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液外渗预防护理
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于静脉输液外渗采取积极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输液外渗的原因1.1 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技术因素1.2.1 没有经验,对血管的解剖位置不清楚;1.2.2 没有定时巡视;1.2.3 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1.2.4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1.2.5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3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 疾病因素:1.4.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4.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4.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4.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儿童静脉穿刺难度比较高,特别是婴幼儿血管细小、静脉穿刺困难比较大,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是小儿常用的静脉置管技术,但是小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应不能及时感觉,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等情况,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对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药液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总结,以提高小儿的静脉留置输液效果。
关键词:小儿输液;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护理对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男童121例,女童79例,年龄在5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2.3±1.2)岁。
患儿家长同意接受病例调查,儿科疾病没有特异性。
1.2方法发现药液外渗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填写患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记录单,内容包括药液外渗的时间、部位、范围、所输注的药物、患儿血管状况、外渗原因及处理方法及最终的治疗效果等。
2结果所有患儿共输液413次,头皮静脉输液316次,四肢静脉输液97次。
出现药液外渗63次,其中因血管选择不当20(31.7%)例次,患儿哭闹、不配合牵拉引起21(33.3%)次,输注药物原因7(11.1%)例次,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15(23.8%)例次。
出现局部肿胀21例次,局部湿敷后痊愈,无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3讨论3.1小儿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原因分析(1)患儿自身因素患儿大多年龄较小,无法正常沟通,在陌生的医院环境看到医护人员便会紧张害怕而哭闹,不易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尤其是输液时候,本身小儿血管短且不直,充盈度差,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部分婴幼儿四肢血管细小、隐匿、不易观察,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且不易固定。
婴幼儿液体外渗处理课件
01
02
03
04
保持伤口清洁: 使用无菌纱布或
棉签清洁伤口
使用抗生素: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预防感染
3
液体外渗的预防 措施
正确选择输液部位
避免选择 静脉曲张、 皮肤破损、 感染等部 位
选择静脉 较粗、弹 性较好的 部位
避免选择 关节、骨 骼等部位
选择易于 观察和操 作的部位
01
02
03
04
规范操作
婴幼儿液体外渗处理 课件
演讲人
01 液体外渗的原因 02 液体外渗的处理方法 03 液体外渗的预防措施
04 液体外渗的护理要点
目录
1 液体外渗的原因
皮肤损伤
外力损伤:如 擦伤、划伤等
化学损伤:如 酸碱腐蚀、化 学物质刺激等
物理损伤:如 高温、低温、
紫外线等
生物损伤:如 细菌、病毒等
微生物感染
输液不当
瘙痒感
局部处理
01 02 03 04
01
清洁皮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 清洁皮肤,去除污垢和细菌
02
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 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涂抹药膏:涂抹抗生素软膏或 抗炎药膏,防止感染
04
包扎: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 防止感染和液体外渗
预防感染
避免接触细菌: 避免接触不干净
的物品和伤口
定期检查:定期 检查伤口,观察 是否有感染迹象
01
操作前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
02
操作时使用无 菌操作技术,液体, 避免感染
04
定期检查操作 设备,确保设 备完好无损
加强观察和护理
01
03
04
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更 换尿布,避免尿布过湿, 导致外渗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药液外渗却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液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管理两个方面,详细阐述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药液外渗的原因1.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导致血管壁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2.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3. 机械损伤,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等。
4.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导致凝血不正常。
5. 给药方法不当,如长期静脉给药者未选用留置针等。
二、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
当输注高浓度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分钟,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应对及处理
局部封闭的处理
用4½一5½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从事护理行业二十年的体会
目
录
1.外渗的概念及因素
外渗的概念
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外渗的因素
外渗外渗发生的常见对象 Nhomakorabea外渗的药物分类
门冬酰胺酶 博来霉素 阿糖胞苷 甲氨喋呤 氟尿嘧啶
更换输液位置
热敷
封闭疗法
中西药制剂
照射疗法
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一般处理: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应选择热湿敷。研究提示,在寒冷环境下,热湿(47℃)对甘露醇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效果良好。用50 %硫酸镁液浸过的纱布局部湿敷,纱布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2 h 更换1 次。将洗净的马铃薯切成3 mm~5 mm 薄片外敷于液体外渗处,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6 h 更换1 次。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外渗的预防措施
牢固树立安全与质量是核心的思想
如何避免外渗
3.外渗的判断与分析
输液外渗护理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皮 疹、呼吸困难等
输液外渗的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沟 通:与患者保
1 持良好的沟通, 了解他们的心 理状况和需求
鼓励患者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
