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_论语─子张第十九(全原文及雪公译文)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本篇记载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人。
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
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
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
孔子因材施教。
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
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
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五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
论语19卷十子张第十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论语第十九篇原文内容(一)
论语第十九篇原文内容(一)论语第十九篇原文内容1.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读:孔子说:“学习并且及时巩固,是不是很愉快呢?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不是很开心呢?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2.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读: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为本,就像北辰星一样,坚守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它。
”3. 八佾第三•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解读:孔子说:“在庭院中舞八佾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4.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解读:孔子说:“在家庭里面奉行仁爱的美德。
如果不选择居住在有仁爱之人的地方,又怎么能够明白仁爱的道理呢?”5. 兹言第五•子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读:孔子说:“愿意听听你们的志向:对待老人要安抚他们,对待朋友要信任他们,对待年轻人要关怀他们。
”6. 颜渊第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解读: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战胜自己的私欲,恢复礼仪就是仁。
一个人每天都能战胜自己的私欲,恢复礼仪,天下就会归向仁。
成为仁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他人要求的呢?”7. 学而第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读:孔子说:“学习并且及时巩固,是不是很愉快呢?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不是很开心呢?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8. 为政第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读: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为本,就像北辰星一样,坚守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它。
”9. 八佾第九•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解读:孔子说:“在庭院中舞八佾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10. 里仁第十•子曰:“里仁为美。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
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 篇名 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 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 章
• 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 交友之道 • 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 “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 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 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 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 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 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 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 【语译】 •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 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 技艺。”
【解读】 本章子夏论“小道”。
• “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 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 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 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 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 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 • “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 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 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 “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 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 【解读】 • 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 • 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 “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 “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 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 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 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 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 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原文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原文子张篇第十三全文_原文【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5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原文】19 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19 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原文】19 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原文】19 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子张篇原文概述
