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尤瑟纳尔与杜拉斯

合集下载

面黄肌瘦的孩子杜拉斯文本资料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

面黄肌瘦的孩子杜拉斯文本资料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

面黄肌瘦的孩子杜拉斯文本资料(一)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摘要: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许多作品以越南殖民地为背景,东方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

作为白人女性,杜拉斯在国家、种族的维度上获得了强势。

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

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

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

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

关键词:东方;东方男人;东方女人东方殖民地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终生难忘的地方,《杜拉斯传》写道,“印度支那殖民地,这已经成了她生命的底片”[1](P1)。

然而,杜拉斯看待这一“底片”的眼光却是复杂而暧昧的,这根源于作者双重社会身份之间的矛盾。

“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也不属于那些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

”[2](P64)她是穷人,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生死线上顽强挣扎的越南底层人民,并对他们的苦难极为同情;但她又是白人殖民者,可以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地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

杜拉斯既处于西方权力分配的弱势地位,又在东方场域占有白种女性的优越位置。

“这种双重性,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殖民的背景下,欧洲女人身陷种族、性别、阶级的模式中。

作为女人,……她们在社会、政治地位上从属于男性,男性是她们理所当然依赖的人。

作为白人妇女,……她们是殖民地世界的一部分,她们从这个世界获得了相当的特权。

”[3]在和东方交往的漫长历史中,欧洲人“有一种认识几乎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世界上泾渭分明地存在着一个‘我们’和‘他们’,每一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容置疑地摆在那里。

”[4](P178)杜拉斯的文本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个西方注视下的东方。

在她的作品中,东方、东方人和西方、西方人有本质的区别,形成一个二元对立结构。

她的许多作品均以东方为背景,构建了一个西方游子经验中的东方镜像。

试比较杜拉斯虹影边缘性色彩

试比较杜拉斯虹影边缘性色彩

试比较杜拉斯与虹影的边缘性色彩摘要:边缘的身份和特殊的人生经历铸就了玛格丽特·杜拉斯和虹影从边缘性主题出发,展示了边缘人的生命状态,本文试图通过两者作品中边缘人物的塑造来探讨、比较杜拉斯与虹影的边缘性色彩。

关键词:杜拉斯虹影边缘引言: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1950年,一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问世,使得杜拉斯开始受到关注,此后,杜拉斯又有多部小说和剧本陆续发表,如小说《琴声如诉》、《恒河女子》,剧本《长别离》、《广岛之恋》等。

1984年,时年70岁的杜拉斯更是凭借她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小说《情人》获得了法国文坛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达到了她文学生命的巅峰,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杜拉斯是唯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虹影,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上海王》、《饥饿的女儿》等以及中篇小说《绿袖子》等,还著有诗集《鱼教会鱼唱歌》等。

虹影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在2002年度被评为““最富争议的作家”,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她曾说过:“中国的女作家都受杜拉斯的影响”,可见虹影也是承认自己是受到杜拉斯影响的。

杜拉斯和虹影都是因为身份的边缘性以及童年生活经历等的影响而在作品中尤为关注边缘情境,这使得她们在写作中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关注了同样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这个群体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

1、身份边缘人杜拉斯于1914年出生在印度支那的嘉定市,她的整个童年和大部分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童年的杜拉斯深切地感受到了饥饿、贫困、痛苦、疾病和社会的不公正带给她的痛苦,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在两个民族、两个阶层之间的迷茫。

18岁的杜拉斯从越南回到了法国,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远离法国的越南,她的内心没有办法融入法国的社会,也许也是因为杜拉斯带有东方色彩的成长史,杜拉斯在自己的祖国也难以得到内心的认同感。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王小波全集读后感(一)读过王小波的全集,对于至少是后期的王小波有些了解。

但我实在辩证的怀疑的看,这点很重要。

王小波给予和展示给我我一种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给出了他自己的实例。

至少是我不再像原来那样盲目,不过依旧盲目。

然后,他也是我更深入的想了自己的人生体系,也许是我第一次对比人生体系,与年长的人。

这样的机会在年轻时并不多。

在我看来,也许我的体系较王小波还是有些不同,尽管具体问题上经常殊途同归。

他的体系以思考后的感性“有趣”为基础,而我的以比较接近理性的“本性”为判断标准。

或许先人有类似的学说,而且如果存在,将比我的更加成熟。

不过不成熟也有优点,就是可以进一步的前进,没有过多阻碍与约束。

我的时代自然科学更加发达,对于生命的理解若是还没古人精辟,那就是我的不是了,或者我们的不是,但至少我是有责任的。

这是目前最大的收获。

其次是对于具体方面的收获,文革的历史,文化的含义,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

现世与古代共通的地方太多了,王小波又重新告诉了我这一点,而且这一切都是围绕人性而来。

然后,王小波提示给我文学的内涵,使我明白了自己的浅薄。

以前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文学,以为仅仅是书上的古文加之现代的小说诗歌,以致是所谓名着。

