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感文化”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揭示了日本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展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形象。
在阅读《菊与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文化中的许多独特之处。
本尼迪克特对“恭顺”、“忍耐”、“集体主义”等日本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面子观”和“羞耻观”是日本人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表现和自由个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本尼迪克特也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日本人在个人生活中追求自由和独立,而在社会生活中又要顺应集体和社会规范。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东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差异对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我相信,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建立更加和谐的世界。
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
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一、引言《菊与刀》是美国人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1946年出版的一本有关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书籍。
该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耻感和羞耻观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菊与刀》中所描述的耻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观点。
二、耻感与羞耻观念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1. 耻感的重要性在日本社会中,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涉及到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
个人对于自身行为是否具有羞耻感,往往决定了他们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获得他人认可。
2. 羞耻观念对行为规范的影响羞耻观念在日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倾向于避免自己做出不符合社会期望和规范的行为,以避免被他人指责和排斥。
这种羞耻观念的影响使得日本社会表现出一种高度集体主义和社会压力。
三、耻文化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1. 个体自我控制与羞耻感在日本社会中,个体往往通过自我控制来避免做出可能引起羞耻感的行为。
个体更加注重保持外在形象以及传统价值观念,以符合社会对于高度集体主义的期望。
2. 社会关系与面子文化在耻文化中,个体追求维护面子和尊严,以避免被他人看低。
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了日本社会中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长辈与晚辈、同事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羞耻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菊与刀》中也提到了性别角色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
女性往往被期望具有柔顺、温顺、贤淑等特质,而男性则被期望具有坚强、果断等特质。
这种羞耻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四、耻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1. 积极影响:社会秩序与稳定耻文化促使个体自我约束,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自我约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减少犯罪行为和社会冲突。
2. 消极影响:个体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耻感过重可能导致个体过度焦虑、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五、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菊与刀》对日本耻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对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读罢《菊与刀》,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本书对于日本文化的剖析,真的是太深刻、太独到了。
作者笔下的日本,就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谜团。
一方面,他们追求极致的优雅和美感,就像那盛开的菊花,娇艳而迷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如刀一般的坚韧和决绝,冷酷而无情。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日本人对于“义理”和“人情”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觉得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分得特别清楚,但是在日本人那里,却有着严格的界限和标准。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觉得对某人负有“义理”,而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里面的男主角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大,哪怕知道那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只因为他觉得那是他必须履行的“义理”。
还有日本人对于“耻感文化”的重视。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做了什么让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那简直是天大的灾难。
这让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日本朋友。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她不小心在众人面前摔倒了,当时她的脸瞬间就红透了,之后的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出了大丑。
再说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尊崇,那真的是到了一种让我们难以理解的程度。
在家里,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在公司,上司的话就是圣旨。
这种等级分明的观念,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在日本的一家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就发现,下属对上司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甚至点头哈腰的,而且绝对不敢反驳上司的意见。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这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和荣誉。
这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那种疯狂和残忍,或许正是源于这种扭曲的战争观念。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就完全定义一个国家和民族。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次错误,就否定他的全部。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
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该书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
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菊与刀》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有很高的评价。
一方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独特见解,帮助我们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深入的文化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复杂性,这些矛盾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
然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作者的视角可能过于美国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误解。
此外,虽然书中的分析深入而详细,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繁琐和冗长,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它
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作者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思考和判断。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本书出版于 1946 年,是作者在二战期间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用“菊”与“刀”这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优雅、精致、温和的一面,如日本的茶道、花道、艺术等;而“刀”则象征着日本文化中好战、残忍、决绝的一面,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的历史和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
