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
血液学名词解释
血液学名词解释: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 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 型,II 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 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 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血液学的实验操作方法
血液学的实验操作方法
1. 血样采集: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
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中,该仪器能够自动计算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3. 血红蛋白测定:使用血红蛋白分析仪来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以评估贫血程度。
4. 凝血时间测定:使用凝血时间仪器或试剂盒来测定血液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5. 血型鉴定:通过血型抗体试剂盒或其他方法来确定患者的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6. 血液化学分析:使用化学分析仪器来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等成分的含量。
7.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将血液样本制作成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辅助诊断。
8. 血液免疫学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法或免疫荧光法来检测血液中
的特定免疫球蛋白或肿瘤标志物的水平。
这些是常见的血液学实验操作方法,具体的实验操作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和仪器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实验操作前,需要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和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
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技术,涉及许多专业知识。
以下是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介绍。
1. 血液学血液学是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包括血液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学、血凝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
正常人的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生化分子组成,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血液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白血病、血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化学检验化学检验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人体液体、组织等进行分析,以获得有关人体功能、代谢、营养状态等信息的方法。
化学检验包括尿液分析、血液生化分析、白介素测定、酸碱平衡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3.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微生物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病和免疫性疾病,因此微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细菌鉴定、真菌培养及鉴定、病毒筛查等。
4. 免疫学免疫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对病原微生物和异己物质等的防御反应及其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机理等。
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如病毒感染抗体检测、血清学鉴定、免疫层析等。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各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其中DNA和RNA的合成、修饰、转录及转化都是常见的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PCR检测、DNA测序、蛋白质表达、基因检测等。
6. 图像学图像学是一种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医学图像的学科。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图像学技术获得病人的信息,如X光片、CT、MRI等。
通过图像学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生物化学是研究细胞和生物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代谢过程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于肝功、肾功、脂质代谢等常规生化指标检验。
也可以通过检测人体体液维生素、激素等物质来判断健康状况。
总之,医学检验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检验,医生可以获取患者的有关信息,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本文将介绍临床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血液学概述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有关疾病、功能障碍以及治疗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对血细胞、血浆及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对血液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临床血液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通过血液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 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它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通过血细胞计数可以获得患者血液细胞类型和数量的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出血等问题。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携带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患者贫血的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起着止血和凝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出血病变或凝血功能异常。
4.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炎症反应。
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常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器官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
三、临床应用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程度;在血液肿瘤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和严重程度。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液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
血液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液体组织,通过血液可以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起到供给和保护身体的作用。
血液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血液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防御,血小板主要起止血作用,血浆则包含各种生理活性物质。
血液在人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血液病是指一类由于血液系统涉及的各种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
血液病的发生机制复杂,病理变化多样,临床表现不一。
血液学研究通过对患者的血液细胞形态、数量、功能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不同类型的血液病进行分类和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血液病的治疗和预防:血液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外科手术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血液学研究通过对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进行分析,以及对治疗方案的优化和个体化,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接触毒素等,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四、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血液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揭示其发病途径和诱因,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二篇示例:血液学是研究血液的成分、功能和疾病的学科。
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携带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废物和二氧化碳,参与免疫反应,维持体温,以及调节酸碱平衡。