经过王小波的“再教育”,才知道就连名着也是不熟的。

而且自己愚蠢的时间够久了,失去的还是很宝贵的少年时光。

生活就是用来后悔的,少年的错不全在于我,而青年的时间就不能再浪费了,否则就更愚蠢了。

王小波虽然并不是交给我文学,(他的作品很好,但不能概括文学)但是他将文学的大门打开了,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才是文学,知道了世界上有卡尔维诺,尤瑟纳尔,杜拉斯这样的真正的作家,而不是混迹于近乎远古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古代的大师中,这样才能修复我们文化上的的断层。

虽然还没有读过,但是可以预见,今人要比古人强,今人的精英中的思想要比古人更加深刻,否则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二)书中收录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回忆是一道目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回忆是一道目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回忆是一道目光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谁?这是一个怪异的组合。

在法语里,“玛格丽特”是雏菊的意思,但“尤瑟纳尔”却并非一个规规矩矩的法语姓氏,而是一串家族谱系的乱码。

据说,这是她放逐自己的方式。

这个名字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

尤瑟纳尔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Marguerite de Crayencour),1903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母亲是比利时人,父亲是法国人,九岁时便已几乎读完了《罗马史》以来的全部史书。

作为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生前就赢得了不朽者之名,作品入选法国著名的七星文库。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1903年6月8日出生于比利时,法国著名作家、散文家和诗人,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曾被传记作家誉为“才华横溢、得奖无数、重写希腊史、新寓言小说大师”。

一生著述颇丰,最著名的小说是《哈德良回忆录》和《苦炼》。

但尤瑟纳尔的到来却给法兰西学院出了一个难题。

按理说,学院里几乎全部都是男性,应该在尤瑟纳尔使用的女厕所门上标一个“女”字,只是这个字该用单数“Dame”还是复数“Dames”却让一群院士们犯了难,最后大家干脆就在门上写上了尤瑟纳尔的名字。

但直到她1987年去世,这个厕所她只用了一次,因为她说没兴趣参加“那帮老男孩的聚会”。

尤瑟纳尔不喜欢参加公众活动,终其一生,她都在拒绝约定俗成的身份定义。

她的后半生定居在美国东北海岸的一个小岛上,始终与喧嚣的巴黎文学界保持距离。

虽然在大半生时间里她一直生活在美国,可是她始终说的是一口纯正的法语,吃的是法式甜点,读的是法语书籍,生活得像一个法国中世纪的修道士。

在她执教的美国,人们对她的印象是这样的:“她总是披着披风、围巾,裹着裙子,看上去就像一名修道士。

她喜欢褐色、紫色和黑色之类的颜色,她很懂得协调色彩。

她有着一种令人兴奋的神秘气质。

”“我记忆中的她仿佛是用岩石雕刻出来的;我甚至感觉她的脸像石头一般。

王小波《第48节:浪漫骑士 行吟诗人 自由思想家——悼王》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第48节:浪漫骑士 行吟诗人 自由思想家——悼王》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第48节: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第48节: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原文及赏析【导语】:第48节: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是王小波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爱你就像爱生命的原文及赏析吧第48节: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李银河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

《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

《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

《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张婷内容摘要:《情人》出版于1984年,凭借这部小说作品,“杜拉斯热”风靡全球。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晚年的又一代表作品,它被女作家称为是《情人》的续写,甚至在它被发表之前曾使用过《重新开始的情人》这样的名称。

这两部作品存在故事主体的延续性和互文性,在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都能发现相似之处,但它们同时拥有各自的特色,笔者希望从作品的语言、人物、叙事手段等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出版于1984年,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极大的追捧,女作家也因此饱受赞誉。

《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它以一位饱经风霜的女人苍老又淡然的叙述开头,深沉的嗓音仿佛拉开了回忆的大幕。

《情人》的出版和畅销不仅为杜拉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也为她赢得了她盼望的“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

然而,女作家并不满足,甚至在日后《情人》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因与导演的分歧而怒斥“《情人》是糟粕。

是火车站小说。

我是喝醉酒的时候写的。

”[1]之后她构思创作了另一部作品,最终定名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这部新作在1991年得到出版。

这部小说延续了《情人》中白人小姑娘与中国情人的爱情故事,但在语言、叙事、人物、主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异,杜拉斯的创作在虚构与现实间流转变化,让人难以捉摸但又回味无穷。

一.语言与叙事《情人》的语言特点十分鲜明。

女作家使用精简的短句代替小说作品中惯常使用的长句子,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另一方面,简短的语句在作家精心的裁剪下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让人不由得细细品尝与回味。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不曾说起。

它就在那里,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

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它在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情人》阅读感想

《情人》阅读感想

《情人》阅读感想当我第一次拿起杜拉斯的《情人》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

那是一个傍晚,我漫步至大学附近的小书店,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书。

书皮已微微泛黄,封面上是杜拉丝的一张黑白照片。

她戴着眼镜,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以及其他几本杜拉丝的代表作品。

我一直对书籍和作者有着浓厚的兴趣。

杜拉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是法国著名的女作家,少年时生活在越南,后返回法国从事写作和政治活动。

