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内容简介:《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习题答案: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里胥(xū)咫尺(zhǐ)跬步(guǐ)掇置(duō)B. 向隅(yǔ)厚赉(lài)科敛(liǎn)万椽(yuán)C. 惭怍(zuî)裘马(qiú)蹄躈(qiào)蹑迹(niâ)D. 竦立(sù)觇视(zhān)俨然(yǎn)鬣毛(liâ)2.下列划线词的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猾黠(xiã狡诈)迂讷(nà不善于说话)裨益(bì好处)不啻(chì止)B. 掭以尖草(tiàn撩拨)俾入邑庠(bǐ使,xiáng学校)靡计不施(mǐ无)薄产累尽(lâi受累)C. 癞头蟆(mï蛤蟆)迄无济(qì至今)成益愕(â愤怒)遽(jù急忙)扑之D. 冀有万一之得(jì希望)成妻具资诣问(zhǐ到……去)操童子业,久不售(考取)唇吻翕辟(xīpì一张一合)3. 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乃强起扶杖(qiáng)②填塞门户(sâ)③日与子弟角(juã)④驯养一虫(xùn)⑤抢呼欲绝(qiāng)⑥少间,帘内掷一纸出(jiàn)⑦伸颈摆扑(jìng)⑧油利挞(tà)⑨诏赐抚臣名马衣缎(zhào)⑩恩荫(y ìn)A. ①⑤⑧⑩B. ②④⑥⑨C. ③⑥⑦⑩D. ②⑤⑧⑨4. 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然睹促织②成然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俨然类画⑤一癞头蟆猝然跃去⑥芙蕖则不然⑦公劳之曰:“若翁廉,吾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⑧然后得一夕安寝A. ①②④B. ③④⑥C. ③⑥⑧D. ⑤⑥⑦5. 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辄倾数家之产一鸣辄跃去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动辄得咎B. 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C. 近抚之,气息然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一癞头蟆猝然跃去儿渺然不知所往D.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折过墙隅,迷其所在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负隅顽抗6.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试使斗而才②成然之③辄倾数家之产④成以其小,劣之⑤而高其直⑥益奇之⑦昂其直,居为奇货A. ①/②③④⑥/⑤⑦B. ①/②④⑥/③⑤⑦C. ①⑥/②④/③⑤⑦D. ①⑥/②④⑤/③⑦7. 选出与下列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A.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D. 古之人不余欺也8.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闻妻言,如被冰雪昂其直,居为奇货B.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掩口胡卢而笑C.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虫跃去尺有咫D.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9.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成名原是“操童子业,久不售”,进献促织后,因祸得福,县宰“嘱学使俾人邑庠”,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始终围绕着人们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
优秀课件 《聊斋志异》

有起有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 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 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 曲中有奇。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 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 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 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 有道德训诫意义。如《种梨》《画皮》《崂山 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除此之 外,本书中所书故事提醒人们要弃恶从善,讽 贪刺虐,善待众生,诚信待人。
《聊斋志异》中为什么女鬼多于男鬼?
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的性格 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 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 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女鬼有这 样的性格特征,是女性对男性社会抗争的结 果。
中国文学—— 《聊斋志异》
执教者:杨碧玉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 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 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叶生》
写书生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可是 “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每次都考不中。幸 而还有个做官的好友推荐,但仍是考不中。而 这位好友,又要到别处为官,想带他去,一边 教自己的孩子,一边让叶生再考,但叶生此时 却生病了,难以随行。眼看良机靠山皆要消失, 就焦虑而死,可是魂灵却和这位好友一齐走了, 好友也不知是魂灵。又是几年,好友儿子在良
总结: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 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完成,前后历时四十余 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精力,包含 了他对黑暗社会的全部认识和体会,《聊斋 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 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 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 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在文学史上,它是中国文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公孙九娘》反映清初镇压起义军的惨烈,“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
