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群教授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经验_马文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6期・55・

拿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颈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推拿后部分患者局部肌肉紧张得以缓解,小的关节通过被动活动幅度来达到为神经血管组织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症状能暂行缓解,但疗效不能巩固。在多年对该病治疗时笔者同时发现,腰髋部骨骼及软组织的病变导致的脊柱平衡失调也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通过对腰髋部的推拿梳理,对局部的慢性病变起了很好的治疗作用,调整了脊柱的生理曲度,疏通经络,对肾俞等穴位的按压能够补肾固本,强身健体,因此疗效持久,总有效率高,明显优于单纯的颈部推拿。

参考文献

[1] 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

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8. 

(2013-08-22 收稿)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是中年以上比较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其病理上表现为黑质和蓝斑核变性,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严重缺失。

临床上表现可见双手搓丸样震颤、肌张力强直、运动迟缓、步伐缓慢等,严重者甚至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等症状。目前现代临床常见的有震颤麻痹综合征、老年性震颤、小脑萎缩、脊髓小脑变性症等。西药主要用多巴胺和抗乙酰胆碱药物治疗,因而其副作用较大,故中药治疗上发挥了很好的优势。1 中医对震颤麻痹的认识

震颤麻痹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内风”、“颤振”、“振掉”等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对此病症状的描述有“掉振鼓栗”、“其病摇动”、“掉眩颠疾”。可见此病主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五行学说,推演络绎:中医认为“诸风”所引起的颤振(即“掉”),皆和肝脏密切相关。而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中云:“此病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素问》中又论述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若年事渐高,或劳倦太过,以致肾中之精血虚亏,失以滋养之职,无以濡养肝木;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肝失调达,故虚风内动。《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可知本病病机多属肝肾亏虚。再如《医宗己任》中论曰:"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孙一奎在《赤水玄珠・颤振门》中指出:“气虚

宋立群教授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经验

马文政 高思博 宋立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150040)

摘 要 震颤麻痹在中医的治疗中属于疑难杂症,故治疗起来极为不易。导师宋立群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肝肾同源理论,以及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从脾肾论治震颤麻痹屡收佳效。

关键词 震颤麻痹 健脾益肾 经验 

* 通讯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可见气血虚弱,加之“此病中年此后始有之,老年尤多”,也是构成颤振的病机之一。然而,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提出该病以邪实为患,风、火、痰致病为标。[2]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的病因病机多属于风、火、痰、瘀阻滞经络;或肝肾阴虚,无以濡养筋脉;或气血不足,难以温养筋脉;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所导致的肢体颤抖、麻痹等症。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位在肝,涉及到脾肾,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脑髓、筋脉失于濡养;标实则以风、火、痰、瘀为主。

2 浅谈肝肾以及脾肾与震颤麻痹的相关性

明・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一)》言:“掉,摇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病人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3],颤振之人手足震颤,而肢体动摇,肌肉挛急而强直,实乃风之故,皆因肝木精血亏虚不能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肾生骨髓,髓生肝”。盖肾水为肝母,肾虚则水不涵木,肝肾交亏,下虚则高摇,以致颤振。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学术思想。[4]肝肾同属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本同源而异形,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然精血互生则是肝肾同源的基础。[5]又有《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肝肾从经脉上相通并同隶属于奇经。[6]因肝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故在病理上可肝肾同治,以达到益肾养肝的目的。

黑龙江中医药・56・

尤怡《金匮翼》:“颤振手足动摇,不能自主,乃肝之病,风之象,而脾受之也。肝应木,木生风,风为阳,阳主动;脾应土,土主四肢,四肢受气于脾也。土气不足,而木气鼓之,故振之动摇,所谓风淫未疾者是也。”手足震颤,肝旺脾虚,肝风得以侮脾土,风气内动,侵犯不能自主运动的四肢,故发颤振。张景岳认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7]脾肾二脏,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先天关乎精血,后天有赖水谷,如:“夫精者,身之本也”,脾为后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然先天之肾要靠脾来供养,方能充盛,先天之精赖后天补养,此生化无穷矣。脾肾两脏密切相系,故有“补后天以实先天”之说。

3 痰瘀互结是震颤麻痹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

明・楼英《医学纲目》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鼓栗亦动摇之意也,此症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夹湿痰者。”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谓:“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挟痰,导痰汤加竹沥。”[8]正如丹溪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可见,古人在阐述以及治疗此病上多考虑痰瘀互结是关键的致病因素。

