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任务单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彩虹1-3学习任务单

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彩虹1-3学习任务单

《彩虹》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认识“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12个生字,会写“到、那、高、兴”4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尝试读懂、读好长句子。

3.初步感受小女孩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小女孩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课前预习任务】
读一读:自主阅读课文,试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
1.读一读:读一读课文中的长句子、问句,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小女孩几次问话的意思,感受小女孩的奇思妙想。

2.说一说:见到彩虹之后,小女孩都想到了谁?
3.写一写:把“到、那、高、兴”四个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在语文书50页田字格处。

4.认一认:认识“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12个生字。

【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所学的认读字和会写字。

3.评一评自己写的字,找到优点和不足,练习书写。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无。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
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²-4x-7=0 (2) 2x²-2x+1=0
(3)5x²-3x=x+1 (4)x²+17=8x
(5)x²+4x+8=2x+11 (6)x(x-4)=2-8x
三、困惑与建议:
课堂合作学习任务单
辛冲一中黄勇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课题名称:21.2.2公式法
3、用配方法解“ax²+bx+c=o(a≠0)”
3、一般地,式子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根的________,通常用希腊字母___表示它,即______________。
※由上可知,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时,方程ax²+bx+c=o(a≠0)的实数根可写为:___________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o的求根公式
把各系数直接代入求根公式,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
3.学习方法建议:(1)视频学习自学课本,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4.课堂学习形式报告:
二、自主学习任务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雪地里的小画家》 学习任务单

《雪地里的小画家》 学习任务单

《雪地里的小画家》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群、竹、牙、用、几、步、为、参、加、洞、着”等生字,会写“竹、牙、马、用、几”等生字。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脚印形状不同。

2、难点(1)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

(2)体会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作画的快乐心情。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2、观察法:观察图片、实物,了解动物脚印的形状。

3、讨论法: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学习过程1、预习任务(1)读课文 3 遍,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观察冬天的雪景,想一想雪地里会有什么。

2、课堂学习(1)导入①展示雪景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雪地里会有什么?②引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2)初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3)识字教学①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②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③开火车读生字。

(4)精读课文①学习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指导学生读出欢快的语气。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一群”的意思。

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一群”。

③学习第三、四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观察图片,说说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分别像什么。

仿照句子说一说:____画____。

④学习第五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思考:小画家们是怎么画画的?体会小动物们的神奇本领。

⑤学习第六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学生学习任务单

学生学习任务单

格式一:《圆弧连接》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准备:任务实施:1、课前预习任务2、课堂教学任务:活动一:活动二:任务评价:反思与探究修正与完善:巩固拓展:机电工程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班级第学习小组学科课题组长签名: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1、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为2、组内评价由各小组长负责考核填写,亦可由小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安排组内相关学生代表填写;3、组间评价由各小组长根据教师课堂对各组的评价如实填写。

课题: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课型:新授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对数运算性质的内容;2、学会运用对数运算性质的内容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过程:机电工程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班级第学习小组学科课题组长签名: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1、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为2、组内评价由各小组长负责考核填写,亦可由小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安排组内相关学生代表填写;3、组间评价由各小组长根据教师课堂对各组的评价如实填写。

格式三:《》学生学习任务单课前预习任务:课堂学习任务:任务一:(可以是步骤的形式,也可以分析某个案例、思考某个问题、回忆某个过程、分析某个规律等,写出任务的具体要求,填写相关知识内容,并可让学生写出你的问题是什么,或你的困惑是什么等等。

)任务二:写出你的问题:知识链接:可以提炼出相关的知识内容。

任务拓展:课后作业:机电工程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班级第学习小组学科课题组长签名: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1、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为2、组内评价由各小组长负责考核填写,亦可由小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安排组内相关学生代表填写;3、组间评价由各小组长根据教师课堂对各组的评价如实填写。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4、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山水田园景色,感受其宁静、优美的氛围。

(2)领会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归隐之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2)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细致分析,品味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

3、比较法将《山居秋暝》与王维的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独特之处。

4、想象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感受。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王维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初读《山居秋暝》,标注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3)诗歌解读①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关键词语,如“暝”“竹喧”“莲动”等。