在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别;在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明确的划分和职责。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日本,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当这种等级制度被滥用时,就会导致压迫和不公。
日本的耻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或指责,那就是一种耻辱。
因此,日本人在做事时往往会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也容易导致人们为了维护面子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荣誉和牺牲。
在历史上,武士们为了主君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但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武士道精神被扭曲,成为了侵略和杀戮的工具。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
日本在二战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疯狂和残忍,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战败后,日本又能够迅速地转变态度,接受美国的占领和改造。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到困惑。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明白了这是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体现。
在战争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们失去了理智;而在战败后,面对现实,日本的务实精神又发挥了作用,他们选择了妥协和改变。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菊花与刀》是一本深入剖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
初读此书,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
作者本尼迪克特以菊花和刀这两个象征物,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两面性。
菊花,象征着日本文化中优雅、柔美、精致的一面;而刀,则代表着其好战、刚强、决绝的特质。
这种看似极端的对比,却在日本民族的性格和行为中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对于等级制度的尊崇。
这种等级观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从家庭到职场,从社会到政治,无处不在。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所属的等级中安分守己,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文化中的“义理”和“人情”也是值得深思的方面。
“义理”是一种基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义务和责任,而“人情”则是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欲望。
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会为了履行“义理”而压抑自己的“人情”,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中时常体现。
比如,在面对家族的荣誉和责任时,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会被置于次要地位。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对于“耻感文化”的重视。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在乎外界的评价和看法,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受到他人的耻笑和指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格外注重礼仪和面子,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失败和错误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挽回声誉。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日本文化的表面理解上。
通过阅读《菊花与刀》,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
日本文化中的种种特点,既是其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其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智慧和策略。
比如,日本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这种生存压力促使他们形成了坚韧、节俭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整个社会能够迅速团结起来,共同应对。
而其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日本文化与思维模式的著作,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似之处。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耻与羞”的文化特征与“荣誉与责任”的价值观念在日本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阅读《菊与刀》之后,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首先通过对日本历史的梳理,展示了日本传统社会的封建结构和君权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日本社会当中,个体的行为更多地受到了社会集体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对于日本人来说保持羞耻感和内省是很重要的。
相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日本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更加注重个人责任和集体荣誉。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提到的日本人的“羞耻文化”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与西方的“罪与罚”文化不同,日本人更加注重耻辱感和道德评价。
个体在社会中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无地自容,这种耻辱感极大地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相对于对错的二元对立,日本人更加注重在社会中维持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平衡。
对于我来说,尤其有意思的是本书对于日本文化中的荣誉观念进行的深入剖析。
在日本社会中,荣誉是一种无形但至关重要的价值,个体通过追求荣誉和避免丢脸来维护自己和集体的形象。
荣誉感和责任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在日本社会中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决策。
例如,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忠诚和责任心,同时也要求员工为公司的荣誉而奋斗。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使得日本企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集体目标意识。
《菊与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它不仅对于西方的观察者在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背景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通过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后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首先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
她指出,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价值观念、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差异之一就是“羞辱观念”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在日本文化中的相对弱化。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日本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人们更注重羞辱观念,更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也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在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中,她还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日本社会的运作规律。
除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还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她指出,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极端残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这种精神,既是日本文化的产物,也是日本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的结果。
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不仅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更通过对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
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
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
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
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
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
