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2012毒理学复习要点

2012毒理学复习要点

(1)基本概念(需背诵):毒性: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物: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损害作用: 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生物学标志: 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物兴奋效应: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2)基本概念(需理解):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毒效应: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适应:是指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超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绝对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

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

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第一章)第一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一、最佳选择题关于构效关系叙述不合理的是哪项 BA.手性药物异构体之间有时在生物活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别B.手性药物是指具有手性碳的药物C.药效构象不一定是最低能量构象D.药物的几何异构会对药物的活性产生影响E.弱酸性的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哪个是药物与受体间的不可逆的结合力BA.离子键B.共价键C.氢键D.离子偶极E.范德华力二、配伍选择题A.丙胺卡因B.乙—甲基多巴C.依托唑啉D.己烯雌酚E.丙氧酚左旋体具有利尿作用,右旋体抗利尿作用C左旋体具有镇咳作用,右旋体具有抗镇痛作用E三、多选题下面哪些因素影响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活性ABDA.溶解度B.分配系数C.几何异构体D.解离度E.光学异构体解离度对弱酸性药物药效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AEA.在胃液(pH l.4)中,解离多,不易被吸收B.在胃液(pH l.4)中,解离少,易被吸收C.在肠道中(pH 8.4),不易解离,易被吸收D.在肠道中(pH 8.4),易解离,不易被吸收E.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pKa3.5),在胃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易被吸收第二章药物化学结构与体内生物转化的关系一、最佳选择题以下哪个是卡马西平代谢产生的活性成分A下列哪个反应不是药物代谢第I相生物转化中通常的化学反应CA.氧化B.还原C.卤化D.水解E.羟基化二、配伍选择题A.异烟肼B.沙丁胺醇C.苯海拉明D.氯霉素E.白消安甲磺酸酯易离去,与谷胱甘肽结合E可发生N去甲基化代谢 C可发生N乙酰化代谢A可引起“灰婴综合征” DA.原药B.新药C.软药D.硬药E.前药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但不发生代谢,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毒性代谢产物D本身具有治疗作用,在体内经预料的和可控制的代谢作用,转变成无活性的化合物C 无活性的化合物,经体内的代谢生成有活性的药物E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第三章)第三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利用拼合方法形成贝诺酯的目的是 CA.提高药物的稳定性B.延长药物作用时间C.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D.改善药物的吸收E.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甲硝唑(I)外用透皮吸收差,将其进行结构修饰制备成化合物(Ⅱ),这种结构修饰方法为AA.酯化修饰B.酰胺化修饰C.成盐修饰D.开环修饰E.成环修饰维生素B1(I)极性大、口服吸收差,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制成优硫胺(Ⅱ),脂溶性增强,口服吸收改善,在体内可迅速转化为维生素B1发挥作用,此种修饰方法为DA.成盐修饰B.酰胺化修饰C.酯化修饰D.开环修饰E.成环修饰多选题制成前药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有ABCDA.改善药物的吸收B.改善药物的溶解性C.延长药物作用时间D.提高药物的稳定性E.改变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是ABCDA.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B.提高药物疗效C.降低毒副作用D.方便应用E.简化药物化学结构,便于制备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第四章)第四章抗生素一、最佳选择题哪个是在胃酸中易被破坏的抗生素 CA.罗红霉素B.阿奇霉素C.红霉素D.克拉霉素E.琥乙红霉素哪个抗生素的3位上有氯取代DA.头孢美唑B.头孢噻吩钠C.头孢羟氨苄D.头孢克洛E.头孢哌酮以下哪个说法不正确BA.头孢克洛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稳定B.头孢克肟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C.头孢哌酮3位乙硫代杂环取代,显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D.头孢噻肟对β-内酰胺酶稳定E.头孢噻酚钠的代谢发生在3位,生成没有活性的内酯化合物下列几种说法中,何者不能正确叙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及其性质EA.青霉噻唑基是青霉素类过敏原的主要决定簇B.