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合集下载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心 人物 。他 的许 多著 作 都反 映 了黑人 的生活 i n , L , 理 的 双 重意 识 ’ 的观 念 和他 的美 国黑人 在 美 国生活
等 诸 多方 面 的现 实 问题 。在 其最 著名 的 《 黑人 的灵 在面 纱后 面 的形 象化 的 比喻 ,给予 了美 国黑人 被迫
魂》 ( 1 9 0 3 )一 书 中杜波 依 斯深 入探 讨 了美 国黑人 生活 在危 机 下做 出反应 的美 国黑人 艺术 家 打开 了新 的 “ 双 重 意识 ”问题 ,从 此 以后 这个 概念 就 不 断被 的表现 世 界 。” 黑人作 家 们 引用 ,它 生动 地 表现 了美 国黑人 心理 的
生 ”,具 有 “ 双 重意 识 ”。这层 面 纱遮 蔽 了全世 界 在 黑人 灵魂 的深 处 产 生一种 无 可排 解 的 自卑情 结和 有 色 人种 的 真 实 面 貌 , 他 希 望 以 此 书 揭 开 这 层 面 劣等 民族 的痛苦 ,从而 使被 扭 曲的黑人 的心灵 陷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一 O 1 — 0 7

波 依斯 ( w . E . B . D u B o i S )是美 国历 史 上 纱 , 向 白人 和世 界展 示真 实 的 黑人 生活 , 同时他 也 著名 的 黑人作 家 、历 史学家 、思想 家和 社 希 望 去解 释这 层 面纱 是 如何扭 曲 了黑人 与 白人相 互
会 活 动 家 , 也 是 黑 人 民权 运 动 史 上 的 中 观察 的方 式 。阿 诺德 ・朗蒲 塞德 曾说 : “ 杜 波依 斯


“ 双 重 意 识 " 的概 念
此 ,黑人 们 切身 地感 受 和体 验 到 了种族 歧 视及 其罪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孙媛【摘要】莫里F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的压迫下,丧失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在黑人社区这片精神荒原中,她将白人种族主义者刻意塑造和传播的黑人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真实塑像的一部分,远离了本体,造成了自我镜像的迷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清理这种自我镜像的迷误对于构建黑人文化身份是极其必要的.【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194-196)【关键词】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化殖民主义;黑人文化身份;精神荒原;自我镜像【作者】孙媛【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74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黑人女孩儿佩科拉因渴求一双蓝色的眼睛而走向疯狂的故事。

使女孩儿疯狂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其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压迫下所形成的错误的文化价值观和畸形的母性。

白人文化殖民主义剥夺了黑人应有的文化身份,使黑人社区沦为精神荒原,从而导致了波琳这位黑人母亲失去了主体人格,产生了自我镜像的迷误。

一、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身份的概念黑人所遭受的奴隶制的压迫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创伤性的记忆。

这种压迫和控制严重地影响了黑人的家庭生活。

奴隶制被废除后,黑人的文化意识形态依然被一种隐形的网所笼罩着,这张网便是白人文化殖民主义,即后殖民主义所讲述的霸权文化。

要明确文化殖民主义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众所周知,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资本主义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1]166。