②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松、竹、莲等,感受其特点和营造的氛围。

③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思考他为何在诗中描绘这样的景象,表达这样的情感。

(4)写作手法分析①分析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静态的明月和松树衬托动态的清泉流淌,使画面更加生动。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学习任务单》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学习任务单》

《桂林山水》课堂学习单
班级姓名总评:我一共得了☆
一、小练笔:☆☆☆☆☆☆☆☆☆☆
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以马兰花为题材,试着写一写马兰花的美。

参考资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运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三个结构相似的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用排比句描写景物,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细致入微地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二是由于排比句结构紧凑,语势强劲,所以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任务单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任务单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小女孩的形象,感受她的悲惨遭遇和内心的渴望。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烘托氛围的写作技巧。

4、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之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探讨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引发对社会现实中类似问题的思考,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小女孩的情感变化。

2、分析法仔细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讨论法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4、拓展阅读法阅读作者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以及同类主题的文学作品,加深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通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她的生活是怎样的?2、课堂学习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贫困儿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引出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安徒生的生平以及这篇童话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语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卖火柴的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

概括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经过和看到的幻象。

人物分析分析小女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她的可怜与无助。

探讨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和梦想。

写作手法探究研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烘托出的悲惨氛围。

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幻象与现实的对比,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主题探讨小组讨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任务单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任务单

《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4、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一写景名句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效果。

(2)体会“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征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手法。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对战争的厌倦、对家乡的思念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分析其语言、意象、意境等方面的特点。

3、探究法对于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李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边塞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诗歌解读①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传来凄凉的芦笛声,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②分析诗歌的意境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通过“沙似雪”“月如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下文征人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③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和征人的反应,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艺术特色分析①修辞手法“沙似雪”“月如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环境的寒冷和凄凉。

②以景抒情整首诗先写景,后抒情,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写,烘托出征人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模板word版本

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模板word版本
(2)情境模拟:(提示:教师设置好的情境,供学生课前找搭档合作完成,或自己完成;比如:学生可以跟爸爸妈妈或朋友,角色扮演,完成有趣的任务,适合语文课、英语课、历史课等);
6.学习方法
(1)预习方法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学习方法;
(2)预习方法记录:学生预习时实际上应用的学习方法;
7.问题记录:(提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
三、反思建议(预习后)
1、预习经验分享
(1)缺点不足:学生总结自身的不足;
(2)改进的建议:学生自我总结的改进建议;
(3老师的建议:由老师后续填写;
2、自我检测(提示:预习后的自我测评)
3、学习感悟
备注:这份学习任务单考虑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丰富全面,但是通用性不强,仅供老师们参考,从中选取几条适合本节课的内容,作为本节课的课前学习任务单。
2.知识框架整理(提示:旨在让学生自主掌握本节课的整体框架);
(1)公式定理整理(数学:找出几个定理间的关系;公式互相推导等);
(2)文章主旨、划分段落、每个段主旨(适合: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
(3)画出整体结构图、知识树、知识地图(适合所有学科);
3.预习笔记(提示:旨在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个具体把握;对重点或难点用笔划出);
1.栏目不够用可以自行扩展;
2.完成“任务单”设计之后,别忘了删除所有提示项;
3.预习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提示:应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对课前学习任务单做些调整。预习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扣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1)学习重点记录;
(2)学习难点记录;

《子集、全集、补集》 学习任务单

《子集、全集、补集》 学习任务单

《子集、全集、补集》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子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符号表示子集、全集、补集。

3、掌握求子集、补集的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子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子集、补集的性质及运算。

2、难点(1)理解补集的概念,准确求出给定集合的补集。

(2)运用子集、全集、补集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三、知识梳理1、子集定义:对于两个集合 A、B,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就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 B(或 B ⊇A)。

性质: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A ⊆ 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

2、全集定义: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记作 U。

3、补集定义:设 U 是全集,A 是 U 的一个子集,由 U 中不属于 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A 在全集 U 中的补集,记作∁UA。

性质:A ∪(∁UA) = UA ∩ (∁UA) =∅∁U(∁UA) = A四、例题讲解例 1:已知集合 A ={1, 2, 3},B ={1, 2, 3, 4, 5},判断集合 A 是不是集合 B 的子集。

