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不是巴迪》: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表征

合集下载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心 人物 。他 的许 多著 作 都反 映 了黑人 的生活 i n , L , 理 的 双 重意 识 ’ 的观 念 和他 的美 国黑人 在 美 国生活
等 诸 多方 面 的现 实 问题 。在 其最 著名 的 《 黑人 的灵 在面 纱后 面 的形 象化 的 比喻 ,给予 了美 国黑人 被迫
魂》 ( 1 9 0 3 )一 书 中杜波 依 斯深 入探 讨 了美 国黑人 生活 在危 机 下做 出反应 的美 国黑人 艺术 家 打开 了新 的 “ 双 重 意识 ”问题 ,从 此 以后 这个 概念 就 不 断被 的表现 世 界 。” 黑人作 家 们 引用 ,它 生动 地 表现 了美 国黑人 心理 的
生 ”,具 有 “ 双 重意 识 ”。这层 面 纱遮 蔽 了全世 界 在 黑人 灵魂 的深 处 产 生一种 无 可排 解 的 自卑情 结和 有 色 人种 的 真 实 面 貌 , 他 希 望 以 此 书 揭 开 这 层 面 劣等 民族 的痛苦 ,从而 使被 扭 曲的黑人 的心灵 陷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一 O 1 — 0 7

波 依斯 ( w . E . B . D u B o i S )是美 国历 史 上 纱 , 向 白人 和世 界展 示真 实 的 黑人 生活 , 同时他 也 著名 的 黑人作 家 、历 史学家 、思想 家和 社 希 望 去解 释这 层 面纱 是 如何扭 曲 了黑人 与 白人相 互
会 活 动 家 , 也 是 黑 人 民权 运 动 史 上 的 中 观察 的方 式 。阿 诺德 ・朗蒲 塞德 曾说 : “ 杜 波依 斯


“ 双 重 意 识 " 的概 念
此 ,黑人 们 切身 地感 受 和体 验 到 了种族 歧 视及 其罪

关于黑人教育的书籍

关于黑人教育的书籍

关于黑人教育的书籍有很多,这里列举其中一些书籍:
1. 《黑人的灵魂》:作者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权运动者、美国泛非运动创始人W. E. B. 杜波依斯,这本书正是在种族歧视背景下对美国黑人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探讨。

2.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作者是屈书杰,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黑人教育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黑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模式、教育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

3. 《黑人教育运动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黑人教育从奴隶制时期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及黑人教育在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4. 《超越种族:美国教育中的肤色与种族》: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A. 班福德撰写,通过深入研究美国教育历史和现实中的种族问题,探讨了美国教育中的种族歧视根源以及改革和超越种族界限的途径。

5. 《打破教育玻璃天花板:黑人女性学术领导之路》:这本书由两位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共同撰写,通过研究黑人女性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力问题,探讨了黑人女性在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书籍涵盖了美国黑人教育的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国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并对如何推动教育公平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阅读这些书籍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黑人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推动教育公平和种族平等。

《已知的世界》中非裔人民文化身份的颠覆与重建

《已知的世界》中非裔人民文化身份的颠覆与重建

外国文学《已知的世界》中非裔人民文化身份的颠覆与重建田华郑州工商学院摘要:爱德华·P·琼斯,当代美国黑人作家,二十世纪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20世纪的当代美国文学中留下了独特且深刻的笔墨。

作为一名非裔作家,一方面,他固守了非裔美国文学中意指修辞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塑造了黑人奴隶主,逆转了经典文本和反转了圣经英雄形象,在其小说《已知的世界》中,通过刻画黑人奴隶主,颠覆了以往非裔人民奴隶身份的刻板印象;援引圣经中的拯救者摩西之名,却赋予了其大反派的身份。

爱德华·P·琼斯另辟蹊径,关注并书写了非裔美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为非裔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构建了非裔人民主体身份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名换姓,运用人名喻指,重建了非裔人民的主体身份,表达了对奴隶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也给非裔美国文学道路指明了出路。

关键词:爱德华·P·琼斯;《已知的世界》;文本改写;人名喻指一、平凡与不凡1992年,爱德华·P·琼斯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迷失城中》,名声鹊起。

