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善恶关系与镜头的再现与表现——以圣女贞德和狗咬狗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恶关系与镜头的再现与表现
——以《圣女贞德》和《狗咬狗》为例
谈到镜头的再现和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镜头的再现性和表现性分别是什么。镜头的再现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尽管这种客观现实本身可能是被有意识创造的,如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场景是由人工建造的等等,但胶片或磁条上的影像都来自于摄影机和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影像在再现现实时,比任何艺术载体都更为逼真。镜头具有透视机制,导演可以充分调动镜头对拍摄主体进行推、拉、摇、移、跟,形成远、全、中、近、特不同的景别,配合着故事的内容以及导演想突出的重点、传达的思想,设计镜头、再现人物、场景、故事。
但是,镜头组成的画面并不是对现实物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新建构,是电影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做出的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阐释。因此电影画面并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对现实的重新表现。这种主观目的性就体现了电影影像作为一种符号所具有的表现性。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对镜头表现性的践行上可谓见仁见智,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不少典型的或者说是中规中矩、约定俗成的表现性镜头的运用,例如:在拍摄英雄人物经常使用低机位的仰拍来表现人物的高大、气质的不凡;在表现美的人物、景色时,光线变趋于柔和镜头变得平缓,带给观众一种美的眩晕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镜头组成的电影画面是一种“缺席的在场”,他可以让观众产生一种逼真的在场感,但同时观众面对的又只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真正的现实是“缺席”的。
说到人性,人性是极其复杂难以捉摸,世界上不会存在极度善良或者极度邪恶的人,当然善良和邪恶也只是多样人性表现出的两种极端化的特质罢了,由于人性的复杂多样,表现人性之善,揭示人性之恶,亦或是善恶二元对立到转化甚至融合的过程,是导演们愿意尝试的主题。文明开放的时代,电影的创作者们更倾向于探讨被大众忽视的人性禁区,善与恶的交界地带,借此达到更深刻的探讨人性,更犀利的阐明观点。
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是我最近看过的一部探讨人和神谁在主宰结局的史诗传记影片,借用的故事是英法百年战争,讲述受神指派的平凡少女贞德率军抗击法军节节胜利,最后被英法教会以异教徒的身份烧死的悲惨故事。虽说,故事探讨的是人性和神性的博弈,但更展现出导演对贞德内心善恶的转化后,对自身的怀疑迷惘造成的人性悲剧,所以我希望从人性善恶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一、埋下恶的种子不同视角的结合表现
恶在贞德心中埋下种子的关键情节,便是贞德童年亲眼目睹姐姐被英军杀死,导演选择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二者的结合来展现战争恶的一面——对无辜百姓的虐杀,以躲在姐姐身后暗室中贞德的窥探视角,给眼睛的大特写,表现童年贞德在面对恶的暴行恐惧又无能为力的神情。为了加强这种恶的表达,为引发今后贞德潜意识中的复仇动机,导演又加入了一对施暴者的同僚旁观者,吃着肉的士兵甲和乙,他们从开始的漠视到后来露出惊讶的神情足以看出,就连恶者的同类也是被这种极其残忍的虐杀方式给吓到,战争阴霾笼罩下士兵们的嗜血冲动被极大限度激发放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姐姐死去时加入了十字架掉落的特写镜头,从这里便开始了对神的怀疑,也为之后被上帝放弃的贞德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此段童年的阴影,作为贞德的梦魇也出现在其他地方,在贞德身受箭伤昏迷时,就曾梦到长大后的他被关在暗室,再一次目睹施暴的法军虐杀姐姐的场景,此刻贞德没有像儿时一样
