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分配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PT课件
22
2、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是由于(D )
A、它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来源中占较 大比重 B、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3
3、下列分配形式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D )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外资企业职工获得的收入 C、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收入 D、某工程师在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20
知识体系
按
劳 分
基本内容和要求
配 为 主
1、按劳分配 为主体
体
必然性 意义
-是什么 -为什么
,
多
种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种类
分 配 方
2、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式
并
其它非按劳分配方式
存
21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是在( C )范围内
进行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股份合作制企业
24
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国 有控股)时,职工老张购买了企业面值 20000元的股票,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
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C属于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本收入
D、经营收入
25
3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3)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4)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5)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
4
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实行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 配?
2、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是由于(D )
A、它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来源中占较 大比重 B、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3
3、下列分配形式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D )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外资企业职工获得的收入 C、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收入 D、某工程师在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20
知识体系
按
劳 分
基本内容和要求
配 为 主
1、按劳分配 为主体
体
必然性 意义
-是什么 -为什么
,
多
种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种类
分 配 方
2、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式
并
其它非按劳分配方式
存
21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是在( C )范围内
进行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股份合作制企业
24
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国 有控股)时,职工老张购买了企业面值 20000元的股票,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
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C属于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本收入
D、经营收入
25
3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3)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4)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5)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
4
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实行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 配?
我国分配制度PPT课件
者共同劳动、平. 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9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 (个人收入=劳动成果—成 动者劳动成果 本—税款) 分配
主要种类: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
C、按生产要素 分配
意义:让一切创造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
. 分涌流
10
判断: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 信息、管理)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
人性追求经济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有两个著名的游戏:"最后通牒"极其" 升级版"。第一个游戏有两个玩家A和B:A有10元钱 但必须与B共同分配,分配额的决定权在A,若B不 接受A的分配方案,这10元钱就会自动消失,谁也不 能得到任何好处。按照主流经济学对人性的理解 (个人效益最大化),B应当接受A提出的任何分配 方案,哪怕B在分配中只能得到1元钱。因为在B看来, 得到任何数额的钱都是自我状况的"改善"。必然是: A得9元,B得1元。
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属于( C )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本收入
D、经营收入
.
15
1、下列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有(CD)
A、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 工资、奖金
B、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管 理获得的收入
C、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
D、各种正当的资产租赁收入
.
16
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劳动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管。理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资本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 (个人收入=劳动成果—成 动者劳动成果 本—税款) 分配
主要种类: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
C、按生产要素 分配
意义:让一切创造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
. 分涌流
10
判断: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 信息、管理)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
人性追求经济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有两个著名的游戏:"最后通牒"极其" 升级版"。第一个游戏有两个玩家A和B:A有10元钱 但必须与B共同分配,分配额的决定权在A,若B不 接受A的分配方案,这10元钱就会自动消失,谁也不 能得到任何好处。按照主流经济学对人性的理解 (个人效益最大化),B应当接受A提出的任何分配 方案,哪怕B在分配中只能得到1元钱。因为在B看来, 得到任何数额的钱都是自我状况的"改善"。必然是: A得9元,B得1元。
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属于( C )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本收入
D、经营收入
.
15
1、下列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有(CD)
A、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 工资、奖金
B、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管 理获得的收入
C、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
D、各种正当的资产租赁收入
.