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菊与刀》读后感2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是作者本尼迪克特从对战争的看法,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
对于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对比,如西方和日本人对于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作者身为外国人,虽然对于日本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但是对于日本的研究极具洞见性,作为对日本民族的特性的把握与参考,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整本书中,我认为作者对于日本的耻感文化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的道德观基于耻感文化,它不同于
西方的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它指的是“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在耻感文化中,“人们的善行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所形成。
”也就是说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不太在意事物本质的是非,只是看重它们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罪行没有暴露,那么就不必羞耻。
因此,日本人也极度在意自己的名誉,害怕失败被侮辱,我想这也是日本社会自杀现象普遍的根源。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切腹自尽其实是一种用来洗刷污名,或是保留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
要了解日本文化,《菊与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但是通过这本书去完全了解日本还是不足够的。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日本文化和社会进行的深入研究的成果。
书中详细描述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种种特点,深刻揭示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比日本和美国文化的差异,本尼迪克特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见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提到了日本人的“羞耻文化”和美国人的“罪恶文化”之间的差异。
日本人更注重社会的羞耻感,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的罪恶感。
这种差异导致了日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加谨慎和在意他人的看法,而美国人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上,也反映在两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中。
其次,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对日本的礼仪和礼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她指出,日本人非常重视礼仪和礼节,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比如,在日本的商务交往中,人们会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而在美国则更加注重效率和结果。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商务交往中的沟通方式和谈判方式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国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另外,本尼迪克特还对日本的家庭观念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她指出,日本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和睦和孝道,家庭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更受到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两国在教育制度和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差异。
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非常独到,她通过对比两国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两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实现文化的共存和共荣。
因此,我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初读此书,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日本文化的大门。
书中对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行了精彩的剖析。
“菊”象征着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着优雅、柔和与美好;而“刀”则是武士道的象征,意味着武力、好斗与坚韧。
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却在日本文化中和谐共存,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
日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们的社会中,等级分明,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社会阶层上,还渗透到家庭、职场等各个方面。
比如在家庭中,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尊重和服从。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它让人们习惯于遵循既定的规则,缺乏对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精神。
同时,日本文化中的“义理”和“人情”也是复杂而独特的。
“义理”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是对社会规范和他人期待的回应;而“人情”则是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欲望。
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需要在“义理”和“人情”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平衡,反映了日本文化中道德观念的复杂性。
比如,在面对家族的责任和个人的爱情时,他们可能会为了履行“义理”而放弃自己的“人情”,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无奈。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耻感文化”。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外在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害怕被他人嘲笑和轻视,因此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形象。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但也容易导致他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在面对失败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感到耻辱而采取极端的行为,而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日本文化的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也许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岛国的资源有限性使得日本人养成了节俭、勤劳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观看《菊与刀》日本文化著作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菊与刀》日本文化著作观后感800字5篇《菊与刀》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菊与刀》日本文化著作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菊与刀》日本文化著作观后感800字1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
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
《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
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
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是一本深入剖析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日本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菊”与“刀”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象征,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花象征着日本皇室的高贵与优雅,以及日本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礼仪的重视;而刀则代表着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勇猛、坚韧和决绝。
这种矛盾的融合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家庭关系中,日本强调等级制度和长辈的权威,但同时也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赖。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意愿和追求又可能与家庭的期望产生冲突。
这种在传统与现代、服从与自主之间的挣扎,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复杂性。
日本的教育体系也体现了这种双重性。
一方面,学生们被严格要求遵守纪律和规范,刻苦学习,追求卓越;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在培养既适应社会秩序又能在特定领域有所创新的人才。