十年之后,他携力作《已知的世界》,卷土重来,一时大噪,赞誉加身。

2003年,《已知的世界》荣获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奖,2004年和2005年相继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柏林文学奖。

他的作品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又一巅峰的到达,他为非裔人民的灵魂歌颂,成为继福克纳、莫里森等优秀黑人作家之后的又一歌者。

爱德华·P·琼斯现在所拥有的学识来源于他早期多苦多难的童年,因其家庭贫困,早期他接受的是公立学校的教育,因表现优异,得到了一个天主教传教士的资助,得以在马萨诸塞州的红十字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宗教对他的影响也极其重要,圣经故事和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平凡的生活和多难的经历,给予了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感知,因为感知生活,才有了生活感触,因为有了生活感触,才有了人性感知。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是指美国黑人作家、社会学家W.E.B.杜波伊斯的创作和研究。

在20世纪初期,杜波伊斯成为了美国黑人文学及社会
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波伊斯的创作作品着重描绘了黑人在美国的艰辛生活和面对白
人种族主义的挣扎。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黑人的灵魂问题》。

这本
书讨论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问题。

杜波伊斯主
张黑人应该争取教育、机会和自由,以此来摆脱种族歧视带来的束缚。

在杜波伊斯的研究领域中,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黑人的社会地位、
文化和历史上。

他的著作《费城黑人》通过对费城市黑人社区的研究,探讨了黑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和经济地位。

他也一直在研究非洲文化,试图从非洲文化中寻找黑人自身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其揭示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的著作对于20世
纪黑人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叙述_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_霍米_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_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_霍米_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民理论家赛义德和斯皮瓦克相比 , 巴巴的著 作确实少了一些 。除了他那些并不算很多的
① 霍米·巴巴编《民族和叙 述》(伦 敦和纽 约 :路特 利 支出版社 , 1990), “ 导言” , 第 1 页 。
· 49 ·
2002 年 外国文学 第 6 期
而成的专题研究文集 , 但令人不得不佩服的 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 , 提出了第三世界批
· 48 ·
王 宁 叙述 、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
评家进入学术主流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 论文外 , 他至今只出版了一本著作《文化的定
略 ;3 , 他的模拟概念以及对一些殖民地题材 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 1994), 在此之前 ,
制彻底崩溃 , 对殖民主义霸权的批判和颠覆 也就得以实现 。 因此 , 巴巴接着写道 :
“解构”和“播撒” , 巴巴实际上重新建构了一 种现代的民族 , 即一种存在于历史的叙述之
通过叙述性言说来研究民族不仅是要把注意 中的民族 。在含混和模棱两可这些中心词的
力放在其语言和修辞上 , 它的目的还在于改 变概念性的对象本身 。如果有问题的文本性 “封闭” 对民族文化的“整体 性” 提出质疑的 话 , 那么它的积极价值便在于展现那种广泛
关键词 :霍米·巴巴 后殖民理论 文化认同 身份政治 混杂性 文化定位 少数族裔 中图分类号 :I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29(2002)06-0048-08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 , 后殖民主义理论 却是 , 这本书的引用率之高却很少有人能与
思潮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 它的不少研究 之比拟 。 确实 , 近 20 年来 , 几乎巴巴每发表
文化本真性的“混杂”批评策略使得巴巴在自 是要建构自己的具有后殖民文化批判特征的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纵观 美 国的黑人 文学 发展 史 ,在 文学 的发展 中主要 出 现 了三 次文学 的繁 荣 ,主 要经 历 了从 对黑 人文化 身份 的描 述 到对 社会 歧视 的抗议 、从对 黑人文 化身 份 的激 进对 黑人 文化 身份 的内省 、从对 黑人文 化身份 与 民族性 的倡导 到 引 发人类 共 同关注 黑人文 化身份 这一 问题等 阶段 ,使得 黑人 文学 中的文化 身份逐 步走 向成熟 阶段 。
黑 人 出版的作 品逐 渐增 多,其 中大 多的诗歌和 自述体小 说 都 表 现 了此 时此 刻黑 人 的无 知 以及 对 文学 与知 识 的渴 望 。 其中最 著名 的作者 是道格 拉斯 , 以其 为首 的众 多黑人们 大 多数都 通过对 黑人 所受 苦难 的揭露 以及黑 人所遭 遇 的痛苦 历程进 行 了详细 的表述 , 以此 来表达 出黑 人对求 知 以及追 求 自由的渴 望。 ( 二) 民族 文化 身份 意识 的 觉醒阶段 黑 人 民族 文 化 身 份 意 识 的 觉 醒 主 要 始 于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哈 莱 姆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 H a r l e m R e n a i s s a n c e ) 的出现是 黑人对 自身 民族文 化意 识 的主 要表现 ,哈 莱姆文 艺 复 兴运 动 主 要对 黑 人 的文 化 以及 种 族 的 肤色 进 行 了淋 漓尽 致 的张扬 ,倡 导了通过 美 国黑人文 学来树 立与 加深 黑 人文 化 的意识 ,从而 对黑人 勇 于追求 自由、不断奋 斗 的精 神进 行 了歌颂 ,进而 改变 了长 期 以来 黑人 受人歧视 的 不好 形 象 。在 此期 间 ,黑人表 现 出强烈 的文化 身份 意识 ,这是 因为他 们拥有 者共 同的 文化背 景与传 统 ,并且正在 经 历着 共 同 的命 运与 经 历 。在 文 艺复 兴 期 间, 以休 斯 ( L a n g s t o n H u g h e s ) 、佐拉 - 尼尔 - 赫 斯顿 ( Z o r a N e a l e H u r s t o n ) 等 为首 的一批 知识 分子充 分地 汲取 了黑人 传统生 活 、文化 习俗与 民族精 神 的营养 , 以创 作艺术 作 品的方 式对黑 人的传 统文 化进 行 了广 泛 的弘扬 ,从而在 一定 程度 上大大 提高 了黑人 的 民族 自尊 心。

