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的作文
《娱乐至死》的作文《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社会学著作,该书探讨了在当代媒体环境中娱乐对于公共话语和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娱乐至死》进行分析和思考。
观念的改变与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过去,印刷媒介主导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建构。
然而,随着电视的兴起以及现代媒体的发展,娱乐渐渐成为主导话语。
“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转变,说明了娱乐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
首先,娱乐至死带来了我国大众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渴望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和娱乐,这也推动了娱乐行业的繁荣。
电视节目、综艺节目、网络视频等各种娱乐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些娱乐节目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无尽的娱乐选择,满足了他们对娱乐的需求。
其次,娱乐至死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和思维方式。
电视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获取信息和娱乐。
然而,与印刷媒体不同,电视节目的特点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简洁和直观。
电视节目中的图像、音乐和快速剪辑等元素,使得观众接收信息时更注重感官和情感的刺激,而不是理性思考。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也带来了一种表面化和肤浅的观念。
第三,娱乐至死削弱了公共话语的权威性和认同度。
娱乐追求观众的喜好和欢乐,其核心目标是吸引眼球,追逐高收视率。
这促使电视节目更倾向于提供轻松愉快的内容,而非深入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情况下,公共话语的权威性逐渐削弱,人们越来越难以遵循成文规则和权威标准,而更多地追逐私人喜好和个人主义。
最后,娱乐至死对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教育和文化领域越来越依靠娱乐形式来吸引和教育学生。
例如,学校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利用游戏、音乐和视频等媒体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这种娱乐化的教育方式可能降低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学习成为一种消费和享乐,而非对知识的真正追求。
娱乐至死赏析
娱乐至死赏析《娱乐至死》赏析《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他以争议性的观点阐述了娱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进行深入赏析,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警示和启示。
一、媒体的演化与社会变革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不同媒体形式的崛起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密切相关。
他详细分析了印刷媒体和电视媒体对于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印刷媒体时代,文字内容丰富,人们倾向于逻辑思考和深度阅读;而电视媒体的崛起使信息以图像和短暂片段的方式呈现,观众更倾向于感性体验和娱乐化的阅读方式。
二、娱乐至上导致信息浮于表面《娱乐至死》一书指出了电视媒体的浮华和娱乐至上的问题。
作者认为,电视以其瞬间感官刺激的特点,导致了观众缺乏持久关注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电视的追求娱乐化和煽动性,使得真实的新闻和信息变得肤浅和表面化。
观众只关注于信息的娱乐性和娱乐价值,而忽略了信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三、观众的消费行为与商业利益波兹曼在书中提到,商业的影响力是电视媒体走向娱乐至死的核心驱动力。
广告和收视率成为电视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而这也引导了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和内容选择。
商业利益导向使得电视节目更注重迎合观众的口味,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了质量和深度。
观众也习惯于成为被动的消费者,只追求娱乐快感,对于真实的信息和思考变得漠不关心。
四、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与社会道德的丧失《娱乐至死》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剖析,揭示了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和社会道德的丧失。
电视中追求刺激、快节奏、感官刺激的节目越来越多,社会对于娱乐和享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深度和质量的需求逐渐减少,而追求个体的感官刺激和瞬时快感。
这种价值观的变迁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丧失,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审美疲劳和精神空虚问题逐渐突显。
五、娱乐至死的对策与启示《娱乐至死》并非只是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批判,它更是对于人们如何从娱乐至死的局面中解脱出来的思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二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学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媒体环境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娱乐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波斯曼通过对电视等媒体形式的分析,指出了娱乐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并警示我们要警惕这种趋势。
《娱乐至死》一书首先分析了媒体的本质和功能。
波斯曼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波斯曼指出,过去的媒体形式如印刷媒体(报纸、书籍等)强调文字和逻辑思维,而现代媒体如电视则注重娱乐性和感官刺激。
这种媒体形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从以文字为中心的深度阅读转变为以图像为核心的表面浏览。
这种转变不仅使得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
波斯曼接着分析了电视对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性质使得政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政治人物被塑造成了娱乐明星,选举成为了一种娱乐节目。
波斯曼指出,电视让政治变成了一种表演,鼓励人们对政治问题进行感性而非理性的处理,使得政治演讲和政策讨论变得肤浅和空洞。
波斯曼还指出,电视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对于政治事务的关注变得散乱,容易受到媒体的引导和操控。
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下更加突出,人们往往只看到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被偏见和谣言所误导。
除了对于政治的影响,波斯曼还分析了电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冲击。
他认为,电视追求娱乐性和视觉刺激,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探索变得肤浅和片面,容易受到媒体的操控和宣传。
同时,电视的广告和商品化导向也加剧了物质文化的浮躁和功利主义。
波斯曼坚信,今天的社会已经沦为一个以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娱乐的价值取代了真理的价值,幸福的追求取代了思考和探索的追求。
《娱乐至死》一书的研究深度和洞察力令人钦佩。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是美国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传媒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揭示了当代社会娱乐化的现象以及其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其他一切,甚至对于政治、新闻等重要议题也采取了娱乐化的态度。
这种娱乐至死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首先对两种不同的传媒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即书面传媒和电视传媒。