血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成分和功能: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在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中,我们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成、血型分类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
以下是试题内容及答案解析。
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答案: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无形成分,占整体血液的约55%,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中有哪些重要成分?答案:血浆包含水分、蛋白质、电解质、激素、营养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最主要的成分,常见的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二、血细胞的形成1. 血细胞的形成过程称为什么?答案:血细胞的形成过程称为造血,主要发生在骨髓内。
2. 红细胞的形成受到哪种激素的调节?答案:红细胞的形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调节。
3. 白细胞可分为哪两类?分别有什么功能?答案: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粒细胞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和清除细胞垃圾的功能,淋巴细胞则负责免疫应答。
三、血型分类1. 血型分类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答案:血型分类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来确定的。
2. 血液定型可根据哪两种抗原进行分类?答案:血液定型可根据A抗原和B抗原的存在与否进行分类。
若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则血型为A型;若有B抗原,则为B型;若两种都存在,则为AB型;若都不存在,则为O型。
四、常见的血液疾病1.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贫血疾病。
答案:常见的贫血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 什么是白血病?答案: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白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的恶性血液病。
答题解析到此结束。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主要涵盖了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成、血型分类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
希望通过这些题目的描述和答案解析,能够加深大家对血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血液学(共63张PPT)
血液学(共63张PPT)血液学(共63张PPT)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是内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对血液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血液学为了解和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通过63张PPT的形式,介绍血液学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血液的结构与功能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包含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机体内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供氧、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酸碱平衡、调节体温以及参与免疫和凝血等过程。
第二部分:血液疾病的分类与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一种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导致组织氧供不足。
根据贫血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学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类型。
诊断贫血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2. 血液恶性肿瘤血液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是由于造血系统细胞发生恶性克隆增生而引起的。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和分类。
3. 凝血障碍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和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诊断这些疾病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和遗传学检查等方法。
第三部分:血液学的治疗与研究进展1. 贫血的治疗根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输血以及治疗原发病等。
此外,近年来干细胞移植等新疗法也在贫血治疗中得到应用。
2. 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在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成为研究的热点。
3. 凝血障碍和出血性疾病的治疗针对凝血障碍和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包括输血、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
新型凝血因子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也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血液学检测指标
血液学检测指标人体的血液学检测指标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到身体的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免疫状态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贫血程度。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失血、慢性疾病等。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凝血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容易形成血栓。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代表机体有感染或炎症反应,而过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低下。
4. 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指标,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糖代谢情况。
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而过低则可能是胰岛素过量或胰岛功能异常。
5. 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脂代谢情况。
血脂过高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6.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运作的能力。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功能状态。
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了解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测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并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中国血液学发展史
中国血液学发展史
中国血液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血液学中心之一。
以下是中国血液学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1. 初步探索阶段(1910s-1949s)
中国血液学的初步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的医生开始研究血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血液学的奠基人严效先教授在1915年发表了《血液学》一书,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分类、制备和诊断等方面的知识。
2. 发展高潮阶段(1949s-1978s)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血液学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
当时,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医学研究项目,许多科学家和医生投身于血液学研究,推动了中国血液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血液实验室,培养自己的血液学家和研究人员,也开始生产和供应自己的血液。
3. 改革探索阶段(1978s-至今)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血液学开始逐渐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进行血液学领域的改革和探索。
例如,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位血液学研究机构,为中国血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知识点:
1. 血液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和抵抗感染,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是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荷尔蒙、抗体和凝血因子等。