4 宋教授以“健脾益肾,平肝熄风,化痰散瘀”法治疗震颤麻痹

宋立群教授在治疗震顿时十分重视调补脾肾,实则补后天以实先天,同时起到益肾养肝的目的,故在提出了“健脾益肾,平肝熄风,化痰散瘀”的治疗方法。主要方药为:党参20g,黄芪20g,炒白术15g,茯苓30g,石菖蒲20g,远志10g,僵蚕20g,白芍30g,半夏15g,胆南星15g,杜仲15g,怀牛膝15g,珍珠母40g,煅龙牡各30g,钩藤15g,焦三仙各15g,鸡内金15g,全虫5g。方中以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半夏、胆南星、茯苓、石菖蒲、远志化痰除湿,石菖蒲、远志又可开窍醒神;怀牛膝、杜仲益肾养肝,活血散瘀;珍珠母、煅龙牡、钩藤平肝熄风;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健胃,方中白芍,酸能柔筋,甘能缓急,“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疾”,既“泄肝胆风火以清风木之邪”,又可“养肝阴而和柔刚桀骜之威”,是养肝血,滋肝阴,柔肝气[9];僵蚕咸辛平,熄风解痉,化痰散结,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全虫熄风解毒、化痰散结,祛瘀通络,善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歪斜”,治风、通络、解毒之要药。

本病老年患者居多,多属肝肾阴虚,故老师在用药时选用大量白芍以养血敛阴,柔肝平肝,而不用柴胡,是因其性轻清,主升散,疏肝气但却耗气伤肝,使其阴血复伤。诚如《重庆堂随笔》:“柴胡为正伤寒要药,……为妇科妙药,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用者审之。”

5 病案举隅

高某,女,70岁,于2011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已有糖尿病38年,每天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予以治疗,但血糖仍

然控制不良;患有高血压病10年,口服降压药治疗效果尚可;既往患有脑梗塞病。患者于1996年确诊为帕金森氏病,四肢不自主的动摇颤抖,行动不便,手指节律性屈伸,呈“搓丸样"动作,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步态不稳,呈“慌张步态”,口服美多巴、安坦等药物治疗,近日因摔伤胸椎2节压迫性骨折后,肢颤加重,即来就诊,伴下肢浮肿,小便频,舌暗苔白,脉沉。治宜:祛风利水,化痰通络,平肝熄风,补虚扶正。方药组成为黄芪30g,焦白术15g,茯苓40g,桑白皮20g,路路通15g,丝瓜络15g,漏芦15g,僵蚕20g,石菖蒲20g,远志10g,白果15g,葛根20g,煅龙牡各25g,珍珠母40g,砂仁10g,炙甘草15g。

二诊:患者口服汤药14付后,浮肿渐消,此时伴盗汗,头晕,血糖不稳,舌暗苔白,脉沉紧。此诊在上方的基础上去丝瓜络,漏芦,加水牛角15g,丹皮10g,瓜蒌20g,丹参15g。

三诊:继服汤药20付后,患者浮肿渐消,盗汗止,血糖血压不稳,行走不利,右手颤抖,夜尿2-3次,舌暗苔白,脉沉。治宜:健脾益肾,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热利湿。方药组成为黄芪40g,焦白术15g,茯苓30g,赤芍15g,地龙10g,胆南星15g,法半夏10g,天竺黄10g,僵蚕20g,石菖蒲20g,远志10g,白果15g,益智仁15g,桑白皮20g,路路通15g,砂仁10g。

四诊:继服汤药20付后,患者振颤轻,但因摔倒肢颤又作,血压血糖不稳,舌暗苔白,脉沉数。方药为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石决明30g,煅龙骨25g以平肝潜阳,重镇降逆。

五诊:继服汤药14付后,患者肢颤轻,伴口干,大便难,血糖11.0,晨起肢僵,舌暗苔白,脉沉缓。方药在三诊的基础上去赤芍,地龙,桑白皮,路路通,加葛根25g,乌梢蛇10g,火麻仁15g,怀牛膝15g,杜仲15g,独活15g。此方14剂后,患者诸症均缓解,肢颤轻。上方加减调治半年,患者颤振大减,可以自己扶拐行走。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09-515.[2] 刘成丽.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源流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3,20(6):1-4.

[3]罗俊华,巴元明.“肝肾同源”理论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91-93.

[4] 王文武,何建成.基于肝肾同源理论的帕金森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252-1254.

[5] 何建成.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的再思考[J].中医药通报,2005,4(1):12-14.

[6] 罗韵.肝肾同源理论源流简述[J].中国文献杂志,2012,1:16-18.[7] 刘金涛,金燕,陈叶,黄海燕,何建成.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2013,22(18):2050-2052.

[8] 骆守真.顾锡镇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581-58.

[9] 张慧.益肾养肝熄风和络治震颤麻痹[J].中国文献杂志,2000,4:31-32.

(2013-08-26 收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