由此可见,殖民主义所涉猎的范畴存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扩张与掠夺。

种族越界与双重意识:解析拉森《流沙》

种族越界与双重意识:解析拉森《流沙》

意识,他 们 像 白 人 隔 着 面 纱 看 黑 人 那 样 看 自 己。”④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双重意识必然导致 人的双重 人 格,“人 的 意 识 的 分 裂,永 远 冲 突, 无法汇合成单一的意识,受到这种意识支配的 人会身不由己地做出与人生意义相悖的行为, 造成巨大 的 精 神 痛 苦 ”⑤。 黑 人 双 重 意 识 的 形 成首先是美国奴隶制时代的产物,也是种族偏 见和种族歧视消解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思 想意识等现实环境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后果。 双重意识的形成是严酷的生存法则使然,也是 黑白文化 对 立 关 系 作 用 的 结 果。拉 森 在 《流 沙》中所揭示的黑人双重意识或双重人格所表 现的主要冲突就是源于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 冲突。黑人在双重意识中难以妥协的种族意识 观主要表现在宗教、教育和生存环境三个方面。
一、双重意识中的种族意识冲突
来自非洲的黑人从一开始就被白人视为另 类,随 后,种 族 歧 视 的 法 律 剥 夺 了 他 们 作 为 “人”的基本尊严。因此,他们一直遭受到白人 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排斥。 杜波依斯把黑人在这种社会环境里所形成的心 理归纳为双重意识。他认为双重意识“是一种 奇特的感觉……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观察自 己,以另一个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灵魂,而 那个世界又是以满带嘲弄的蔑视和怜悯来看待 黑人。黑人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双重性———一面 是美国人,另一面是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 两个不可调和的奋斗目标,两个在黑人头脑里 不停冲撞的理想;黑人靠自身的顽强力量才使 自己的身 体 未 被 撕 裂 开 来 ”③。 非 裔 美 国 人 在 日常生活里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已在三百多年的 奴隶生涯中消磨殆尽,杜波依斯的定义正好揭 示了他们的独特心理特征。小亨利·路易斯· 盖茨(HenryLouisGates,Jr.,1950-)也认为: “黑人没 有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自 我 意 识,只 有 双 重

巴拉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黑人身份建构

巴拉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黑人身份建构
人 的身 份 在 白人 占绝对 优 势 的美 国 政界 出人 头 地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实 现 了广 大 美 国 黑人 心 中的 一个 夙 愿 很 多学 者 认 为 奥 巴马 总 统 对 于美 国黑 人 的身 份 建 构 具 有里 程 碑 式 的 意义 ,奥 巴马 总 统 是 美 国黑 人 社会 地 位 变 化 的 最好 体 现 .也 为美 国黑 人 争 取 身 份 认 同带 来 了新 希望 。
族 和 阶 级 平 衡 的 社 会政 策 。一 方 面 ,他认 为给 予 少 数 族 裔 在 就 学 与 就 业 方 面一 定 优 惠 的肯 定 性 行 动 是 完全 必 要 的 : 一方 面 , 另 他 必 须 考 虑 到贫 穷 的 白人 群 体 的需 要 , 执 行 肯 定 性 行 动 的 过 在
是 美 国黑 人 的总 统 。因此 , 管 奥 巴马 愿 意 与 否,他 都 得 面临 这 不

奥 巴马 总统 的经 历 成 了 “ 国梦 ” 美 的经 典 案 例 。在 美 国人 看
来 , 为 当 今 世界 第 一 强 国 的第 一 强 人 . 巴马 的 当选 正 是 美 国 作 奥 梦 的体 现 。他 与 “ 国梦 ” 美 的关 联 , 在 于 他打 破 传 统 , 还 以一 个 黑
( 山 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四川 乐 山 6 4 0 ) 乐 10 4
摘 要 : 为 美国历 史上 首 位 非 裔 总统 , 作 巴拉 克 ・ 巴马 对 美 国黑 人 身份 建 构 有 着特 别 的意 义 。 而 , 肘 于 美 国政 治 和 种族 现 实 , 人 奥 然 掣 黑 身份 建 构在 黑 人 总 统 时期 也 难 以有 明显 的提 高 。
关键词 : 身份 建构 美 国黑人 挑 战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种族思想及其影响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种族思想及其影响