2.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含有铁,能够结合氧气。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细胞碎片,它们可以聚集在血管受伤处形成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止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4. 血浆凝血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它们可以在血液凝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凝血功能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5.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6. 血型与配型: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如ABO血型和Rh血型。
匹配合适的血型对于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7. 血液病理学:血液病理学是研究血液病的学科,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等。
了解血液病的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8.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状态的常用方法,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
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病。
以上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对于了解和处理与血液相关的临床问题非常重要。
临床分析中的血液学指标及其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液学指标及其应用血液学指标是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参数,能够提供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疾病进展的评估。
本文将围绕血液学指标展开,探讨其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一、血液学指标的定义与分类血液学指标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检验和分析,得出的用于评估健康状态的数据。
常见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
在临床实践中,血液学指标通常被分为红细胞指标、白细胞指标和血小板指标三大类。
红细胞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用于评估贫血、红细胞增加或减少等情况。
白细胞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等,用于判断炎症反应或感染程度。
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能够提供血液凝结功能和出血风险的信息。
二、血液学指标的应用领域1. 疾病诊断与监测血液学指标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
例如,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的检测,可以对贫血病进行诊断和分类;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指标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炎症反应或感染程度;血小板计数与出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可用于评估出血风险等。
2. 用药效果评估血液学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和效果。
比如,对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血液学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对血液学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常规的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与特定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3. 预后评估与疾病监控血液学指标在预后评估和疾病监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某些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判断预后。
此外,在手术前后、化疗期间或放疗期间,血液学指标的监测也可以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帮助医生决策治疗方案和调整用药剂量。
三、血液学指标的常见异常及其意义1. 贫血指标异常贫血是指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状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绪论
三、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 而来,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 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 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物 学功能。
造血与造血的调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部 分,造血系统持续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以替 换那些衰老退变的细胞,以维持体内恒定的 血细胞数量,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 类血细胞的需要。多年来,关于血细胞起源 问题单元论及多元论争论不休。20世纪初, 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概念,当时对这种细胞认识 不甚清楚。直至1961年Till等用致死量放射 线照射实验小鼠,然后进行骨髓移植,成功 地在脾形成结节,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即这 类形成脾结节的原始细胞。
(二)红细胞的认识 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 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 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 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红 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 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 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 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 碱平衡有密切关系。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 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 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 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 病)、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 床各科疾病,如肝病、肾病、冠心病、糖 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 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 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 血液学异常。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一、引言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它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提供关于患者体内血细胞、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结果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实验操作技术;3. 熟悉血液学检验的常用仪器和试剂;4. 掌握血液学检验结果的解读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血液学检验的基础知识(1) 血液学检验的定义和分类(2) 血液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2. 血液学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技术(1) 血常规检验(2) 凝血功能检验(3) 血型与配型检验(4) 血清学检验(5) 骨髓学检验3. 血液学检验的常见仪器和试剂(1) 血细胞分析仪(2) 凝血分析仪(3) 免疫染色仪(4) 血清学试剂盒(5) 骨髓穿刺针4. 血液学检验结果的解读方法(1) 正常值范围的理解(2) 异常结果的分析(3) 结果的报告和记录5.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1)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保存(2) 实验步骤的规范操作(3) 实验室安全规范和操作注意事项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血液学检验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2. 实验操作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向学生展示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报告分析结合学生实验操作与结果报告,引导学生分析结果、解读结果并提出合理的临床诊断建议。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程度。
2. 结果解读评价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正确解读和临床意义的理解。
3. 综合考核包括实验报告撰写、理论知识笔试、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血液学检验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
2. 仪器设备:提供血细胞分析仪、凝血分析仪、免疫染色仪等仪器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mga血液学
mga血液学血液学是一门研究血液的学科,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各个组织和器官,还起着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稳态的重要作用。
