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药物毒理学第5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第5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坏死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 症细胞迁入。 血清酶的测定

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少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

肝损伤的有关机制
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
肝小叶 三区
门周区
肝腺泡 三带
1 2 3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异质性分布。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 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 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 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 的主要靶位。
蛋白质合成
凝血因子 白蛋白 转运蛋白
胆红素和氨 类固醇激素 外源性化学物 胆汁酸依赖性食物脂质和维 生素摄取 胆红素与胆固醇 金属如铜、锰 外源化学物
出血 低蛋白血症、腹水 脂肪肝
黄疸、高血氨肝昏迷 男性第二性征丧失 药物代谢减低 脂肪泻、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 黄疸、高胆固醇血症 金属诱发的神经毒性 药物清除迟缓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雄激素、黄曲霉素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2023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药物毒理学

2023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药物毒理学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重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抱负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映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初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长.不变.减少.增长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长.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重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长.减少.不变.增长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性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取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因素重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重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映.Ⅱ型变态反映.Ⅰ型变态反映.Ⅲ型变态反映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长.不变.减少.也许增长也许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长.减少.增长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达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自由基和亲电子基等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通常会与谷胱甘肽相结合起到解毒效果。

然而,当药物过量或机体对药物特异反应时,会产生过多活性代谢产物,过度消耗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同时也会损害线粒体,导致肝细胞坏死。

2. 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干扰细胞代谢的某个环节,影响蛋白合成或胆汁酸分泌,导致肝细胞受到损伤或胆汁淤积。

3. 某些药物可直接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服用后会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毒性的中间产物,而这些中间产物可能直接导致肝细胞的坏死。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C毒素D.毒物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回响反映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回响反映。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感化,并招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感化化学物质。

四、XXX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平安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回响反映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联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招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胶原蛋白沉积即形成纤维化。 肝硬变:由于纤维化时胶原性中隔遍布几乎整个肝脏,肝细胞索被这些纤维分隔成为小结节
(假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异烟肼、 α-甲基多巴
乙醇
睾酮 氯丙嗪
无机砷药物和氨甲蝶呤
代表药物 肝坏死 脂肪变和肝肿大
肝硬化 肝脏逐渐缩小
长期胆汁郁积性肝损害
肝硬化 肝硬化
肝腺泡 三带
门管区
1 2
门周 带中区 区
3
小叶中心

中央静脉
肝小叶 三区
图3-1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一)肝坏死
早期病理改变
胞浆水肿, 内质网扩张, 多聚核糖体解聚, 脂滴沉着等。
肝细胞坏死
晚期病理改变
线粒体的进行性肿胀数量减少, 胞体肿胀, 细胞器和核消失; 质膜破裂等。
肝细胞坏死 核浓缩 核碎裂
3-3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
肝损害类型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毒型
诱发药物
异烟肼、苯妥英钠、丙基硫氧嘧啶、氟烷、大剂量扑热息痛、 维拉帕米等
胆汁郁滞型
氯丙嗪、同化类固醇、甲基睾丸素、红霉素脂化剂、复方新 诺明等。
混合型 慢性肝损害
慢性活动性肝炎 脂肪肝 胆汁性肝硬化 肝静脉栓塞 肝瘤病变
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黄胺类(如SD、SMZ)等
行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与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
出相似的肝损害。对于药物来说,真性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 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 的依据。