“ 双重意识” 种 族思 想 主要 来 源 于对 布 克 ・ T・ 华 盛 顿 的
“ 调解论” 和马库 斯 ・ 加维 的 “ 黑人 民族 主 义” 的平衡 与 扬 弃 ,有其丰富 的内涵 ,并直 接影 响着 他 的泛 非思 想及 他 提倡 的针对美 国黑人教育的 “ 有天赋的十分之一 ”理论 。
与三 K党人寻求 和解。而这 一点正 是杜波依 斯强 烈反 对 马 库斯 ・ 加维的地方 。 早在 1 8 9 7年杜波依斯就首次在 《 大西洋 月刊》 ( A t l a n -
美 国有色 人种 协 会 的创建 者 之一 。他 一 贯坚 持 积极 斗 争 ,
反对 妥协投 降。他用 “ 面纱 ” 来 比喻 黑 白人种 问 的 隔阂 , 用 “ 双重 意 识 ” 来 解 释 白人 带 给 美 国黑 人 内 心 的 冲 突 。
我 。 他 不 会使 美 国 非 洲 化 。他 也 不 会 让 黑 人 灵 魂
J . S u n d q u i s t ) 提出 ,杜波依 斯 的 “ 双 重 意识 ” 的种 族 思想
其实源 自他与不 同阵 营的黑 人领袖 的对 立 ,这 主要包 括他
与 布 克 ・T ・华 盛 顿 和 马 库 斯 ・加 维 ( Ma r c u s G a me y ,
这样的论断显然是全部隔离但平等政策及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基础杜波依斯斥其为投降主义并在他的经典著作黑人的灵魂一书中用专门的章节抨击布克t华盛顿的不是在他看来若接受这样的投降主义非裔美国人等同于自动放弃其政治与教育权利而只是勉强争取其经济权利
小 说 月 刊
2 0 1 4. 2
杜波依斯 “ 双重意 识 ’ ’ 的种 族思想及其 影响
在美 国白人 思想文 化的 洪流 中漂 白蜕 变 ,因为他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探究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探究
魂 。他 对 白 人 的 价 值 观 念 和 生 活 方 式全 盘 接 受 , 对 于 属 于 自身 的 黑 人
的文化却极 力抹 杀, 在黑人内部效仿 白人的统治模式 。他的灵魂被“ 漂 白” 了, 他不再 是一个真正 的黑人男子 , 而是 一个拥有黑 色面容统治黑 人世 界的白人的代理人。他的身形像有钱的 白人那样发胖 , 举止像 “ 沃 什 伯恩宽 生或那 一类人 ” , 他 生活 的理 想就是 要成为 一个能说 了算 的 人, 可在 他老家一切都在 白人的掌控之下 , 别处 也如此。于是他来 到 了 ’ 伊顿 维尔—— 一个黑人 自己正在建设 的地方 。在那里 , 他可 以发出“ 最 大 的声 音” , 可 以像 门人那 样发挥主宰者 的作用 , 将黑 男人和黑女人都
活的男主人公 森将 爱人雅 丹带回了家乡—— 小镇埃罗。小说中的森是 位 漂泊者 , 但 在他的内心深处 , 故乡埃罗一直是他精神的港湾 。埃罗 是个 未受外 界的物质世界影响和改变的黑人社区 , 只有在埃罗 , 森才能 找到一种灵魂 的归属感 。然而 , 埃罗在雅丹 的眼 中不过是个 封闭落后 的地方 , 它如同“ 中世纪奴隶的笼子” , 是一个也许有历史但却不可能有 未来的地方。借雅丹之 口, 莫里森揭示 了黑人社区 中的缺陷 , 认 为封 闭 的生活态势 无助于黑人社会 的发展反而会使 他们越来越 落后于社 会。 表面上看 , 森是黑人 民族 文化的传承者 , 而稚丹是 自己文化的背叛者 。 进一步分析 , 其实森陷入 了一个误 区, 他对 白人 的文化 和价值 观全盘否 定, 俨然 成为了一名狭 隘的民族主义 者 , 这是不可取 的。森身上 的“ 柏 油特质 ” 和作为一名黑 人的“ 双重 意识 ” 不仅阻碍 了 自身个性 的全 面发 展, 而且这种偏激 的民族观念 , 最终会 阻碍黑人 民族 文化的健康发 展。 莫里森清楚地意识到 : 在 飞速发 展的今 天, 同守 黑人世 代相传 的传统文 化, 无视社会 的整体进 步, 无 助于黑 人传 统文化 的传承。美国黑人的未 来不应是居住 在贫 民窟 、 仅满 足于偏僻 的穷 困地区的生活 , 保留世代的 习俗 而不随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莫里森对森 和雅丹都 赋予 了“ 柏 油” 的特质 , 在他们 身上体现 的黑 白两种文化应 该相互吸引 , 这两种 文 化 和谐 地 发 展 才 是 黑 人 民族 文 化 最 理 想 的 归 宿 。 如果说莫 里森 的这种 文化理想在《 柏油孩子》 中表现得 尚不够清晰 的话 , 那么在其 另一部作品《 天 堂》 中, 她 的眼光就更加开 阔, 思想 也趋 向成熟 。在小说 中 , 一群黑人 由于不堪 白人的欺凌 , 长途 跋涉 , 存荒无 人烟的地方建立了他们 自己的小镇——鲁 比镇 。在这里黑人们坚守 t I 己 的价值 观 , 不肯 向 白人 妥协 。鲁 比小镇 成 为了他 仃 J 生 活的 人间 天 堂 。然 而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他 们不仪走 向 仇观 白人的极 端 , 而且 这 种思想最后竟然发展成仇视任何 的外来人 。鲁 比镇 上的居 民原本I d l 7 , , 致、 互 相扶 持的精神随着岁月 的变 迁渐渐失去 了原貌 。年轻 人不满 封 闭的生活方式 , 纷纷离去 , 鲁 比小镇 的未来 陷入危机。而 { 几英里 以 外 的修道院却 以博 大的胸怀收容庇 护了四名不 同肤色 、 来 白不同阶层 的姑 娘 , 成为一个 充满爱心 的天 堂。莫里森似 乎想通过对 比向渎者说 明, 一个包容 的社会 才是健康 的 、 发展的 、 和谐的社会 ; 民族之问互相仇 视、 互相 隔离无益于 问题的解决 ; 黑人融入美国社会是历 史必然。