日本的艺术文化同样充满了矛盾。
日本的传统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追求简洁、含蓄和意境的表达,体现了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而现代的动漫、音乐、时尚等文化产业则充满了创新和活力,展现出对流行趋势的敏锐捕捉和大胆尝试。
在社会礼仪方面,日本人的礼貌和谦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注重言行举止的细节,尊重他人的感受。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表面的礼仪可能会掩盖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导致沟通上的障碍。
书中还探讨了日本的耻感文化。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为了避免羞耻,而不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判断。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读完《菊与刀》,我不禁思考,这种文化的双重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与日本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成果。
她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特征和价值观念,对西方世界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菊与刀》一书中,本尼迪克特首先对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例如“礼”、“忍”、“羞耻”等。
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礼”并非简单的社交规范,而是一种内化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忍”则是日本人的一种特质,他们习惯于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表露出来。
此外,本尼迪克特还分析了日本文化中的“羞耻”文化,指出日本人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更倾向于内化自责,而非外显的愤怒和抱怨。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日本的家庭结构和教育体系。
她指出,日本的家庭结构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家庭是一个紧密的单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极高,而子女则会尽量满足父母的期望。
此外,日本的教育体系也非常注重纪律和自律,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本尼迪克特还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她指出,日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神道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对日本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人际关系方面,日本人非常注重“面子”和“礼貌”,他们习惯于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避免直接的冲突和对立。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特征和价值观念,为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她认为,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并非是一种“异类”,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文化形态。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西方世界可以更好地与日本展开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友好关系。
在读完《菊与刀》之后,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文化的窗户,让我对日本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菊与刀》观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首先题目“菊与刀”就最直观地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则象征着武士道精神。
透过书名大和民族所显露出的特质早已被大量的引证,甚至成为覆盖于民族外表之上的袈裟。
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作者是从西方人类学家的视角来认识日本文化的,并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
全书在人类学的范畴内以各按本分、恩与报恩、义理、名誉和人情各个方面对日本逐层解构方为此中三昧。
首先,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言之即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这颇似于中国古代的“在其位谋其政”。
他们惯于寻求束缚中的相对自由和得体,却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正如天照大裕神作为一个国民最高庇佑的存在,类似于等级的塔尖,赋予民众一种精神的安宁,绝不可逾越。
而这种习惯模式让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获得庇佑的平和。
有人认为日本文化虽受中国影响较深,但日本文学却不似中国文学讲究“正大光明”,而是偏于阴暗,这正是日本文人在传统教育下的等级观和如今崇尚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矛盾之间进行探索的缘由。
而恩与报恩则是日本文化的另一个独有特征。
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
日本人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却将儒家思想中最精粹的“仁”抛诸九霄,这使得儒教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
基于此,日本人更注重发省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全部表达出来才是对待对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义就变得渺无际涯,既包括了对于恩情合理的回馈,也有对仇恨适当的回复,这一点是日本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样儒家面纱下最本质的不同。
最后,义理、名誉和人情作为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也是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界定。
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
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其实也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
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是一个难以超脱的怪圈,它们高尚的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两全。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一本深度剖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
初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矛盾与复杂的世界,书中对日本民族性格的解读让我深感震撼。
在书中,作者本尼迪克特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日本。
日本文化中,“菊”象征着优雅、温和与美好,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日本文化中柔美、精致的一面;而“刀”则代表着武力、好战与坚韧,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刚强、果敢的一面。
这种“菊”与“刀”的矛盾组合,恰恰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尊崇让我印象深刻。
在他们的观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和职责,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家庭到职场,从政治到宗教。
他们认为,只有在这种等级分明的秩序中,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地运转。
这种对等级的严格遵守,既带来了社会的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的“恩”文化也让我深思。
他们认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对父母、天皇以及社会的恩情,一生都要努力报恩。
这种报恩的思想,使得日本人在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然而,当这种报恩的压力过大时,也可能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同时,日本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日本,人们更注重外界的评价和他人的看法,害怕因行为不当而遭受耻辱。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但也可能导致表面的顺从和内心的反抗。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
他们那种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以及对天皇的绝对忠诚,让人感到震惊。
然而,当战争形势逆转,他们又能迅速转变态度,接受失败。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深刻体会到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读完《菊与刀》,我不禁思考,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社会制度的塑造?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民族,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与之相处?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个民族或一个人。
《菊花与刀》读后感范文(2篇)
《菊花与刀》读后感范文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