3 参与治疗和护 理,增强他们 的信心和勇气
提供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
2 理支持,帮助 他们克服心理 障碍和恐惧
提醒患者注意输液部 位的皮肤状况,如有 异常及时报告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输 液器,避免操作不当 导致外渗
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紧张情绪
输液外渗的处理
停止输液
01
立即停止输液,防止进一步外渗
02
观察外渗情况,记录外渗范围和程度
03
评估患者病情,如有必要,及时通知医生
04
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冷敷、抬高患肢等,减轻外渗症状
局部处理
停止输液:立即停止输液, 防止进一步损伤
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 敷,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促 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 情,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包括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温度、 肿胀程度等变化
输液过程中未及时观察:输液过程中未及时观察 输液情况,可能导致外渗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药物刺激
01
药物刺激性:部分药物 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 能导致输液外渗
02
药物浓度:高浓度药 物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03
药物渗透压:渗透压较 高的药物可能导致输液 外渗
04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 敏反应可能导致输液外 渗
小儿氨基酸外渗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小儿氨基酸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不当,导致氨基酸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非血管通路,从而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现象。
为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2. 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
3. 降低小儿氨基酸外渗发生率。
三、预案内容1. 外渗识别(1)观察患儿注射部位,若发现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硬结、水疱等症状,应考虑为氨基酸外渗。
(2)询问患儿及家属,了解患儿是否有不适感,如疼痛、瘙痒等。
2. 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氨基酸输注,拔除针头,保留输液通路。
(2)用无菌棉签或棉球对局部进行清洁消毒。
(3)根据外渗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轻度外渗:采用局部冷敷,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b. 中度外渗:采用局部冷敷、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c. 重度外渗:采用局部冷敷、湿热敷、封闭疗法等,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局部症状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3. 预防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4)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外渗。
(5)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氨基酸外渗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四、应急预案演练1. 演练目的:检验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
2. 演练内容:模拟患儿氨基酸外渗场景,医护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3. 演练评估:根据演练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预案总结1. 本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2. 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3.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临床需求。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应对小儿氨基酸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液体外渗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流程
液体外渗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液体外渗的预防与处理策略液体外渗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静脉输液时,药物或液体溢出血管外,进入周围组织。
新生儿科输液外渗的具体预防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NICU)输液外渗的具体预防措施一.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1、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减少皮下探测血管的次数, 减少对血管的机刺激和损伤,力求一针见血。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 对于躁动的患儿实施适当的保护性约束。
3、操作者若两次穿刺不成功, 应寻求当班负责人或高年资护士帮助。
二.正确的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
1、有叶划的使用静脉,评估惠儿的病情,治疗及血管条件,选择最适当的血管通路装置。
2、选择粗直, 弹性好的血管, 避开关节、淋巴系统比较丰富的部位, 尽量不要选择头皮,足外踝等皮下脂肪薄的部位穿刺。
3、执行高渗药物医嘱时, 若没有中心静脉导管, 需与医生沟通, 病情允许尽量避免从外周静脉执行该医嘱。
若病情必须使用高渗药物,而患者没有中心静脉置管时,选用新穿刺的条件好的外周血管,每1~2小时更换一次注射部位,在输液卡上注明输液外渗高风险标识, 做好交班。
三.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
1、输液过程中, 如患儿出现烦吵及哭闹, 一定要立即检查注射部位。
2、输注特殊药物时, 如腐蚀性, 高渗性, 血管活性药物等时, 须每10~15分钟巡视注射部位一次。
3、避免输液肢端下垂, 正在输液的肢体尽量暴露在被服外, 便于观察, 同时注意保暖。
4、对于约束的患儿观察输液时要解开约束带,充分暴露穿刺点及其上方皮肤,约束带避免遮住输液部位。
约束带松紧以可插入一两指为宜,避免太紧阻断液体回流。
5、将手腕带系于输液肢端, 扫描手腕带时就近检查穿刺部位, 增加输液关注频率和程度。
6、使用高渗药物时选用压力超敏感的注射泵和输液泵,一旦有输液外渗先兆出现泵报警立即查看输液部位。
四.立即拔针。
1、输液完毕,关闭输液泵,除去胶布,快速拔针。
2、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
3、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输液时出现渗漏。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儿安全,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
2. 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减少液体外渗对患儿的伤害,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三、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发现液体外渗迹象(如局部红肿、疼痛、水疱等)时,立即停止输液。
(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处理措施(1)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2)局部抬高:将外渗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减轻局部压力。
(3)局部硫酸镁湿敷:用硫酸镁粉溶解于温水中,制成湿敷剂,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4)药物治疗: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3. 伤口护理(1)保持外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根据伤口情况,给予适当的伤口敷料。