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身份解析

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身份解析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解析摘要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进行解析,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上已经变成“我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倾向,并以这个为定位开始人生奋斗。

而作家的双重意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双重意识”建构文化身份倾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在《黑人的奋斗》中,杜波伊斯第一次使用了“双重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黑人的形象总是以反派被定义的时候,黑人该怎么寻求自我;2、美国黑人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是美国人这一事实。

3、其身为“非洲人”与“美国人”的身份定位产生的心理冲突。

“双重意识形态”反映了美国黑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黑人的奋斗史中始终困惑着他们,在建构美国黑人身份的历程中,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内里的矛盾和苦难、追求和抗争,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供作家们探寻、定义黑人的阶层身份。

20世纪,美国黑人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平等自由,但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黑人们依旧无法享有公正的待遇,他们依旧徘徊在社会底层。

美国黑人在这样的境遇里显然无法平静,他们的心理极为复杂:作为美国统一的参与者,他们是美国得以统一的功臣,却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无法得到允诺的自由和平等。

在为不公正的境遇感到不平之余,他们也感到了困惑。

其中,“我是谁”、“我该是谁”,是美国黑人们尤为困惑的问题。

受困于双重意识,黑人作家们的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倾向。

在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坛上,作家的创作都在努力为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名。

对于这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几种类型:第一,赋有“融入”的思想,即他们都希望能够被白人所接受,融入他们的世界中;第二,较为重视“黑人性”,比较强调自己本族的文化,而且十分在乎自己种族的凝聚力,希望能建立一个有实力与白人世界抗衡的团体;第三,强调他们属于美国人,同时也强调他们是黑人民族。

《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身份问题

《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身份问题
间没有 夫 妻 之 爱 , 只有 类 似 奴 隶 主 与 奴 隶 般 的 “ 主