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
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
以故伏刑东鬼,多葬南郊。
”,堪为史笔。
同乡好友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诗)。
”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所谓“数奇其才,谓非寻常流辈所及也。
”[1],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
乾隆年间,余集在整理《聊斋志异》刊刻写序,指出这部作品在“恍惚幻妄,光怪陆离”之中“托志幽遐”,有“微旨所存”。
《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
冯镇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评点《聊斋》,并称“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2]。
∙卷一〈考城隍〉〈耳中人〉〈尸变〉〈喷水〉〈瞳人语〉〈画壁〉〈山魈〉〈咬鬼〉〈捉狐〉〈荞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种梨〉〈劳山道士〉〈长清僧〉〈蛇人〉〈斫蟒〉〈犬奸〉〈雹神〉〈狐嫁女〉〈娇娜〉〈僧孽〉〈妖术〉〈野狗〉〈三生〉〈狐入瓶〉〈鬼哭〉〈真定女〉〈焦螟〉〈叶生〉〈四十千〉〈成仙〉〈新郎〉〈灵官〉〈王兰〉〈鹰虎神〉〈王成〉〈青凤〉〈画皮〉〈贾儿〉〈蛇癖〉∙卷二〈金世成〉〈董生〉〈石〉〈庙鬼〉〈陆判〉〈婴宁〉〈聂小倩〉〈义鼠〉〈地震〉〈海公子〉〈丁前溪〉〈海大鱼〉〈张老相公〉〈水莽草〉〈造畜〉〈凤阳士人〉〈耿十八〉〈珠儿〉〈小官人〉〈胡四姐〉〈祝翁〉〈猎婆龙〉〈某公〉〈快刀〉〈侠女〉〈酒友〉〈莲香〉〈阿宝〉〈九山王〉〈遵化署狐〉〈张诚〉〈汾州狐〉〈巧娘〉〈吴令〉〈口技〉〈狐联〉〈潍水狐〉〈红玉〉〈龙〉〈林四娘〉∙卷三〈江中〉〈鲁公女〉〈道士〉〈胡氏〉〈戏术〉〈丐僧〉〈伏狐〉〈蛰龙〉〈苏仙〉〈李伯言〉〈黄九郎〉〈金陵女子〉〈汤公〉〈阎罗〉〈连琐〉〈单道士〉〈白于玉〉〈夜叉国〉〈小髻〉〈西僧〉〈老饕〉〈连城〉〈霍生〉〈汪士秀〉〈商三官〉〈于江〉〈小二〉〈庚娘〉〈宫梦弼〉〈鸲鹆〉〈刘海石〉〈谕鬼〉〈泥鬼〉〈梦别〉〈犬灯〉〈番僧〉〈狐妾〉〈雷曹〉〈赌符〉〈阿霞〉〈李司鉴〉〈五朗大夫〉〈毛狐〉〈翩翩〉〈黑兽〉∙卷四〈余德〉〈杨千总〉〈瓜异〉〈青梅〉〈罗刹海市〉〈田七郎〉〈产龙〉〈保住〉〈公孙九娘〉〈促织〉〈柳秀才〉〈水灾〉〈诸城某甲〉〈库官〉〈酆都御史〉〈龙无目〉〈狐谐〉〈雨钱〉〈妾杖击贼〉〈秀才驱怪〉〈姊妹易嫁〉〈续黄粱〉〈龙取水〉〈小猎犬〉〈棋鬼〉〈辛十四娘〉〈白莲教〉〈双灯〉〈捉鬼射狐〉〈蹇偿债〉〈头滚〉〈鬼作筵〉〈胡四相公〉〈念秧〉〈蛙曲〉〈鼠戏〉〈泥书生〉〈土地夫人〉〈寒月芙蕖〉〈酒狂〉∙卷五〈阳武侯〉〈赵城虎〉〈螳螂捕蛇〉〈武技〉〈小人〉〈秦生〉〈鸦头〉〈酒虫〉〈木雕美人〉〈封三娘〉〈狐梦〉〈布客〉〈农人〉〈章阿端〉〈稞秭媪〉〈金永年〉〈花姑子〉〈武孝廉〉〈西湖主〉〈孝子〉〈狮子〉〈阎王〉〈土偶〉〈长治女子〉〈义犬〉〈鄱阳神〉〈伍秋月〉〈莲花公主〉〈绿衣女〉〈黎氏〉〈荷花三娘子〉〈骂鸭〉〈柳氏子〉〈上仙〉〈侯静山〉〈钱流〉〈郭生〉〈金生色〉〈彭海秋〉〈堪舆〉〈窦氏〉〈梁彦〉〈龙肉〉∙卷六〈潞令〉〈马介甫〉〈魁星〉〈厍将军〉〈绛妃〉〈河间生〉〈云翠仙〉〈跳神〉〈铁布衫法〉〈大力将军〉〈白莲教〉〈颜氏〉〈杜翁〉〈小谢〉〈缢鬼〉〈吴门画工〉〈林氏〉〈胡大姑〉〈细侯〉〈狼〉〈美人首〉〈刘亮采〉〈蕙芳〉〈山神〉〈萧七〉〈乱离〉〈豢蛇〉〈雷公〉〈菱角〉〈饿鬼〉〈考弊司〉〈阎罗〉〈大人〉〈向杲〉〈董公子〉〈周三〉〈鸽异〉〈聂政〉〈冷生〉〈狐惩淫〉〈山市〉〈江城〉〈孙生〉〈八大王〉〈戏缢〉∙卷七〈罗祖〉〈刘姓〉〈邵九娘〉〈巩仙〉〈二商〉〈沂水秀才〉〈梅女〉〈郭秀才〉〈死僧〉〈阿英〉〈橘树〉〈赤字〉〈牛成章〉〈青娥〉〈镜听〉〈牛〉〈金姑夫〉〈梓潼令〉〈鬼津〉〈仙人岛〉〈阎罗薨〉〈颠道人〉〈胡四娘〉〈僧术〉〈禄数〉〈柳生〉〈冤狱〉〈鬼令〉〈甄后〉〈宦娘〉〈阿绣〉〈杨疤眼〉〈小翠〉〈金和尚〉〈龙戏蛛〉〈商妇〉〈阎罗宴〉〈役鬼〉〈细柳〉∙卷八〈画马〉〈局诈〉〈放蝶〉〈男生子〉〈钟生〉〈鬼妻〉〈黄将军〉〈三朝元老〉〈医术〉〈藏虱〉〈梦狼〉〈夜明〉〈夏雪〉〈化男〉〈禽侠〉〈鸿〉〈象〉〈负尸〉〈紫花和尚〉〈周克昌〉〈嫦娥〉〈鞠乐如〉〈褚生〉〈盗户〉〈某乙〉〈霍女〉〈司文郎〉〈丑狐〉〈吕无病〉〈钱卜巫〉〈姚安〉〈采薇翁〉〈崔猛〉〈诗谳〉〈鹿衔草〉〈小棺〉〈邢子仪〉〈李生〉〈陆押官〉〈蒋太史〉〈邵士梅〉〈顾生〉〈陈锡九〉∙卷九〈邵临淄〉〈于去恶〉〈狂生〉〈俗〉〈凤仙〉〈佟客〉〈辽阳军〉〈张贡士〉〈爱奴〉〈单父宰〉〈孙必振〉〈邑人〉〈元宝〉〈研石〉〈武夷〉〈大鼠〉〈张不量〉〈牧竖〉〈富翁〉〈王司马〉〈岳神〉〈小梅〉〈药僧〉〈于中丞〉〈皂隶〉〈绩女〉〈红毛毡〉〈抽肠〉〈张鸿渐〉〈太医〉〈牛飞〉〈王子安〉〈刁姓〉〈农妇〉〈金陵乙〉〈郭安〉〈折狱〉〈义犬〉〈杨大洪〉〈查牙山洞〉〈安期岛〉〈沅俗〉〈云萝公主〉〈鸟语〉〈天宫〉〈乔女〉〈蛤此名寄生〉〈刘夫人〉〈陵县狐〉∙卷十〈王货郎〉〈疲龙〉〈真生〉〈布商〉〈彭二挣〉〈何仙〉〈牛同人〉〈神女〉〈湘裙〉〈三生〉〈长亭〉〈席方平〉〈素秋〉〈贾奉雉〉〈胭脂〉〈阿纤〉〈瑞云〉〈仇大娘〉〈曹操冢〉〈龙飞相公〉〈珊瑚〉〈五通〉〈申氏〉〈恒娘〉〈葛巾〉∙卷十一〈冯木匠〉〈黄英〉〈书痴〉〈齐天大圣〉〈青蛙神〉〈任秀〉〈晚霞〉〈白秋练〉〈王者〉〈某甲〉〈衢州三怪〉〈拆楼人〉〈大蝎〉〈陈云牺〉〈司札吏〉〈蚰蜓〉〈司训〉〈黑鬼〉〈织成〉〈竹青〉〈段氏〉〈狐女〉〈张氏妇〉〈于子游〉〈男妾〉〈汪可受〉〈牛犊〉〈王大〉〈乐仲〉〈香玉〉〈三仙〉〈鬼隶〉〈王十〉〈大男〉〈外国人〉〈韦公子〉〈石清虚〉〈曾友于〉〈嘉平公子〉∙卷十二〈二班〉〈车夫〉〈乩仙〉〈苗生〉〈蝎客〉〈杜小雷〉〈毛大福〉〈雹神〉〈李八缸〉〈老龙船户〉〈青城妇〉〈鸟〉〈古瓶〉〈元少先生〉〈薛慰娘〉〈田子成〉〈王桂庵〉〈寄生附〉〈周生〉〈褚遂良〉〈刘全〉〈土化兔〉〈鸟使〉〈姬生〉〈果报〉〈公孙夏〉〈韩方〉〈纫针〉〈桓侯〉〈粉蝶〉〈李檀斯〉〈锦瑟〉〈太原狱〉〈新郑讼〉〈李象先〉〈房文淑〉〈秦桧〉〈浙东生〉〈博兴女〉〈一员官〉〈丐汕〉〈人妖〉〈蛰蛇〉〈晋人〉〈龙〉〈爱才〉。
第四章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阅》在写法上,摹仿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 文字古拙简练,不事夸张修饰。有时也“随意装 点”、“摹绘如生”;有些篇章也雍容淡雅,情 趣盎然。鲁迅说它“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 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
二、白话短篇
徐震《珍珠舶》、《美人书》
石天基《雨花香》 徐述夔《五色石》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 唐传奇笔法: • 情节结构从六朝志怪“粗陈梗概”、单调简 略发展为故事曲折、首尾完整; • 语言文字从六朝志怪的简约古朴、质木乏味 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 • 表现手法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如实”记 述发展为“尽设幻语”、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
