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记叙文阅读有一定的技巧,也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

(3)从修辞角度赏析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 态),突出……(主题),表达…… (思想情感)。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 (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 (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 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 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 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等角度赏析。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
考点一、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一:理解词语含义
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 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 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其作用。 (3) “××”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 为针么?
(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2.解题思路 2.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1)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 (2)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 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3.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 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 主题的作用) (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 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作用:使叙述有波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事情的缘由,补充情节,使叙述更加充分,深化文章中心。

四、记叙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五、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讽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总结在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占有重要分量,分值比较高。

但阅读也恰恰是很多同学容易失分的地方。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阅读技巧,学习哥帮大家总结出阅读常考的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学会这些套路,想不拿满分都难。

一、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题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记叙文的要点

记叙文的要点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作用:正常叙事,条理清楚,脉路清晰倒叙作用:概括倒叙部分的内容、总起全文、引出下文……的叙述、引出对……的回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给人以鲜明印象,为……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不落俗套,避免单调插叙作用:概括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衬托作用,表达什么情感,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上下文……形成对比,丰富文章内容、与顺叙的结尾部分照应,结构完整、为揭示中心做铺垫、表达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线索:人、物、一句话、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情感、时间、空间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组织文章内容、表达情感(情绪变化)、寄托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记叙文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第一人称(我)作用: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你)作用: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第三人称(他)作用:写作不受时空限制,开阔自由、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真实客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人物描写(动作、神态、肖像、语言、心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气、风土人情、思潮)作用:交代……环境、表现……困难,表现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做伏笔、铺垫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主要内容概括:谁---起因---经过----结果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象、由点到面、夸张手法、拟人手法、讽刺手法等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优美、朴实清新、含蓄幽默、鲜活隽永、文雅、通俗、口语化、方言化、富有情感、富有哲理、富有诗意(韵律美、图画美、色彩感等)开头段作用:概括内容(交代了……内容)、总起全文、交代……线索、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叙述、点题、运用……修辞、照应后文使结构完整、为后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等中间段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23-24七年级上·河南商丘·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①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 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②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 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 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父亲护草帽,经不住侵蚀→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
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
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草帽是父亲的徽饰”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道:“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
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这里的“认识与感悟”
主要考查散文,选材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情感体验,侧重情境设置,使学 生在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特定社会的某种共性
。因此人物形象具有能反映某种社会现实的典型性。准确捕捉人物形象 的具体特质,也就准确理解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根据句子的不同特点分析句子的作用 ①诗句:标题中引用诗句使文章标题更加鲜明、醒目;文中引用诗句,
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 文,又可以深化主题。
②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往往在读者心中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妙手 偶得之”,可使文章更加出彩,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记叙文含义: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一、记叙文的范围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

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写论说情)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例如:1.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1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第一篇: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一、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一)记叙文六要素。

1. 人物。

2. 时间。

3. 地点。

4. 事件的起因。

5. 事件的经过。

6. 事件的结果。

(二)记叙文的顺序。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三)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

- 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这种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例如在一些抒情散文中,“你看那山川河流……”。

3. 第三人称。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

- 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用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的经历等。

如“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跑步去学校”,这就是简单的记叙。

2. 描写。

- 人物描写。

-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外貌描写,初步勾勒出少年闰土的形象。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如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迂腐。

-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进行描写。

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叔叔于勒复杂的情感。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物,如天气、季节、山川河流等。

其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的萧条、冷落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完整word版)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

(完整word版)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整理/罗化清)【考点解读】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情节概括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简明扼要地表述,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常见题型有: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

3。

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技法点拨】一、一般技法1.要素整合法。

记叙文有记叙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找出来后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要素联结起来。

此法适用于概括全文或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2.关键词分析法。

所谓关键词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文章内容或语段大意的方法。

因为关键词通常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住了文义。

3.标题归纳法。

所谓标题归纳法,就是用精炼的文字浓缩较大的篇幅,做到言简意赅。

此法可用于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或并列叙述的几件事.二、适用套路“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套路一: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本套路主要应对一句话概括情节,或者字数要求在20字以内的试题。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首先,先找到故事的主语—-人物,这是概括情节的起点,也是能正确答题的关键。

如果对故事主语不能明确判断,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线索,二是文章标题。

其次是判断事件-—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围绕主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套路二: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散文(叙事散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散文按照所写内容通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和“我”;起因——“我”去北京读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车站送别,展现深沉的父爱;结果——怀念父亲。

3.写作手法
(1)常用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5种: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议论、说明、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①描写的作用
4.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更好的理解体会作者 的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①这是个……句子,(作用)表达了……;②运用了…… 修辞,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用;③运用了……表达方式, 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题型 7 工整句的赏析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⑥ 找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 化主题的目的。⑦找独立成段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 作用,与主题关系密切。
二“并”: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指出 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有些文章内容繁杂,找不到关 键句,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并概括。
写作手法及作用
总的答题模板: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切忌停 留浅层的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深层分析。