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酰胺侧链对抗菌活性甚为重要,影响抗菌谱和作用强度及特点C.在青霉素类化合物的6位引入甲氧基对某些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D.青霉素遇酸分子重排,加热后生成青霉醛和D-青霉胺E.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其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下列药物中哪个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CA.阿莫西林B.阿米卡星C.克拉维酸D.头孢羟氨苄E.多西环素青霉素G化学结构中有3个手性碳原子,它们的绝对构型是CA.2R,,5R,6RB.2S,5S,,6SC.2S,5R,6RD.2S,5S,6RE.2S,5R,6S下列药物中哪个不具酸、碱两性CA.四环素B.诺氟沙星C.青霉素GD.多西环素E.美他环素二、配伍选择题A.阿莫西林B. 青霉素C.氧氟沙星D. 头孢噻肟纳E.盐酸吗啡含2个手性碳的药物D含3个手性碳的药物B含4个手性碳的药物A含5个手性碳的药物E亚胺培南的结构D多西环素的结构C舒巴坦钠的结构A克拉维酸的结构BA.头孢克洛B.头孢噻肟钠C.头孢羟氨苄D.头孢哌酮E.头孢噻吩钠3位是乙酰氧甲基,7位侧链上含有2-氨基4-噻唑基B3位上有氯取代,7位上有2-氨基苯乙酰氨基A3位上含有(1-甲基1H-四唑-5基)-硫甲基D3位为乙酰氧甲基,7位上有2-噻吩乙酰氨基EA.盐酸多西环素B.头孢克洛C.阿米卡星D.青霉素GE.克拉霉素对听觉神经及肾脏有毒性 C具有过敏反应,不能耐酸,仅供注射给药D儿童服用可发生牙齿变色 A为卡那霉素结构改造产物c 相关推荐: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第五、六章)第五章合成抗菌药第七章抗真菌药一、最佳选择题下列叙述中与阿昔洛韦不符的是AA.是腺嘌呤与开环化合物形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B.1位氮上的氢有酸性,可制成钠盐供注射用C.为广谱抗病毒药D.其作用机制为干扰病毒的DNA合成并掺入到病毒的DNA中E、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等下列哪个药物具有两个手性碳原子,但却有三个异构体 CA.麻黄素B.维生素CC.乙胺丁醇D.氯霉素E.一氨苄西林以下哪个不符合喹诺酮药物的构效关系BA.1位取代基为环丙基时抗菌活性增强B.5位有烷基取代时活性增加C.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是必需的药效团D.6位F取代可增强对细胞的通透性E.7位哌嗪取代可增强抗菌活性下面哪个药物不是合成类的抗结核药DA.异烟肼B.吡嗪酰胺C.乙胺丁醇D.利福喷汀E.对氨基水杨酸钠对抗结核药的描述哪个不正确 CA.吡嗪酰胺是烟酰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B.链霉素是由链霉胍、链霉糖和Ⅳ一甲基葡萄糖三部分组成C.利福平的21位是羟基,易代谢D.对氨基水杨酸钠排泄快,用量大,需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E.利福喷汀是利福平哌嗪环上甲基被环戊基取代的衍生物对下列抗真菌药物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BA.依曲康唑分子中有两个三唑环B.克霉唑分子中有两个咪唑环C.氟康唑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有高度的选择性,可使真菌细胞失去正常的甾醇D.酮康唑的优点是既可口服又可外用,但对肝脏毒性大E.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合用时,需要严格监控血药浓度,否则会引起溶血副作用哪个药物水解产物的毒性大,变质后不能药用EA.环丙沙星B.阿昔洛韦C.乙胺丁醇D.哌嗪酰胺E.异烟肼下述内容中与茚地那韦不符的是EA.是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B.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HIV -1型感染患者C.适用于不适宜使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患者D.分子中含有哌嗪和吡啶杂环E.与* 、阿斯咪唑等合用可提高疗效阿昔洛韦的化学结构是 B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课堂习题(第七、八章)二、配伍选择题A.利巴韦林B.奈韦拉平C.奥司他韦D.阿昔洛韦E.齐多夫定化学名为7,3’叠氮基-2’,3’-双脱氧胸腺嘧啶核苷E化学名为11-环丙基-5,11一二氢-4-甲基- 6H一二吡啶并[3,2-b: 2’,3’-e][1,4]- 二氮草一6一酮 BA.特比萘芬B.酮康唑C.拉夫米定D.甲氧苄啶E.氟康唑分子中含硫的抗病毒药 C分子中不含咪唑的抗真菌药AA.硝酸咪康唑B.齐多夫定C.环丙沙星D.利福平E.乙胺丁醇喹诺酮类抗菌药C抗真菌药A半合成抗结核药DA.阿昔洛韦B.利巴韦林C.咪康唑D.克霉唑E.氟康唑1-β-D-呋喃核糖-1H-1,2,4-三氮唑-3-甲酰胺 B9-(2一羟乙氧甲基)鸟嘌呤AA.异烟肼B.特比萘芬C.诺氟沙星D.氟胞嘧啶E.乙胺丁醇在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均易溶C与铜离子形成红色螯合物 A为烯丙胺类抗真菌药B与CuSO4试液反应在碱性条件下呈深蓝色EA.异烟肼B.阿昔洛韦C.氧氟沙星D.酮康唑E.奥司他韦代谢生成乙酰基自由基,可导致肝坏死A只有在感染的细胞中被病毒的胸苷激酶催化生成三磷酸形式,才能发挥其抗病毒作用BA.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奥司他韦D.加替沙星E.乙胺丁醇化学结构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其右旋体的活性高E化学结构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喹诺酮类药物,左旋体活性大毒性小B 其8位有甲氧基的抗菌药D是前药,经酯酶代谢产生活性 CA.利巴韦林B.阿昔洛韦C.克霉唑D.氟康唑E.酮康唑ADEC第九章其他抗感染药一、最佳选择题氯霉素有活性的构型是 BA.1S,2B.1R,2RC.1S,2RD.1R,2SE.1R,3R具有如下化学结构的药物与下列哪种药物结构相似 AA.氯霉素B.克林霉素C.克拉维酸D.美他环素E.红霉素下列哪个与甲硝唑不符合 BA.临床用作抗滴虫剂B.临床用作抗疟药C.临床用作抗阿米巴病药物D.加氢氧化钠试液,温热反应后得紫红色溶液,滴加稀盐酸呈酸性后即变成黄色,再滴加过量氢氧化钠试液变成橙红色E.