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的基础与临床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震颤
家族史 发病年龄 震颤类型
特发性震颤
大多数有(50~60%) 所有年龄段 姿势性或动作性
帕金森病震颤
少见 中老年, 静止性有时伴姿势性
震颤部位
手、头
伴随症状或体征 无
手、腿、躯干 肌强直、动作缓慢、姿势步态
对酒精的反应 对药物的反应
震颤缓解
震颤不缓解
普萘洛尔、扑痫酮有效 左旋多巴有效
原发性震颤
治疗
– 药物
一线:心得安、扑痫酮 二线:阿替洛尔、索他洛尔、加巴喷丁、和托吡酯 辅助用药:氯硝安定、地西泮、阿普唑仑
–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能有效减轻手部、头部、声 带等部位的震颤,疗效维持约3-6月
– 神经核团损毁术和深部脑刺激术(DBS),靶点为丘 脑腹中间核
帕金森病震颤
发生机制:皮层-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振荡活 动
姿势性震颤(postural tremor) 运动性震颤(kinetic tremor) 任务特异性震颤(task-specific tremor)
– 混合性震颤(mixed tremor)
分类
(二)病因分类 生理性震颤 病理性震颤
– 原发性震颤 – 帕金森病震颤 – 小脑性震颤 – 脑干震颤 – 酒精性震颤 – 药物中毒性震颤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周围神经病性震颤
– 肢体简单运动动作肌肉兴奋为三相式:主动肌-拮 抗肌-主动肌
– 第二相拮抗肌兴奋由小脑-丘脑-皮层通路通过前馈 机制实现
– 小脑病变将导致主动肌-拮抗肌兴奋不协调,主动 肌-拮抗肌对运动偏差的不断修正将导致肢体产生 振荡运动
– 在进行指向运动时将表现为意向性震颤
小脑前馈控制示意图
震颤临床
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病理
病变部位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节、丘脑、中脑、 小脑及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包括血管性、变性、炎 症、肿瘤、外伤、脱髓鞘等 静止性震颤:基底节病变 意向性震颤:小脑及其传出通路损害 Holmes震颤:上位脑干/小脑、丘脑病变 继发性软腭震颤:见于小脑/脑干病变,特征性病理改 变是下橄榄核假性肥大 有些震颤只有递质代谢或神经功能环路的活动异常, 并无病理组织上的异常,例如原发性震颤
原发性PD: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但部分 伴不同程度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
帕金森综合征:多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 少数有静止性震颤
老年人孤立静止性震颤
小脑震颤
与小脑-丘脑-皮层前馈调节扰乱有关 主要表现为意向性震颤,又称共济失调震颤
反射性振荡
–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形成,如牵张反射 – 理论上,离中枢越远的身体部位,神经传导时间较
长,振荡频率较低 – 反射性振荡的频率受机械性振荡频率的影响,肢体
增加负荷后,反射性振荡频率也降低
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中枢振荡器
– 单个核团内的神经元具有节律性兴奋的特性,通过缝隙连接 或突触连接发放得以同步化,下传并驱动下运动神经元产生 节律性兴奋
诱因:惊吓、焦虑、代谢紊乱(甲亢、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低血糖)、体力活动、戒酒、 停用镇静剂、某些药物反应(肾上腺素、锂剂、烟酸、 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饮用富含黄嘌呤类似物的饮 料(茶、咖啡)
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 治疗:去除诱因,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原发性震颤
1/2患者有家族史,已发现两个致病基因位点,定位于 3q13(称为“FET1”)和2p22-25(称为“ETM”或“ET2”)
诊断: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不伴其他神经症状 或体征,应考虑ET。阳性家族史及饮酒后震颤减轻有助于诊断。
美国运动障碍学会诊断标准: (1)主要诊断标准:①双手及前臂的动作性震颤;②除齿轮现象外,不伴有
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但不伴有肌张力障碍。 (2)次要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②有阳性家族史;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或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②
发生机制:下橄榄核-小脑振荡、小脑齿状核-丘脑-皮 层通路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隐匿起病,逐渐进展,典型为姿势性及运动性震颤,
频率一般为3~8Hz 以手部受累最多见,其次是头面部,躯干和下肢很少
受累。 疲劳、情绪波动可使其加重,酒精、β受体阻断剂可
使其减轻
原发性震颤
震颤的基础与临床优秀课件
定义
震颤(tremor)指促动肌-拮抗肌群交替收缩 或不规则同步收缩引起身体的任何部位的不自 主节律性振荡运动
鉴别:肌阵挛、阵挛、肌束颤动、部分癫痫持 续状态、寒战等
分类
(一)行为学分类
– 静止性震颤(resting tremor) – 动作性震颤(action tremor)
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机械性振荡 反射性振荡 中枢振荡器 前馈及反馈通路扰乱引起的振荡
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机械性振荡
– 机械性振荡属物理现象,其频率仅受到肢体的惰性 (僵硬程度、重量)的影响,与肌肉收缩活动无关
– 肢体增加负荷后,机械性振荡频率降低 – 身体不同部位的机械性振荡频率不同
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③有精神性(心 因性)震颤的病史;④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⑥ 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和原发性书写震颤; ⑦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鉴别:应注意排除其他神经疾病、系统性疾病、药物或心因性因素引起 的震颤。易被误诊为增强的生理性震颤和早期PD
分类
(三)震颤频率分类 低频(<4 Hz)
– 小脑震颤 – 红核震颤 – 软腭震颤
中频(4-6 Hz)
– 原发性震颤(老年患者) – 帕金森病震颤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心因性震颤
高频(>6 Hz)
– 原发性震颤(年龄较轻) – 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 直立性震颤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心因性震颤
丘脑腹外侧核 下橄榄核
– 多个核团通过神经纤维联系构成环路,兴奋活动在环路中周 期性传递而产生振荡活动
帕金森病:皮层-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 特发性震颤:下橄榄核-小脑振荡
– 肌电发放频率不随负荷增加而降低
小脑-齿状核-红核环路
皮层-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节-丘脑-皮层环路
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中枢前馈或反馈通路扰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