他认为,书面传媒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而电视传媒则更加注重图像的表现和情感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传媒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感官刺激,使人们陷入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而书面传媒则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电视传媒的普及和娱乐化趋势的加剧,人们逐渐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和娱乐,而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却逐渐丧失。
这种娱乐至死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
波兹曼在书中还对政治、新闻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些领域也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候选人的形象和演讲技巧成为了选民选择的重要因素,而政治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却被忽视了。
在新闻领域,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使得新闻更加偏向于轶闻和八卦,而对于重大议题的深入报道却变得越来越少。
在教育领域,学生更加追求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而对于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却被忽视了。
这些现象都表明,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其他一切,而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却逐渐丧失。
《娱乐至死》一书的观点和分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波兹曼的观点虽然有些悲观,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书中的分析不仅对传媒和娱乐文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个体和社会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娱乐至死的状态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其他一切,而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却逐渐丧失。
《娱乐至死》对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娱乐至死:批判媒体和大众文化引言《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著作,探讨了媒体与大众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的主要论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该书对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主要论点1.媒体环境塑造意识形态:波兹曼认为,不同的媒体形式会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他指出,在电视时代,信息被迅速传递,但变得肤浅且极易消费。
由此,人们开始只关注瞬间的愉悦和表面的消息,而忽略了深思熟虑和理性思考。
2.消失的公共辩论空间:波兹曼呼吁恢复公共辩论空间与深度思考,并警告说传统文字为基础的公共辩论正在逐渐消失。
他认为,在电视时代,现场辩论被演绎成令人满足好戏,观众只关注辩论的娱乐性,而非真实的辩论结果和深度思考。
3.娱乐取而代之:波兹曼进一步认为,在电视时代,娱乐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点。
他将其称之为“娱乐至死”,意指娱乐逐渐取代了教育、新闻和其他重要议题。
波兹曼抨击了电视节目对内容的简化、商业化和追求高收视率的倾向。
当前现状及批评1.媒体多样性与分裂: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渠道与新兴媒体大量涌现。
然而,这种媒体多样性也带来了信息分裂和过度个人化的问题,使公众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2.谣言与假新闻泛滥: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蔓延。
许多人往往缺乏辨别真相与谬误的能力,在泛滥信息中迷失并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3.大众短暂注意力与消费主义:由于信息过载和媒体碎片化,大众的注意力变得非常短暂。
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和快速刺激,这与波兹曼所警告的“娱乐至死”现象相呼应。
此外,商业利益追求也导致了内容更注重吸引度和营销性质。
结论《娱乐至死》对媒体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电视等娱乐化形式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在数字时代,媒体环境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中立、深度思考和多样性,并培养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分析和警示依然深刻而有力。
在本书中,尼尔·波兹曼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媒体对于公共话语和思维方式的重塑,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例子和统计数据说明了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对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
他指出,电视的图像化和娱乐化特点,使得信息和新闻的呈现方式越来越注重感性和娱乐性,而忽略了理性和深度。
通过与书面文字媒体对比,作者认为电视的快速节奏和表面化特点,使得观众的思维变得浅薄和片面。
此外,尼尔·波兹曼还详细分析了电视节目的形式塑造了观众的观看习惯和思考方式,使他们喜欢轻松愉快的娱乐节目而对于严肃的思考逐渐失去兴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电视媒体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视上追逐最新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
然而,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电视媒体究竟对我们有何影响,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何塑造。
尼尔·波兹曼在书中站在了辩论者的角度,他并不完全否定电视媒体的价值,而是警示我们应该面对电视媒体的霸权,更加理性地对待和使用电视。
他提出的“倒车理论”非常有启发性,向我们指出了应该让媒体回归到诸如书面文字的更加理性和深度的表达方式,来克服电视媒体的表面化和浅薄化现象。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于电视新闻的批判,提出了娱乐新闻对于公共话语和民主制度的危害,强调了人们要通过批判性思考,区分信息噪音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电视媒体对于我的影响。
以前,我也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追逐最新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上。
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更加警惕电视媒体对于我的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
我开始更加关注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文字媒体,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辨能力。
2024年《娱乐至死》读后感(2篇)
2024年《娱乐至死》读后感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
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
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
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
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
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
我也总能从周围的美国人中感受到他们对辩论的热情,虽然他们的辩论思维在现如今远不及印刷术时代,但总算未完全丢失。
作者对逻辑和理性的强调,以及自白的方式,提醒了我时刻辩证地看待他的观点,对此我心存敬佩。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是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媒体批评作品。