结构中含有硝基氯霉素的化学结构是C下列药物中哪个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A 相关推荐:答案见尾页一、单项选择题1) 雌甾烷与雄甾烷在化学结构上的区别是a. 雌甾烷具18甲基,雄甾烷不具b. 雄甾烷具18甲基,雌甾烷不具c. 雌甾烷具19甲基,雄甾烷不具d. 雄甾烷具19甲基,雌甾烷不具e. 雌甾烷具20、21乙基,雄甾烷不具2) 甾体的基本骨架a. 环已烷并菲b. 环戊烷并菲c. 环戊烷并多氢菲d. 环已烷并多氢菲、e. 苯并蒽3) 可以口服的雌激素类药物是a. 雌三醇b. 炔雌醇c. 雌酚酮d. 雌二醇e. 炔诺酮4) 未经结构改造直接药用的甾类药物是a. 黄体酮b. 甲基睾丸素c. 炔诺酮d. 炔雌醇e. 氢化泼尼松5) 下面关于甲羟孕酮的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 化学名为6α-甲基-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b. 本品在乙醇中微溶,水中不溶c. 失活途径主要是通过7位羟化d. 与羰基试剂的盐酸羟胺反应生成二肟,与异烟肼反应生成黄色的异烟腙化合物e. 本品用于口服避孕药6) 雄性激素结构改造可得到蛋白同化激素,主要原因是a. 甾体激素合成工业化以后,结构改造工作难度下降b. 雄性激素结构专属性性高,结构稍加改变,雄性活性降低,蛋白同化活性增加c. 雄性激素已可满足临床需要,不需再发明新的雄性激素d. 同化激素比雄性激素稳定,不易代谢e. 同化激素的副作用小7) 对枸橼酸他莫昔芬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 顺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b. 反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c. 对光稳定d. 对乳腺细胞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因而用于治疗乳腺癌e. 常用做口服避孕药的成分8) 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抗雌激素类化合物:a. 雷洛昔芬b. 氯米芬c. 米非司酮d. 他莫昔芬e. 4-羟基他莫昔芬9) 和米非司酮合用,用于抗早孕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哪一个a.米索前列醇b.卡前列素c.前列环素d.前列地尔e.地诺前列醇10) 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a. 高血钙症b. 骨质疏松c. 糖尿病d. 高血压e. 不孕症二、配比选择题1)a. 17β-羟基-17α-甲基雄甾-4-烯-3-酮b. 11β,17α,21-三羟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c. 雌甾-1,3,5(10)-三烯-3,17β-二醇d. 17α-羟基-6-甲基孕甾-4,6-二烯-3,20-二酮醋酸酯e. 孕甾-4-烯-3,20-二酮1. 雌二醇化学名2. 甲睾酮的化学名3. 黄体酮的化学名4. 醋酸泼尼松龙的化学名5. 醋酸甲地孕酮的化学名2)a. 泼尼松b. 炔雌醇c. 苯丙酸诺龙d. 甲羟孕酮e. 甲睾酮1. 雄激素类药物2. 同化激素3. 雌激素类药物4. 孕激素类药物5. 皮质激素类药物3)a. 甲睾酮b. 苯丙酸诺龙c. 甲地孕酮d. 雌二醇e. 黄体酮1. 3-位有羟基的甾体激素2. 临床上注射用的孕激素3. 临床上用于治疗男性缺乏雄激素病的甾体激素4. 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前后,骨折后愈合5. 与雌激素配伍用作避孕药的孕激素三、比较选择题1) a. 雌二醇b. 炔雌醇c. a和b都是d. a和b都不是1. 天然存在2. 可以口服3. 应检查其杂质α体4. 具孕激素作用5. 硫酸中显荧光2)a. 炔雌醇b. 炔诺酮c. a和b都是d. a和b都不是1. 具孕激素作用2. 具雄激素结构3. a环为芳环4. 遇硝酸银成白色沉淀5. 与盐酸羟胺及醋酸钠共热生成肟3)a. 炔雌醇b. 已烯雌酚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 具有甾体结构2. 与孕激素类药物配伍可作避孕药3. 遇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4. 是天然存在的激素5. 在硫酸中呈红色四、多项选择题1) 在甾体药物的合成中,常采用微生物法的反应有a. 雌酚酮合成中a环的芳化及脱氢b. 炔诺酮合成中的炔基化c. 甲基睾丸素合成时17位上甲基d. 黄体酮合成中d环的氢化e. 醋酸泼尼松龙合成中11位氧化2) 可在硫酸中显荧光的药物有a. 醋酸泼尼松龙b. 黄体酮c. 甲睾酮d. 炔雌醇e. 雌二醇3) 从双烯到黄体酮的合成路线中,采用了哪些单元反应a. 氧化b. 还原c. 酰化d. 水解e. 成盐4) 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物有a. 醋酸甲地孕酮b. 醋酸可的松c. 醋酸地塞米松d. 已烯雌酚e. 醋酸泼尼松龙5) 雌甾烷的化学结构特征是a. 10位角甲基b. 13位角甲基c. a环芳构化d. 17α-ohe. 11β-oh6) 雌激素拮抗剂有a. 阻抗型雌激素b. 非甾体雌激素c. 三苯乙烯抗雌激素d. 芳构酶抑制剂e. 缓释雌激素7) 下面哪些药物属于孕甾烷类a. 甲睾酮b. 可的松c. 睾酮d. 雌二醇e. 黄体酮8) 甾体药物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a.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b. 孕甾烷类c. 雌甾烷类d. 雄甾烷类e. 性激素类9) 现有pgs类药物具有以下药理作用a. 抗血小板凝集b.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抗早孕,扩宫颈c. 抑制胃酸分泌d. 治疗高血钙症及骨质疏松症e. 作用于神经系统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 2) c3) b 4) a 5)c 6)b 7) a 8)c 9) a 10) c二、配比选择题1)c a.e b a 2)e c b d a 3)d e a b c三、比较选择题1) a b a d c 2) b b a c b 3) a c a a a四、多项选择题1) ae 2) cde 3) abd 4) bce 5) bc 6) acd7) be 8)bcd 9) abc您可以使用"← | →"键快速翻页,或者进入全文阅读模式!。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oje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oje