杜波依斯黑人文学

杜波依斯黑人文学

杜波依斯黑人文学一、简介杜波依斯黑人文学,指的是20世纪早期美国的文学运动,以黑人作家W.E.B.杜波依斯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探讨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种族歧视等问题。

该文学流派对于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黑人社群争取自由与平等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二、起源与发展2.1 杜波依斯的背景与思想W.E.B.杜波依斯是一位重要的黑人学者、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他在1899年出版了著名的著作《菲尼克斯·乌门》。

这本书揭示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各种歧视和压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杜波依斯提倡黑人应该通过教育和经济上的自强来争取平等的权益,他的思想对于杜波依斯黑人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文学作品的特点杜波依斯黑人文学的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表达黑人在种族歧视下的痛苦和不公正待遇•倡导黑人争取平等权益和社会地位•探索黑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问题•呈现黑人社区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特色这些作品常常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和形象,通过真实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黑人社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杰出作家与作品3.1 杜波依斯的文学作品W.E.B.杜波依斯自己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杜波依斯黑人文学运动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他的著作包括:1.《菲尼克斯·乌门》:最早的揭露黑人种族歧视与压迫的作品之一,对于后来的黑人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暴风孤舟》:描述了黑人生活中的艰辛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平等和自由的追求。

3.《黑人世界》:探讨了黑人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呼吁黑人要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尊重和权益。

3.2 其他重要作家与作品除了杜波依斯之外,还有许多黑人作家在杜波依斯黑人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包括:1.奥古斯特·威尔逊:他的作品《费拉尔家族》通过描绘黑人家庭的复杂关系,展现了黑人社区的多样性和团结精神。

2.朱利安·邦达:他的小说《苏向日】讲述了一个黑人律师在底特律的生活故事,反映了社会对于黑人的偏见和不公正。

电影《比利·巴德》的叙事策略及美学价值

电影《比利·巴德》的叙事策略及美学价值

电影《比利·巴德》的叙事策略及美学价值作者:聂庆娟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聂庆娟内容摘要: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同名小说《比利·巴德》由英国著名导演彼得·乌斯蒂诺夫于1962年成功搬上荧屏。

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风起云涌的权力运动和性解放运动为背景,结合导演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对原著进行了叙事策略的重置与转换,借助叙事时空的转换、叙事主题的重构以及叙事语言的转变实现了独特的叙事目的,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意义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比利·巴德》叙事策略美学价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多数以航海为背景,通过描写异域风情、航海生活揭露现代文明的弊病,在世时因其作品主题庞杂、善于用典、语言艰涩、思想深奥而屡遭病垢。