2018年药物肝脏的毒性作用-文档资料

2018年药物肝脏的毒性作用-文档资料
总发生率达到3-9%
法国Sgro等19972000调查81301例居民
❖每年14 /100,000位居民发生DILI
–其中12% 需要住院,6 %死亡
❖发病率是每年上报DILI的16倍 ❖但仍然可能低于实际数量
几种药物引起肝病的发生率
药物
发生率(1/100,000例病人)
异烟肼、氯丙嗪、丹曲林
死亡模式:
1. 死亡 Death:他杀,由化学毒物或其他 外来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核与线粒 体肿胀、染色体块状凝聚、胞浆空泡、 胞膜破裂,伴有炎症反应, DNA裂解
2. 凋亡 Apoptosis:自杀,细胞收缩、相 邻细胞膜融合、染色质向核膜凝缩、 内质网肿胀、凋亡小体形成、无炎症 反应,DNA降解。
一片思诺斯导致ALT升高超过1000U 干扰素诱发重度慢性肝炎 一起由“乌发丸”引发的医疗纠纷 “龙胆泄肝丸”中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因涉嫌违法宣传 河南叫停神方乌发丸等10种药品 2007-12-17 新华网 河南省政府日前召开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 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松武透露, 10种药品在媒体上违法宣传,且擅自修改审批内容,肆意夸大药品 疗效,利用专家、医疗机构、患者的名义对疗效做虚假证明,欺骗 误导消费者,因此被叫停在河南的销售。
内容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二、肝脏损害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三、肝损害的类型及其机制 四、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五、药物性肝损害程度的评价 六、药物性肝损害的处理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
❖据报道900多种药物和化学毒素以及越来越 多的中草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肝脏特点1、肝脏可看成是肝细胞围绕动静脉血管树形成的大团块。

2、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极易受到损害。

肝脏毒物的分类1、真性肝脏毒物(药物)真性肝脏毒物,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似的肝损害。

对于药物的肝脏毒物来说,真性肝脏毒物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2、体质依赖性性肝脏毒物(药物)它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变化),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应。

这类肝脏毒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和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肝脏毒物的性质与特点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药物性肝损害机理1、肝细胞毒作用药物肝细胞毒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原浆毒性质,通过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或抑制酶的活性,或阻滞胆汁分泌,损害肝脏。

其肝损害严重程度与用药量有关,且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2、特异体质性反应特异体质性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和机体对药物异常代谢引起的肝损害,其病变程度与用药量无关,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肝损害的类型肝坏死脂肪肝胆汁淤积纤维化及肝硬变慢性坏死性肝炎(一)肝坏死坏死(necrosis)是指一个或多个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由于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的病理性死亡。

许多肝脏毒物能引起肝坏死,根据其范围及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局部性多见。

⏹多数引起肝小叶中央区坏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即可引起;⏹有些也可出现在中间区,如大剂量利尿药呋噻米可引起大鼠肝小叶中间区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区坏死,如硫酸亚铁。

12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2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第一节肝脏损伤的生理学和形态学基础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常常是首当其冲受损的靶器官。

一、肝脏的生理学基础:1、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分泌胆汁,激素、内源性废物代谢等。

2、过滤作用:肝的解毒作用、药物代谢、吞噬防御功能二、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基础:肝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hepatic lobule)ρ肝脏组织构成单位,多达50万-100万个;ρ中心有一条中心靜脈,周围分布著放射狀的肝细胞索;ρ肝细胞之间为肝血窦,由内皮细胞衬覆而成。

三、肝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参见教材)由其生理学功能、组织学特点所决定。

第二节肝毒物及其分类凡能引起肝损伤的物质均可称为肝毒物(hepatotoxicant ).一、按毒性机制分为: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多见于药物,如磺胺、异烟肼。

2、真性肝毒物:多见化学物,个别药物。

①直接肝毒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如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可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产生亲电子基、自由基、氧自由基等产物,与肝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形成共价结合,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变形、膜结构破坏,细胞死亡。

②间接肝毒物:如抗肿瘤药等如四环素、甲氨喋呤、巯嘌呤等,可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能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结合,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化学物。

二、根据肝毒物的化学性质分为:1、无机肝毒物:重金属类、CCl4等2、有机肝毒物:生物毒物、药物等第三节药物性肝损伤类型及机理一、肝细胞死亡(hepatocyte death )1、细胞坏死 (necrosis) :细胞的被动病死,称作“细胞他杀”。

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核与线粒体肿胀,细胞的质膜崩解(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药/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1)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对乙酰氨基酚氧自由基与生物膜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一.研究目的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的学科,而作为人体重要解毒排毒的器官,肝脏当然是毒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肝脏结构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

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约在1-2.5公斤之间;另一说1-1.6公斤),为一红棕色的V 字形器官。

肝脏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三.肝脏的解毒原理肝脏常为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大多数毒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机体后循门静脉携入肝脏。