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要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 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还 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题型 1 评价人物题 答题模板: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思想个性),我认为这个人物……,比如“……”这样的标志性 语 言 。 “ 我 认 为 …… 。 ” 言 简 意 赅 地 表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 再 用 “ 比 如”“例如”等词语,运用举例或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要从人物 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 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初中语文记叙文考察知识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考察知识点

记叙文文章相关考察点序号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人物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以第一人称记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亲切自然,能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和角度展开记叙。

以第二人称记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读之让人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以“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以第三人称记叙,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可写范围更加更加广泛。

3.记叙文章结构:1、开头:开门见山直抒主题。

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例如:《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开篇直截了当的点名了主题,说话不拐弯抹角,寥寥数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明中心,摄魂魄。

2、开头描写环境,这是最长见的方式。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水浒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如武松打虎,林冲雪夜落难。

即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又的铺垫了下文。

3.在段落上经常有过渡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

通过查找过渡句可以给课文分段,还能帮我们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是记叙文文章的线索。

4.记叙文文章的结尾一般都有中心句,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

5.记叙文文章线索: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①以某个人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描写人物的见闻、感受、事迹。

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景和行踪及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孔乙己》中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②以某个物或者物的特征为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猫》中以“猫”为叙事线索。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知识要点:1.标题的作用;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3.最后一段的作用;4.环境描写的作用;5.倒叙、插叙的作用;6.小说中人称的作用;7.表达方式。

二、标题的作用:1.标题揭示主旨,点明作者真用意;2.标题通常用修辞,蕴含感情有哲思。

三、记叙文开头句子或第一段的作用:1.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3.环境描写(或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四、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五、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首尾呼应(照应开头);3.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卒章显志);4.令人深思,给人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六、全文的作用:1.首尾呼应;2.行文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对策:线索可找关键词,反复出现呼主题;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2)描写了______环境,渲染_____气氛。

(3)烘托人物____心情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突出、深化主题。

八、顺序的作用:1.顺叙作用:便于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倒叙作用:引发思考,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某一故事情节(交代____的由来、原因),丰富文章的内容。

(2)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①第一人称:“我”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②第二人称:“你” “你们”作用: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

用于人,增加亲切感;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③第三人称:“他” “他们”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展现生活。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作用:叙事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写。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使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起强调作用。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如《秋天的怀念》。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交代…背景,解释…原因;使形象更丰满;突出中心。

六、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3、议论:是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5、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知识梳理】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四、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教学重难点】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顺序、倒叙、插叙的三种作用【特色讲解】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④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由一阵辛酸。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一“奶油太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作用(2)、倒叙: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作用5.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6.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2)、(3)、第二人称记叙7.(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2)、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3)、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议论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修辞手法的作用:(抓住它本身的作用及结合句子语境归纳)(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9.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方法作用:生动地描写+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2)、环境描写的作用(3)、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4)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作用:衬托出+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10.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1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13.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1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5.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6.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小说)等。

17.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18.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19.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20.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第二章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考点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一)、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或某一段落内容)、主要事件。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作答。

)解答这种题目的思考顺序是: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概括内容的方法有:(1)文章标题法。

即根据文章的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提示内容、线索、主题等作用,抓住标题来概括内容,可谓提纲挈领。

(2)叠加法。

就是先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总结出来,然后对其加以综合、概括。

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多。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把握文章的大体思路、层次,然后概括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进而把这些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3)提取中心句法。

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

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六要素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就是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

这也是概括事件的方法。

(二)概括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标题本身就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分析材料的详略,详写的内容就是中心之所在。

概括主题的一般格式:(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描述了(或描写了、刻画了)……的事迹、经过(或事物、景物)等,表现了(或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考点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一)线索:直接要求指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者描写、记叙的脉络。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可以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可以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

(3)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4)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几个词语,让考生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3.插叙的作用。

4.根据写作顺序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

在记叙类作品中,叙述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判断连续的材料是否能够颠倒,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2.注意抽出的语句、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与原文哪些内容相关或照应,由此选择正确的位置。

3.插叙的作用一般有: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表现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1)突出表现了……特征;(2)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向作对比,衬托了……;(3)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强化了……考点三: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品味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判断词语的词性。

1、解释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特别是多义词,更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有的词语本身没有某个含义,而作者却赋予了这个词语新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挖掘出这一词语被赋予的新的含义。

2、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运用了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恰恰与其本义相反。

如: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

多义词的词性需要根据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来判断,不好区分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而这两种词性又是考查的重点。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下面是动词的几种类型:(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4、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下面是形容词的几种类型:表示形状的,如:大、小、高、矮、宽、窄、长、短、笔直、弯曲;表示性质的,如:好、坏、美、丑、纯粹、高明、高尚、美丽、诚实;表示状态的,如: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表示颜色的,如: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

5、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加点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心情、性格等。

如果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在句中的表现力。

如果是成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成语的具体作用。

也需要按照不同的词性来分析其作用,方法如前。

此外,还有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如数量词,其作用一般是为了强调数量的多少,然后再结合语境体会强调数量多少的目的是什么。

答题格式:(……词的意思是……),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某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或样子),或某人物的……性格或心情,或某环境的……状态(样子)。

(注: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你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或某个句子有什么深层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