美国黑人的 身份 困惑与矛盾
仆” 关 系 。“ 洛根 从对 物质 追 求 的 成 功 、 辛 勤工 作 所
赢得 的尊 重 、 土 地 的拥 有 和 娶到 一 个 年 轻 可 人 的 妻 子 中看到 了 自己 的价 值 。 ” l 另 一 方 面 , 洛 根 排 斥关
《 他 们 眼 望 上苍 》 : 后 殖 民 主义 视 角 下 的身 份 问题
杨 东 霞
( 大理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云南 大理 6 7 1 0 0 3 )
摘要 : 运用霍米 ・巴巴的后殖 民理论 来解读佐拉 ・ 尼 尔 ・赫斯 顿《 他们眼望上苍》 , 分析 赫斯顿对美 国黑人身
份 问题 的关注 。通过 呈现三位丈夫身份 问题 的不 同表现形 式, 赫斯顿 旨在指 出美 国黑人身 份重构 的艰 难 ; 通 过塑
长 教育 小说 , 也 是一 部 觉 醒 的小 说 。 ” 不 容 忽 视 的
是, 该小 说 不 同 于抗 议 文 学 中对 肤 色 、 种族 的描 写 ,
波 伊斯 提 出 的 “ 双重意识” 正 是 美 国黑 人 在 自我 身 份 建构 过程 中所 遇 矛盾 与 困惑 的 真 实表 达 。《 他 们 眼望上苍 》 中的故 事 情 节绝 大 多 数 都 发生 在 白人 不
家 。《 他们眼望上苍》 是其代表作 , 被誉 为 “ 黑 人 文 学 的经 典 , 那 个 时期 最 佳 的 小说 之 一 ” …, 是 黑 人妇 女 文学 经典 、 女性 主 义文学 经 典和 2 0世 纪美 国文 学
的经典 作 品 。 赫 斯 顿 在 作 品 中用 大 量 篇 幅 刻 画 黑 人 女性珍 妮 的 困惑 、 觉醒及 成 长 , 作 品也 因此 经 常 被 定 义为 “ 一 部 自我 发 现 的小 说 , 一 部 女 性 主 义 的 成

_宠儿_的后现代黑奴叙事和历史书写

_宠儿_的后现代黑奴叙事和历史书写

《宠儿 》 是 托 妮 · 莫 里 森 最 富 盛 名 的 作 品,于 1987 年 在 美 国 问 世, 出 版 一 周 后 即 列 入 《纽 约 时 报 》 书 评 畅 销 书 排 行 榜 第 三 名, 并获全国图 书 评 论 奖 提 名 。 自 从 1993 年 获 得 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莫里森其人其作就成为经 久不衰的国内外研究热潮 。 希 瑞 博 尔 在 《读 者 、 文 本 和 主 体 性: 用 拉康 “以客体 身 份 凝 视 ” 理 论 解 读 托 妮 · 莫 》 中表明,当 作 为 主 体 的 读 者 里森的 〈宠儿 〉 在看文本的时候,作为客体的文本也在凝视读 者,使读者 有 一 种 幻 觉, 仿 佛 看 见 了 注 视 本 〈宠 身,从而掩盖创伤造成的冲击 。 在论文 《 : 冲突中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即兴主题》 儿〉 中,凯泽指出,奴隶贩子和奴隶主使奴隶从主
③ “树 ” 倍添复杂性 。 海耶斯撰写的 《命名的和 ②
无名的: 符号学意义上莫里森的 124 号和奈勒 》 , 把 《宠 儿 》 和 奈 勒 的 《妈 妈 的 “他 处 ” 日 》 ( Mama Day ) 进 行 比 较, 发 现 它 们 具 备 “一所命名的房子和 一 个 无 名 的 女 人 ” 的 共 同 特征,说明在这两部新黑奴叙事中,家庭空间
本文认为,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的黑奴叙事 传统源远流长,对内战以后的黑人文学产生重 大影响 。 深受前辈作家熏陶的莫里森在鸿篇巨 制 《宠儿 》 中 继 承 了 黑 奴 叙 事 书 写 历 史 的 传 统,同时又将它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 。 作品 对奴隶制意识形态中的本质主义提出质疑,批 判了 “黑 人 动 物 性 ” 的 种 族 主 义 观 点, 从 而 解构了白人至上的历史书写模式 。 语言对黑人 历史的建构至关重要: 莫里森通过置换自我与 他者的语言逻辑,实现主奴角色的转换; 通过 对 “文化文 本 ” 的 诠 释, 呈 现 “写 在 羊 皮 纸 ; 通过 多 重 叙 述 视 角, 聚 合 历 史 的 上的历史 ” 138

例析“黑白”文化冲击下的黑人男性

例析“黑白”文化冲击下的黑人男性

例析“黑白”文化冲击下的黑人男性无论是非裔美国女性还是男性,他们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值得同情的。