肝脏容易受到药物损伤的主要原因
1.对药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 ,但是代谢并 不总是解毒,还可能使肝脏成为毒作用靶。
2.肝脏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供血,相 对较高浓度地暴露于从胃肠道吸收的毒物。
3.肝脏的胆汁分泌也是药物致肝脏损害的易 感因素。
高浓度的外源化合物经胆汁排泄,刺激相关细 胞;一旦过饱和,可能对胆道系统产生损害
肝脏的超微结构
1.肝小叶 2.肝门管区 3.肝内血液循环
(一)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肝小叶模式图
猪肝
肝小叶
人肝
中央静脉
1.长轴中央 2.肝血窦相通 3.汇合成为小叶 下静脉
肝板(肝索)
1.肝细胞组成的板状 结构
2.放射状排列 3.有分支,放射成网状
“ 迷宫式结构”
肝细胞
形态:体积大,多边形,细胞核圆,一到两 个核,核仁明显,再生能力强,细胞器丰富
升高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等损伤 肝损伤也升高 升高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等损伤
对肝脏具有高度特异性,升高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 对肝脏具有高度特异性,升高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预防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早发现肝功能的变化 2.要注意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3.凡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产生肝损害可
➢ 脂肪变性部位 与药物引起坏死相似
➢ 磷脂变性 如胺碘酮、对氯苯丁胺等
脂肪变性
(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 1.概念:胆汁形成减少或特殊成分出现在
胆汁中造成分泌障碍。 2.生化特征:某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
的化合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素)的血清 含量升高。 3.原因:细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 分泌障碍(如肝脏受损可继发胆汁淤积)