解:因为集合 A 中的元素 1、2、3 都在集合 B 中,所以 A ⊆ B。

例 2:设全集 U ={1, 2, 3, 4, 5, 6},集合 A ={1, 3, 5},求∁UA。

解:∁UA ={2, 4, 6}例 3:已知全集 U = R,集合 A ={x |-1 < x < 3},求∁UA。

解:∁UA ={x |x ≤ -1 或x ≥ 3}五、课堂练习1、写出集合{1, 2}的所有子集。

2、设全集 U ={a, b, c, d, e},集合 A ={a, b},求∁UA。

3、已知全集 U = Z,集合 A ={x | x = 2k,k ∈ Z},求∁UA。

2020课前课堂任务单设计模板

2020课前课堂任务单设计模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堂学习任务单(以“四步法”为例)__宁夏中宁一中_学校_高二_年级_2_班级学生姓名:_张_一、目标与方法1.达成目标:(1)理解感应电动势概念,理解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能够由感应电动势定义方以及推导式求解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通过类比和实验探究,理解磁通量变化率。

在“电动势的大小”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验证、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分析水平。

(3)通过自身的探究和交流接感受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

在“电动势的大小”的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习方法:小组协作、探究式二、学习任务㈠自学检测(检测范围和难度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视频”相当)1、有一个50匝的线圈,假设穿过它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为0.5Wb/s,求感应电动势。

2、一个100匝的线圈,在0. 5s内穿过它的磁通量从0.01Wb增加到0.09Wb。

求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3、一个匝数为100、面积为10cm2的线圈垂直磁场放置,在0. 5s内穿过它的磁场从1T增加到9T。

求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㈡进阶作业(进阶设计须依据“达成目标”的相关内容和检测的“最近发展区”)案例:如下列图,有两根充足长、不计电阻,相距L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cd、ef与水平面成θ角固定放置,底端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在导轨平面内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斜向上。

现有一平行于ce,垂直于导轨,质量为m,电阻不计的金属杆ab,在沿导轨平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 作用下,从底端ce由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上运动,当ab杆速度达到稳定后,撤去拉力F,最后ab杆又沿轨道匀速回到ce端。

已知ab杆向上和向下运动的最大速度相等。

求:(1)ab杆最后回到ce端的速度大小(2)拉力F的大小㈢协作探究:磁铁分别进、出A、B两个圆环时的现象原因探究:磁铁分别进、出A、B两个圆环时的现象原因。

《枫桥夜泊》 学习任务单

《枫桥夜泊》 学习任务单

《枫桥夜泊》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枫桥夜泊》的学习,能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营造的宁静、孤寂的氛围,理解诗人内心的愁绪。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习诗歌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环境描写和“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仗。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探究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能够背诵和默写全诗熟练背诵《枫桥夜泊》,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5、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水平,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各个意象的含义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

(2)体会诗人的愁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在诗中的表现。

2、难点(1)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感受诗歌简洁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想象法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知人论世法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小组讨论法与同学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四、学习资源1、教材及相关注释仔细阅读教材中对《枫桥夜泊》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教学视频等,丰富对诗歌的认识。

3、图书馆资源借阅有关唐诗研究的书籍,获取更深入的诗歌分析。

五、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通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2)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简介和创作风格。

2、课堂学习(1)教师讲解老师详细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语言特点等。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任务单使用计划

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任务单使用计划

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任务单使用计划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任务单使用计划篇一我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

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进步,我制定了一套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技术素养。

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2、掌握有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

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评估与诊断。

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5、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四、具体措施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课堂学习任务单模板 (1)

课堂学习任务单模板 (1)
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全文,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思考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能够准确交流;读错字音似乎也算合理,毕竟“藉”是生字,应该指导学生认读。
2阶作业
/
运用合理丰富的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1、远远地看到建筑工地的塔吊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我想象到 。
2、听到窗外欢快的笑声,我想象到 。
使用情况描述:
课堂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设计依据
1.课题名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课 天窗
2.达成目标:
1.感悟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习作者想象手法的合理与丰富”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将“体会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它主要从:“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提供学习的要求和指导
3.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学习任务
/
1始检测
/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1.什么是天窗?
2.天窗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使用情况描述:
导入课题之后,教师出示该任务单,学生围绕任务单展开对课文的初读。交流反馈环节,学生基本能够将问题回答清楚,但是碰到“慰藉”一词的时候,有两名学生将“藉”字误读成了“jí”,使得教师两次停下来正音。
在学习第七小节之后,教师出示该任务单,引导学生发挥合理丰富的想象将句子写完整。学生们能够根据前半句的情境写出后半句想象的内容,写出诸如“远远地看到建筑工地的塔吊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我想象到建筑工人正埋头工作着,他们的脸上挂着汗水,挖土机也正来回不停地运送着泥土。”这样的句子。
引导学生实践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具体的语言练习,就语境的设置而言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实际功用而言的确收到了训练的效果。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归隐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理解诗歌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和典故的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欣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探究法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作者王维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调。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①逐句解读诗歌,解释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4)分析诗歌①探讨诗歌的意境,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②研究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动静结合。