作为一本读书心得,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娱乐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波斯曼认为,电视和其他媒体以娱乐为主导,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他认为,过度的娱乐化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和消费主义,并且对新闻和政治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对我们的民主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即文化的观点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娱乐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少花费时间阅读书籍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更多地通过娱乐媒体进行信息获取和文化交流。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波斯曼在书中提到,电视这个娱乐媒体特别有害。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低效的传媒方式,因为它只能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达信息,而且表现形式浅显、易于消化。
与之相比,书籍和文字能够更深入地展现思想和观点,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娱乐的追求使得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书籍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愚蠢和无法深入思考。
我自己也深受娱乐化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也习惯了通过娱乐媒体获取信息,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和游戏。
这些媒体以其吸引人的内容和便捷的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但是,这种关注娱乐媒体的方式也在消耗我的精力和时间,使我变得过于消极和浅薄。
从这本书中,我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媒体的过度依赖,并努力寻找更多的有意义的阅读和思考。
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新闻方面的问题。
波斯曼认为,娱乐化使得政治和新闻成为一种娱乐形式,政治家和新闻媒体更关注于如何制造娱乐效果,而不是关注于真实和重要的信息传递。
这种现象使得公众易受欺骗和误导,民主社会的基石也动摇。
我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的现象,确实存在这种问题。
《娱乐至死》讲解
《娱乐至死》讲解《娱乐至死》是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斯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影响。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这本书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核心观点及相关论证,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评价。
1. 作者的核心观点《娱乐至死》一书的核心观点是:在当代社会中,传媒形式的转变导致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崩溃和人们对信息的娱乐化追求。
波斯曼认为,电视及其后续的媒体形式使我们更加关注娱乐性和视觉形式而非内容本身,使得知识和理性逐渐被边缘化。
他认为,在电视主导的传媒社会中,娱乐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中心,大众对于以娱乐为导向的媒体产品投注了过多关注,从而削弱了理性思考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2. 媒体形式和公共话语空间的崩溃波斯曼通过对电视和书本媒体的对比,阐述了媒体形式的转变如何导致公共话语空间的崩溃。
他指出,书本媒体注重文字,能够提供深度思考和理性论证的空间,而电视则以视觉图像为主,注重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随着电视等媒体形式的普及,公共话语空间逐渐从文字转向图像,从深度转向表面,而娱乐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3. 娱乐化的政治和新闻波斯曼在书中探讨了娱乐化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
他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媒体追求娱乐性的导向使得政治变成了一场演艺表演,而新闻则以娱乐性的角度报道社会事件。
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导致了公众对于政治和新闻的陷入消费型态,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参与。
4. 娱乐至死的意义和现实挑战波斯曼让我们思考娱乐至死所带来的意义和现实挑战。
他指出,在娱乐化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即时的快感和刺激,而对于深入思考和理性思维的需求逐渐减弱。
这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削弱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信仰体系,使得我们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缺乏应对的能力。
总结:《娱乐至死》通过对媒体形式转变及其影响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娱乐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这本书对于当下越来越娱乐化的社会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报纸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有序的,能够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电视节目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呈现得快速而直观。
这种直观性使得观众无需过多的思考就能轻松理解内容,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充满视觉和听觉刺激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提到,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
电视上的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无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甚至原本严肃的话题,如政治、教育、宗教等,也被包装成了娱乐的形式。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一切都变得浅薄和表面化,我们不再关心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比如,在电视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更注重新闻的新奇性和戏剧性,而不是其重要性和深度。
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简短、碎片化,观众很难从中获得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政治竞选也变成了一场表演,候选人更注重形象和口才,而不是政策和理念。
教育节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它会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得麻木和冷漠。
我们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它也会破坏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让我们失去对真理、智慧和美德的追求。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媒介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它们会塑造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印刷术培养了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电视则培养了人们的跳跃性思维和图像化思维。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娱乐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人深省。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文字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能够对复杂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
然而,电视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但也更加浅显和碎片化。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来理解信息,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电视所呈现的内容。