1.借阴间影射阳世:《席方平》
2.借历史针砭现实: 《促织》
3.借梦境揭露官场黑暗: 《梦狼》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3.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 4.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
喜剧故事《婴宁》,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 世俗婚姻的不满。 悲剧故事《晚霞》,既歌颂坚贞爱情,又讥 刺邪恶势力。
2.崭新的爱情观
①鼓吹“真心”“至情”
《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香玉》黄生与牡丹精香玉生死相爱。 ②宣扬“知己之爱” 《连城》连城与乔生结为“知己”,生死相爱。 《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不重财势; 贺生钟情,忠于“知己” 。
• 一、文体特色:亦虚亦实,有长有短
• “《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 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 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整理版)

也就格外有力。聊斋故事480篇,有70篇左右 是描写科场失意。
❖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 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 34、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 《叶生》、《于去恶》、《三生》
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幽冥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 场黑暗的生动演绎。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2、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 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
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
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
异史氏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松龄之墓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松龄之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家庄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家庄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松龄故居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蒲松龄故居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写鬼怪故事,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六分。
2、蒲松龄的思想
❖ 思想感情很复杂,造成《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
不一。 ❖ 其一,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大半生困于场屋
;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 其生活内容就是读书、教书、著书,可谓一位 标准的穷书生。
❖ 特殊的身世地位,使他一生徘徊于两种社会之间。
这将近五百篇作品,体裁并不一致。一部分篇幅短小,记述简要,还 是笔记小说的体制。小部分描写作者亲身见闻的作品,则具有素描、特写 的性质。大部分作品则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3、4期康熙年间本1、蒲松龄手稿本,残存半部8册,即第1、4、5、10卷的全卷,和第2、11卷的前一部分,第3、9卷的后一部分。
237篇,其中31篇为他人代抄,其余206篇为蒲氏手抄,1950年冬在辽宁省西丰县发现,藏辽宁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9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曾影印。
2、康熙抄本,今残存4整册又2残册,250篇,第1、3册与手稿本重复,当源出手稿本系统,藏山东博物馆(详细情况见任笃行《一函不同寻常的聊斋志异旧钞》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
雍正年间本1、雍正元年(1723)殿春亭本,朱缃之子殿春亭主人据手稿本抄录,亡佚。
2、异史本,题名《异史》,18卷,484篇,其中14篇为铸雪斋抄本有目无文者,抄于雍正年间,近殿春亭本。
3、赵执信藏本,残存1卷。
乾隆年间本1、乾隆黄炎熙抄本,12卷(缺2、12卷)262篇,其中3篇未见它本,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乾隆16年(1751)铸雪斋抄本,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
12卷488篇(有14篇有目无文),文字、顺序基本同稿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70年中华书局、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
2、乾隆31年(1766年)赵起杲青柯亭刊本,16卷,425篇,16册,此本为最早刊本,也是后来许多刊本、评注本的祖本。
此本于乾隆50年杭州陈氏和乾隆60年重刊两个重刊本。
山东省图书馆藏。
3、乾隆32年(1767)王刻本,王金范选刻《聊斋志异摘抄》,18卷,265篇,篇间有王氏评语。
浙江省图书馆藏。
4、乾隆32年(1767)福建建安李时宪翻刻青柯亭本,孙楷第、伦敦博物院藏。
5、二十四卷抄本,约抄于乾隆32年前后,24卷,474篇,1962年发现于淄博周村。
篇目、文字与铸雪斋本均有不同。
1980年齐鲁书社影印出版。
6、乾隆50年(1785)杭州陈氏重刊青柯亭本,有改动,433篇。
《聊斋志异》原文

《聊斋志异》原文《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
卷一·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
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爷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
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
寤而松生,果符墨志。
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聊斋志异》内容分类