她曾带着情人的孩子与丈夫一同生活,经历过离婚,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最终却被开除出党。

晚年的她写作、酗酒、吸毒,却又获得了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她与一个比她小 39 岁的男人同居多年,这样丰富的经历让我不禁想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

带着研究的热情,我一口气买下了四五本她的作品。

然而,我发现她的小说行文晦涩冗长,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读完。

杜拉丝安排的主线情节虽然充满力量,但却常常被大量的支线叙述所淹没,难以凸显出来。

她喃喃自语式的复沓回忆也给阅读设置了困难。

经过思考,我得出结论:杜拉斯的小说并不是为了让读者轻松接受或广泛阅读而创作的,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但我不应该因此而对她提出过高的要求。

她是一个尖锐而强大的人,她的头脑和思维都带有强迫性。

她不需要也不屑于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要评价杜拉丝和她的这部小说,娜斯的话再合适不过:“杜拉丝用那种很有尊严的文体写自己未必尊严的生活,于是她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获得了尊严。

”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则是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未能观看的作品。

多年前,我在香港卫视中文台上看到过它的片花,湄公河发黄的色调和梁家辉压抑的面容都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我曾多次试图寻找这部电影的碟片,但由于它过于冷僻,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今天,我才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相较于原著,我更喜欢电影的诠释。

尽管电影中包含大量的情色画面,男女演员全裸出镜,达到了 R 级限制,但电影在细节处理上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所刻画的思想深度也达到了一部严肃艺术片的境界。

关于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

关于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

关于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这两本小说深刻地验证了“世界上没有比爱情更艰难的事情了”这句话。

《霍乱时期的爱情》阐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在漫长的等待与相爱中,几乎展现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与爱情方式。

《坏女孩的恶作剧》讲述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爱情,就如同坏女孩一样,伴随着激情与冷漠、痛苦与快乐、偶然与命运。

两本书中的女主人公对待爱情有不同看法,所处的时代是造成这两段爱情坎坎坷坷、受到重重阻碍的重要原因。

本文就两位女主的不同爱情观念、思想认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其根源和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影响因素,希望对认知拉美文化,诱发现代人的深思有所帮助。

一、《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坏女孩的恶作剧》人物情节分析〔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米娜·达萨小说中费尔米娜·达萨是医生乌尔比诺的妻子,在小说的一开始,乌尔比诺就死了。

这时候,弗洛伦蒂诺向费尔米娜·达萨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她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吓退。

其实,男女主人公在年轻的时候就相恋过,虽然没有见面,但是互相写了很多情感炽热的情书,并决定结婚。

再见的时候,当面对现实,费尔米娜·达萨却认为那段时间只是一个残酷的幻影,留在她心中的也是那个幻影,对弗洛伦蒂诺说“忘了吧”。

但是,弗洛伦蒂诺仍坚持着对费尔米娜·达萨的渴望和爱意,为她保持童贞,直到最后走到一起。

在这次分开之后,费尔米娜·达萨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他忠诚的伴侣。

最后,在他们年老后的一次船上旅行中,他们重拾了爱情,因费尔米娜担忧,船长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以保护这段长达半个世纪、永不别离的爱情。

〔二〕里卡多与坏女孩小说的男主里卡多从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移居巴黎,在他年少的时候遇到的一场恋情却改变了这一切。

这是一场飘忽不定的爱情,爱情中的反复、别离、重逢、坎坷等都源于那个不满于现状、冒险成性、极端实用主义,但是又很不安分守己的女孩。

从《万寿寺》看王小波作品的西方资源及其意义

从《万寿寺》看王小波作品的西方资源及其意义

从《万寿寺》看王小波作品的西方资源及其意义作者:仇惠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摘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围绕他和他作品的讨论在其亡故后热热闹闹、争议不断,但有一点无论是其本人还是研究者们都有共识,即以欧美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化资源对王小波的创作影响巨大。

仅以《万寿寺》这部中篇文本而言,它对法国作家莫迪阿诺的小说《暗店街》的主题和结构就有借鉴,当然王小波在创作时也完成了自我开拓。

关键词:万寿寺王小波西方资源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1952~1997),大家都说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更是一个顽童,一个浪漫骑士,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

从云南农场的知青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再到一个由理科生转行到文坛的文字高手,王小波的职业经历着实特别。

而且,他又属于那种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身前平寂却身后“热闹”的作家。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王小波的“另类”呢?不同论者给出了各式解读。

比如艾晓明在《世纪之交的文学心灵》一文中说:“在我们既往的文学生活中,一直都有那条波澜壮阔的暗河;那河是存在的,它从西方的,从那源头深远的古典文学里流过来;那些拥有才能却被剥夺了创作机会的中国诗人翻译家们,在喧嚷的、僵化的当代文学河床之下,引来了那远方的活水。