这种变化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思考,转向了追求感官刺激和即时满足。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追求娱乐性和刺激性。
新闻不再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而是充满了各种噱头和表演成分;教育节目也不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而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取悦观众。
甚至连政治也变成了一场表演,政治家们在电视上展示形象、发表演讲,而不是真正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严肃事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肤浅。
波兹曼认为,娱乐本身并没有错,但当娱乐成为一切文化的主导形式时,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然而,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娱乐内容,它们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无暇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且,过度的娱乐会让我们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和判断力,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幻的满足之中。
书中还提到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媒介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入侵,以及对公众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媒体批判的经典之作,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
一、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本书指出,媒体的普及和娱乐化导致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电视等主要媒体的影响下,公众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简化的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和阅读的能力。
波兹曼称之为“娱乐至死”的文化,认为我们的文化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娱乐的乐园,娱乐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波兹曼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渗透以及对公众舆论的塑造。
他认为,电视节目的短暂性和快节奏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和新闻的本质。
电视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娱乐效果,而非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对于政治,电视常常将其转化为一种娱乐形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政治家的形象和口才,而非对其政策和理念的评估。
对于新闻,电视媒体追求即时性和刺激性,忽略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使得新闻变得肤浅和片面。
三、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波兹曼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使得教育趋向于娱乐化,而非注重思考和知识的深度。
课堂上的教学变得肤浅和单一,学生更容易接受短暂而表面的观点和知识,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波兹曼呼吁恢复对阅读和文化的重视,重建学术的严谨性和思辨的能力。
四、娱乐与宗教的冲突波兹曼还在本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
他指出,传统宗教的价值观和仪式被娱乐文化所取代,现代社会更多地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费,而对于宗教信仰和精神寻求的需求减少。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并逃避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娱乐至死》通过对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
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以及娱乐与宗教的冲突等方面的观点提醒我们审视娱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娱乐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重视知识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一书是美国传媒学者尼尔·波斯曼在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传媒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当今社会娱乐化的现象对人们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当今社会的娱乐至上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波斯曼在书中指出,随着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娱乐传媒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娱乐所充斥,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
这种娱乐化的社会现象导致了人们对于严肃的思考和深度的阅读能力的丧失,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直观的娱乐形式,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和深刻的思考却显得漠不关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波斯曼指出,娱乐化的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得娱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而深刻的思考和对于真理的追求则变得越来越稀缺。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于当今社会的娱乐至上现象有了
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受到娱乐传媒影响的现代人,我们需要保持对于深刻思考和知识的追求,不被浮华的娱乐所迷惑,而是要保持对于真理和价值的敏锐感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
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保持对于世界的清醒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刻
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8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8篇)《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美丽新世界》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从媒介(印刷术、电视)的角度来分析当今“娱乐化”社会的现象,并认为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娱乐文化,这种娱乐文化一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至于给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个社会领域打上了“娱乐”的烙印,使得文化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书籍,该书对当代社会中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由于全球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传媒的普及,这本书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读《娱乐至死》,我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文化的沦丧以及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心得体会。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进行了大胆的揭示。
他认为,在电视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而将娱乐视为生活的中心和目标。
无论是政治、教育还是商业领域,娱乐都成为了主导的力量。
波兹曼指出,电视的大规模普及和娱乐节目的泛滥导致民众对于重要议题关心度的下降,他们更愿意去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社会、政治等重要议题选择性忽视。