中篇小说《比利·巴德》是其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死后三十多年才被发现并出版。

1962年英国导演彼得·乌斯蒂诺夫在E.M.福斯特版《比利·巴德》歌剧剧本的基础上,以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风起云涌的权力运动和性解放运动为背景,将小说《比利·巴德》成功搬上荧屏,呈现出一场权力运动场域内上演的同性恋景观,以满足当时社会语境中目标受众对电影的观看期待。

影片堪称一部乌斯蒂诺夫式的美学经典,并荣获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饰演比利·巴德的20岁英国年轻演员特伦斯·斯坦普首次出演就荣膺奥斯卡新人奖。

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导演乌斯蒂诺夫运用高超的叙事策略成功实现了由小说到电影的转换。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与电影在呈现介质、叙事策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依靠语言修辞塑造人物、呈现事件、表达意义;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图像组合变换、声音等讲述故事、传递意义。

叙事策略方面,小说主要采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而电影主要采用蒙太奇、通过图像的拼接展开叙述。

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试题 (10)

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试题 (10)

1804-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总分:100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30分〕1、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出自小说〔〕(1分)A:《外套》B:《穷人》C:《驿站长》D:《狂人日记》2、“黑人性〞是20世纪30年化初非洲大陆兴起的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黑人性〞一词出自长诗〔〕(1分)A:《埃塞俄比亚人》B:《黑人牺牲品》C:《夜歌》D:《还乡笔记》3、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腊拉〞名字的名义是〔〕(1分)A:被憎恨B:被遗忘C:被放逐D:被责备4、在《伊利亚特》中代表着氏族英雄X理想的人物是〔〕(1分)A:阿基琉斯B:赫克托尔C:帕里斯D:阿伽门农5、在《骑煤桶的人》中主人公“我〞被老板娘用围裙赶走后,飘去了〔〕(1分)A:北极B:雪地C:冰山D:高原6、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是〔〕(1分)A:欧里庇得斯B:索福克勒斯C:埃斯库罗斯D:阿里斯托芬7、在《神曲》中贝亚特丽采带着但丁游历了〔〕(1分)A:地狱C:天堂D:人间8、在《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在理葬了阿克西妮亚后,他前去投奔的人是〔〕(1分)A:匪帮B:逃兵C:白军D:村民9、《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反映了当时一局部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位男主是〔〕(1分)A:安德B:聂赫留道夫C:列文D:彼埃尔10、马克·吐温挖苦美国“民主政治“虚伪的著名短篇小说是〔〕(1分)A:《竞选州长》B:《傻瓜威尔逊》C:《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D:《镀金时代》11、在《克洛德·格》中,克洛德杀死典狱长后打算自杀,他用来自杀的工具是〔〕(1分) A:斧头B:剪刀C:XD:锥子12、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的妻子是〔〕(1分)A:藤壶B:葵姬C:夕颜D:桐壶13、在《奥利弗·退斯特》中,奥利弗·退斯特在贫民习艺所遭到胖厨师欧打的原因是〔〕(1分)A:大闹食堂B:浪费食物C:要求添粥D:摔碎饭碗14、《高老头》中伏脱冷的真实身份是〔〕(1分)A:苦役犯C:高利贷商人D:强盗15、在《红与黑》中,正当于连迈入贵族社会之际,有人向侯爵写了一封揭发信,写信的人是〔〕(1分)A:耶稣会教士B:皮拉尔神父C:德·雷纳尔夫人D:雷纳尔市长16、20世纪20年代,由旅居美国的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所组成的文学流派是〔〕(1分)A:旅美派B:侨民派C:留美派D:耶拿派17、在《十日谈》的第四天故事一中,唐克烈派人杀害了〔〕(1分)A:贝尔纳博B:绮斯梦达C:纪斯卡多D:加布亚18、《蔷薇园》第—卷主要记录了〔〕(1分)A:ZJ寓言B:古人训喻C:帝王言行D:圣贤之道19、《巨人传》的“作者前言〞表现了拉伯雷的创作主张,他的美学宣言代表了〔〕(1分) A:市民阶层B:贵族阶层C:僧侣阶层D:农民阶层20、在《沙恭达罗》中,豆扇陀留给沙恭达罗的定情信物是〔〕(1分)A:戒指B:项链C:手镯D:宝石21、在《哈姆莱特》中,误杀波洛涅斯的人是〔〕(1分)A:雷欧提斯B:哈姆莱特C:克劳狄斯D:罗森格兰兹22、《创世纪》中希伯来神话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强烈的〔〕(1分)A:道德性B:哲理性C:艺术性D:ZJ性23、在《悭吝人》中,承当克雷央特与玛利亚娜婚事费用的人是〔〕(1分)A:昂赛末B:阿巴公C:瓦赖尔D:雅克大师傅24、马尔克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专制,残忍的专制者尼卡诺尔的形象,这部反对专制总揽的小说是〔〕(1分)A:《枯枝败叶》B:《家长的没落》C:《恶时辰》D:《百年孤独》25、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晚年双目失明,他在海边听到的铁锨声是〔〕(1分)A:百姓在开掘矿山B:人民在围海造田C:小鬼在挖掘坟墓D:靡菲斯陀在挖壕沟26、在《恐龙》中,主人公“我〞下山后在泉水边遇到一位新人姑娘,她的名字是〔〕(1分) A:丑八怪B:黑美人C:薇莪拉D:凤尾花27、在《致杜鹃》中,紧接着“欢畅的新客呵!我已经听到你叫了,听了真愉快〞的下句是〔〕(1分)A:至今,我仍旧觉得你不是鸟,而是无形的精灵B:杜鹃呵!该把你叫做飞鸟,或只是飘忽的音波?C:与童年听到的一模一样——那时,你们的啼鸣使我向林莽、树梢、天上千百遍瞻望不停D:这歌声却好像向我讲述如梦年华的故事28、在《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中提到的司劝导的女神是〔〕(1分)A:缪斯B:蓓脱C:雅典娜D:赫拉29、在《罪与罚》中,陪同拉斯柯尔尼科夫前往西伯利亚服苦役的人是〔〕(1分) A:卢仁B:杜尼娅C:马尔美拉陀夫D:索尼雅30、海明威依据西班牙内战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是〔〕(1分)A:《丧钟为谁而鸣》B:《太阳照样升起》C:《永别了,武器》D:《第五纵队》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31、在《一千零一夜》中歌颂忠贞爱情和对于幸福生活追求的故事有〔〕(2分) A:《乌木马的故事》B:《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C:《白侯图的故事》D:《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E:《山鲁佐德和国王山鲁亚尔的故事》32、以下属于茨威格创作的小说有〔〕(2分)A:《昨日的世界》B:《马来狂人》C:《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D:《象棋的故事》E:《看不见的收藏》33、《堂吉诃德》中桑丘的性格特征有〔〕(2分)A:胆小怕事,目光短浅B:功利实际,贪小廉价C:朴实善良,忠心耿耿D:有同情心和正义感E:热情勇敢,追求荣誉34、德国“狂飚突进“作家的创作主张是〔〕(2分)A:否认现存的封建制度,主张返回自然B:排除迷信,恢复理性的权威C: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解放D:追求个性解放,推崇天才E:强调文学的民族风格35、拜伦在《哀希腊》中,从“文教〞的角度回忆了古希腊民族的辉煌成绩,列举的作品有〔〕(2分)A:萨福诗歌B:阿那克里翁持情诗C:古希腊悲剧D:阿波罗神话E:荷马史诗三、文字题〔共6题,共60分〕36、简析《安提戈涅》的悲剧艺术。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吴苏明【摘要】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2【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看不见的人》;黑人;话语权;文化身份【作者】吴苏明【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归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生存的依赖。

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的话语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1]94。

柯的话语不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在他看来,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

福柯的话语理论用符号系统及其符码和话语分析文化和社会。

在他看来,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

话语权即话语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话语权的多少即代表着文化身份的高低。

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种种歧视。

当时,黑人被白人掳掠到新大陆,生活在一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白人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他们被迫与自己的历史割断,逐渐丧失了身份和话语权,迷失了自我,本民族的语言变成了遥远记忆,从而降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地位。