杜波伊斯曾提出“双重意识”来概括黑人所处的矛盾境地及其产生的身份困境:“在一个黑色躯体里面,一名美国人、一名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和谐的抗争,两种交战的理想……”他们经历着双重性,属于美国又不属于美国,在美国之中又在美国之外,突显着又隐身着。

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一轮轮冲击。

强势文化有更多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己作统治者的天经地义。

久而久之,这不平等的现象便会被接受为生活的自然秩序。

”。

“白人们要以黑人的贫穷和丑陋来陪衬自己的富贵和欢乐;忘了本的黑人也要用本民族的可怜人来显示自己的健康和优越。

”1 《宠儿》中黑人社区的拯救者——斯坦普·沛德当斯坦普的妻子瓦施蒂被自己主人的儿子霸占后,他尊妻子意愿,未杀死自己主人,保住了性命,但也埋葬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改了自己的名字以此作为对奴隶制有力的回击。

他在新名字中肯定了自我,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但也隐含了一些丧失的意味。

他认定他已经把余生情感上和道德上的债都还清了,他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了。

“所以他通过帮助贫困的人们偿还和清算债务,来把这种无债可还向其他人推广。

”所以像贝比·萨格斯一样,他也被公认为是黑人社区的拯救者,镇上家家户户都欢迎他。

他曾是“地下铁路”组织的成员,帮助过塞丝使她重获自由,后来又救了丹芙的命。

而到了小说的结尾处,他意识到了自己还欠着124号里住户的人情,还应该给他们以保护和关爱。

社区里人对塞丝、丹芙和保罗·D的忽视激怒了他,他开始考虑社区对其居民应负有什么性质的义务。

他的觉醒不但帮助了众多黑人女性而且也促成了像保罗·D这样黑人男性的成长。

这都表明继贝比·萨格斯之后又一个有能力的社区领导人物出现了,他会引导社区的人们团结起来共建一个健康团结的集体。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教研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6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庞好农理查德赖特在其文学作品里不仅揭示出双重意识是黑人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同时还揭示出一部分有叛逆精神的黑人的意识形态已从双重意识发展到了三重意识。

三重意识中的第三种意识虽然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但是它的出现戳穿了白人种族主义者贬低和丑化黑人的种种谬论。

赖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双重意识 三重意识 非洲裔美国批评 赖特 非洲裔美国批评是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

美国学者洛依斯泰森认为,这种批评方法着重“分析文本是如何削弱或加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而这个形态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压迫黑人,在经济上掠夺黑人。

”非洲裔美国批评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另一个是理论框架的采用。

在主题方面,非洲裔美国批评把种族问题,如种族身份、黑人文化传统、黑人心理和黑人的政治权利等,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

任何非洲裔美国人撰写的文学作品都可作为非洲裔美国批评的范本,白人作家的作品里涉及黑人的内容也可采用非洲裔美国批评方法作相关的评论和研究。

在理论框架方面,非洲裔美国批评对各种理论的使用呈开放性,既可以采用美国黑人理论家或思想家的理论,也采用白人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理论,如形式主义、女权主义、生态批评和后殖民主义等。

“非洲裔美国批评的多项性、多层面、交叉性、互文性和复合性,开启了批评理论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因此,只要有助于非洲裔美国文学文本解读的文学批评理论皆可采用。

W.E.B.杜波依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重要非洲裔美国思想家,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采用他的双重意识理论来分析和评论托尼莫里森等人的文学作品,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尚局限于双重意识的领域,不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非洲裔美国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

笔者在研究美国20世纪中期作家理查德赖特时,发现该作家的作品已突破双重意识的写作局限,把非洲裔美国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精)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精)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09-02-14 10:06:00 ] 作者:郭晓洋马艳红编辑:studa0714摘要: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

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

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

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黑人文学;二重性;同化与分离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它反映了黑人大众的不幸遭遇和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弘扬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斗争精神。

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是现实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去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历,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黑人的困惑,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并展现黑人自豪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1]。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更好地理解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欣赏黑人文学作品。

一、杜波依斯与“双重意识”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20世纪上半叶极有影响力的黑人运动领袖。

他极力反对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接受种族隔离的做法,强调争取黑人政治权利,以尽早争取到全面的人权。

