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不是巴迪》: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表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德,不是巴迪》: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表征

本研究旨在运用文化身份理论和黑人美学理论,及相关美国黑人英语研究,阐述黑人美学在小说主人公巴德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多层面的表征,包括语言表征和文化表征。克里斯托弗·保罗·柯蒂斯(Christopher Paul Curtis,1953-)是当代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凭借小说《巴德,不是巴迪》摘得2000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

《巴德,不是巴迪》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增高,人民生活窘迫。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10岁的黑人小男孩巴德克服种种困难寻找生父的故事。

本研究以黑人美学理论为依托,从黑人少年巴德的文化身份建构着手,探索文化身份与语言、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联系。文化身份是一群人在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代码基础上产生的连续的、稳定的意义架构;在承认群体共性的基础上重视其文化发展的历史差异性,是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意义建构。

文化身份连续性和建构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巴德,不是巴迪》同样适用,也符合作家柯蒂斯对巴德文化身份的建构。另一方面,黑人美学是美国黑人在反对种族歧视、争取种族平等斗争中的有力武器。

这里黑不只是指黑人的肤色,更指黑人的一切优秀文化品质,比如黑人的语言、音乐、叙事风格、文化习俗、口述传统等等。黑人美学对黑人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柯蒂斯批判继承了老一辈黑人美学家主张的文学元素,融入第二代黑人美学家开拓的部分文学元素,形成独特的黑人青少年文学风格,获取巨大成功。

研究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人青少年文学

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深层内涵。巴德所体现的美国黑人时代精神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类似问题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同样有着广泛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