毒理学

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一、概念:1.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3.正常值: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

通常选定一群按照母犬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4.对照:对照是除了实验的伊苏(如用药剂量的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应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5.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6.毒性: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7.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8.急性中毒: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迅速死亡或突然死亡。

9.慢性中毒: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

10.局部作用:有些药物与水分子或细胞成分有明显的亲和性,在皮肤,上消化道或呼吸道,少数在阴道,直肠,尿,膀胱等接触部位起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

11.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

12.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13.安全性: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指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14.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15.损害作用:当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即为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总论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毒性靶器官)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不变.减少.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加.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加.减少.不变.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加.不变.减少.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加.减少.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胶原蛋白沉积即形成纤维化。 肝硬变:由于纤维化时胶原性中隔遍布几乎整个肝脏,肝细胞索被这些纤维分隔成为小结节
(假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异烟肼、 α-甲基多巴
乙醇
睾酮 氯丙嗪
无机砷药物和氨甲蝶呤
代表药物 肝坏死 脂肪变和肝肿大
肝硬化 肝脏逐渐缩小
长期胆汁郁积性肝损害
肝硬化 肝硬化
肝腺泡 三带
门管区
1 2
门周 带中区 区
3
小叶中心

中央静脉
肝小叶 三区
图3-1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一)肝坏死
早期病理改变
胞浆水肿, 内质网扩张, 多聚核糖体解聚, 脂滴沉着等。
肝细胞坏死
晚期病理改变
线粒体的进行性肿胀数量减少, 胞体肿胀, 细胞器和核消失; 质膜破裂等。
肝细胞坏死 核浓缩 核碎裂
3-3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
肝损害类型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毒型
诱发药物
异烟肼、苯妥英钠、丙基硫氧嘧啶、氟烷、大剂量扑热息痛、 维拉帕米等
胆汁郁滞型
氯丙嗪、同化类固醇、甲基睾丸素、红霉素脂化剂、复方新 诺明等。
混合型 慢性肝损害
慢性活动性肝炎 脂肪肝 胆汁性肝硬化 肝静脉栓塞 肝瘤病变
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黄胺类(如SD、SMZ)等
行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与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
出相似的肝损害。对于药物来说,真性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 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 的依据。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

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 B。

毒性 C毒素D。

毒物 E。

靶器官2。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 B。

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 E。

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E。

家犬4。

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

三个D。

四个E.五个5。

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

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

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

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

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

使钙离子上升7。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 D。

炎症 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

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2。

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

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

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

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4。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1.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教学内容:肝脏的形态与功能;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药物对肝脏损伤的评价指标;药物肝毒性的一般表现。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肝脏特点1、肝脏可看成是肝细胞围绕动静脉血管树形成的大团块。

2、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极易受到损害。

肝脏毒物的分类1、真性肝脏毒物(药物)真性肝脏毒物,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似的肝损害。

对于药物的肝脏毒物来说,真性肝脏毒物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2、体质依赖性性肝脏毒物(药物)它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变化),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应。

这类肝脏毒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和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肝脏毒物的性质与特点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药物性肝损害机理1、肝细胞毒作用药物肝细胞毒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原浆毒性质,通过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或抑制酶的活性,或阻滞胆汁分泌,损害肝脏。

其肝损害严重程度与用药量有关,且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2、特异体质性反应特异体质性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和机体对药物异常代谢引起的肝损害,其病变程度与用药量无关,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肝损害的类型肝坏死脂肪肝胆汁淤积纤维化及肝硬变慢性坏死性肝炎(一)肝坏死坏死(necrosis)是指一个或多个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由于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的病理性死亡。

许多肝脏毒物能引起肝坏死,根据其范围及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局部性多见。

⏹多数引起肝小叶中央区坏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即可引起;⏹有些也可出现在中间区,如大剂量利尿药呋噻米可引起大鼠肝小叶中间区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区坏死,如硫酸亚铁。

12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2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第一节肝脏损伤的生理学和形态学基础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常常是首当其冲受损的靶器官。