在当今社会,通过电子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娱乐内容,这种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读者,我对这一现象深感担忧,并认识到娱乐化趋势对于社会的危害。
其次,波兹曼还深入分析了娱乐至上对文化的沦丧和传统价值的遗忘。
他提到,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对信息进行了削减和简化,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丧失。
他举例说明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新闻被大量娱乐元素取代,观众更关注的是节目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不仅在新闻领域存在,更在教育领域蔓延。
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追求娱乐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的娱乐而忽略了知识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的态度,以及自己在接受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
我希望能够摆脱娱乐至上的思维方式,重新重视传统价值和文化的沉淀。
最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媒体是有目的的,通过削减信息的复杂性和提供娱乐内容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娱乐至死讲解
娱乐至死讲解《娱乐至死》讲解《娱乐至死》是一部由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畅销书,该书于1985年出版,通过对媒体对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试图揭示现代社会中娱乐化的趋势以及对公共领域带来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一书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思想。
一、娱乐至死的主题《娱乐至死》一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的娱乐化,以及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对公共领域的冲击。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分析,阐述了电视这一媒体形式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他提出电视是娱乐化的媒介,通过夸大娱乐因素的影响力,削弱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真实信息的关注。
此外,波兹曼还指出,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多为碎片化、浅显化,对话语的重要性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图像和娱乐元素。
二、电视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冲击电视这一媒体形式对公共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电视的娱乐化特质使社会趋向于追求轻松、愉快和无忧无虑的观看体验,进而把公共讨论领域变成了一种娱乐舞台。
新闻、政治和教育等重要议题被削弱和曲解,倾向于传播轻薄的信息和市场导向的内容。
此外,电视的感官冲击力使我们习惯于追求刺激和短暂的快感,而对于深度思考和长期投入逐渐失去兴趣。
三、批判性思维的减弱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媒体形式,通过其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电视信息通常以简洁、表面的形式呈现,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情感化的瞬间,而非理性的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逐渐减弱,观众往往缺少对信息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能力,陷入被动地接受和消化信息的困境。
四、传统媒体的逐渐衰落随着电视和其他娱乐型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威信和影响力。
报纸、杂志以及经典的文字媒体被迅速取代,许多信息已经从文字转变为图像和声音。
波兹曼认为,这种媒体转型不仅改变了传达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参与方式。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是美国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该书以娱乐文化对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影响为主题,探讨了娱乐化社会对人们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
波兹曼认为,娱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形式,娱乐化的传媒和娱乐化的政治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里,人们对真相的追求已经被娱乐和消遣所取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变得越来越肤浅和碎片化。
波兹曼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对娱乐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阅读完《娱乐至死》后,我深有感触。
书中所描述的娱乐化社会的现象和影响,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电视节目、网络游戏还是社交媒体,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娱乐来放松自己,却忽视了对真知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电视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他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电视的碎片化和肤浅化也使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肤浅和碎片化。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表面的信息,忽视了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肤浅。
除了电视文化,波兹曼还对政治和新闻传媒的娱乐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政治和新闻传媒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政治家和新闻媒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娱乐化的手段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公众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来获取政治和新闻信息。
这种娱乐化的政治和新闻传媒,不仅使人们对政治和新闻的关注变得越来越肤浅,也使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变得越来越浮躁。
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政治和新闻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娱乐至死》赏析
《娱乐至死》赏析《娱乐至死》是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名作品。
全书以媒体对公众的影响为主线,剖析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极大影响力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进行赏析,并探讨其中的观点及思想价值。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即现代社会已经由"阅读型"文化逐渐转变为"娱乐型"文化。
他认为,随着电视及其他娱乐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书写和文字阅读方式正在被图像、快节奏和简化的娱乐内容所取代。
波兹曼指出,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通过娱乐的形式传播信息,限制了人们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性导致了信息浅尝辄止的倾向,大众逐渐丧失了对于严肃话题和重要事物的兴趣,转而沉浸在表面的娱乐中。
这种趋势不仅在媒体传播中表现出来,也直接影响了教育体系以及大众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认知。