4. 心理支持(1)安慰患儿,减轻其恐惧心理。
(2)告知家长液体外渗的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5. 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安全。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免重复穿刺。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四、预案实施1. 成立应急预案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2.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液体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对液体外渗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4. 定期评估预案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儿安全。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提高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及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及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时液体从静脉管外漏出,造成皮下水肿或渗出。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为了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我们在日常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输液管路:在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输液管路是否完好无损,管路连接处是否牢固,输液针头是否稳固。
特别是需要检查针头是否在静脉内,如果不在,需要重新插针。
2. 观察患者病情: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皮下水肿、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止输液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 维护输液部位: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更换输液部位,清洗皮肤并保持清洁干燥。
特别是对于长时间输液的患者,需要经常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局部皮肤受损。
4. 妥善保管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保持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输液外渗。
同时,输液袋需要妥善保管,避免袋体破裂或泄漏。
预防静脉输液外渗需要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多加注意,特别是在输液前和输液过程中需要认真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1 -。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药液外渗的部位,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液吸收。适用于药液外渗后48小时后。
药物处理
局部用药
涂抹抗炎、止痛、抗过敏的药物,如 扶他林、地塞米松等,以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可能需要口服 相应的拮抗剂或解毒剂,以减轻药液 外渗的危害。
外科处理
记录外渗的时间、药液种类、用量等 信息。
05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定期开展药液外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 对药液外渗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建立药液外渗案例分享和讨论机制,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 经验交流和学习。
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
制定药液外渗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 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及时、规 范地处理药液外渗事件。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液性质选择冷敷或热敷,以促 进药液吸收和消散。
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告知家长药液外渗的 危害和预防措施。
提醒家长注意输液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如 避免过度活动和摩擦 等。
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 发现药液外渗,以及 如何正确处理。
药液外渗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外渗部位的颜色、肿胀、疼痛等 症状。
对外渗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 法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药液外渗的概述 • 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液外渗的处置方法 • 药液外渗的护理与观察 •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01
药液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药液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 皮下组织或血管外的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是指液体药物或输液液体从输液装置、输液管路或患者静脉注射点外泄的情况。
造成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输液装置故障:输液器、输液管路、针头等输液装置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导致液体泄漏。
2. 静脉注射点插管不当:插管插入不深或插入时损伤血管壁,使液体渗出。
3. 静脉注射点血管壁损伤:注射时针头移位或移动,损伤血管内壁,造成液体外渗。
4. 静脉压力异常:静脉压力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液体不正常流动或外渗。
为了预防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液:操作人员应掌握正确的输液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装置的连接牢固,输液管路无损坏。
2. 注意静脉注射点的选择和插管技术:选择适当的注射点,插管时要准确把握插入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血管壁。
3. 定期观察输液情况: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控制静脉压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合适的输液速度和压力,避免静脉压力异常。
5. 加强培训和质控措施: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输液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建立质控机制,及时纠正问题。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引言新生儿液体外渗是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感染等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新生儿输液的安全性,本文将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1. 自身因素新生儿表皮组织薄弱,血管细,弹性差,脆性大,加之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发生外渗率较高。
2.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儿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3. 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