肝脏有高密度的结合点,该处外源性物质代谢酶的浓度较高,它使多数毒物降低毒性,且更易水溶,而有利于排出,但在一些毒物可被活化而毒力加强,可致肝产生局部损伤。

肝损伤常发生在小叶中央,因该处细胞色素P4 o较高,而谷胱甘肽浓度却相对较低的缘故。

四.肝脏损伤的类型及引发原因毒物可引起肝脏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各种毒性作用,出现不同肝脏损伤的类型:1.脂肪肝:指含脂量超过5 肝重的肝脏。

组织化学显示肝内有过着染的脂肪存在。

这种肝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如由乙基硫氨酸、磷、四环索引起的损伤。

一些毒物如四环素在细胞内形成许多小的脂肪滴,而其它化学物如乙醇则可形成大的脂肪滴而将核挤向一侧。

虽然肝脂质沉积是这些毒物作用常见的结局,但形成的机理各异。

最常见的机理可能是肝脏的甘油三醣释放入血的过程发生障碍而致。

因为甘油三酯只有与脂蛋白结合后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才能分泌。

引起肝脏脂质堆积的机理如下:①抑制脂蛋白的蛋白部分的合成(四氯化碳;乙基硫氨酸);②阻止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的结合(四氯化碳);③肝细胞缺钾而干扰了VLDL经细胞膜的转运(乙基硫氨酸):④损伤了线粒体氧化脂质的功能(乙醇);⑤抑制VLDL的重要活性成份磷脂的合成(缺乏胆碱和乳清酸);2.肝坏死:肝坏死与肝细胞的死亡有关。

药物的肝毒性

药物的肝毒性
诱 导 , P2亚 族 可 被 苯 巴 比 妥 及 有 关 药 物 诱 导 , 霉 素 在 人 CY 红 体 内 代 谢 的 主 要 酶 就 是 CYP A4 3 。
12 2相 反 应 .
即 结 合 反 应 。 过 1相 反 应 后 , 多 数 化 合 物 经 大
可 导 致 有 害 代 谢 物 形 成 酶 的 遗 传 学 改 变 、 它 药 物 的 竞 争 以 其
1 药 物 的 代 谢 转 化
大 多 数 药 物 是 趋 脂 性 的 , 们 自体 外 或 给 药 部 位 经 过 细 它 胞 组 成 的 屏 障 膜 进 入 体 内 。生 物 转 化 (ita so main 是 药 b rn fr t ) o o 物 进 入 机 体 后 机 体 对 药 物 进 行 处 置 的 一 个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环 节 。体 内 药 物 主 要 在 肝 脏 生 物பைடு நூலகம்转 化 而 失 去 药 理 活 性 , 转 化 为 并
及 代 谢 物 解 毒 所 需 底 物 的 耗 竭 … 。 笔 者 就 药 物 引 起 肝 损 伤 的
还 不 是 水 溶 性 很 强 的 , 要 进 一 步 代 谢 。原 形 药 物 经 1 反 应 需 相 后 的 药 物 分 子 增 加 了 羧 基 、 基 、 基 等 极 性 基 团 , 再 与 某 羟 氨 能
5 1 0 ; . 林 医 学院 ) 40 12桂
( . 林 医 学院 附 属 医院 , 西 桂 林 1桂 广
摘 要 : 脏 是 药 物 的 代 谢 处 置 中 心 , 物 可 能 损 害 肝 脏 的 功 能 , 至 造 成 药 源 性 疾 病 , 文 就 药 物 引 起 肝 损 伤 的 代 谢 肝 药 甚 本

药物的肝脏毒性

药物的肝脏毒性

药物的肝脏毒性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机制肝损害个体差异肝损害诊治近年来,有两种药物因其肝脏毒性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从市场撤出,药物的肝毒性再次受到公众关注。

据美国统计,被批准进入市场的药物从市场撤出的最常见原因是肝毒性作用;同时,一半以上的急性肝衰竭由于不当用药引起。

因此,本文对药物的肝脏毒性作一综述。

药物在肝脏的生物学转化肝脏担负着几乎所有外来物质的代谢、解毒作用,大多数药物在吸收时是脂溶性的,易通过肠道表面而被吸收。

在肝细胞中,药物发生生物学转化成为水溶性物质,并进一步与葡萄糖苷酸或硫酸盐、谷胱苷肽结合,由肝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输送至血浆或胆汁发挥作用,经肾脏或胃肠道排出体外。