聊斋志异》内容分类发布时间:2010-7-30 14:06:54 被阅览数:74 次来源:百度百科文字〖大中小〗)《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版本一览

《聊斋志异》版本一览第一辑稿本抄本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历时四十馀年。
由于无力刊行,稿本藏于家。
早在他陆续写作之际,即有抄本传出,他逝世后,远近慕名借抄者更多,是书遂以传抄形式走向四方。
近世先后发现者,除蒲松龄自订手稿本外,刻本出现以前之早期抄本凡六种。
一、聊斋志异手稿本蒲松龄自订稿本。
原系蒲氏迁至辽宁西丰之后裔蒲文珊旧藏。
稿中字迹与蒲氏其他遗墨相同,确为手稿,仅有7篇字迹各别,殆其子孙代抄者。
全稿原装八册,除一册首有高珩、唐梦赉二序,并“聊斋自志”,正文首页书“聊斋志异一卷”,显为第一册,其馀各册均无卷次,表明蒲氏生前未厘定卷次。
八册共收文237篇,其中《猪婆龙》篇重出,《木雕美人》篇有目无文,《牛同人》残缺。
汇总诸抄本、刻本,《聊斋志异》共494篇,约为此稿篇数之倍,是为原稿之半部。
其中一些篇之篇名、文字有所涂改,《狐谐》、《续黄梁》涂改特重。
此系作者手稿,又有涂改的情况,对整理和研究这部文学名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原书现藏辽宁省图书馆。
影印本有:《选印聊斋志异原稿》,满州银行袁金铠编,1933年用珂罗版影印手稿24篇,后附史锡华撰“校勘记”。
《聊斋志异》,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照手稿本影印,分装四册,册次参照铸雪斋抄本总目和青柯亭刻本目录编排,后附一册补印手稿本所残缺之文字。
《聊斋志异》,香港南天书业1969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影印。
《聊斋志异手稿本》,台北世界书局1972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影印。
二、康熙抄本直接据手稿本过录本。
其抄写格式、行款与手稿本基本一致,若干字体亦照手稿本抄写。
现存四册,另两小册。
以《考城隍》为首篇的一册,一如手稿本首册,首页标明“聊斋志异一卷”,篇目仅少《海大鱼》一篇,且事出有因,手稿本此篇有勾删符号。
以《王者》为首篇的一册,首页首行写明“聊斋志异卷二”,卷尾有张笃庆、王士?G题辞,“”字不避讳,而没有一般抄本、刻本所有之朱缃题辞,是则为康熙年间抄本。
此抄本大小六册,共收文260篇。
蒲松龄《聊斋志异》

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志异》1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少林出也。
聊斋志异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聊斋志异作品简介,⼀起来看看吧。
聊斋志异作品简介 同类相应、同⽓相求是⼀种古⽼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感应,实现⽣命层⾯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相求为契机⽽发⽣、延展的。
《聊斋志异》是⼀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短篇⼩说集。
多数⼩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活的⼟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活的时代的社会⽭盾和⼈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悲矣!”在这部⼩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活中产⽣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应该深⼊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存在⽭盾,因⽽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较复杂。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了现实⽣活的⽭盾,反映了⼈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类,是反映社会⿊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民罪⾏的作品,如《促织》、《红⽟》、《梦狼》、《梅⼥》、《续黄粱》、《窦⽒》等; 第⼆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纯真的爱情和争取⾃由幸福⽽⽃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郎》、《王⼦安》、《三⽣》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民反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要诚实、乐于助⼈、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劳⼭道⼠》、《瞳⼈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

六、《聊斋志异》1.简介《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在文学史上,它是中国文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该书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
冯镇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评点《聊斋》,并称“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2.蒲松龄(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6月5日-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从20岁起开始收集素材,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辞别毕家石隐园绰然堂,其间教学近40年,直到71岁以老归家。
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颇不得意。
蒲松龄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思想内容《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1)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
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
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
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
聊斋志异(2019年12月整理)

《聊斋志异》
松
龄
简 •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 介 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
