫引起的。
而血液中的微丝蚴对人体并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从丝虫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期:(一)早期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1、虫体的机械刺激代谢产物、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刺激2、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症状:1、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称丝虫热。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病理
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
主要病理过程如下:
1. 丝虫感染:人类感染丝虫主要是通过受感染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丝虫进入人体皮下组织。
2. 丝虫迁移:感染的丝虫在人体皮下组织中迁移。
一般来说,丝虫会在皮肤深层形成结节或病变。
3. 炎症反应:丝虫在迁移过程中会导致炎症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4. 丝虫成熟和交配:一部分迁移的丝虫在人体组织中成熟,最终会到达淋巴系统或淋巴结。
成熟后的雌虫会交配,并产出微丝蚴。
5. 丝虫微丝蚴扩散:交配后产生的微丝蚴会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6. 寄生虫引起病变:丝虫寄生在人体内会引起多种病变,如淋巴系统炎症、淋巴结增大、淋巴管阻塞等。
7. 免疫反应:丝虫感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对丝虫和丝虫产生的微丝蚴进行攻击,形成特定的免疫反应。
总之,丝虫病病理过程涉及丝虫感染、迁移、炎症反应、成虫
和微丝蚴的生命周期以及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
具体病理过程可能会因感染的丝虫种类、感染的组织或器官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丝虫病讲课PPT课件
丝虫病的危害
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影 响范围广
并发症:引起丝虫性肺炎、心脏疾 病等
预防和治疗:加强卫生宣传,及时 治疗患者
丝虫病的临床 症状
早期症状
淋巴系统改变:淋 巴结肿大、疼痛
皮肤改变:皮疹、 瘙痒
消化系统改变: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
神经系统改变:头 痛、头晕、乏力
中期症状
淋巴系统反应:丝虫病中期,淋巴系统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丝虫病讲课PPT课 件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汇报人员内容 03 丝虫病的临床症状 05 丝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02 丝虫病的概述 04 丝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06 丝虫病的研究进展
汇报人员:XX 医院-XX
丝虫病的概述
丝虫病的定义
丝虫病是一种 由丝虫寄生于 人体淋巴组织、 皮下组织或浆 膜腔引起的寄
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胸腔积液。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腹痛 等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丝虫病中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包积液。
晚期症状
淋巴系统病变:淋巴管阻塞,导致肢体肿胀、疼痛 泌尿系统病变:肾脏受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呼吸系统病变:肺部受累,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神经系统病变:脑部受累,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
治疗药物
丝虫病治疗药物:海群生 丝虫病治疗药物:呋喃嘧酮 丝虫病治疗药物:伊维菌素 丝虫病治疗药物:阿苯达唑
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丝虫病的预防 与控制
丝虫病知识
丝虫病丝虫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
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疾病简介丝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
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丝虫病科。
体细长如丝。
以除鱼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为终寄主,节肢动物为中间寄主,节肢动物叮咬终寄主时将感染性幼虫传入后者体内。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共有八种:班氏武赫雷尔氏线虫(班氏丝虫,旧译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格氏线虫(马来丝虫)、旋盘尾线虫(盘尾丝虫)、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常现棘唇线虫(常现盖头丝虫)、链尾棘唇线虫(链尾丝虫)、欧氏曼森线虫(欧氏丝虫)及帝汶布鲁格氏线虫(帝汶丝虫)。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故称淋巴型;微丝蚴均有鞘膜,流行地区广。
其余各种丝虫寄生于结缔组织(罗阿、盘尾及链尾丝虫寄生皮肤,形成肿块,余见于体腔),故称组织型;除罗阿丝虫外,微丝蚴无鞘膜。
丝虫成虫及幼虫均细长如丝,卵胎生,雌虫产出微丝蚴,循行于血液中或留于组织液内,若为吸血昆虫─蚊、蚋、虻等吸入胃中,即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昆虫再叮人时自喙逸出经吸血伤口侵入人体,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
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估计,世界感染班氏丝虫病患者为8160万人。
马来丝虫病和帝汶丝虫病患者860万人,共计淋巴型丝虫病患者9020万人。
疾病病因对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
丝虫病一些实验证明,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成虫和微丝蚴以及其代谢产物都具有抗原性,机体可产生对抗丝虫的特异性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称奥氏丝虫
8种人体丝虫引起的丝虫病或丝 虫感染中,以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和帝汶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 尾丝虫引起的盘尾丝虫病的危害最为 严重。
淋巴丝虫病简介
淋巴丝虫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据埃及开罗博物馆展示的4000年前的埃及法 老塑象,即显示患有右下肢象皮肿,为该病 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 。