杜波依斯参加创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并担任协进会会刊《危机》的主编,猛烈抨击任何对其人民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摘要: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 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

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

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

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 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关键词:“双重意识”;美国黑人小说;文化身份;建构;倾向纵观美国黑人历史,由于各个时期美国黑人的境遇不同,他们对待美国社会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

由于种族歧视等因素,白人主流社会始终在排斥黑人,黑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黑人获得“解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中后期,其文学发展经历了“南部重建时期”、“哈莱姆文艺复兴”、“民权运动”、“黑人权利运动”、“ 黑人艺术运动”,主题反映的大多是对“美国社会中的黑人”所进行的思考。

早期黑奴佯事中的痛诉、废奴文学中的义愤、黑白混血儿困境的描写、新黑人文学形象的表现、抗议文学的时兴、黑人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凸显等,都与黑人对身份的思考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常常困扰他们的就是所谓的“双重意识问题”(Double Consciousness)。

美国黑人作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其文化身份,在思考“我是谁”或者“我应该是谁”。

其间,有愤怒、抗议,有充满激情的思想,有解决方式的途径,有对未来的期待、展望和构想。

在此过程中,杜波伊斯描述的“双重意识”问题反映了二十世纪美国黑人作家们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困惑和艰辛。

一“双重意识”描绘了美国黑人在自我探寻和身份建构过程中的紧张和分离状态以及矛盾困惑的心理。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陈姗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3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美国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陈姗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美国黑人文化的“现代神话”--试论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象征手法 [J], 邹青
2.试析托尼·莫里森的创作心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J], 吕铁金
3.双性同体视野下的美国黑人社会——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美学解读 [J], 庞敬春
4.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研究——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 [J], 吕铁金
5.由托尼·莫里森笔下佩科拉的身份危机看美国黑人族裔的境遇 [J], 贾怡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篱笆》的隐喻解读

《篱笆》的隐喻解读

篱笆》的隐喻解读一、引言美国著名非洲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于1945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他从小倍受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生活苦难刻骨铭心。

长大成为作家后,他一直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笔墨展现黑人的生活状态,为世人了解黑人及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代表作《篱笆》以1957 年为时间背景,描述了黑人特洛伊的生活故事。

他早年曾经是出色的棒球运动员,但由于肤色,无缘参加职业联赛,只能做一名清洁工。

正是由于这样的坎坷经历有刻骨铭心的痛,特洛伊才坚决反对儿子成为职业运动员,从而断送了儿子的前程。

特洛伊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与情人生下了私生女,并将抚养这个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妻子。

特洛伊一生默默无闻,不得施展才华,被社会错误对待,也错误对待身边人。

他的世界是各种藩篱组成的世界,在那里他四处碰壁,生活充满艰辛、困惑、愤怒和创伤。

不知不觉中他也为别人制造着藩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难以打破。

该剧的结尾表现特洛伊死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参加他的葬礼。

他们不计前嫌,是爱将他们紧密连在一起。

显然,剧作家所要表现的就是,爱是推倒人与人之间藩篱的最强大力量。

威尔逊在《篱笆》中深刻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社会中被隔离的他者状态。

以往有关威尔逊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生平及戏剧创作的梳理(周丽英,2006),其作品对美国黑人历史的建构(曾艳钰,2007),其非洲中心美学(刘风山,2008)以及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黄坚, 2009)等方面。

而对其作品本身的文体特征研究甚少。

该剧最重要的文本特征是隐喻的使用。

如其题目所示,《篱笆》一剧充满全局性的隐喻意义。

胡壮麟认为,“当我们从一个语篇中发现较多的隐喻,特别是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语篇的主题时,应该认为隐喻的使用构成了这个语篇的文体特征”(胡壮麟, 2004:157 )。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人们往往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而1980 年, 莱柯夫和约翰森在其作品《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中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隐喻,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 & M. Johnson, 1980:5 )。

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

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

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作者:燕乔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摘要奥巴马赢得2008年美国大选,成为首位黑人总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美国黑人,重新审视其自我及种族身份问题。