”[1]再比如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谈道:“有人说,他是从古典文学,从那里面探索出来的。

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知道的最清楚,我们那时看的什么东西。

他那时思想的形成,和前人不一样,都是从外国的东西里面来的。

”[2]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事实,即以欧美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化对王小波的创作影响甚大。

为此,学者仵从巨曾著文《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进行过探讨。

他把王小波获取对其发生影响的“西方资源”的途径概括为三条,分别是家庭、学校教育和阅读,尤其是阅读,发挥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他还对包括“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等在内的6本著作中涉及的“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就是王小波曾读过谁、关注谁、欣赏谁)等做了爬梳式的“量”化统计,得出这类人物的数量共约173人、510人次。

“文学的巫女”――杜拉斯共6页word资料

“文学的巫女”――杜拉斯共6页word资料

“文学的巫女”――杜拉斯二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湄公河的一条渡船上,一个中国男青年和一个法国白人少女相遇了。

少女穿着破旧、寒酸,但举止随意自然,也透露着某种早熟的性感,她从当地人、穷人坐的大客车上走到甲板上;男青年衣着体面,温文尔雅,衔着一支英国香烟,从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里走出……这是玛格丽特?杜拉斯获龚古尔文学奖并风靡全球的小说《情人》的片段。

玛格丽特?杜拉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最富魅力的一位女作家。

她经常出版标新立异之作、发表惊世骇俗之语,是个盖棺都无法定论的法国当代的“文学的巫女”。

她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她的评论,她的随笔,“熔小说风貌、戏剧情境、电影画面与音乐色彩于一炉”,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她的成名作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小说讲的是印度支那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白人家庭的母亲的故事。

贫穷的母亲攒钱、借贷,从殖民地当局那里买下了海边的一块不毛之地,她种下了庄稼,却被大海潮冲毁得一干二净,她不甘失败,在岸边筑起一道大堤。

在不停的修筑和摧毁堤坝的过程中,母亲表现出一种近乎荒诞的抗争,一种近乎垂死的绝望。

这简直是荒诞派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

杜拉斯的代表作是1958年发表的《如歌的中板》,作品讲了一个最不适于讲的故事。

小说取名于开篇的一个插曲。

母亲每周送孩子来学钢琴,钢琴老师让他解释“如歌的中板”,他却根本不予理睬。

在僵持中,从楼下传来一声尖叫,一个青年男子杀死了一个女人。

楼下咖啡店的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和弹钢琴孩子的母亲经常在这家咖啡馆见面,一起谈论这场情杀,女人不断追究细节,男人不断向她提供。

此外,小说不再有任何情节。

《如歌的中板》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行动的各种模式。

情节淡化,故事似有似无,结局开放,人物模糊,行动不确定……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

影片的片头特写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两具裸露地贴在一起的躯体上流淌着两性欢爱的汗水,而这汗水又不断地与原子雨侵蚀人体后产生的灰尘、露珠重叠。

浅析东紫《芝麻花开》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东紫《芝麻花开》中的女性意识

1神州文学浅析东紫《芝麻花开》中的女性意识汪茗惠山东理工大学摘要:《芝麻花开》是女性作家东紫的一部中篇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更流露出作家的女性意识。

笔者将以“母亲”形象为切入点,从女性不逊于男性、女性独特的品质、女性生存的处境三个方面进行解构。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作家《芝麻花开》是女性作家东紫的一部中篇小说,借助“我”的所察所见,讲述了父亲与母亲的生活状态和疼痛遭遇,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乡土图景。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也流露出作家的女性意识。

笔者将以“母亲”形象为切入点,从女性不逊于男性、女性独特的品质、女性生存的处境三个方面进行解构。

一、女性不逊于男性在作家东紫笔下,母亲的形象不逊色于男性,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在那个集体劳动的时代,母亲成为植树最多成活率最高的先进标兵,在深达百米的库底以及刺骨的冰水中修水库,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被誉为“铁姑娘”。

这是对女性的肯定,女性通过劳动和付出得到相应的尊重。

虽然这种劳动还是以男性作为参照物,但是女性的地位已经提升。

“铁姑娘既能和男人一样干活,也能和男人一样打架”,在父亲抓起小板凳朝她抡去时,母亲也不甘示弱地还手,“看见了墙角的扁担,抓过来,踩到脚下,用力一折,断成两截。

她把地上的一截往他脚边一踢说,今天不是你砸死我就是我砸死你”,作者通过这几个动词,生动有趣地描绘出打架的场景,表现出母亲急躁爽直的特点。

除了体力,母亲在智力上也表现出超出男性的一面。

以贯穿全文的“砌坟”线索为例,小说开始母亲想劝父亲砌坟,因为家乡风俗是在闰年准备做棺砌坟的人可以长寿,母亲害怕刺激到生病严重的父亲,想尽各种办法委婉劝父亲砌坟,最终得以如愿。