波兹曼进一步批评了电视新闻的浅尝辄止和短时间跨度,认为它们只是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而呈现娱乐性的内容,缺乏深入和细致的调查报道。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新的版型",即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都变得肤浅和片面。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强调了媒体对于公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渠道,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推动者。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娱乐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主导,包括政治、商业以及社会生活等。
然而,波兹曼对娱乐型文化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娱乐。
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娱乐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娱乐是人们解放身心的重要手段,是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然而,他的论述更多地关注了娱乐泛滥和过度娱乐化对于社会及个人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
《娱乐至死》一书提供了对当代媒体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的深刻思考。
波兹曼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人认同他的观点,认为娱乐化社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肤浅,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是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斯曼所著的一本社会批判书籍,通过分析当代娱乐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探讨了现代社会的沉迷于娱乐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本书引人深思,给人以警示和反思,让我对娱乐以及媒体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不少思考。
一、娱乐文化的盛行波斯曼在书中指出,娱乐文化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娱乐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离开这些娱乐形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传递更倾向于简化、浅尝即止的方式,娱乐文化迅速崛起并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媒体的操控与失去思考能力波斯曼认为,现代媒体将信息呈现以娱乐为主导,追求瞬间的刺激和满足感。
这导致大众以追求享乐为目标,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人们只关注于表面的娱乐内容,对于世界的深层次问题缺乏关注和意识。
娱乐文化的泛滥使人们的思维变得肤浅,使得批判性思考的价值逐渐被忽视。
三、信息过载与碎片化阅读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导致了信息过载的现象。
人们得不到足够时间和空间来消化这些信息,阅读变得碎片化,快速浏览成为主流。
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娱乐至上的文化,人们期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娱乐,不再有耐心去深入思考和阅读。
四、消极的网络沟通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互动。
然而,网络沟通与真实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存在着诸多弊端。
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人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使得交流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同时,网络也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低俗内容和谣言,导致人们的观点和态度受到误导。
五、回归阅读的重要性波斯曼在书中强调了回归阅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度阅读,通过仔细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世界。
深度阅读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造力,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一个媒体饱和的社会来说,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摘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
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
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甘心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人们关注的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1]中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奥威尔过错,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而波兹曼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
而他在这本书中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媒介即隐喻1.媒介即信息。
文章的开始就引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作者毫无避讳地与这位学者联系在一起。
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2]。
如果追溯到更早时期,柏拉图提出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
“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对事物的明确说明,以一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
而现实中的媒介并不具有这种功能,它更像是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媒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看待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结局。
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2.媒介即认识论。
正如早期部落首领通过口述的民法为控诉人伸张正义;大学中通过口试考核学生等等,说明了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文化前进。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每个阶段的媒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新的媒介的产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赋予词语新的内涵,打破原有的话语结构。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时间被放大。
纸质阅读的时代让更多人感受到媒介的无形力量,正如托马斯?潘恩代表了他那个时代高度的文化教育程度,一个胸衣制造商可以写出如此强有力的文章。
媒介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表现形式是严肃的、是意味深长的。
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报纸、书籍的出现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人的体内,伴随着各种宣传广告也登上了文化的舞台。
二、娱乐时代的到来19世纪中期,电报、报纸的结合为“娱乐业时代”奠定了基础。
电报的发明在通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的质的改变。
它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定义。
电报和报纸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报纸过去的形象,报纸的时效性发挥出来,开始了所谓的“今日新闻”,电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快捷、更加有效地形式出现。
摄影出现以后一直被作为另一种“语言”使用。
它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文字所描绘的东西。
人们开始从接触简单的文字信息转变为这种图文并存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接触信息。
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电报式新闻的绝好补充,这种传播更加感知、具体。
这种全新语境的产生,人们更多地关注娱乐化的东西。
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它在很多方面充当了指挥中心。