在小说中,黑人的话语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黑人生活的艰辛和身份地位的卑微。

论美国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_曾艳钰

论美国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_曾艳钰

论美国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曾艳钰内容提要 美国黑人作家独具特色的文艺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黑人文学、文论及小说理论。

美国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包括原黑人美学和新黑人美学两个阶段。

原黑人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为新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梳理 黑人美学 概念的演变过程入手,回顾这一重要美学范畴的思想内核,总结了黑人文艺美学思想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指出当代美国黑人美学的发展趋势。

主题词 美学 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化发展中,黑人文化是一枝光彩夺目的奇葩。

但美国黑人的奴隶出生身份同时也决定了其独特的生存境况,他们被迫在异文化的环境中求生存。

在这种生存境况下,他们一方面受到异文化的压力,在抗争中求生存,另一方面又被其自身传统文化所萦绕,在生存中寻求身份认同。

这种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同时也决定了美国黑人在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上与主流社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而这种差异则又体现出美国黑人文化的特殊性。

因此,长期以来,美国黑人美学家、作家与批评家必须面对两种传统,即其自身的非洲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

前者是其文化的源头,而后者则是他们生存的现实。

在借助社会主流的语言形式 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的过程中,美国黑人作家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黑人文学、文论及小说理论。

那么何谓黑人美学?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将从梳理 黑人美学 概念的演变过程入手,回顾这一重要美学范畴的思想内核,并指出当代美国黑人美学的发展趋势。

一根据莱基纳尔德 马丁(Regenald Martin)的观点,黑人美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用 美学 这一术语所表达的含义有如下几种:首先它是一个小说与非小说、口头与文字的主体,用以肯定黑人的平等、差异及其优越性,肯定美国黑人感知世界及处事的方式。

这个文学体将黑人文本及黑人文化的原动力作为其催化剂:在面对压迫、不平等、虐待或任何可感知到的、同人的尊严相违背的暴力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无愧的公开情感的力量。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黑人身份认同——以《看不见的人》与《最蓝的眼睛》为例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黑人身份认同——以《看不见的人》与《最蓝的眼睛》为例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黑人身份认同——以《看不见的人》与
《最蓝的眼睛》为例
王艺臻
【期刊名称】《小小说月刊》
【年(卷),期】2022()19
【摘要】存在主义是19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运动。

人类本来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中,但他们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成功塑造自己。

同时,身份理论的核心也是以人为中心。

因此,存在主义与身份认同理论密切相关。

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逐渐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奴隶制早已消失,但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

同时,缺乏自我认同使他们的生存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因此,本文根据存在主义,以小说《看不见的人》和《最蓝的眼睛》为例,探讨了黑人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迷失、困惑到最终重建的过程。

最后得出结论: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黑人一定要自我觉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页数】3页(P0016-0018)
【作者】王艺臻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白人主流文化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r——以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例
2.后殖民视角下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3.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黑人文化身份解读--以生态女性主义为视角
4.黑皮肤,白面具——《最蓝的眼睛》中内部殖民境况下黑人文化身份探析
5.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黑人文化身份解读--以生态女性主义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的隐喻——精选推荐

文化的隐喻——精选推荐

文化的隐喻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对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布鲁斯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帮助他构建起宏伟而绚丽的文字大厦。

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埃里森的文学作品独具魅力,他把黑人音乐巧妙地融合进其长篇小说《无形人》中。

作为黑人文化隐喻的黑人音乐赋予了小说音乐般的“形”、“神”、“韵”,帮助作家建构了小说意义并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揭示了黑人群体“无形无体无根”的生存困境,以及寻找自我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黑人音乐爵士乐布鲁斯文化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无形人》讲述了“我”―― 一个南方黑人小子的故事:“我”曾经努力想要被白人认可,但因触怒校董和校长,被逐出校门。