一、肝脏的生理学基础:1、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分泌胆汁,激素、内源性废物代谢等。

2、过滤作用:肝的解毒作用、药物代谢、吞噬防御功能二、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基础:肝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hepatic lobule)ρ肝脏组织构成单位,多达50万-100万个;ρ中心有一条中心靜脈,周围分布著放射狀的肝细胞索;ρ肝细胞之间为肝血窦,由内皮细胞衬覆而成。

三、肝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参见教材)由其生理学功能、组织学特点所决定。

第二节肝毒物及其分类凡能引起肝损伤的物质均可称为肝毒物(hepatotoxicant ).一、按毒性机制分为: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多见于药物,如磺胺、异烟肼。

2、真性肝毒物:多见化学物,个别药物。

①直接肝毒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如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可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产生亲电子基、自由基、氧自由基等产物,与肝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形成共价结合,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变形、膜结构破坏,细胞死亡。

②间接肝毒物:如抗肿瘤药等如四环素、甲氨喋呤、巯嘌呤等,可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能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结合,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化学物。

二、根据肝毒物的化学性质分为:1、无机肝毒物:重金属类、CCl4等2、有机肝毒物:生物毒物、药物等第三节药物性肝损伤类型及机理一、肝细胞死亡(hepatocyte death )1、细胞坏死 (necrosis) :细胞的被动病死,称作“细胞他杀”。

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核与线粒体肿胀,细胞的质膜崩解(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药/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1)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对乙酰氨基酚氧自由基与生物膜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5/30
二 肝脏损伤形态学基础
肝腺泡三带
肝小叶三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肝动脉 门静脉 胆小管
肝小叶三区
小叶中心区:毒性化学物主要靶位 带中区: 门管区(门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
肝腺泡三带
1带:与血液入口相邻(≈门管区) 2带: 位于1,3带之间 3带:与中央静脉相邻(≈小叶中心区)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7/30
二 肝脏损伤形态学基础
肝内细胞
肝细胞:毒性化学物主要靶点 内皮细胞: 库普弗细胞:免疫系统一部分 星形细胞:胶原生成,VA储存 隐窝细胞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8/30
三 胆汁形成
1.四种形成方式:
➢1)液体和离子:直接扩散 ➢2)胆酸:细胞内转运 ➢3)药品,代谢物:MOAT和 MDR-P糖蛋白载体 ➢4)清蛋白:胞饮和胞内转运
➢ (1)脂质过氧化:如乙醇、四氯化碳、可卡因 ➢ (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 ➢ (3)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 (4)免疫反应:如氟烷、二氯芬酸;
其 他:1 线粒体损伤; 2 细胞骨架损坏:半乳糖胺经过耗竭膜蛋白合成 必须三磷酸尿苷造成细胞死亡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3/30
药物毒理学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9/30
3) 胆汁淤积(cholestasis)
概念: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如胆红素)分泌障碍。
生化特征:一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化合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 素)血清含量升高。
原因: 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泌障碍
药品:伴肝 坏死:氯丙嗪、红霉素; 不伴肝坏死:避孕药、同化类激素 其它 药品:巴比妥类、阿米替林、卡马西平、丙米嗪、西米替 丁苯妥英、丙氯拉嗪、甲苯磺丁脲、醋竹桃霉素、 乙醇、甲基睾酮。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的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4、毒物(toxicant)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5、毒素(toxin)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量反应(Granded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7、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9、安全范围(margin safety)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用ED95~LD5或ED99~LD1的距离来表示,该值越大越安全。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符合适应症且在常用剂量下,出现不符合药用目的的并未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es,TK)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12、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试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试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填空题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特异质反应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三、问答题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简述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1)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正常肝脏
图3-5脂肪肝
图3-6
(二)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代谢
小肠吸收