(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 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 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 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 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 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 说文 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 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 集》、 《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结
构
层
• 全文共14句,可分4次个小层次。
• 第一层(第1、2句),写“山市”是英山 八景之一,而且几年不能见到一次。
• 第二层(第3句至第5句),写孙公子与友 人在酒楼吃酒时见到了“山市”。
• 第三层(第6句至第13句),写“山市”中 的“城廓”和“危楼”的形象及变化过程。
• 第四层(第14句)写“山市”又名“鬼 市”。
作
特
以情色衬景
• 作者描绘山市蜃景的变化采用以情衬景的 手法,文章通过孙禹年及朋友的眼睛,忽 见奂山山峰上隐现出高耸的“孤塔”“相 顾惊疑”,这种强烈的惊奇情绪,既是对 离奇的山市初景的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 情感媒介,作者将变幻莫测的山市奇景在 人们惊奇迷惑的情绪波动中层层铺写,使 景物的变换与人们的感受自然融合,相辅 相成。
写 作 特 悬念色起笔
• 作者开门见山,概括介绍“奂山山市,邑 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巧 设悬念,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写 作 特 层次色清晰
• 文章写山市蜃景的变化以时间为序,恰当 地使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忽、无何、 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把山市的变 化写得极有层次。写蒲 松 龄 Nhomakorabea主
聊斋志异

开端(1): 谷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2): 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 (3-4): 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潮 (5): 结局 (6): 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主人公
友情
香玉 黄生
绛雪
人物形象
女笑曰:“君汹汹似强寇, 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 士,无妨相见。” 香玉:热情开朗,快人快 语,爽直率真!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 》,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在 文学史上,它是中国文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 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 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该书完成于清康熙 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 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 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冯镇峦于嘉庆二十三 年(1818年)评点《聊斋》,并称“当代小 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吴承恩
罗贯中
蒲松龄
施耐庵
吴承恩
罗贯中
吴承恩
蒲松龄
吴承恩
施耐庵
罗贯中
蒲松龄
罗贯中
施耐庵
蒲松龄
施耐庵
吴承恩
罗贯中
蒲松龄
吴承恩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蒲松龄
施耐庵
罗贯中
蒲松龄
施耐庵
吴承恩
罗贯中
蒲松龄
施耐庵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 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 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书香家庭,但功 名不显。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 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 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 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 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 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 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 的腐败、 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 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 使他得以广泛涉猎。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 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援例成 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 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 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 斋志异》。
《聊斋志异》

第一章《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一、蒲松龄长期仕途失意,生活贫困,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故能接触到某些社会下层的百姓和统治阶级中的下层人物,对社会黑暗现实有所认识。
【《聊斋自志》:“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邹弢《三借庐笔谈》载:松龄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二、蒲松龄的思想比较复杂:同情人民疾苦,不满现实,但对最高统治者存有幻想;讽刺科举制度,但始终不忘追求功名;有无神论思想,但又存有宿命论思想;赞扬“真情”和爱情自由,又宣扬一夫多妻,提倡妇女忍辱顺从。