更重要的是,母亲具有生活的经验,把别人不要的地边拓出小菜园,春天缺粮的时候指导父亲去哪儿撸榆树叶掺到饭里。

母亲指挥了父亲一生,督促了父亲一生。

先生尤瑟纳尔

先生尤瑟纳尔

先生尤瑟纳尔赵宇(作家,现居宁波)书架上有一本《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选的大多是现代作家作品,每一篇都独具特色。

有一篇尤其让我深受震动,只有三页,讲的是一个“类神话”的故事:一位名叫马戈尔的巨人,善于引诱女子,一名寡妇对他情有独钟,却长得奇丑无比,他因为一件小事骂了寡妇,因这次辱骂,寡妇心生恨意,纠集起一群老渔民将马戈尔打得半死。

马戈尔为了逃过一劫在渔民们面前装死。

寡妇知道马戈尔好色,又叫来一群女子对他跳舞,想揭穿他装死的把戏。

最终马尔戈见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女子为了保护他,将一块手帕盖在他脸上。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线条简单,但内涵丰富。

首先,渔民们在折磨马戈尔时,无所不用其极,用尖锐的石头刺穿他的手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受难的隐喻,英雄传说是西方社会的文学源头,类英雄的人物多半被塑造成神的形象,他们命运多舛,身世坎坷,缺少一脉温情。

作者通过故事讲述人之口说:“《伊利亚特》中缺少阿格硫斯的微笑。

”这便是马戈尔的微笑可贵之处。

有了这个微笑,马戈尔的神话与阿格硫斯判若云霄,具备了人性的影子,那个微笑非常美,任何苦难都遮蔽不了它,马戈尔明知微笑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但还是将它一览无余地展露出来,它源自对美好事物的回应,阿格硫斯由于缺少这个微笑,以他为主角的《伊利亚特》只能定义为纯粹的神话史诗传说。

神和人之间,缺少的就是这个微笑。

我记住了这篇小说的题目:《马戈尔的微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多年后,当我读过许多法国现代小说,得知法国还有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女作家,提起她的姓氏,我们更熟悉:杜拉斯。

尤瑟纳尔和杜拉斯无疑是法国最好的两位现代女作家。

但她们的写作方式如此迥异,杜拉斯的小说充满感性的因子,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巅峰;尤瑟纳尔则是学者型作家,她的渊博让人敬畏。

尤瑟纳尔的作品多取材于历史题材,写了不少历史小说如《哈德良回忆录》、《苦炼》等,也有将历史揉碎后,重新进行创作,这后一种的手法尤其高超,汇成一个集子便是闻名遐迩的《东方故事集》,《马戈尔的微笑》是其中一篇,另外的篇目也各具特色,《燕子圣母堂》:一群仙女在村庄出没,将年轻男子迷得神魂颠倒,泰拉皮翁修士痛恨这些精灵般的女子,把她们赶到山洞,在洞旁建造一座小教堂,安置一个十字架。

从杜拉斯到尤瑟纳尔

从杜拉斯到尤瑟纳尔

从杜拉斯到尤瑟纳尔
指尖微凉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 杜拉斯的小说、随笔及传记都珍藏在书柜里.如今,若再提及老杜,也许会叫古典主义者喷出恶声,嗤之以鼻.因为这样的一个老杜早已被中国的读者说烂.在某个"言必称杜拉"的特定时段,一群喊打喊杀的人瑞,早已将杜拉斯"俯视"为女文青阅读宝典,甚至还及不上村上春树.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指尖微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理想人格与视角转换--陈染与尤瑟纳尔创作比较 [J], 赵树勤;杨杰蛟
2.尤瑟纳尔《王佛脱险记》中国形象分析 [J], 舒青
3.我读尤瑟纳尔 [J], 林白
4.我读尤瑟纳尔 [J], 林白
5.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暮年之恋》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彭慧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黄肌瘦的孩子

面黄肌瘦的孩子

面黄肌瘦的孩子一、教学要求1.体会文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2.通过学习本课,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混杂对人的性格和精神的影响。

3.了解杜拉斯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字本文选自杜拉斯的散文随笔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辑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年至1993年间撰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

有的文章源于政治运动或社会事件,如法国的抵抗运动、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反政府运动、反军国主义运动等;有的是出于义愤,揭露某一阶层、某一群人或某一个人所忍受的不公正及司法无能、社会无力;有的关注罪犯,关注不名誉的事、卑劣的事;还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偶然的相逢,一夜的孤单寂寞。

这些文字是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而写,是她作品集的重要补充。

从中我们又窥见了杜拉斯的童年回忆中常常出现的风景,再次看到大海和死亡、兄弟和河流、母亲和爱情。

作者不停地躲开别人探询的问题却在这里暗暗作了回答。

2.内容提示这篇随笔叙述了母亲和孩子的故事。

母亲对孩子们的爱尽管粗暴但不失亲情,而失去了父亲的孩子们尽管顽皮,但对母亲也不失顺从。

母亲是法国人,想回到法国但没能做到,她在饮食习惯和文化心理上都是典型的西方人;孩子们却在饮食和环境的熏染下变得更像东方人了。

两代人的隔阂不仅是年龄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而造成这种隔阂的是历史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