(5)体会情感①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自然的喜爱,还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②联系王维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6)总结归纳①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②强调重点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3、课后巩固(1)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词语解释等。

(3)模仿《山居秋暝》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山水田园诗。

《海滨小城》 学习任务单

《海滨小城》 学习任务单

《海滨小城》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能仿照课文中的段落进行仿写。

2、难点(1)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课文时,对关键语句、优美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理解和记忆。

3、小组讨论法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4、仿写练习法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出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海滨小城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相关信息。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海滨小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精读课文①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海滨小城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每个地方景色的特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赏析。

③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4)写作方法探究①分析作者是如何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②体会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拓展延伸①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描述。

②进行仿写练习,如仿照课文写一写校园的景色。

(6)课堂总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强调学习重点。

3、课后巩固(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写一篇短文,介绍其景色特点。

《小岛》 学习任务单

《小岛》 学习任务单

《小岛》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守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体会将军和战士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深厚情谊。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小岛的环境恶劣以及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

(2)感悟守岛战士不畏艰难、坚守岗位的爱国精神。

2、难点(1)领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体会将军前后态度的转变以及转变的原因。

三、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法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小岛环境、战士生活以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海岛战士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海岛的图片或讲述关于海岛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精读课文①分析小岛的环境找出文中描写小岛环境的语句,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没法子,谁叫这儿离赤道近呢。

”②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关注文中对战士们生活条件的描写,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苦。

比如:“岛上蔬菜很难生长。

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土,很快就用完了。

”③感悟人物品质通过分析将军和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他们的品质。

将军:“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

随后,他舀起一勺汤。

” 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关心。

战士们:“大家不是把您看成首长,而是一个长辈。

【北京 名师课堂】《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任务单(第1课时)

【北京 名师课堂】《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任务单(第1课时)

《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学习任务二】
1、小试牛刀
观察这幅图片,你会想到什么?
2、请阅读这首诗,关于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你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初露头角——小小故事会
在之前联想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给老师和身边的伙伴们口头讲述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评价标准:
1、想象:(1)想象要合情合理,思路清晰。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情节发展出人意外,新颖有趣,大胆新奇则更好。

(3)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

2、表达:自然流畅,声情并茂则更好。

【学习任务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小检测,让学生明白这种手法的应用。
2.进阶作业
/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从一段话到一偏完整的文章更好的让学生有质的变化。
3.协作探究(探究主题首选来自真实情境中的探究主题,语文、英语学科也可以选自教材中有创作意义的情境,理、化、生学科还可以选择有探究意义的实验项目,或者“进阶作业”中普遍碰到困难的内容等,时间不少于10分钟)
课堂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设计意图
1.课题名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达成目标:
学会在写作时自主应用借物喻人这种方法。
明确目标
3.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等
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任务
/
1.课始检测
/
以《宋庆龄的故居》为例,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
在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念。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能可能从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来说,这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协作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呢?我从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如果学生对宋庆龄了解的不多,可将协作探究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从而更好的进行指导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这种手法,学会运用。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樟树和宋庆龄的关系,人们和樟树留念实际上是对宋庆龄的深深思念之情。
4.展示准备
小组完成合作探究后选一代表全班交流
通过班级交流学生分享所得。
三、困惑与建议
/
当我们运用这种写法写作文时,一定要抓住具体一物写出对它的感情从而通过对它的感情来寄托对所思念的人或家乡的深情。
/
备注:1.“课堂学习任务单”的使用对象为学生;2.栏目不够用可以自行扩展;3.完成设计之后,请删除所有提示项;4.课堂学习活动的项目可以加减,可以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