三、蒲松龄的著作很多,除小说、俗曲、词赋以外,有《聊斋文集》和《聊斋诗集》。
成就最高的是《聊斋志异》。
【王士祯荐《聊斋志异》:“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蒲松龄和诗:“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梦,冷雨寒灯夜话时。
”得王士祯赞赏和刊刻,《聊斋志异》风行海内。
李希凡《蒲松龄故居题词》:“聊斋红楼,一短一长;千古流传,万世流芳。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一、“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
这部小说集里大部分作品是狐鬼神怪的故事,所以叫做“志异”。
由于当时思想控制极严,作者不能公开揭露黑暗现实,只能借助于神怪鬼狐故事,曲折地进行揭露和嘲讽,抒发心中的孤愤不平。
作品的体裁包括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和杂记寓言等。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聊斋志异》以记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二闻名于世。
然而在一些名篇中,有时有没有神仙狐鬼精魅登场,主人公常是社会上的普通人。
例如《阿宝》、《促织》、《侠女》、《胭脂》、《王桂庵》、《细侯》等篇。
它们也发射着艺术的光辉。
就是在那些写神仙狐鬼精魅的作品中,也变化万千。
狐鬼幻化的人物写得最多。
狐有娇娜、青凤、莲香、鸦头、辛十四娘、小梅、胡四姐等;鬼有聂小倩、巧娘、宦娘、连琐、小谢和秋容、公孙九娘、伍秋月、寇三娘、章阿瑞等,她们都是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聊斋志异

《红玉》宋御史横行乡里,为虬髯客杀了一定五 口 《续黄粱》曾孝廉所贪三百二十一万钱,烧化灌 入其口:流颐则皮肤臭裂,入喉则脏腑腾沸。生 时患此物之少,是时患此物之多也 《商三官》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 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 买丝绣之,其功德不减于奉壮缪也。
• 4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立意在于劝诫,以 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 《乔女》 “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 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 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 《画皮》《崂山道士》
• 此案的主考官方猷、钱开宗等十七名 考官全部处死。举人方章钺等八人, 责打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吴兆骞虽 “审无情弊”,但因不能完卷,也被 革去功名,流徙奉天宁古塔。
•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舞弊案, 主考官伯葰听从家人嘱托而替人换卷,副 主考程庭桂之子程炳采收受关节条子交家 人带入场内。主副考官及程炳等5人被斩首, 数十人被流放、革职、降职。身为大学士 和军机大臣(位当宰相)的柏葰也成为科举 史上因舞弊案被处死的职位最高者。
• 1同情科举失意的书生、嘲讽科场考官 《叶生》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 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大江东去· 寄王如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 下几多杰士。……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 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 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尔。
• 《贾奉雉》 考试不中;出家不成;做官受难 求仕怀才不遇;出世而凡心难去;做官蒙受 灾难……精神解脱 郎秀才:文章虽美,贱者弗传(社会地位) 贾奉雉:学者立言,贵乎不朽(气格人品)
• 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精神的痛苦与空虚 《王子安》七似:丐;囚;秋末之冷峰;笼中 之病鸟;被絷之猱;饵毒之蝇;破卵之鸠 如此情况,当局者痛苦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 其可笑孰甚焉。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1991~2007)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1991~2007)作者:冀运鲁来源:《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I210.99 文献标识码:E1991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白话(聊斋志异)动物故事精选》,台益燕编选,148页。
1991年齐鲁书社,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
199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白话(聊斋)全本》,袁闾琨等编译,1571页,图38,黄文尹插图,495篇,据“三会本”和“青柯亭本”译。
1991年全国第十届版画作品展览图录,《聊斋》故事组画,张宝国绘图。
1991年台北广文书局,“笔记七编”影印本《聊斋集异》,精装2册,李鹤林编。
1991年台北广文书局,《全图详注(聊斋志异)》,吕湛恩注,数十名家绘图。
1991年齐鲁书社,《(聊斋志异)话本集》,关德栋辑较,298页,5元。
1991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聊斋志异)精选注译》,吴坤定、闻性真主编,2册,865页,11.4元。
1991年三秦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白话(聊斋)》,岳松峰编译,350页,4.5元。
199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聊斋志异》,吴庆先、杨春青改写,上下册,214页,3.4元。
1991年山东文艺出版社,白话本《聊斋志异》,于在春译,254篇,据三会本翻译。
1991年广西民族出版社,《(聊斋志异)对照注译析》,邱胜威主编。
1991年台北信义基金出版社,《翩翩》,邓美玲改写,张世明绘图。
1991年台北广文书局,《全图详注聊斋志异》,吕湛恩注释,3册。
1991年台北文化书局,《聊斋志异》,白话注解。
1991年台北里仁书局,《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据1963年上海中华书局本重印,3册。
1992年山东友谊书社,绘画《聊斋》,39篇,中英文对照,上中下3卷,赵耀堂主编。
1281页,图1243幅。
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清说七种”本《聊斋志异》。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白话全本《聊斋志异》,丁如明等译,491篇,2册,890页,9.4元。