三、作者生平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她原名叫玛格丽特·多纳迪厄,1914年出生于越南嘉定。

她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她幼年丧父,有两个哥哥,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在殖民地继续生活。

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在越南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也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

1943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尤瑟纳尔经典语录精选

尤瑟纳尔经典语录精选

尤瑟纳尔经典语录精选1 由黑暗和不可知的事物,走向黑暗和不可知。

2 人类真正的延续,根本就不是通过血缘建立起来的。

3 用晦涩的语言解释难懂的问题,用更难懂的道理解释人所不懂的道理。

4 它们的美有一部分本来就由这不幸所形成。

5 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

6 在迷宫里应付裕如,闪转腾挪,绕过谎言的障碍。

7 我在旅途中从事作为皇帝必需履行的各种不同的职业:我把军人生活当成是一件由于经常穿了变得合适了的衣服。

8 他们自身往事中一些不完整的、萎缩了的记忆,在这个标签上慢慢销蚀着。

他们还谈论他,事实上,却已经把他忘了。

9 冰冻使最平常、最柔软的东西变得透明,同时也变得极其坚硬。

任何一根折断的芦苇都可以变成一支晶莹闪亮的笛子。

10 每一种概念最终都要沉到与之相对立的概念之中,就像两个撞到一起的巨浪,同时都变成了一样的白色泡沫。

11 在这个一切都如同梦幻的世界上,永存不逝,那一定会深自悔恨。

世上的万物,世上的人们以及人们的心灵,都要消失。

12 头脑迟钝而善良的女人都有个愿望,极力要把病痛和死亡说成些小有不适,说成是为了得到慈母般的照料而生的一些小病。

13 形式只不过是成了物质被撕碎的皮,物质在往一个不是其对立物的真空里滴,时间和永恒只是同一个东西,就像一股黑水流进了一片平静的黑色水面。

14 可是,渐渐地,泽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生活在这个世界某一点上的人了。

他变成了一个名字,比名字还不如,成了个短颈大口瓶子上褪了色的标签。

15 我还是曾经那个我,但人们曾经鄙视过的东西,现在却被认为是高尚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比别人所能相信的更多的美德,但只有取得成功,才使这些美德显现出来。

16 那些曾经伴随过他,或者从他生活中一闪而过的人,她们个人的鲜明特色一毫未失,却因为离得久远了,都变成无名氏混在一起了,就像森林里的树,从远处望去,似乎彼此都连成一体了。

17 我斗胆地寄希望于这些被置放在世纪的长河中不规则的间隔上的继承者,寄希望于这种断断续续的不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尤瑟纳尔与杜拉斯发表时间:2011-01-13T13:36:24.297Z 来源:《学园》2010年11月上期供稿作者:何飞[导读] 让他难以忍受而离家出走,也很快会回到她身边,他和她相伴生活、写作,直到她死去。

何飞西安外国语大学【摘要】把这两位玛格丽特放在一起研究是很有意思的,她俩是法国文坛上的两朵“雏菊”(Marguerite 在法文里的意思是雏菊),都属于法国;都生活在同一时代;都认为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人;然而两人又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关键词】尤瑟纳尔杜拉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33-03很多事情都促成了,而不是像对杜拉斯那样损害了,尤瑟纳尔的成长。

拿杜拉斯和她相比,其主要是说明同时代的两个伟大女人差别究竟有多大,以及这些差别的来源。

杜拉斯被人视为女性主义中的异类,尤瑟纳尔恰恰与此是绝缘的,虽然她也参加这样那样的社会活动。

杜拉斯的小说带有灵视者的先验色彩,同时又因其纤细优美,发现其明显的女性特色。

而尤瑟纳尔很容易就让我们感到,她写作起来就像个男人一样。

但“像男人”在她自己看来不过是明显带着偏见的评论,她对此嗤之以鼻。

她那种超自我的表达方式,带有某种充满力量的激情,让我们与她一起神思飘渺于人类历史上某些曾经存在过的时刻。

然而“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

有两个方面证明她们的不同,对情感,及各自的美学意识形态。

一情感方面1.在现实生活中杜拉斯生活在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支那,杜拉斯的经历和沉香屑里的情愫一样让人难过,在少女时期曾被大哥强暴,小女孩的惊恐根本无处可说。

这样的经历,使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一颗诗人般易碎的心灵。

但尤瑟纳尔少年时的性接触对她来说却意味着“感官的觉醒”。

她享受性,喜欢的对象包括男人和女人。

但她同时也承认,在成年人和“尚未或者刚刚开始发育的孩子”之间的任何接触很容易引发歇斯底里,将暴力、性虐待、性饥渴施加于毫无防备的人是残酷的,后果也极为可怕。

问题是,对她来说,却只有初步体验到的快乐。

她好像天生对障碍免疫,而沉浸于古希腊式的审美愉悦之中。

杜拉斯不是同性恋,尤瑟纳尔是双性恋。

年轻时尤瑟纳尔纵横情场,男人女人都爱,她喜欢漂亮的人,“美丽的外形,于爱的情绪和感性愉悦,至关重要”。

这样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具、自制力极强、保留浓厚贵族气质的女文人,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与决断权威,她对女性有着奇妙的吸引力。