16
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劳动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管。理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资本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ppt课件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综合探究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所有制 交换制度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预习提纲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1)共享发展: (2)效率与公平: 2、措施 (1)根本措施: (2)制度保障: (3)两个同步: (4)初次分配: (5)再分配: (6)第三次分配: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1)李佳琦事件和社会各界人群自曝出的工作情况及收入,反映了当前我国 收入分配存在着哪些具体问题?有何影响? (2)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探究分享三·跟着李佳琦看收入
问题: ①居民收入差距大, 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低 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③劳动性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 ④财富积累、调节机制还不够完善
基本制度
环境
和
经济体制
经
背景
济
与
社
会
如何发展
如何分配
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综合探究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配尺度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综合探究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所有制 交换制度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预习提纲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1)共享发展: (2)效率与公平: 2、措施 (1)根本措施: (2)制度保障: (3)两个同步: (4)初次分配: (5)再分配: (6)第三次分配: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1)李佳琦事件和社会各界人群自曝出的工作情况及收入,反映了当前我国 收入分配存在着哪些具体问题?有何影响? (2)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探究分享三·跟着李佳琦看收入
问题: ①居民收入差距大, 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低 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③劳动性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 ④财富积累、调节机制还不够完善
基本制度
环境
和
经济体制
经
背景
济
与
社
会
如何发展
如何分配
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综合探究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配尺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PPT课件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六大之后至今 (2003 年 — 2017 年 )
调
整
和
完
的 社 会 分 配 制 度
善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
重
视
公
平
十七大报告中则改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其中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 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 九大报 告中的 收入分 配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 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 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 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 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确 定 并 深 应化 的与 多社 元会 分主 配义 制市 度场 经 济 相 适
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十五大报告中,巩固并发展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说法“继续坚持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 收益分配。”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
以下属于初次分配: ① 人们的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 ② 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分红); ③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如个人经营收入)。
(6)在再分配方面(主体:政府)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
1.浙江共同富 裕示范区建设 提供了哪些可 借鉴的做法? 2.总结完善个 人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的措施。
材料分析
做法: ➢ 部署三个“一号工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扩中:①农民工在多方面
享受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 权利和机会;②完善技术 工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分 配方式;③以立法的方式 强化技高者多得的导向; ➢ 提低:①建设“共富工 坊”,吸纳农民就业增收; ②推出共富工坊保,解除 其后顾之忧; ➢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 次分配齐发力。
(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必要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不能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谋实生行手按段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平均分配
干与上不工干人一喊个人样 下地人等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活人看人
对点练习
按劳分配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做大蛋糕很重要,分好蛋糕更考验中国的智慧。为了让一
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
的是 ①个体商户李华经营小卖部获得的盈利收入
D
②民营企业员工小谢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6)在再分配方面(主体:政府)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
1.浙江共同富 裕示范区建设 提供了哪些可 借鉴的做法? 2.总结完善个 人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的措施。
材料分析
做法: ➢ 部署三个“一号工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扩中:①农民工在多方面
享受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 权利和机会;②完善技术 工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分 配方式;③以立法的方式 强化技高者多得的导向; ➢ 提低:①建设“共富工 坊”,吸纳农民就业增收; ②推出共富工坊保,解除 其后顾之忧; ➢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 次分配齐发力。
(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必要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不能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谋实生行手按段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平均分配
干与上不工干人一喊个人样 下地人等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活人看人
对点练习
按劳分配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做大蛋糕很重要,分好蛋糕更考验中国的智慧。为了让一
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
的是 ①个体商户李华经营小卖部获得的盈利收入
D
②民营企业员工小谢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件)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2)
初次分配是指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是最基本的分配关系。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 起作用。
【知识归纳】
2、措施: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 业。
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 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 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例如,扶贫、 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 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 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 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 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等。
一是一定时期内家庭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水准,这是基准; 二是拥有一定的资产积累,如拥有基本居住条件和相应的储蓄或资本,这是基础; 三是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不必过于担忧或害怕天灾人祸等风险影响生活质量,具备相应的抵御生活 风险和实现稳定预期的能力,这是基石; 四是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包括较强的支付能力与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旅游、文化等个性化消费的 主体群体,这是综合标志。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要素,才是稳定的有质量的中等收入者。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拓展提升】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
对应形式
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村集体经 济中的土地承包所得
公有制经济
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 入
生产 要素 参与 分配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知识要素 凭借相关知识获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知识归纳】
2、措施: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 业。
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 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 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例如,扶贫、 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 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 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 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 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等。
一是一定时期内家庭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水准,这是基准; 二是拥有一定的资产积累,如拥有基本居住条件和相应的储蓄或资本,这是基础; 三是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不必过于担忧或害怕天灾人祸等风险影响生活质量,具备相应的抵御生活 风险和实现稳定预期的能力,这是基石; 四是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包括较强的支付能力与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旅游、文化等个性化消费的 主体群体,这是综合标志。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要素,才是稳定的有质量的中等收入者。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拓展提升】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
对应形式
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村集体经 济中的土地承包所得
公有制经济
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 入
生产 要素 参与 分配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知识要素 凭借相关知识获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我国的分配制度课件
• ④受股票价格的影响
• A、① ②
B、③ ④
• C、① ④
D、② ③
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 必然性 (主体)
意义
前 提—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性质和特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
——
按生产要素分配
客观必然性
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由所有制结构决定
材料:小王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当技术员,但是他对股 票市场很有研究,他的炒股所得比自己的工资还要多。从 他的收入来看,这里就不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了。
思考: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呢?