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关性。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白细胞是身体的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碎片,主要起到止血作用。
血浆是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物质的液体部分。
在临床中,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例如,血细胞计数可以测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以评估一个人的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等病症。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测量血液中各种重要物质的浓度,如血糖、脂肪、肝功能和肾功能等,以评估一个人的代谢状态及相关疾病的发展情况。
除了临床应用,血液学在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血液学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学可以通过观察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病理变化,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白血病或其他血液恶性肿瘤。
而且,血液学还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此外,血液学还涉及到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例如,血液学可以对血液病的遗传基因进行分析,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
通过了解血液病的遗传基因,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
总的来说,血液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
它不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人类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层的原始间叶细胞。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外源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组织因子由各种途径进入血液,TF进入血液后并启动凝血。
血管内溶血: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获得性多见。
血涂片检验的重要性(两者关系):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急性失血的骨髓象相似,但血象有区别;2、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象中皆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前者骨髓中淋巴细胞稍增多,而后者骨髓中淋巴细胞却明细增多;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骨髓中的异性淋巴细胞少见,而血象中异型淋巴细胞常大于20%;4、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其骨髓中分别可见到特异性的骨髓瘤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但血象中甚少见到;
5、血象中细胞较骨髓中细胞成熟:血象中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因此白血病时血象中的白血病细胞较骨髓中成熟、轻易辨认,故结合血象可辅助诊断白血病细胞类型的判断。
G6PD缺陷症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1、临床分型:蚕豆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2、G6PD筛选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变形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中度异常测量G6PD活性降低,但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活性可接近正常,故应离心去除衰老红细胞再进行测定,并定期复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1、临床特点:除发热、感染、贫血、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为本病特点。
以皮肤黏膜最明显,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等,颅内出血最严重,为致死原因之一。
2、检查特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 30%(NEC),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
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起重要作用。
Moto cell(桑葚细胞、莫托细胞):形成地图样、葡萄状细胞。
这些小球体称为russell小体,为球蛋白聚集产物,少时称ressell小体,多时称moto cell。
通常为病例细胞,如MM。
骨髓活检适应证:1骨髓穿刺失败骨髓穿刺多次失败,临床怀疑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多毛细胞白血病、某些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硬化症等。
2.全血细胞减少; 血象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反复骨髓穿刺均为“血稀”或骨髓增生低下,病态造血,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低增生性白血病的患者。
3.特殊贫血; 某些贫血原因不明的发热、脾或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检查不能确诊者。
4.白血病治疗疗效的观察; 临床上有时骨髓涂片已达到完全缓解,但骨髓活检切片内仍可检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簇,因此,在白血病的缓解后化疗及长期无病生存期间,应定期作骨髓双标本取材。
倘若骨髓涂片未达复发标准,而切片内出现了异常原始细胞簇,提示已进入早期复发,应及时对症治疗
ALIP(幼稚细胞异常定位):原始\早幼粒细胞3~5个远离肾小梁聚集在一起,常见于MDS。
热点现象:同一成熟阶段的幼稚红细胞所组成的细胞岛,多见于MDS。
高铁血红蛋白:正常人Hb含耳夹铁离子,与氧结合为氧合Hb,当Hb中铁丧失一个电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时,称为高铁Hb。
失去运氧功能,且不稳定,易形成珠蛋白小体。
正常人搞铁Hb仅占Hb汗了1%。
HbF酸洗脱法检测原理:Hb F除抗碱能力强外,抗酸能力也较Hb A为强。
因此,将待检血涂片侵入PH3.3酸性缓冲液中于37摄氏度孵育一定时间后,只有含Hb F的红细胞不被洗脱,可被伊红染成红色,而含HBA的红细胞均被酸洗脱,不被伊红染色。
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出HBF的着色红细胞百分率。
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其血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而被破坏,导致持续性血管内溶血。
自身溶贫:免疫识别功能紊乱,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抗体为IgG 或C3,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累及粒细胞系,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90%以上患者白血病细胞中有恒定的、特征性的Ph染色体及其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钙离子。
这一凝血途径通常是由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其大小约为21~25个核苷酸,不能编码蛋白质,可以在转录后和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并对其进行微调的分钟。
造血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原,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集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
造血祖细胞(HPL):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造血定向干细胞。
再生障碍危象(AAH):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自限性,可逆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柴捆细胞:有的包质含短而粗的Auer小体,几条、十几条或几十条,可呈束状交叉排列,酷似柴捆样,故有人称之为柴捆细胞,可分粗颗粒型和细颗粒型。
骨髓检查注意事项:1、全面观察细胞形态,同事注意与周围细胞进行比较,2、可根据较成熟的细胞及细胞化学来判断原始细胞,3、实际观察中会遇到一些细胞介于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一般将它归入下一阶段,4、淋巴细胞、浆细胞不明时可考虑归入红细胞,5、分类不明的细胞应予以描述。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身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里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恢复其造血功能,称髓外造血。
有核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规律:1、胞体:圆形或类圆形,有的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可见瘤状突起。
2、胞质:颜色从深蓝色→蓝灰色→灰红色→淡红色→无颗粒。
3、胞核:圆形居中(晚幼红有脱壳现象)。
粒系从原始到成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规律:1、胞体: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2、胞质: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仅有特异性颗粒。
3、胞核:圆形→椭圆形→核一边扁平→肾型→杆状→分叶状。
单核系规律:1、胞体:常较大,可不规则或伪足状突起,2、胞质:量多,灰蓝色,可有空泡,粉尘样颗粒,3、胞核:打且常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核染色质比其他同周期细胞细致、疏松。
淋巴细胞系统特征:1、胞体:小,圆形或类圆形,2、胞质:少,呈蓝色或淡蓝色。
巨核系统特征:1、胞体:大、不规则,2、胞质:成熟巨核细胞胞质常较丰富,并且有大量细小颗粒等特点,3、胞核:常巨大,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核高度分叶且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