“我”来到纽约寻求生存,在屡次受挫之后,最终意识到“别人看不见我,我是一个无形人”,于是蛰居地下室,过起了无形生活。

近60年过去了,这部小说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文化内涵仍有着无穷的魅力。

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热情不减反增,中国学者对埃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专门研究小说的寻根主题、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如精湛的象征艺术、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文学作品之间的引喻等等。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黑人音乐对于该小说意义建构和主题意蕴的奇妙功能,可以说没有黑人音乐的成功借用,《无形人》就不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黑人音乐:美国文化的隐喻从早期的田间号子、劳动歌曲、福音与灵歌到布鲁斯及至目前风靡全球的爵士乐摇滚乐,黑人音乐已经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黑人音乐的发展贯穿整个非裔美国黑人的抗争史,是黑人文化的灵魂和集中表现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起源于南方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的蓝调音乐(Blues,也称为布鲁斯音乐)。

布鲁斯充满着黑人们的忧郁、苦闷和伤感,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黑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人文化的灵魂。

种族场域中的资本逻辑——《海洋之珍》中的黑人民族身份建构

种族场域中的资本逻辑——《海洋之珍》中的黑人民族身份建构

种族场域中的资本逻辑——《海洋之珍》中的黑人民族身份
建构
梁媛;张新颖
【期刊名称】《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
【年(卷),期】2022()6
【摘要】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戏剧家,他在其历史剧《海洋之珍》中以寓言式的手法建构了一个“种族场域”,在此场域中,白人和黑人各自
根据自己的规则和逻辑上演充满斗争的空间争夺故事。

本文拟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着重分析《海洋之珍》一剧中体现的资本逻辑,探讨其中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黑
人群体在种族场域中如何通过各种资本积累进行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梁媛;张新颖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2.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冲突、流变与杂合——华美女性文学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建构
3.黑人性神话与他者身
份的建构及其解构——从《土生子》中的跨种族性关系谈起4.从“场域-资本-惯
习”理论看惠特曼对美国民族身份的建构5.《地下铁道》中的凝视与黑人的种族身份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迷失与认同

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迷失与认同

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迷失与认同
徐影
【期刊名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3
【摘要】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徐影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屈服、坚守、追寻--后殖民理论解读《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文化身份认同 [J], 郑蓉颖;杨海霞;张珊
2.《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寻根--关于黑人身份认同与文化变迁 [J], 陶芸
3.《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寻根——关于黑人身份认同与文化变迁 [J], 陶芸
4.不能被搁浅的记忆——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J], 邓伟英
5.《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寻根——关于黑人身份认同与文化变迁 [J], 陶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女性文学研究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周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日益崛起。

作为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如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所说:“着眼于性别、种族、阶级的连锁本质是一种改变了女权主义思想方向的观点”。

①因此了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宽、深化我们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梅??G??亨德森MaeGHenderson指出:“黑人女性写作富有特色同时又具有启示意义的就是其对话性”。

②黑人女性作家的“对话性”特点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根源。

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的“去中心”思想、对主客二元对立关系的颠覆、以及对“差异”的诉求是黑人女性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受的种族、阶级、性别的共时性压迫simultaneousoppression③决定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杂语共生性”与“话语共时性”。

此外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把对话作为其方法论还有着深厚的非洲文化根源。

非洲的⑧DianaFussEssentiallySpeaking:FeminismNatureandDifferenceNewYork:Routledge1989p .68。

⑨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第2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⑩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第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λ??贝尔??胡克斯《革命的黑人女性:是我们自己成为主体》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第4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λωλξ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第415、417页。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

杜波伊斯黑人文学杜波伊斯黑人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重点在于黑人人物和社会境遇的描写。

尽管这种文学流派的基础是传统的革命思想和种族主义,但它的聚焦点是对黑人独特的身份和文化的认知。

杜波伊斯的作品非常有代表性,他深刻地揭示了种族歧视和黑人个人遭遇的复杂性,揭示了黑人与美国社会的关系,甚至在他的作品中彰显出对黑人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杜波伊斯是黑人文学的奠基者。

20世纪初,当种族隔离主义和偏见在美国达到顶峰时,他指导了一群黑人作家,建立起了自己的传统和理论,这在当代影响了一代黑人作家的创作。

他的作品《黑色三重奏》是一部标志性的文学作品,因其探讨了黑人个体身份、文化和文学等主题而被广泛赞誉。

黑人文学兴起的背景是种族隔离和种族主义,杜波伊斯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更加坦率和批评性。