《聊斋志异》历代重要版本总汇!你收藏了几部?

《聊斋志异》历代重要版本总汇!你收藏了⼏部?《聊斋志异》历代重要版本总汇你收藏了⼏部?《聊斋志异》问世以来⾄今三百多年,在民间⼴泛流传,逐步造就了其强⼤的影响⼒,同时各种抄本、刻本应运⽽⽣,对聊斋的传播起到了重⼤作⽤,从⽽逐渐形成了多种重要的、具有历史和⽂献价值的重要版本,⽽且其收藏价值巨⼤,今天还遗存的⼏个版本更加弥⾜珍贵,成为聊斋收藏界的宠⼉,同时当代⼏种⽂化⼤家的评注、集注本也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本⽂⼀⼀列举,奉献给聊斋爱好者。
⼀、半部⼿稿本(辽宁省图书馆藏)⽂献指数:★★★★★该版本为蒲松龄仅存的半部⼿稿,全书⼀函⼋册,为蒲松龄后⼈捐献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现为国家⼀级⽂物,辽宁图书馆镇馆之宝。
该稿曾经王渔洋批评,以王渔洋先⽣当时在⽂坛所处的地位⽽⾔,有他的书评,⽆疑能增加《聊斋》在中国⽂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材料,从原稿可见作者的构思和修改的思想发展过程,同时也可校正各种刊印本的讹夺,具有重要的历史⽂献价值。
影印出版收藏1、1955年影印版(线装)收藏指数:★★★★★最早的聊斋半部⼿稿影印版,受技术装订条件限制,产品粗糙,但数量稀少⽂献资料价值巨⼤。
2、戏曲出版社影印版(线装)收藏指数:★★商业化产品,因底稿来源问题,有其形⽆其神。
3、上海古籍影印版(线装仿真)收藏指数:★★★★2012年仿真影印纯半部⼿稿,宣纸线装彩印,装订豪华,收藏价值较⼤。
5、沈阳出版社影印版(线装仿真)收藏指数:★★★☆2018年出版,半部⼿稿仿真影印,模仿上海古籍,商业化运作,收藏价值较⼤。
《聊斋志异》半部⼿稿近年来因辽宁图书馆授权影印频繁,致使社会上存量太⼤,已不是什么稀缺之物,收藏价值⼤打折扣。
⼆、康熙抄本(⼭东博物馆藏)⽂献指数:★★★★☆蒲松龄在世时,直接据⼿稿本过录的版本,是最早的抄本,⼜恰恰是⼿稿丢失的半部内容中的⼤部分,共250篇,起到了补充⼿稿,和校勘后世版本的作⽤,是众多聊斋专家认定的最有历史⽂献价值、⽂物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聊斋抄本,其价值仅次于聊斋⼿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3、4期康熙年间本1、蒲松龄手稿本,残存半部8册,即第1、4、5、10卷的全卷,和第2、11卷的前一部分,第3、9卷的后一部分。
237篇,其中31篇为他人代抄,其余206篇为蒲氏手抄,1950年冬在辽宁省西丰县发现,藏辽宁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9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曾影印。
2、康熙抄本,今残存4整册又2残册,250篇,第1、3册与手稿本重复,当源出手稿本系统,藏山东博物馆(详细情况见任笃行《一函不同寻常的聊斋志异旧钞》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
雍正年间本1、雍正元年(1723)殿春亭本,朱缃之子殿春亭主人据手稿本抄录,亡佚。
2、异史本,题名《异史》,18卷,484篇,其中14篇为铸雪斋抄本有目无文者,抄于雍正年间,近殿春亭本。
3、赵执信藏本,残存1卷。
乾隆年间本1、乾隆黄炎熙抄本,12卷(缺2、12卷)262篇,其中3篇未见它本,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乾隆16年(1751)铸雪斋抄本,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
12卷488篇(有14篇有目无文),文字、顺序基本同稿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70年中华书局、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
2、乾隆31年(1766年)赵起杲青柯亭刊本,16卷,425篇,16册,此本为最早刊本,也是后来许多刊本、评注本的祖本。
此本于乾隆50年杭州陈氏和乾隆60年重刊两个重刊本。
山东省图书馆藏。
3、乾隆32年(1767)王刻本,王金范选刻《聊斋志异摘抄》,18卷,265篇,篇间有王氏评语。
浙江省图书馆藏。
4、乾隆32年(1767)福建建安李时宪翻刻青柯亭本,孙楷第、伦敦博物院藏。
5、二十四卷抄本,约抄于乾隆32年前后,24卷,474篇,1962年发现于淄博周村。
篇目、文字与铸雪斋本均有不同。
1980年齐鲁书社影印出版。
6、乾隆50年(1785)杭州陈氏重刊青柯亭本,有改动,433篇。
7、乾隆60年(1795)步云阁青柯亭本选本,10卷,140篇,藏山东省图书馆。
道光年间本1、道光3年(1823)经纶堂刊刻何守奇批点本,名为《批点聊斋志异》,16卷,线装16册,藏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藏国图)。
2、道光4年(1824)黎阳段雪亭辑刻《聊斋志异遗稿》,51篇,均为刊本所无。
光绪4年(1878)有北京聚珍堂翻印本,分为4卷,改题《聊斋志异拾遗》。
1936年又有汉口排印本,题作《聊斋志异未刊稿》。
这是段据雍正旧抄本录补的,间附作者和友人的评语。
这是拾遗本中较完整和可靠的一个本子。
3、道光5年(1825)观左堂吕湛恩辑注本《聊斋志异注》,仅有注释,不载《志异》原文,后有奎文堂增补本。
16卷,线装4册,藏国图。
后有姑苏步月楼翻刻本(16卷,线装6册,藏国图),近年又发现一种单行抄本。
道光23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
4、道光10年(1830)得月簃丛书《聊斋志异拾遗》,满人荣訾编刻,1卷,43目,正文3 9篇,附录2篇,“异史氏曰”中的故事1篇,其中3篇为抄本、刊本所无。
5、道光15年(1835)天德堂刊《批点聊斋志异》,十六卷,线装8册,有王士正评?、何守奇批点,藏国图。
6、道光19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刊何垠注释本,16卷,线装16册,有道光19年沈道宽“序”,藏北京师大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
咸丰初年有穆棣园校订本,又有光绪7年(18 81) 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
7、道光20年(1840)南陵何彤文刻本《聊斋志异》,何垠注,16卷,线装16册,藏国图。
8、道光22年(1842)但明伦评本,朱墨套印,16卷,以青柯亭本重刻本为底本。
有咸丰初年有穆棣园校订本,后来台北学生书局有影印本,藏山东省图书馆。
9、道光23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据吕湛恩注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
10、道光24年(1844)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据吕湛恩注本。
咸丰同治年间刊刻本1、咸丰5年(1855)粤东三元堂刊《聊斋志异评注》,16卷,线装16册,内封面镌:“咸丰乙卯年镌青柯亭初雕三元堂合梓”,10行21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框高12.7c m,宽10.3cm。
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2、同治丁巳(1869)羊城青云楼藏版,《聊斋志异新评》,朱墨套印,16卷10册,藏国图。