有网评说:“美国梦实现了”;有报道称:“导致美国人选出首位黑人总统是种族意识在起作用,不过这种种族意识不再是种族歧视,而是美国全民族的种族融合意识。

”本论文将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塑造的黑人形象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得出全球化下各民族应持一种包容的、和谐的又具主体性的民族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种族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8-01本论文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分析,得出美国黑人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的:一、偏执的、狭隘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这主要体现为两种:(一)认为黑人是最真诚,最朴实,最美好的善良、勤劳的优秀民族,白人则是残酷的、卑鄙的、无情的没有人性的异族。

如阿历克斯·哈利的作品《根》中的昆塔·肯特,认为白人无情、冷酷,没有真诚的信仰,他们的白皮肤、蓝眼睛是丑陋的,皮肤黝黑才是美丽和健康的体现,白人身上还有异味。

(二)认为黑人天生就是低于白人的丑陋而又愚昧的劣等民族,白人压迫、欺侮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基于这种认识,他们默然地、顺从地忍受白人施加的一切不平等,他们的心中没有不平,没有愤怒,更不会起身反抗,如赖特《土生子》中别格的黑人朋友。

二、对自我及种族身份的困惑、怀疑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中玛格丽特背诵了一首诗,诗中写道:“你为何在看着我?我本无打算停留。

”“你为何在看着我?”这是每个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对自我存在的自我怀疑。

玛格丽特对真实的自我是困惑而模糊的。

“我本无打算停留”,这一表白是玛格丽特对自己无根状态的掩饰。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庞好农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理查德·赖特在其文学作品里不仅揭示出双重意识是黑人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同时还揭示出一部分有叛逆精神的黑人的意识形态已从双重意识发展到了三重意识.三重意识中的第三种意识虽然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但是它的出现戳穿了白人种族主义者贬低和丑化黑人的种种谬论.赖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庞好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
【相关文献】
1.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非洲裔美国人r种族文化迷惘 [J], 黄梦琴;屈大庆;张国琼
2.从宏观政治意识到微观政治的泛化--再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两个阶段[J], 李应志
3.抗争音乐
——非洲裔美国人的自由之声 [J], 王鹏欧;田耀
4.非洲裔美国建筑师波尔谢克获得第74届AIA金奖 [J],
5.美国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制度的形成与终结——以非洲裔美国人的经历为例 [J], 傅林;夏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解析卡伦的双重意识危机

《传统》解析卡伦的双重意识危机

《传统》解析卡伦的双重意识危机陈姝;张艳【摘要】对康蒂·卡伦最为有名的诗作<传统>做诗歌技巧与主题的分析,指出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本人有关美国非洲裔黑人双重身份的认知与思考,也代表性的揭示了这个群体在了美国无名、无形的尴尬境况.【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4页(P118-121)【关键词】双重身份;认同;传统;主题【作者】陈姝;张艳【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在美国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以复兴美国黑人文化和黑人自尊为目的的一场文化运动。

哈莱姆运动唤起了美国黑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美国黑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铺平了道路。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像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这样的优秀文坛代表人物。

其中,黑人诗人康蒂·卡伦在1925年发表的首部诗集《肤色》以其革命宣言式的“黑色”主题被认为是哈莱姆复兴运动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部作品。

在该诗集中,《传统》一诗广受关注,最为有名。

在诗中,卡伦用梦呓般的语言把美国非洲裔黑人关于双重身份认同的思考中那种无形、无名状况的焦虑渲染得淋漓尽致。

而且,该诗意象丰满,诗歌为呼应主题在形式格局上使用的反复迂回、内外编织的技巧,使其在同类反映黑人非洲情结题材的浩瀚诗作中显得卓尔不群,乃至同时代的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也不禁对它赞赏不已,称《传统》是他所知的卡伦所有诗歌中“最美妙的一首诗”[1]56。

一卡伦生于1903年,身世扑朔,关于他的生父和出生地的说法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17年,他被纽约哈莱姆教堂的黑人牧师佛雷德里克·卡伦收养。

养父佛雷德里克有易装癖、带有同性恋心理倾向,同时又是一位积极倡导基督教新教的激进分子,这些复杂的个性对卡伦的人格导向和写作的主题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