4、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 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在我国的
买债券或股票所得收入 按劳动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所获的工资
按 技 信术息要素分配:科或技新工信作息者所或得信收息入工作者提供新技术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获得的
工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走进联想看分配
联想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分 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薪酬从几千元 到几百万。基层营销人员,基本工资2000元。 软件工程师,基本月薪8000元。高层管理人 员,如全面负责本集团业务规划及运作的联 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联想董事长兼CEO 杨元庆去年年薪1.33亿。
综合探究
张三孙子
我是外企 员工,每月 工资3500元
按劳动要素分配
综合探究
张三的孙女
我是外资 企业的总
经理
按管理要素分配
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我国的分配制度》PPT课件
4.地位: 主体
8
二、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占有 生产资料
9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什么是生产要素?
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 种经济资源。
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信息 和管理等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10
王明一家人的的收入
王明的爸爸 国有控股企业的工程师
范围
对象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 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 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 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 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尺度
结果
形式:工资、奖金、津贴 5
2.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 配的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
前 提
按劳分配
物 质 基 础
生产力发展水平
和劳 特动 直接原因 点 的
矿主虽然有9000万美元,但 一看当地都是穷人,没有其他 消费能力,于是把钱转到国外 ,盖别墅,顾保镖,游世界
……
结果
50年后,当这个地方的金矿 50年后,当这个地方的金矿被
被挖光时,其他产业发展起来, 挖光时,剩下的是一些破烂的
这里已经变成几万人的繁荣城市。 厂房和一片荒凉。
19
请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配
16
课堂小结
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 分配制度
为什么
按劳分配 —主体
多种 分配 方式 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 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福利性分配
所有制结构
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17
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决定 决定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 项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
适用范围 分配内容 分配尺度 分配结果
公有制经济 个人消费品 劳动数量、质量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我国目前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 也没有极大地丰富,所以不能按需分配。因此,社会主 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 质基础。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 是谋生手段。所以不能平均分配。因此,社会主义条件 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属于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 1、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国有控股的股 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2、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性收入
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吗?
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 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 种收入则不属于按劳分配
重要性: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 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一、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按劳分 按劳分配的客观 前提条件
配为主体 必然性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三、多种 分配方式 并存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3.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3.2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能?
➢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应当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从本 质上,按劳分配是反对剥削,是承认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的差别及其对分配的影响; 从实现形式上,按劳分配涉及的只是这一原则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
➢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 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一方面 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而获得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实现了生 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 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市场型按劳分配不仅有利 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按照以上观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品分 配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主义分配 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的本质是按劳分配。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2.1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 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 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总之与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社会产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 分配”的原则。 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由于社会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在各方面还带着旧 社会的痕迹,因而,社会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在分配上还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 则。也就是说,在社会产品做了各项扣除后,生产者按照所付出的劳动量从中获得一部 分消费资料。如同马克思所说:“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 来。”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就是后来所说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PT课件
以上人物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 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 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 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相关链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 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 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 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
课堂小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形式 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现阶段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 原则和主要内容 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
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从分配制度的角度讨论:我们应该如 何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请教师自行搜索新华社政论片《中国式现 代化》第二集《共同富裕》)
三、改善收入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方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 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 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的比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 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 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 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相关链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 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 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 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
课堂小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形式 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现阶段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 原则和主要内容 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
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从分配制度的角度讨论:我们应该如 何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请教师自行搜索新华社政论片《中国式现 代化》第二集《共同富裕》)
三、改善收入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方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 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 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的比重。
第七课第一框、个人收入的分配PPT课件
从海尔集团的薪酬制度当中,体现了按劳分配的 哪些积极意义?