来源
脂库动员

去路
脂肪组织中甘油三 肝细胞自身合成 酯在脂酶作用下, 膳食中脂肪在小肠分解成 分解成游离脂肪酸 脂肪酸和甘油,被小肠粘 入血,进入肝内 与类脂、蛋白相结合成为结构脂质,留在 膜上皮吸收,与蛋白结合, 肝内。 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肝 氧化供能。 脏。 与蛋白、磷脂等结合,合成脂蛋白运出肝 脏。
细胞质膜 或亚细胞 结构的膜 脂质发生 过氧化作 用,同时 释放出另 一个自由 基
(一)肝坏死
肝坏死的机理
2.活性氧形成学说
肝脏毒物
细胞色素P—450 产生活性氧
肝细胞损害
引起肝细胞损害
肝坏死
(一)肝坏死 肝坏死的机理
3.共价结合学说 对乙酰氨基酚 肝内代谢 α—甲基多巴 呋塞米 活性物质 与DNA、RNA、 蛋白质等生物 大分子形成共 价键结合 发生烷化、 芳基化、 酰化反应。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能引起肝脏损害的物质称为肝脏毒物。 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故极易受到 损害。 肝脏毒物可根据其来源、用途、化学结构类型、 病因学等进行不同分类。 根据病因学对肝脏毒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其 毒性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预 防和治疗。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二)脂肪肝
脂肪肝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甘油三酯是在外源性供给、 内源性脂肪酸合成或氧化、形成结构脂质或形成脂 蛋白输出之间产生平衡。当上述某一环节发生障碍 时,便会导致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①游离脂肪酸供应过多。如DDT、尼古丁与肼类。 ②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如异丙醇、巴比妥类。 ③脂蛋白合成障碍。如乙醇、四氯化碳或霉菌毒素。 ④脂肪酸氧化减少。如乙醇。
第三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功能与毒性关系
(一)肝小叶 hepatic lobule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静脉 肝板
肝血窦
窦周隙 胆小管
图 肝小叶微细结构
胆小管 ( bile canaliculi ) ( 镀银法)
肝小叶 三区
门周区
肝腺泡 三带
1 2 3
抗结核病与 抗麻风药 抗寄生虫病 药 抗癌药与免 疫抑制药 激素与内分 泌病用药
常见的易致肝损伤的药物
所属类别 心血管病用 药与其他内 脏系统用药 药物名称 Α-甲基多巴、硫酸亚铁、呋噻米、氯噻酮、普鲁卡因酰胺、苄丙酮 香豆素、甲氰咪胍、维拉帕米、烟酸、安妥明、奎尼丁
安定药与抗 癫痫药
抗精神病药 与抗震颤麻 痹药 麻醉药 金属药及解 毒药 中药及其它 药
二、药物性肝损害机理
药物性肝损害机理 肝损害程度 与用药量的 关系 有关 潜伏期 发病率
肝细胞毒作用


特异体质性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代谢异常
无关


二、药物性肝损害机理
(一)肝坏死 (二)脂肪肝 (三)胆汁郁积 (四)纤维化及肝硬变 (五)慢性坏死性肝炎 (六)肝瘤变
(一)肝坏死
差别
死亡模式 坏死 (necrosis)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与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 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 似的肝损害。对于药物来说,真性对肝脏的毒性, 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 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三)胆汁郁积
概念 生化特征 原因 胆汁形成

胆红素+
胆红素+ 血清白蛋白 血浆 载体蛋白 肝脏
胆 红 素 代 谢
葡萄糖醛酸胆 红素 +胆汁 排除体外
胆红素+葡萄 糖醛酸
内质网
(三)胆汁郁积

代表药物:
红霉素、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等。

毒性表现:
黄疸和瘙痒。

实验室检查:

3-3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
肝损害类型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毒型 异烟肼、苯妥英钠、丙基硫氧嘧啶、氟烷、大剂量 扑热息痛、维拉帕米等 胆汁郁滞型 氯丙嗪、同化类固醇、甲基睾丸素、红霉素脂化剂、 复方新诺明等。 混合型 慢性肝损害 慢性活动性肝炎 脂肪肝 胆汁性肝硬化 肝静脉栓塞 肝瘤病变 α-甲基多巴、异烟肼、黄胺类、呋喃坦啶等 氨甲喋呤、四环素、α-甲基多巴、胺碘酮等 吩噻嗪类(氯丙嗪等)、甲磺丁脲、同化类固醇等 野百合硷等 同化激素及口服避孕药 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黄胺类(如SD、SMZ)等 诱发药物
凋亡(apoptosis)
概念
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 一个或多个细胞 不再有正常功能细胞的正 或组织器官的一 常生理过程。 部分由于不可逆 的损害引起的病 理性死亡。 细胞萎缩、核染色质密集、细胞肿胀、核解 质膜保持完整、形成凋亡 离、质膜碎裂及 小体及无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迁入。
形态学 标志
(一)肝坏死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体质依赖性多为药物,他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 于病人的性状,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 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 应。这类药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郁积,且 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与 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 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
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Υ-谷氨酰 转肽酶显著升高
(三)胆汁郁积