一、病原
班氏吴策线虫 (W.bancrofti) 简称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 (B.malayi) 帝汶布鲁线虫 (B.timori) 简称马来丝虫 简称帝汶丝虫
(一)生活史
淋巴丝虫(班氏、马来、帝汶丝虫)的生活史 基本相似,需要经过2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蚊媒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及成虫在人体(终宿主)内 发育和生殖。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淋巴管、结。雌雄成虫交 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自淋巴系统移行至 血流,当被蚊媒吸入后,移行至蚊胸肌,蜕皮2次, 发育至感染期幼虫。当这种蚊虫再次叮人吸血时, 感染期幼虫自蚊喙逸出至人皮肤表面,通过被刺伤 口进入人淋巴管,在人体内再蜕皮2次,发育至童虫, 最后至成虫。
根据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的时间,可将马来丝 虫分为2个型: 1 夜现周期型:微丝蚴出现高峰在22-2时,广泛分布 于各流行马来丝虫病国家,我国的马来丝虫属此型。 2 夜现亚周期型:微丝蚴昼夜可查见,以夜间为多, 见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帝汶丝虫只有夜现周期型。
(三)保虫宿主
1 班氏丝虫: 迄今未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动物,人是唯一的终宿主。 2 马来丝虫: 我国的马来丝虫属夜现周期型,虽实验 感染弥猴、 家猫和长爪沙鼠获得成功,但无动物自然感染报告。
二、 传播媒介
淋巴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蚊。适宜的传播 媒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微丝蚴能在该蚊体内发育至感染期;
②嗜吸人血,且吸血时间与微丝蚴出现于外 周血液的周期性高峰相一致; ③种群数量多。
(一)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夜现周期型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尖音库 蚊复合组(Culex pipiens Complex)的一些蚊种, 特别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致倦 库蚊,以及一些按蚊,如非洲的冈比亚按蚊 (An.gambiae)等; 白昼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为玻里尼 西 亚 伊 蚊 ( A.polynesiensis ) 和 萨 摩 亚 伊 蚊 (A.samoanus)等; 夜现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为雪白伊蚊 (A.niveus)。
丝虫病
丝虫属线形动物门丝虫总科(Filarioidea), 为 由其中间宿主-----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寄生于人体 及其它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禽类、爬行类、 两栖类的一类寄生线虫的统称。 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淋巴系统、皮 下组织、体腔或心血管等部位。 丝虫细长如丝,口简单无唇,多数无口囊, 食道 前部肌质后部腺质。 雄虫的交合刺不对称。胎生或卵胎生。雌虫 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microfilaria)。
(三)我国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病:淡色库蚊(C.pallens) 致倦库蚊(C.quinquefasciatus)
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An.sinensis)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
三、分布
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淋巴丝虫病流行,有 淋巴丝虫感染者共1.2亿,大体上约1/3在印度,1/3在 非洲,另1/3在亚洲、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其中,班 氏丝虫病1.07亿,马来和帝汶丝虫病1300万。 如按WHO分区统计:东南亚区49%;非洲区 34%;西太平洋区16%;美洲区0.3%;东地中海区 0.3%。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
共有8种,分属于:吴策属(Wuchereria)
布鲁属(Brugia)
盘尾属(Olla)
这5个属均属于盘尾丝虫科(Onchocercidae) 盘尾 丝虫亚科(Onchocercinae)。 8种人体丝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3组:
(二)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夜现周期型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为按蚊、曼 蚊和伊蚊属的一些蚊种; 夜现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为曼蚊属 的一些蚊种,如守护曼蚊(M.bonneae)、三点 曼蚊( M.dives )、环斑曼蚊( M.annulata )、 常型曼蚊 (M.uniformis) 以及按蚊属的须喙按蚊 (An.barbirostris)、闻氏按蚊(An.venhusi)等。
传播媒介为蚋,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
罗阿罗阿线虫 (L.loa)
传播媒介为斑虻,流行于非洲
链尾曼森线虫(M.streptocerca) 简称链尾丝虫
传播媒介为库蠓,流行于非洲
(三)成虫寄生在体腔
常现曼森线虫 (M.perstans) 简 称常现丝虫
传播媒介为库蠓,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
奥氏曼森线虫 (M.ozzardi)
(一)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
班氏吴策线虫 (W.bancrofti) 简称班氏丝虫
传播媒介为蚊,世界性分布
马来布鲁线虫 (B.malayi)
传播媒介为蚊,流行于亚洲
简称马来丝虫 简称帝汶丝虫
帝汶布鲁线虫 (B.timori)
传播媒介为蚊,流行于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东南岛屿
(二)成虫寄生在皮下组织
旋盘尾线虫 (O.volvulus) 简称盘尾丝虫 简称罗阿丝虫
1.2亿感染者中,约4400万有淋巴丝虫病的临床 表现,约7600万为微丝蚴血症者(传染源)。
全球有受威胁人口超过1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20%。
(一)
全球流行班氏丝虫病的国家和地区(WHO,1997)
区
非洲区 安哥拉 贝宁
国家和地区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 乍得
(二)微丝蚴的周期性 根据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的时间,可将班氏丝虫分为3 个型:
1 夜现周期型:微丝蚴出现高峰在22-2时,我国及世界多数 流行区属此。
2 昼现亚周期型:微丝蚴昼夜可查见,以白昼较多,见于太 平洋玻利尼西亚区和新喀里多尼亚区诸岛。 3 夜现亚周期型:微丝蚴昼夜可查见,以夜间为多,见于泰 国西部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