2.子张篇的翻译
3.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子张篇原文概述】
《论语·子张篇》是《论语》的第十九篇,共有 25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张的言行。
子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的言行举止深受孔子的赞赏。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张篇的翻译】
由于篇幅较长,这里选取几段典型的原文及翻译进行展示: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言也,可使反之。
”
翻译: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险时,要勇于献出生命;见到有所得,就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要保持敬畏的心情,办理丧事时要表示悲哀。
他的言论,可以令人信服并效仿。
”
2.子张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子张说:“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
3.子张曰:“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
翻译:子张说:“君子的道路,实行起来艰难而费力,一旦混乱就会丧失其所应做的事情,但只要去做了,最终会取得丰收。
”
【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
《论语·子张篇》对于后世儒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篇中涉及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为后世儒家学者构建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子张的言行举止也为后世儒者树立了楷模,启示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道德观念。
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白话】孟氏让阳肤担任典狱官,阳肤为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者丧失治道,百姓情义乖离已经很久了。
你如果查出了他们犯罪的情实,应该哀怜他们而不是沾沾自喜。
”【释词】孟氏:指三桓中孟氏家族。
阳肤:曾子弟子。
《一统志》:“阳肤,南武城人,曾子弟子七人,阳肤其一也。
”为:担任。
士师:典狱官。
问:请教问题。
钱穆:“问其师求典狱之法也。
”上:在上位者。
失其道:丧失治道。
治道,包括了为政之道和教化之道。
散:指百姓的道德浇漓,上下离心离德。
钱穆:“民散,谓其情乖离叛上。
”朱子:“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
”得:得到,指审查出来。
情:情实、实情。
哀矜:哀怜。
矜,可怜、怜悯。
喜:指内心很自得,沾沾自喜的意思。
【先贤精义】《韩诗外传》曰:鲁有父子讼者。
孔子曰:“夫民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典狱之法也。
上失为君之道,民人离散,为轻易漂掠,犯于刑法,亦已久矣。
乃上之失政所为,非民之过。
女(汝)若求得其情,当哀矜之勿自喜也。
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
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
钱穆曰:民心散离则轻于犯法,如得其作奸犯科之情,当加之以哀愍,勿以明察自喜。
戴溪曰:善哉曾子之言也!有司闻此,有愧于斯民多矣。
古者司政典狱之臣,虽上得其道,民陷于罪,犹有哀矜训教、反己自责之意。
若上失其道,是教民于罪也,不能自责而反以责民,已羞愧矣。
况矜己自喜,求于法律之外乎?张栻曰:先王之于民,所以养之教之者,无所不用其极,故民心亲附其上,服习而不违。
如是而犹有不率焉,而后刑罚加之,盖未尝不致哀矜恻怛也。
若夫后世,礼义衰微,所以养之教之者,皆荡而不存矣。
上之人未尝心乎民也,故民心亦涣散而不相属,以陷于罪戾而蹈于刑戮,此所谓“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论语第十九篇原文内容
论语第十九篇原文内容
摘要:
一、子张论述士的品质
1.见危致命
2.见得思义
3.祭思敬
4.丧思哀
二、孔子关于学习和认识的教导
1.子张认为孔子多学而识
2.孔子强调一以贯之
三、孔子对夏禹的评价
1.夏禹为四政
2.其巧不过夫子
四、子贡问终身行之言
1.孔子回答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孔子论仁
1.博施于民
2.能济众
3.可谓仁矣
正文:
《论语·第十九篇·子张》主要记录了子张和孔子关于士的品质、学习方法、夏禹的评价以及仁的论述。
子张在这一篇中论述了士应当具备的品质,包括在危难时刻敢于担当,面临利益时能够思考道义,祭祀时表示尊敬,丧礼时展现哀痛。
他认为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合格的士了。
孔子在这一篇中回答了子张关于学习和认识的问题。
子张认为孔子博学多识,孔子却表示自己并非如此,而是一以贯之,始终坚守道义。
孔子对夏禹的评价颇高,认为他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很高的智慧,为四政,其巧妙之处无人能及。
子贡向孔子请教,寻求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道理。
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最后,孔子论述了仁的内涵。
他认为,能够广泛地施恩于民众,有能力救济众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仁者。
论语 子张篇19ppt课件
9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今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怕妨碍远大的事业, 所以君子不去从事。”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 通了。”
【注释】小道:小技艺。指农、医、百工之类。可观:可取。致远:追求远大的事业。 恐泥:恐怕有妨碍。泥:拘泥,妨碍。不为:不做。
11
9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 谤已也。”
【今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百姓信任,然后再去役使他们;未得到信任,百姓就 认为你在虐待他们;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再去进谏;未得到信任,君主就会认为你 在诽谤他。”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 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注释】信:受到信任。劳:使用,役使。厉:虐待。谏:劝谏。谤:毁谤。
8