4. 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入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长。
5. 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大的影响。
6. 感染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生感染。
三、新生儿液体外渗的整改措施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首选头皮静脉,其次为四肢静脉。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减少因患儿活动导致的针头移位。
2. 固定牢靠使用合适的敷料和胶布,确保穿刺部位固定牢靠。
定期检查敷料和胶布的完整性,及时更换。
3. 合理使用血管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
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减少血管损伤。
4. 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儿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
避免输注速度过快、过长,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5. 严格药物管理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对血管和皮肤有腐蚀性的药物。
控制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6. 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穿刺部位的消毒工作。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7.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总结新生儿液体外渗是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包括新生儿自身因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血管使用不合理、药物因素和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输液所致药物渗漏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护理对策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方法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与防治措施,对50例患儿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输液所致药物渗漏的发生、减少后遗症。
结果除2例因未及时治疗局部组织坏死遗留瘢痕外,其余49例痊愈。
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渗漏对患儿的损害,小儿静脉输液所致药物渗漏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是小儿经脉输液过程中较常发生的现象之一,多发生于制动性差的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将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且治愈时间较长,这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具有不小的不良影响。
小儿自制力差,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不能按需要制动,且婴幼儿血管腔细小、管壁薄,静脉输液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为头皮、手或足背部的静脉。
患病时血流缓慢,以及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的输注等因素致药液外渗至皮下,易引起局部组织水肿、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医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23225次,发生药物外渗1870例次,其中导致一定后果者8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7岁。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为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药物外渗的48 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
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药物外渗或疑似外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给药。
1.2.2 热敷
操作方法:把毛巾在热水中(温度在35℃~49℃之间,以避免烫伤)浸湿,拧干后敷于外渗部位在热毛巾外面包裹透明敷贴,再盖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避开针眼。
一般每5 min更换一次毛巾,最好用两条毛巾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时间15~20 min,敷3~5次/d。
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生理盐水等。
儿科处理液体外渗一般采取的是湿热敷,但如果高渗液如钙剂外渗已超过48 h,则不可热敷。
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热敷使温度升高,耗氧增加,代谢加快,会加速组织坏死。
1.2.3 药物处理
生理盐水、6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硫酸镁和酒精本身就是高渗液体,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酒精的,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如果用于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
1.2.4 应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硝酸甘油、可以用酚
妥拉明、地塞米松湿敷等。
1.2.5 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其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止痛、抗炎、生理化再生修复肌肤、促进愈合、减少损伤等作用,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疼痛及创面修复有一定的疗效。
方法:外渗局部用无醇碘伏消毒,自然晾干后,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抹于外渗部位皮肤约1 mm厚,一日2~3次。
1.2.6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处理水疱小末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碘伏外涂、外敷 [1]。
1.2.7 外科处理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进行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2 结果
除2例因未及时治疗局部组织坏死遗留瘢痕外,其余49例痊愈。
3 讨论
护理人员应在熟悉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以减少和防止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
而对于已发生的药物外渗,要针对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护理对策,将药物外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但若发生在关节处、外渗范围大、药物刺激大,易导致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给患儿造
成较大身心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预防和处理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参静脉输液外渗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易引发医疗纠纷,必须高度重视。
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做好静脉输液的每个环节,安全有效地为患者输液治疗,确保护理质量。
要以“预防为主,及时补救为辅”为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 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航空航天一医药,2009, 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