我们对媒介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电视的影响。
电视已经成为文化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
电视作为指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引领人们走向娱乐时代。
人们对报纸、广播的痴迷开始衰减,电视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途径,它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这种传播模式包容了话语的所有形式。
娱乐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
根据调查人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些都证明了赫胥黎的观点,我们进入了纯娱乐时代,在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我们沉溺在娱乐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广播和电视节目不在是主观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它以一种近乎迎合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电视成为了解公众信息的渠道,在美国,电视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杂志转告电视“只有娱乐才是新闻”。
这种新闻娱乐化的氛围让人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广播电视为了寻求出路也开始走向娱乐化,原本广播适合播放比较严肃的新闻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全世界的新闻动向,但在这种娱乐至上的国度里,广播变成了音乐电台。
这种快餐文化的到来无疑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它更多的是关注新闻所带来的娱乐效果。
在各种媒体争相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传播娱乐成为了首要任务。
只有满足观众的需求,媒体才会得到市场占有率。
而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娱乐至上的国家,各种媒体在改变人们话语方式的同时,也同样受人们的支配。
三、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指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在书中对文化娱乐化的现象更加倾向于赫胥黎的观点,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不是灾难与战争,真正影响人们的是大家所热衷的事物。
读图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的不断更新,这种娱乐氛围下的文化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念。
这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的文化走向衰竭,淹没于笑声当中。
通讯模式的每次变革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些远比其他变革带来的冲击要大的多。
不管是口述时代、印刷术时代、摄影时广播时代、以及电视时代,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都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变化。
也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扭曲传播,才会出现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
电视也许是改变人们话语方式的最有力的论证。
这种快乐的媒介一旦进入人们的生活,再想通过任何方式把它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就变得不那么可能了。
父母会告诫孩子应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人们也会自我警醒克制自己,但这些都抵挡不住电视大摇大摆地继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人们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这种媒介好像是他们与外界互通的窗户,所有的社会讯息、人际关系都是通过这扇窗户传达进来的。
赫胥黎的预言警示人们,我们不应该被电视所掌控,应该学会如何利用电视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影响文化,怎么才能成为电视的主导者。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学会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如何在短时间内选择有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是电视的傀儡,整个生活也不能围绕着电视展开。
电视只是一种传播工具,一种向受众传播有效信息的工具。
解决这种文化娱乐化的现象可能要从三点着手。
首先,电视自身应该给予适当的调整,这种信息结构和效应不应该是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三大主流媒体,应该给予受众正确的引导,让公众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除媒介的神秘感。
媒介的作用不是倡导一个娱乐的世界,只有正确发挥自身的正能量才能更有效的感染到受众。
其次,受众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这种快餐文化的传播并不能代替传统文化。
人们渴望与外界沟通、互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可以建立在一个正常的传播平台,文化的传播需要的是一个良性的传播渠道,新闻信息要有新闻的内涵和新闻本身的特征。
娱乐不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沉溺其中不仅会让人们丧失思考,更严重的可能是整个时代的倒退。
人们在欢笑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却很少在思考为什么笑,这才是最可悲的。
再次,唯一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现象的是学校,其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学校应该充当起引导学生的作用。
只有从学校出发,从根本上教育学生怎样判断接收到的信息、学习如何解读文化、怎样充实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娱乐致死》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这个信息过剩、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每天都会出现新奇事物的时代,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娱乐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娱乐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娱乐。
当年炙手可热的电视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电脑所取代,而手机的出现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电脑。
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讲究的是方便、快捷。
人们对电脑的热爱超过了电视,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电脑更加的娱乐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人们被网络所包围着,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更加需要受众严格筛选,信息拥堵、垃圾信息过剩都成为网络传播的一项诟病。
网络以一种纯娱乐、堆积的形成出现在受众面前,不管你接受也好,摒弃也罢。
人们对新闻的获取开始由广播电视转向电脑、手机,而更加快捷的方式是微博的出现,人们不再看大段的新闻稿件,取而代之的是140字的内容概要。
娱乐充斥的时代,文化成了一种奢饰品,人们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书读报,快餐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
作者的预言显然在现代社会变成现实,我们处在一个娱乐化的社会,信息传播不是按照人们需求的方向,而是如烟花般四散开来。
但是真正的文化不是娱乐环境下传播的文化,那些心灵的洗涤不是网络时代、微博互动所能做到的。
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在娱乐的大环境下,那么这个时代究竟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人类、社会又能如何进步?这是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作者简介:马丽娟,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王波译.美丽新世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 (美)尼尔·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