9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今译】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制造任务,君子是通过学习获取仁 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注释】百工:各种工匠。肆:古代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都叫肆。(1)百工居肆:百工, 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致:获得,达到。 【评点】本章以匠师的工作为喻,形象地说明踏实学习对于君子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当 时许多人不肯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下功夫,却在哪里交谈阔论“道”,好像自己已 经是有道的君子了。子夏为了抨击这种浮夸学风,引出了百工做例子。百工居肆,从早 到晚,从事生产劳动,其志勤奋,其习专精,故能完成制造任务。君子学道也是一样, 从早到晚,从始到终,致力于学业,从学习、实践中领悟仁道。所以子夏强调君子想 “致其道”,只能像百工那样踏踏实实地学习,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论语》读书笔记--19子张篇
【原文】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笔记】“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原文】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笔记】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笔记】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原文】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原文】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原文】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笔记】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
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论语·子张十九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第一则子张说: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第二则子张说:(这样的人)有他不为多?没有他不为少?第三则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交:交友之道。
2、与:结交。
3、拒:拒绝交往。
4、矜:同情怜悯。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第四则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可观者:可取的地方。
3、致远:达到远方(大目标)3、泥:阻滞,不通,妨碍。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它。
”第五则子夏说: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
第六则1、笃志:志,意为“识”,坚守志趣。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3、近思:考虑当前的问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论语》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与翻译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
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
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共分为二十篇,其中第十九篇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第十九篇的原文如下: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注释:
子张,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名曰仲尼,字子张。
士,指有士人身份的人,即士人阶级的成员。
见危致命,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见得思义,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祭思敬,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
丧思哀,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哀和惋惜。
翻译:
子张说,“士人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
冒着生命危险;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
哀和惋惜。
这样的人已经足够了。
”。
这是对《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研读(第20讲:解读“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研读(第20讲:解读“子张篇第十九”)教学内容:解读“子张篇第十九”,本篇共25章,841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
一、子张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交友之道。
二、子夏谈为学。
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
子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不忧贫,“学以致其道。
”道,大道,其具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并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三、子游2章。
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对学友子张的评价。
四、曾子4章。
评述子张1章,从性格角度评述。
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论情与法关系1章。
五、子贡6章。
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①致:拿出,献出。
【语译】子张说:“士人在危难关头能够献出性命,遇见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否恭敬虔诚,服丧时考虑是否悲哀伤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士”。
“见危致命。
”说的是无私奉献,临难则慷慨赴义。
“见得思义”,说的是有私索取,临利则思天下之公义。
“致命”谈“公”,“思义”谈“私”,不论公私,关乎修身。
“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也是孝道的延续,孝道当敬,当哀,当诚。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①,信道不笃②,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③?”【注释】①弘:弘扬,光大。
子张第十九仁德是太阳的光辉
《论语》导读子张第十九仁德是太阳的光辉朱昌球《论语别裁》(南怀瑾)里说,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言论记录,主要有子张、子夏、子贡等,大多是维护圣人的形象和孔子的威望的。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危难肯献出生命,见到利益想一想是否该得,祭祀的时候严肃恭敬,遇到丧事发自内心的悲哀,那就可以了。
‛新释:勇于献身是士人首要的品质。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说,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有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有时明明知道是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的时候,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不踏实了。