9
意义
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 进生产力发展。 (体现了效率) 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公平)
10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 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 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 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 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收 入也不错;三叔和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去年 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一倍。
12
①生产要素内容: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 津贴。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 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个人收入多元化
15
(3).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的根本区别
所有 制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 的劳动成果分 配
个体经济
按劳动要 素分配
私营经济、外 资经济等
区
对社会总产品作 个体劳动者的 凭借劳动要素而
别
了各种必要的扣 分配 除后,以劳动者
收入扣除成本 和上缴国家的
取得个人收入的 分配方式
方式 向社会提供的劳 税收后的剩余
动为基础分配个
人消费品
相同
9
意义
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 进生产力发展。 (体现了效率) 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公平)
10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 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 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 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 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收 入也不错;三叔和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去年 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一倍。
12
①生产要素内容: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 津贴。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 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个人收入多元化
15
(3).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的根本区别
所有 制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 的劳动成果分 配
个体经济
按劳动要 素分配
私营经济、外 资经济等
区
对社会总产品作 个体劳动者的 凭借劳动要素而
别
了各种必要的扣 分配 除后,以劳动者
收入扣除成本 和上缴国家的
取得个人收入的 分配方式
方式 向社会提供的劳 税收后的剩余
动为基础分配个
人消费品
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 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 (1993 年 — 2002 年 )
主
义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三大前 (1978 年 — 1987 年)
实 行 按 劳 兼分 顾配 的, 原公 则平 效 率 二 者
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和农 民家庭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极大刺激下,激 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地提 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主要是对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主要通过建立以承包为主的 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 益相统一。
计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制度,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收入分配制度
划
施行统一分配,实行农村工分制和城市“八级制”,充分体现了平
经 济
均主义的特征和计划化、集权化和二元化的分配制度的特征,确立
下
了按劳分配的绝对地位。
的 平
这种采取了“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使收入差距过小,严
均
重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确 定 并 深 应化 的与 多社 元会 分主 配义 制市 度场 经 济 相 适
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十五大报告中,巩固并发展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说法“继续坚持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 收益分配。”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 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 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六大之后至今 (2003 年 — 2017 年 )
调
整
和
完
的 社 会 分 配 制 度
善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
重
视
公
平
十七大报告中则改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其中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 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我国的分配制度
目录
CONTENT S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0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03 武汉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三大前 (1978 年 — 1987 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 六大 (1993 年 — 2002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 九大报 告中的 收入分 配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 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 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 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 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多
加收入的可能。 这一时期的分配政策既要允许和保护诚实劳动的个人和守
元
法经营的企业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化
防止贫富悬殊。
分
十四大的报告中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
配 政
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策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1987年 — 1992年)
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
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在促进效
提 出
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方式存在。从此,国民才有了通过各种渠道增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 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邓小平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
年)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1949 年 — 1978
年)
党的十三大到党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 (1987年 — 1992年)
党的十六大之后至今 (2003 年 — 2017
年)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1949 年 — 1978 年 )
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条件下,我国实
——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 (1993 年 — 2002 年 )
主
义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三大前 (1978 年 — 1987 年)
实 行 按 劳 兼分 顾配 的, 原公 则平 效 率 二 者
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和农 民家庭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极大刺激下,激 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地提 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主要是对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主要通过建立以承包为主的 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 益相统一。
计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制度,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收入分配制度
划
施行统一分配,实行农村工分制和城市“八级制”,充分体现了平
经 济
均主义的特征和计划化、集权化和二元化的分配制度的特征,确立
下
了按劳分配的绝对地位。
的 平
这种采取了“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使收入差距过小,严
均
重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确 定 并 深 应化 的与 多社 元会 分主 配义 制市 度场 经 济 相 适
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十五大报告中,巩固并发展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说法“继续坚持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 收益分配。”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 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 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六大之后至今 (2003 年 — 2017 年 )
调
整
和
完
的 社 会 分 配 制 度
善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
重
视
公
平
十七大报告中则改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其中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 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我国的分配制度
目录
CONTENT S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0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03 武汉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三大前 (1978 年 — 1987 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 六大 (1993 年 — 2002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 九大报 告中的 收入分 配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 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 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 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 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多
加收入的可能。 这一时期的分配政策既要允许和保护诚实劳动的个人和守
元
法经营的企业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化
防止贫富悬殊。
分
十四大的报告中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
配 政
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策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1987年 — 1992年)
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
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在促进效
提 出
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方式存在。从此,国民才有了通过各种渠道增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 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邓小平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
年)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1949 年 — 1978
年)
党的十三大到党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 (1987年 — 1992年)
党的十六大之后至今 (2003 年 — 2017
年)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1949 年 — 1978 年 )
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条件下,我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