害怕的不敢做声,而是愤怒的大叫撞门想要冲出去救姐姐。由此推断,这仇恨的恶果已经开始在英法的战场上正在被贞德付诸实践,这场神眷顾的正义之战,也开始混进了人性仇恨的恶。
二、战争下人性善恶的较量
导演旨在探讨战争的正义性,所以在表现几场关键性战役中手法考究老练,更体现战争下人性的善恶较量。在第一场战争中法国出于自卫想要夺回国土奥尔良,电影中的法国处于一个弱者位置,从国王的胆小懦弱便可见的,所以我们便不由开始将胜利的希望寄于贞德所带领的法军一方。战争中善恶的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贞德的形象,在拍摄法军收复奥尔良一场戏中,贞德作为上帝代言人出场,高举旗帜、身披铠甲、身骑白马,俨然是一种精神领袖的设定,镜头给足了大仰拍,大逆光,具有一种神圣的美感。其次是战争的外景环境,外景在强烈日光下拍摄战争场面,传达出一种正义似的,被上帝眷顾的一种意味。然后就是在交战双方的设定上,也表明了导演对这次战役的态度,英军配有多种大型的战斗武器,相反法军什么都没有,这种靠人强攻的战术自然传达出有一种悲壮的情感,所以观众自然会同情并更希望法军获胜。最后是叙事之外,贞德个人的反应镜头的加入,攻城进行到高潮,贞德亲自上阵不料被守城士兵一箭射中心脏,此刻一直摇晃快切的战争场面切换到俯视贞德的升格镜头,捕捉到贞德面部的一种疑惑的难以相信或者说是濒死的表情。此时的上帝视角也可以算是一种嘲讽,因为此时的贞德已经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她人的意识逐渐被唤醒,因为作为被上帝选中的使者,是不会轻易死去的,从这里导演便采用这种升格的处理,试图带领我们同贞德一起思考战争的正义及非正义了。首战告捷的法军相信了贞德是上帝派给法国的精神领袖因此士气大振,在全力冲击敌军大门时,战争的正义性已经开始向非正义转化,善恶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在表现第二场战争时,从拍摄的角度到主观镜头的选择都与第一场战争大有不同。首先在贞德形象的再现上,这一场戏,贞德不再身骑白马而是在士兵中间,似乎是导演有意为之要把她从神的代言人的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人间,去体会战争的残酷,贞德也从开始的理智果断渐渐开始眼神飘忽不定,露出惊恐不知所措的神情。尤其是在士兵撞开大门前进的一场戏中,贞德对战争正义性的困惑达到了高潮。士兵们簇拥中的贞德怅然若失、不知所措,远远异于第一场战争中那个骁勇的精神领袖,人物的高度反差也将人性与神的较量提升至高点。然后是在外景环境的选择上,第二场战争所处的环境环境已经不再是阳光普照的大晴天,而是阴天和雨天。随着天气的逐渐的恶化递进,也愈加展现出,战争已经向罪恶的深渊滑落,上帝不再眷顾法军一方,也预示着贞德终究会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接着是在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上,法军簇拥的攻城车给人一种压迫之感,像极了第二场战争中英军的大型武器,此刻双方的实力对比已十分明显。另外此段对比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把法军欢呼的气势和英军手忙脚乱的防御,已经预示了法军势必以压倒之势攻下城池的结局。在镜头的切换上,英军守城士兵被箭刺穿身体紧接着从英军一方射过来的箭也让一排法国士兵倒下,表现战争双方都会在战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也再一次阐明导演对正义战争的怀疑和否定。最后是贞德主观镜头的加入,战争胜利之时,贞德再一次看到了上帝站在她的面前抚摸她的脸庞,接着上帝开始流血,喻示着不再相信贞德,此刻将贞德的怀疑推向高潮,如果不是神的庇佑,战争的胜利难道真的是胜利的一方激发心中的恶念,拼死一搏的结果吗?重新占领城池后,一位法军想要杀掉战俘获得他的牙齿,贞德极力阻止却也说不清不杀战俘的理由,只希望通过忏悔以求得心里的安慰。被卷入战争中的人们已被鲜血模糊了双眼,除了求生、杀戮,善恶的界限已不明,就连以上帝之名的圣女贞德也开始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因仇恨杀戮还是受上帝派遣以正义之名。贞德内心的矛盾和动摇,也为后面与撒旦对话做足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