作用机理
1、毛细胆管细胞膜损伤,造成胆汁酸分泌功能障 碍。 2、胆小管管腔不畅,胆汁流动出现障碍。 3、胆管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水、电解质、胆汁 酸重吸收增多,毛细胆管内胆汁浓缩、沉积和胆 栓形成。
胆汁郁积
(四)纤维化及肝硬变
第二 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肝脏毒物的评价标准




四氯化碳是公认的典型的肝脏毒物,毒性较强, 对各种实验动物和人均能造成肝损害,常以它的 毒性指数来比较其它肝脏毒物的毒性. 毒性指数 四氯化碳:l, 亚硝基二甲胺(DMN):200, 黄曲霉毒素B1(AFB1):1000。
3-1 按病因学分类的肝脏的毒物的性质和特点
线粒体的进行性肿胀数量减少, 胞浆水肿, 胞体肿胀, 内质网扩张, 多聚核糖体解聚,细胞器和核消失; 质膜破裂等。 脂滴沉着等。
肝细胞坏死 核浓缩
核碎裂
肝坏死的机理

自由基形成学说
活性氧形成学说 共价结合学说 蛋白质合成抑制学说




溶酶体受损学说
(一)肝坏死 肝坏死的机理 还有人认为脂质过氧化形成的产物导 1.自由基形成学说
脂肪变 四环素 性或坏 霉菌毒素 死
胆汁郁 积 胆汁郁 积或坏 死 胆汁郁 积或坏 死 同化类固 醇 避孕药 黄胺 氟烷 异烟肼



有关
体 质 依 赖 性



无关



无关
代谢异常引起
避 免 染 毒
3-2常见的易致肝损伤的药物
所属类别 药物名称 解热阵痛药 对乙酰氨基芬、布洛芬、消炎痛、羟基保泰松、丙黄舒、别嘌醇 和抗风湿药、 抗痛风药 抗生素与合 成抗菌药 灰黄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 等抗生素、呋喃坦啶、呋喃妥因、磺胺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 苄青霉素、黄苄青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头孢氨苄、克林霉素、 克霉唑、氟胞嘧啶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氨苯砜、氨硫脲、乙硫异烟胺、利福霉素类 阿的平、左旋咪唑 氨甲喋呤;5-氟胞嘧啶、硫唑嘌呤、白消安、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 L-门冬酰胺酶、光辉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类固醇同化激素、雄激素、口服避孕药、棉酚、氯磺丙脲、丙基硫氧 嘧啶、甲苯磺丁脲、甲巯咪唑
脂肪变和 肝肿大
长期胆汁郁 积性肝损害
肝脏逐渐缩小
肝硬化
无机砷药物和氨甲蝶呤
前言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有很多功能。有人 把肝脏比作体内的化工厂,肝内进行的生物 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其主要生理功能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代谢功能 2、解毒作用
前言
3、吞噬作用 4、合成制造和贮存功能
5、分泌和排泄功能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 预 测 性 直 接 真 性 间 可 发 生 率 高 实验 复制 可 与剂 量关 系 有关 机理 组织学 表现 坏死和 (或) 脂肪变 性 举例 防治 措施 控 制 染 毒 剂 量
直接损害肝细 胞成分致结构 破坏,代谢紊 乱
四氯化碳 氯仿
可 接


有关
干扰特异性代 谢途径,致结 构损害
胆汁排泄途径 受损,致胆汁 淤积 药物过敏
引起肝坏死的代表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利尿药呋塞米 硫酸亚铁 半乳糖胺
肝坏死的部位 肝小叶中央区坏死 肝小叶中间区坏死 周边区坏死 多灶性弥漫性肝坏死
肝小叶 三区
门周区
肝腺泡 三带
1 2 3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图3-1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一)肝坏死
早期病理改变
肝细胞坏死 晚期病理改变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图3-1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肝脏的特点
1.肝脏是机体最大的器官,占总体积的5%。 2. 药物或其它化学物质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吸收,进 入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提取和 ( 或 ) 被肝脏代谢。 3. 肝脏能容纳 30 %心排血量,在任何给定时间都有 10%、15%总血量存在于肝脏中。 4. 由于肝脏是经口服或腹腔给药后,含药血液第一 个分布的器官,特别能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5. 肝脏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与其它组织相比, 肝脏通常处于具有潜在毒性药物最高浓度中。 6. 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在生物转化中, 药物主要经过灭活代谢并由此增加极性;但也有 少数药物在生物转化中形成毒性活化物或短暂活 性物质,肝脏可由此而受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