善于保守秘密,对于自己的性,她缄口如瓶,老了以后,她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总以为,通过说性说身体,事情就会变好,就走向更自由。

不是这样的。

关于身体,除了身体是存在的,再没有其他话可说。

”少有的一次折戟,她爱上一个男人,她的出版人,英俊、优雅、智慧,可惜他比她更爱男人。

尤瑟纳尔被爱而不得的痛苦折磨,写了一本小册子《火》,用古代神话的人物和传说,写各种爱情心态,精致古典,晦涩难懂,后来被她称为“一次激情危机的结果”。

她遇上一个对她一见钟情的美国女人格雷丝,相貌普通,在尤瑟纳尔的感情生活算是一个例外,只是没想到这个例外竟延长了如此之久,长达半个世纪的斗转星移。

就像是倾城之恋的故事,德法宣战,尤瑟纳尔没钱了,战争让她的文学也没法卖了,正好应女友之邀再赴美国,原本不安分的,因境遇使然,从此归入了相濡以沫的现实婚姻生活,与一个女人。

她们在美国一个小岛的木屋中生活了40 年,教育学家格雷丝,在经济和生活上照顾她,竭尽所能,为她安排大学教职,财政自足保留了尤瑟纳尔的尊严,后来尤瑟纳尔着手写作巨著《哈德良回忆录》,格雷丝翻译成英文时比创作还辛苦,甚至比她更用心。

尤瑟纳尔出版作品的献词是献给格雷丝,其他什么也不说,两人的通信和日记,按尤瑟纳尔遗嘱要求,死后50 年才可公开。

而杜拉斯一辈子都是有毒的女人,就像她的文字那样,充满感性而不可捉摸,矛盾而反复无常。

“......她只能生活在那里,她靠那个地方生活,她靠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同样,她也因此而死,她的死就像被印度毒死,被一个城市分泌出来的绝望毒死。

小说里翻来覆去写了无数次的情人,谁也不知道当初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她总是把过去推翻又重写一遍。

回法国后,她用纵欲和酗酒很早就摧毁了自己的容颜。

丈夫回来了,她却有了情人D. 马斯科洛,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她唯一的一个儿子。

曾有一张照片,她和丈夫、情人一起野餐,其乐融融。

他们三个人生活在一起,她同时不断又与其他情人交往。

在她生命的最后16 年,陪伴她的是扬·安德烈亚。

遇到杜拉斯的时候,他才27 岁,而且还是一个同性恋。

杜拉斯已经66岁了......相对于尤瑟纳尔的威严魅力,杜拉斯酗酒、悭吝、歇斯底里、出尔反尔、孤僻怪异。

扬·安德烈亚让杜拉斯临老入花丛,无论她怎么对待扬·安德烈亚,让他难以忍受而离家出走,也很快会回到她身边,他和她相伴生活、写作,直到她死去。

2.在各自作品中的表现尤瑟纳尔在讲述智慧超人、学知渊博的泽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描写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比如写他与女仆的爱情,写他抵御不了女佣人的诱惑,尽管第二天“醒来不免悔恨不迭”;比如他在隐居的时候,偶尔也会忍受不了清心寡欲的滋味,逢场作戏一次,甚至还因自己精力充沛而沾沾自喜;比如修士们的夜间聚会淫乱,他虽然不受引诱,但既不告发也不加拦阻,纵容之嫌路人皆知。

这是尤瑟纳尔的高明之处,她描绘出一个叛逆的泽农,复杂的泽农,因为那时候“禁欲”是教会维护其黑暗统治的手段之一,而泽农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歌颂世俗的享受和欢乐,反对禁欲主义。

1927 至1928 年,尤瑟纳尔写出了第一本引人瞩目的小说《阿历克斯》;是个小册子,名字姑且译成这样吧,原文是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

尤瑟纳尔自己说:“这个故事,讲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年轻音乐家,跟自己被认为是不正常和被谴责的倾向斗,最终离开年轻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去追寻自由。

没有这个自由,他不能活。

”小说其实就是阿历克斯写给妻子的一封长信,饶舌费嘴地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

阿历克斯跟自己斗,他必须在外界规范和内心的道德标准之间给自己一个说法,自圆其说。

说到底,是个较真的同性恋身份认同过程。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作家写这个主题,也需要相当的勇气。