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
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我们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这样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着双重性格。
作者以战争为起点,先写到战争中的日本人,并且还费了不少篇幅。
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将赢得对物质的胜利。
日本人一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对物质主义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感文化”
作者:于亚男
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
摘要: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考察了日本人价值体系,最终得出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中人们的善行依靠外部力量推动,形成日本人“耻感文化”的原因可归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助力等三个方面。
“耻感文化”对日本人在封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结束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等级制
一、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
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在其著作《菊与刀》中,她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考察了日本人价值体系,最终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即与欧美人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
这一论述过程及结论,也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体现。
关于“文化模式”理论,她在书中做过这样的说明:“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一些系统性的联系。
我十分重视数以百计的单项行为如何构成覆盖总体的多种模式。
”1我认为,耻感文化也是日本的国民文化模式之一。
“耻感文化”中人们的善行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
羞耻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羞耻感的产生都是需要外人在场。
在“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因为只要不良行径没有被别人发现,就不会感到耻辱,也就没有必要坦白忏悔而自寻烦恼。
二、日本“耻感文化”的源起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集体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日本列岛周围被太平洋环绕,自然灾害频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个人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和发展。
在部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以群体利益为最高行动准则的群体意识扎根于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之中。
日本多山多水,地理条件将日本划分为多个区域,生活着不同的部族慢慢发展成为村落,且村落之间很少往来。
这就加深了各村落的集体意识,并产生了排外主义。
由于生存的需要,村落之间不断争夺生存资源,摩擦不断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之间的摩擦演变为地方势力之间的抗衡,最终演变为战国时代各方势力割据的局面。
由此,集体意识和排外主义进一步加强。
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阶级意识。
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574~622)大力引进中国文化,当时最为盛行的儒家文化也传入日本。
儒家文化讲究的“三纲五常”,讲究的“忠”、“孝”,事实上是维护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的规则。
这使得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把儒学奉为国学,将
国人按照尊卑分为皇室成员、武士、平民三个等级。
但是中国的耻感文化与日本的耻感文化还有不同之处。
在中国的耻感文化中,道德是“知耻”的标准和底线,而对于日本人来说,“知耻”的标准和底线非道德,而是对集体行为准则的完全遵循。
日本本土神道教的影响——服从意识。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最古老的宗教,也为日本耻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助推力量。
日本神道教视自然界万物为神祗,属于泛多神论的宗教,认为“凡不平凡者皆为神”。
所以“神”不仅有善良者、优秀者、有功者,凶恶者、奇怪者、可怖者皆可为“神”。
民众对于“神”的感情,不仅有敬仰,更有畏惧。
因此,民众心理有了“神高于我们的阶层,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必须服从神”观念。
统治阶级也利用了神道教的教义和影响,向民众传播服从意识。
于是,通过上述自然地理环境、儒家文化和神道教教义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阶级意识和服从意识,使得日本人在狭小的阶层范围以集体利益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普通百姓开始接受了分阶层的思想,接受统治阶级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规则,并监督同一阶层和下一阶层人的行为是否触犯了规则。
这三种意识共同作用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耻感文化”。
三、“耻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
(一)“耻感文化”是日本两次崛起的助推器
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西方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完成,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却只用了短短20年。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国土一片废墟、国民经济崩溃的谷底,到发展为资本主义大国,也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耻”是日本人重要的精神动力。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个人需要得到同伴或是他人的认可,否则就会自杀,抑或是努力洗刷掉不被认可的耻辱,而日本这个国家亦是如此,它时刻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的范围中,要让世界来承认和认可它,并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实现了从落后的封建国家到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的转变,但日本仍摆脱不了它的自卑的心理,它需要他国的关注和认可,否则就觉得受辱。
或许这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怕被世界忽略,被世人遗忘,所以它要想世人或世界证明它的存在,并且因为它的存在,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
在二战后日本国力的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耻感文化”助长了二战中日军的反人道行为
一方面,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下,道德的约束对他们的影响很小,而是强调将集体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主导。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对他们将做的或做出的很多灭绝人性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但是这是上级发出的命令,他们仍然会果断地执行。
另一方面,日本军人是否感到受了作战对方的辱,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对作战对方的行为。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举了日本对俄国在旅顺作战胜利和日本对美国在菲律宾作
战胜利的例子。
在旅顺日本战胜了俄国,并认为俄国没有嘲笑过日本,日本作为战胜者曾谨慎地避免侮辱失败的敌人。
而日军在占领菲律宾期间的残暴行径和肆意破坏是世界周知的,本
尼迪克特认为,这是因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有日本人都将美国的政策视为对日本的侮辱和蔑视。
因此,对俄国和对美国的胜利,显示了日本人在“耻感文化”影响下对应的行为。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开创了国民性研究的先河与典范,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关于国民性的深入研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中国为例,“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计划的实施,就需要对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的国民性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战略的顺利、有效、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3.
[2]刘代荣,姜昊.日本文化探索——以耻感文化为中心[J].学术探索,2015(02):115-119.
[3]陈飞.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学术论坛,2008,31(04).
[4]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9(01):124-126.
[5]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和为例[J].日本学刊,2010(05):101-114.
作者简介:于亚男(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学生,学历本科,中央民族大学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