此书扉页分两栏,右栏书“广顺但明伦云湖新评,文登吕湛恩叔清释注”、左栏作“朱批增注聊斋志异”。
光绪年间刊刻本1、光绪4年(1878)京都聚珍堂《聊斋志异拾遗》活字本,翻印自道光4年(1824)黎阳段雪亭辑刻《聊斋志异遗稿》。
4卷,附录1卷,线装2册,藏国图、北京师大图书馆。
2、光绪7年(1881)刻本,光绪10年(1884)上海著易堂铅印本,《聊斋志异新评》,1 6卷,线装8册,藏国图。
3、光绪7年邵州经畲书屋刊何垠注本。
4、光绪9年(1883)上海扫叶山房朱墨套印,《聊斋志异新评》,16卷,线装16册,藏国图。
5、光绪12年(1886)广百宋斋藏上海同文书局《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石印本,有高昌寒食生叙。
据青柯亭本,新增吕湛恩注,16卷,线装8册,藏国图、山东省图书馆。
另有缩印巾箱本,亦8册。
6、光绪12年(1886)上海:江左书林《聊斋志异新评》石印本,16卷,线装8册,藏北京师大图书馆。
7、光绪13年(1887)知不足斋石印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有1887华隐新叙,据同文书局本重加调整,8册。
8、光绪14年(1888)上海鸿宝斋石印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16卷,线装8册。
9、光绪14年(1888)敦厚书屋刻吕湛恩注本。
10、光绪17年(1891)四川合阳喻琨刊刻四家合评本,此本是4家(即王、冯、何、但)合评本。
其中冯镇峦评本作于嘉庆23年(1818),早于何、但二家,但至此始刻。
后有光绪末年重庆一得山房重刊本。
藏四川省图书馆。
宣统年间1911年得月簃丛书,《聊斋志异拾遗》,1卷。
民国年间刊刻本1913年上海民国编译书局,《聊斋志异拾遗》,59页。
1914年《聊斋志异逸编》,刘滋桂评注、刊行,2卷,53目,56篇。
1918年上海广益书局《详注聊斋志异图咏》铅印本,16卷,线装16册?,藏国图。
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聊斋志异评注》,16卷8册?,王评?、但评?、吕湛恩注释。
民国上海有正书局,《原本加批聊斋志异》,铅印本16卷,线装8册,藏国图。
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聊斋志异拾遗》石印本,1卷,线装1册。
1920年上海中华图书馆《聊斋全集》石印本,线装。
1924年中新书局,《聊斋志异精校全图本》。
1929年北京书局,《聊斋白话韵文》,马立勋,140页1929年《聊斋志异拾遗》,铅印本,线装1册。
1930年竞智图书馆,《聊斋志异外集》,1册。
1932年上海大中书局,《聊斋志异新式标点本》,陶乐动标点,250页。
1932年上海新文化书社,鲍赓生句读本《聊斋志异》,4册。
1933年上海:启智书局,《聊斋志异》,4册。
1933年《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复印件,袁金铠编,线装1册,藏国图。
1934年大达图书供应社,《聊斋志异》,铅印本,朱益明校,2册,再版。
1935年大达图书供应社,《聊斋志异外集》,赵琴石,1册,再版。
1935年新文化书社,《聊斋志异》,何乐铭,4册。
1935年新民书局,《聊斋志异外集》,赵琴石。
1935年上海群学社,《聊斋志异》(标点本),许啸天、胡冀云校阅。
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聊斋志异白话笺注》,16卷,866页,1957重印。
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聊斋全集》,路大荒,2册,794页。
1936年中央书店,《绣像聊斋志异》,沈亚公校点。
1936年汉口《聊斋志异未刊稿》排印本,据道光4年黎阳段雪亭辑刻《聊斋志异遗稿》排印。
1941年上海新民书局,《聊斋志异拾遗》,59页。
1943年上海广益书局“绣像仿宋足本”,胡协寅校,269页,再版。
1947年自强书局,名为《神仙》,选注《聊斋》故事46篇。
1947年群学书店出版六种书,《凤阳士》、《荷花三娘子》、《花神》、《金和尚》、《巧娘》、《云萝公主》,每种书收14——16篇,许文啸译注。
1953年广益书局,《聊斋志异》,胡协寅校。
1953年锦章书局,《聊斋志异》,上下册。
1954年上海四联出版社,《聊斋的故事》,1—3辑,1955第4辑,何满子。
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手稿本,线装5册。
1955年天津通俗出版社,评书《聊斋志异》1—6。
1955年香港:广智书局,《聊斋》,柳栩之编选。
195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评书《聊斋志异》。
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聊斋故事选》,许君远译。
1956年作家出版社,《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439页,66篇,1957、1958重版时增为81篇。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439页,1.3元。
195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聊斋志异》,2册,866页,2.2元。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
1957年商务印书馆,《白话浅注聊斋志异》,繁体竖排。
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评书《“聊斋志异”选集》(第11集),天津文化局剧本创作室。
1957年北京出版社,《蟋蟀鸣:图画本中篇说部》,山雨编著,董天野绘图,70页,据《聊斋》中的《促织》改编。
195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聊斋故事》,鲁丁著。
1958年香港中华书局,《聊斋志异选》,张友鹤。
195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评书“聊斋志异”选集》,天津市文化局剧本创作室。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小丛书”《聊斋志异选》,87页,0.19元,1978年重印。
1961年上海中华书局,《聊斋故事选译》,于在春。
1961年香港明德图书公司,《聊斋志异拾遗》,赵无忌标点。
1962年中华书局,《聊斋故事选译》,于在春选译。
196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聊斋志异评注》,但明伦、王士祯、吕湛恩评注。
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490篇,12卷,4册1735页,以稿本、铸雪斋本为主,校以青柯亭本。
196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聊斋志异》,16卷。
196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聊斋志异选》(蒙文版)。
1964年台北:世界书局,《校注聊斋志异》。
1966年香港:三联书店,《聊斋志异选评》,刘方喜选注、译评。
1967年台北:世界书局,《足本聊斋志异》,附白话注释。
1967年台北:广文书局,《聊斋志异拾遗》,据1931年本出版,和唐开元小说合刊。
1968年台湾:中华书局,《聊斋志异评注》,刘阶平。
1969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手稿本,841页。
1969年高雄:复文图书社,《言文对照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