尤瑟纳尔说,她是从父亲的一个女朋友的丈夫身上获得的灵感,那人是同性恋。

她一生从不使用“同性恋”这个词,她认为这个词“太医学了”。

尤瑟纳尔笔调老成持重,像个男人。

也难怪,她本来就是双性恋。

气质上比较中性,体现在文字里想不雄浑大气都难。

杜拉斯和尤瑟纳尔的深沉完全不同,欲望和爱情的力量是杜拉斯表现的主题,和尤瑟纳尔形而上学的历史情怀相比,她更关注个体瞬时的行为,在此之中爱的原欲裸露。

正缘于此,杜拉斯创造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激情的湍流中产生的。

就像尤瑟纳尔最重要的作品大多依附于真实史料,然后借题发挥,杜拉斯所有的作品都依附于爱情这个主题一样,杜拉斯在《情人》里这样写道:抵死缠绵,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二在美学意识形态方面杜拉斯的几部杰出的小说都显示了异常自觉的个性意识,内在激情和文体的大胆实验与探索。

虽然最初她也是一位比较正统的写实主义者,亦步亦趋地模仿着莫里亚克、福克纳等人的创作风格,在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厚颜无耻的人》里文体上的笨拙、过于浮夸的风景描写较多,给人的感觉依然停留在19 世纪西方小说的传统模式中不能自拔;可是,不久杜拉斯式的叛逆就开始了,像《塔吉尼亚的小马》和《街心花园》两部作品,有意淡化情节、加重心理暗示作用,叙述角度和层面多视角位移、文学电影化,都大大增加了杜氏小说的生命厚度和艺术容量的强度。

爱一个人或者恨一个人,喧哗男女私欲,呈现生命本质,使得杜拉斯的小说堪称20 世纪爱情美学的最佳经典。

毋庸置疑,杜拉斯作品里的自传色彩甚浓,个人私语特征突出,我们不难发现,《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那个母亲焦灼无奈的身影正是作者童年时代自己母亲人生命运的艺术缩影;《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里跳荡着的也是杜拉斯青春岁月的欲哭欲诉的灵魂。

另一方面,杜拉斯小说的形式感很强,越到后来越是这样。

比如,短篇《安德马斯先生的午后》有点像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两个基调的声音你来我往,循环往复,欲言又止,无始无终。

完全称得上超现实意味很深的诗性小品。

再如《副领事》中鲜明对称的双层结构,即副领事的故事和秃头疯姑的故事交叉重叠,看似互不相关却又曲径通幽。

至于那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一改从前作者惯用的长句格调,不再回旋重复,而是追求朴素简约,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质美境界。

小说结尾处,男女主人公电话两边的对哭,是生命历过无尽沧桑之后的人性复归,写得含蓄深沉,构成爱情绝唱中的咏叹调。

杜拉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以《广岛之恋》为蓝本的电影剧本创作,升华了她的无限开阔而幽邃的艺术表现空间。

《广岛之恋》具有多声部的表现主题,采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不讲故事,而是给人暗示,通过动人心弦的感觉渗透表达作者成熟的人性理念和人生直觉。

杜拉斯有一句名言,一本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

随笔集《写作》可视为这番话的生动而富有灵性的脚注。

一个人到了快要离别世界的最后日子,她的类似沉默的诉说怎么听起来都像是音乐,汩汩倾泻,不着边际,哪怕不动声色,不留下观念和方法也是好的,只要是杜拉斯在思考,人们的倾听就接近于无限。

尤瑟纳尔躲藏在大众的阅读视线之外,在“小资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杜拉斯。

诚然如此,尤瑟纳尔是深邃广袤的海洋,她孕育的正是那些伟大的、孤独的长篇小说。

这一点,我们从两部史诗般的皇皇巨著《哈德良回忆录》、《苦炼》就得以窥见,天才作家的非凡天赋、厚重的艺术根基,更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高雅文风。

她的语言魅力是闪烁在希腊海面上的光辉,气象万千而又恢弘有序,挟着无懈可击的精确、简洁与华美,让你在她的行云流水间陷了进去。

《哈德良回忆录》,像一具完美躯体,你难以在其中找到一点冗赘。

完美的句子在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构成一部完美的作品,它过多关注语言本身的华丽而忽略了对全局的把握,《哈德良回忆录》却是个例外。

哈德良对和平、对国家的治理有着超越神明的人性化的关切,对文学、艺术充满政治家鲜见的激情,对爱情等人生要素提炼了明察秋毫的思想,这一切都对尤瑟纳尔的写作提出了一个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苦炼”是炼金术中的一句行话,它指的是物质分解和融化的那个阶段,据说,那是大功告成前难以攻克的一道关口。

《苦炼》描述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法国乃至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资产阶级正在兴起,教会和王权的统治受到了冲击,站在纷纭复杂的历史面前,尤瑟纳尔展示出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那里有宗教的狂热与残酷,有瘟疫的流行,有战争的风暴,有哲人的抽象演绎,更有人文主义与黑暗中世纪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垒,也让人再次领略了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一批先哲的伟大之处,而泽农这样一个集教士、炼金术士、医生、魔法师、旅行家、慈善家、哲学家等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们留下抹不去的深刻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