他的作品了解并阐明了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不同类别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和限制。

他为美国难看的种族历史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内涵,并为反种族主义的斗争提供了文学支持。

杜波伊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描写黑人文化和黑人生存状态的最好的书籍之一,这也正是黑人文学从根本上来讲所应该追求的价值。

杜波伊斯通过对几代黑人的历史、文化和个人故事的研究,创作了一些深具影响力的作品,向读者们深刻揭示了以往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描写黑人文化、生存状态和黑人向自由迈进的努力的代表。

正是在他的引领下,黑人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学流派,同时他也为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杜波伊斯黑人文学流派的出现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是描写人类弱点和人性起伏的纪实,同时也是为了人类和平解决种族问题的努力,实现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交流和融合。

在今天看来,他的作品和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的界限,成为了全球反对种族歧视和废除种族主义的重要文化财富。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
龚云霞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6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并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龚云霞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大自然中的黑珍珠——从《紫色》中瑰丽的“黑奇葩”莎格解读艾丽丝·沃克笔下黑人女性的生态美 [J], 谢凝
2.爱:开启黑人女性心灵的钥匙--从爱的主题解读《紫色》中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意识 [J], 陈静;宋宝梅;高晓慧;
3.解读艾丽丝·沃克作品中黑人女性的人物性格——以小说《紫色》为例 [J], 任彦辉;张伟
4.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J], 郭嵘
5.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J], 郭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越双重樊篱的黑人美学探析——以《爵士乐》为例

超越双重樊篱的黑人美学探析——以《爵士乐》为例

超越双重樊篱的黑人美学探析——以《爵士乐》为例
戴新蕾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0
【摘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出文学成就在美国非裔文学史上史无前例.其作品《爵士乐》乃彰显莫式黑人美学思想之典范,无论是小说故事、主旨还是书面口头并重的语言技巧,都体现了作品中同非洲祖先不可割裂的各种情愫,同时也与溯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此种文化间的博弈和互融的文学探索为解决美国黑人文化困境、建立正确自我认知乃至国家的和谐安定都将有所裨益.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戴新蕾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超越双重身份重建男性气概--《老人集合》中黑人男性气概研究 [J], 蒋红
2.艾丽丝·沃克作品中黑人女性美学表述探析——以《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为例[J], 孙丙堂;杨锐
3.从《爵士乐》看莫里森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J], 汪顺来
4.美国黑人口头传统与互文性书写\r——以《爵士乐》为例 [J], 李丹
5.黑人女性生存困境的历史图景
——以《爵士乐》为例 [J], 姚佩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德,不是巴迪》: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表征
本研究旨在运用文化身份理论和黑人美学理论,及相关美国黑人英语研究,阐述黑人美学在小说主人公巴德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多层面的表征,包括语言表征和文化表征。

克里斯托弗·保罗·柯蒂斯(Christopher Paul Curtis,1953-)是当代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凭借小说《巴德,不是巴迪》摘得2000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

《巴德,不是巴迪》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增高,人民生活窘迫。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10岁的黑人小男孩巴德克服种种困难寻找生父的故事。

本研究以黑人美学理论为依托,从黑人少年巴德的文化身份建构着手,探索文化身份与语言、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联系。

文化身份是一群人在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代码基础上产生的连续的、稳定的意义架构;在承认群体共性的基础上重视其文化发展的历史差异性,是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意义建构。

文化身份连续性和建构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巴德,不是巴迪》同样适用,也符合作家柯蒂斯对巴德文化身份的建构。

另一方面,黑人美学是美国黑人在反对种族歧视、争取种族平等斗争中的有力武器。

这里黑不只是指黑人的肤色,更指黑人的一切优秀文化品质,比如黑人的语言、音乐、叙事风格、文化习俗、口述传统等等。

黑人美学对黑人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柯蒂斯批判继承了老一辈黑人美学家主张的文学元素,融入第二代黑人美学家开拓的部分文学元素,形成独特的黑人青少年文学风格,获取巨大成功。

研究黑人美学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人青少年文学
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深层内涵。

巴德所体现的美国黑人时代精神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类似问题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同样有着广泛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