像这种人教他得意也不可以,他得意就会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
让他失意也不可以,失意他又会失意忘形。
新释:要弘扬仁德,要坚定志向。
『3』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样与人交朋友。
子张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绝。
‛子张说:‚那不同于我所听到:‘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如果我自己很好,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绝和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新释:容人容己,尊贤贤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也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恐怕热衷于它们而妨碍远大的目标。
所以君子不屑于这些玩意儿。
‛新释:不要沉溺于雕虫小技,不要玩物丧志。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东西,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第十九篇:子张篇精讲
第十九篇子张篇第235讲。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发表的言论。
所以叫子张篇第一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其可已矣。
虽然是子张的言论,都是根据孔子所讲的,我们先看,士见危致命,这个士都是朝廷里面的臣子。
要见危致命。
就是遇到朝廷有危难的时候,你就应该致命,就是不要自己的性命了,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也付出去,要挽救国家的危难。
在前面宪问篇有见危授命的意思。
见得思义,见得,得的意思很广,凡是自己为自己所得的钱财,权利,名誉一切的东西,得到时候要想想我是不是应该得的,义就是应该不应该的意思,前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就有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都是这个意思。
就是见到利益都要想想义。
义就是合乎正义,义者宜也,就是合适的意思。
比如古时候有品德的人,在路上遇到任何的金银财宝的话,他们看都不看。
不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时候,就不能够取的。
祭思敬,丧思哀,祭思的时候祭思祖宗和神灵的时候要敬。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就是祖宗在面前,眼里和心理和祖宗在世是一样的,这样的敬,祭祀的人得到福报的,不如此,感应不到祖宗的神灵的话,你就没有福报的。
有感应的就应该诚心诚意的报本啊。
父母给我们生命,一直到始祖。
所以周家祭祀的时候要祭祀到后稷的。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说明我们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受社会人群的恩的,我们要回报的,就这一点。
我们就能够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
丧思哀,父母之丧,所想到的是哀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的礼仪,但是丧与其宜,不如戚也。
所以子张在这里丧思哀啊,如果只注重礼仪的话,孝子的心就放在礼仪上,哀痛少,那你家里的富裕的人,办的很隆重,贫穷的人,怎么办,只有很多的。
如果只注重礼仪的话,是有很多问题的。
到后来内地也有很多的风俗的。
孝子顾不上哭,请别人来哭丧,这就偏了。
所以丧思哀。
其可已矣。
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了。
能够做到这几点在朝廷是个好官,在家里是个好人,是个有道之人。
这里讲的就是礼。
这里所讲的礼的本质上讲就是恭敬。
《子张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子张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张篇先秦-论语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论语连载(111)《公冶长篇》第19章,“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论语连载(111)《公冶长篇》第19章,“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ɡ),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原文朗读】【注释】子张: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48岁,陈国人,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论语》中提及20次。
他崇敬孔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也反复对他加以指教,强调忠和信。
他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
孔子认为他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也就是偏激。
令尹:楚国称丞相为令尹。
子文:名字很拗口,叫“斗谷于菟(dòu gǔwūtú)”,谥号“文”,“子”是尊称,比孔子早100多年,春秋时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执政楚国军政大权长达27年,为楚国的强盛起了巨大的作用。
崔子弑齐君:子杀父、臣杀君叫做“弑”,“齐君”指齐庄公。
“崔子”指齐国大夫崔杼(zhù),比孔子大几十岁,因齐庄公与崔杼的妻子私通,还把玩崔杼的帽子,这也是“戴绿帽子”的由来,崔杼一气之下把齐庄公杀了,并立齐庄公的儿子为“齐景公”。
陈文子:姓陈,名须无,谥号“文”,原是陈国人,因陈国动乱逃到齐国,与晏婴、崔杼同为齐国大夫,比较富有。
知:通“智”,智慧。
违:违背,不与之同流合污。
犹:犹如,好像。
之:前往,去到。
清: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人同流合污。
【白话翻译】看到老师评价了那么多名人,子张忍不住问老师如何看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的谥号都有“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丞相,不见他有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語─子張篇》1901【原文】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先生認為:在朝廷裡服務的臣子,必須擁有以下四種情操,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士人:見到國家有危難時,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遇見利益可得之時,必須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無論祭神祭祖,須想到的就是誠敬;當父母喪事之時,須想到的就是哀戚。
做到了上面四件事,就可以算是士人了。
1902【原文】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譯文】子張先生認為:「認定德行這件事卻不去弘揚,相信聖人的道理卻不篤厚,怎麼能說這種人有道德?又怎麼能說這種人沒有道德呢?」1903【原文】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譯文】子夏先生的門人問子張先生怎樣交友。
子張先生反問:「你的老師子夏怎麼說?」子夏先生的門人就告訴子張先生:「家師說可以交的,就和他結交;不可以交的,就拒絕他。
」子張先生聽了之後就說:「這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我曾聽說:君子尊敬賢人而又容納眾人,嘉美能力善的,又能同情能力不善的。
我若是大賢,對於人又有何不能容納呢?我若是不賢,人家拒絕我,又怎麼輪得到我去拒絕人呢?」1904【原文】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雖然守持一藝一能的小道必有可觀之處,但若以致遠(推求高遠的道理)來說,惟恐滯礙難通,所以君子不這麼做。
190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者每天學他還沒有聽說或學到的學問,知道之後時時溫習,日積月累,不要忘記。
這樣做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1906【原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無止境,必須廣泛的求學,這就是博學;將所學的學問記得很牢固,就是篤志。
所學有疑難的地方,趕快請問師友,這就是切問;就自己所學思考分析其中的義理,就是近思。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實行,如孔夫子說:「力行近乎仁。
」所以說「仁在其中」。
1907【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各種技藝的工人,他們居住在自己專業的場所,才能成就事業。
君子必由求學,才能成就君子之道;就好像各行各業專心在他們的工作場所,才能夠成就他們的事業。
1908【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先生說:小人有過失,必會以不實的言辭來掩飾他的過失。
(君子則勇於改過)1909【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先生說:「君子給人的觀感,有三種變化。
遠處望見他很莊嚴;和他接近時,覺得他很溫和;聽他說話,他的言辭是那樣的嚴正。
」1910【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子夏先生說:「君子使民、事軍,都要以信為先。
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賴,然後才能勞役民眾;如果未得信賴,則民眾會以為你虐待他們。
君子若在臣的地位時,先要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後才能諫君,如果未得信任,則君主會以為你在毀謗他。
」1911【原文】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先生說:「大德守得住,小德雖有瑕疵,此人可也。
」對人不要求全責備,只要大節不虧即可。
所謂大節,應該是指倫常之道而言,如父慈子孝,以至君仁臣忠。
所謂小節,應該是指尋常的言行與禮貌而言。
一個人的尋常言行雖然不很拘謹,待人接物的禮貌不夠周全,這些小節不免有些過失,但能守持大節而不踰,人格健全,這就可取。
1912【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
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譯文】子游先生說:「子夏先生的門人、小子,做些灑水掃地、應對賓客、進退禮儀諸事,還可以;然而,這些末節,若究其本則無,如何是好?」子夏先生聽到了這些話,便歎息說:「言游說錯了。
君子之道,不是我不傳給弟子們。
但看誰能先學,我便傳焉;誰到以後始能學,我今且倦於教而已。
譬如培植草木,應該區別其種類,而採用不同的培植方法。
君子之道,何能不按先後而誣妄施教?教者能將學問的本末圓融一貫的教授弟子,不必循序漸進,但只有聖人教賢人方能如此,非普通人所能為。
」1913【原文】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先生說:「做官的人,辦完公事,尚有餘力,則須研究學問;讀書的人,在學到豐足的學問以後,應該出來做官,也就是從事政治,替國民造福。
」1914【原文】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游先生以為,父母之喪,孝子以能盡哀為止,不能悲哀過度,以免過於毀傷身體,甚至毀滅性命。
1915【原文】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游先生說:「我與子張先生為友,因其才能是我所難及,然而,論其為仁,也是我所未及。
」1916【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譯文】曾夫子說:「子張先生這個人,容貌堂堂,仁也學得好,我不能與他相比為仁。
」1917【原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譯文】曾夫子說:「我聽孔老夫子說過,人的常情,未有自致其極者,必遭父母之喪,這才自然的盡情流露。
」【原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曾夫子說:「我聽孔老夫子說過,孟莊子的孝行,其他的事情別人都能做到;但其不改他父親所用之臣與所行之政,這是別人難能之事。
」1919【原文】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文】孟氏先生使曾夫子的弟子陽膚先生為典獄官,陽膚先生請示曾夫子。
曾夫子說:「在上位的人已失其為政之道,民心離散已久。
你若獲得人民犯罪的情實,則須為犯人哀傷,要憐憫犯人,不能因得實情而喜。
」1920【原文】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子貢先生以為:紂王的罪惡,不應該如此之甚。
君子居於下流以後,就要像紂王那樣承受天下所歸的罪惡,所以君子厭惡居於下流。
這就像地形卑下,則為眾流所歸;君子為善不為惡,就是為惡居下流之故。
1921【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先生說:「君子的過失,猶如日食、月食。
君子有過時,像日月食那樣,人人都看得見;君子有過能改時,像日月食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仰望他。
」君子不掩飾過失,因為他能勇於改過,所以子貢先生如是說。
【原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先生問子貢先生:「孔夫子之學從何學來?」子貢先生答覆公孫朝先生:「文王、武王雖歿,但文、武之道並未隨之喪失,至今仍在世間,由人流傳。
文、武之道既由世人流傳,則賢人或普通人都能記得一部分。
賢者(才器大的人)能記其遠大者;不賢者(普通人)能記其末小者。
由此看來,不論賢與不賢的人,他們所記憶的或大或小,無不有文、武之道。
凡能記得一部分文、武之道的人,孔夫子都從他學,所以沒有固定的一位老師。
」1923【原文】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譯文】叔孫武叔先生在朝中告訴諸大夫說:「子貢先生的德學超過了孔老夫子。
」子服景伯(魯國的大夫)將武叔的話告訴子貢先生。
子貢先生便說:「譬如宮室周圍的牆,賜(子貢先生之名)的牆高度只及人肩,在牆外就可窺見裏面普通人的室家美好。
孔老夫子的牆有好幾仞高,裏面有宗廟、朝廷百官,必須由門而入,才看得見;如果不得其門、進不去,那就看不見宗廟的完美、朝中百官的富盛。
獲得其門而入的人或許很少了,叔孫夫子未入門牆,不見孔子之道,他說出那種話,不是當然的嗎?」1924【原文】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
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先生誹謗孔老夫子。
子貢先生說:「不要毀謗,孔老夫子是誹謗不了的。
他人的道德,高如丘陵,還可以任人踰越;孔老夫子的道德,高如日月,無人能以踰越。
有人雖想毀訾日月,其實是他自己絕棄於日月,其於日月有什麼傷害呢?所以有人想毀謗孔老夫子,亦不能傷孔老夫子,適足以自顯其不知分量。
」1925【原文】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譯文】陳子禽先生即是孔老夫子的弟子陳亢。
陳亢先生對子貢先生說:「你是謙恭而已,孔老夫子怎能賢過你呢?」子貢先生聽了,即知陳亢先生不認識孔老夫子的道德學問,便用以下的言辭開導他:「君子說話,一言能使人稱他有智,一言也能使人稱他不智,說話不可不謹慎。
我們的夫子,其道德學問高不可及,猶如天那樣高,不可用階梯升上去。
太空廣大無限,孔老夫子的德學亦無限量。
夫子如得其時治理國家,那就有如以禮立人,人民自然能立;以德導人,人民便能奉行;以仁政安人,則遠方之人來歸;以樂教感動人,則人民和睦。
生時,人民榮之;死時,人民哀之。
有這樣的道德功業,他人如何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