氧化反应参与了肝脏的生物学转化过程,细胞色素P450系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 ] 。

药物所致肝脏损害的类型一般来说,在规范使用时多数药物都是安全的,每1 000至100 000例患者中仅有1 例发生药物导致的肝损伤。

肝毒性作用与用药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药物的肝损伤作用不尽相同。

多数情况下,首次用药距离肝损发生的时间为5 至90 天不等,一旦药物性肝损出现,继续用药往往导致患者死亡。

而异烟肼有所不同,如果肝脏损害轻微,继续服药患者常可自行缓解,但再次用药则发生严重的药物反应。

而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呈剂量依赖性,用药剂量往往决定患者的预后。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也影响药物的肝脏代谢过程,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或食物、患者的生理状态(如怀孕、伴发肝脏、肾脏疾病等) 等也对预后起重要作用。

女性似乎更容易发生药物导致的肝脏损害,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损害患者中有79 %为女性,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药物反应也有73 %是女性,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此外,苯巴比妥、苯妥英、乙醇、吸烟等均可诱导肝酶改变血药浓度,导致肝毒性作用。

肝脏的损伤机制至少有六种机制参与了药物的肝毒性作用,由于损伤的细胞器不同,肝损害的表现也不相同。

别把中药肝毒性夸大了

别把中药肝毒性夸大了

别把中药肝毒性夸大了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用药过程中较易发生的一种问题,即采用药物进行疾病治疗时,药物本身或者代谢产物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这种作用会对人体的肝产生到损害。

近年来,中医药获得了快速发展,临床用药中中药的用药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的肝毒性;从临床用药过程来看,中药肝毒性存在被夸大的征象,这容易对患者的临床用药造成干扰,而且阻碍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

今天就给大家来科普一下中药肝毒性的那些事。

1、中药肝毒性的基本认识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是“中药没有毒,而西药有毒”,这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误区;因为是药三分毒,中药治疗过程相对安全,仅是因为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对于人体的损害较轻,但这并不代表中药无毒害。

中医学理论早就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了阐述,在上古时期,毒与药的含义是相同的;并且在现在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百草经》中,其就根据药物是否有毒,将365中药物分成了上中下三品。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点》也收录了82中有毒性的药物。

中药类型不同,其对于患者造成的肝毒性也就有所差异,同时肝毒性受患者自身身体特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及其代谢产物不仅对肝会产生直接毒性作用,而且其会使的肝发生特异质反应,此即为药物性肝损伤。

近年来,中药在临床用药中的频率增加,这使得由中药引起的肝毒性损伤也有上升趋势。

有报道称,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服用中草药是引起肝损伤的首发病因;基于此,有必要进行肝毒性损伤的深入分析,以此来达到科学合理使用中药的目的。

2、常见中药的肝毒性作用过程就中草药本身来看,他们不均具有成分组成复杂的特点,而且药物配伍较为多样,这使得药物的肝毒性作用增强。

临床实践中,有较多的中药成分本身没有的毒害作用,但一些药物的结构较为特殊,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其会在代谢过程中转化或产生一定的毒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对人体产生一定损害。

现阶段,除萜类、蒽醌类外,苯丙素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也是较为常见的重要类型,这些类型的中药均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肝毒性作用。

对人体肝脏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对人体肝脏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对人体肝脏有毒性反应的药物赵信联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摘要目的在临床用药的同时为避免重要脏器不良反应的发生给医生提供参考以提高医疗质量。

方法一是通过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二是针对相关药品说明书的查找总计对约种药物进行了详细查阅。

结果统计出种对心脏、种对肝脏、种对肾脏存潜在毒性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结论此作为工具表形式可对医生的临床用药提供方便以加强合理用药。

关键词重要脏器心肝肾毒性反应 ??文章编—?? 众所周知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良反应此即药物的两重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等其中副作用是指用药剂量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而毒性反应则主要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有时病人也可因遗传缺限、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等使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在应用治疗量时就易引起中毒。

本文通过对约种药物的详细查阅统计出种对肝脏、种对肾脏存在或潜在毒性反应即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类药物如胆碱能受体激动药“氨甲酰胆碱”本身具有的样作用中“减慢心率和传导”属于治疗量时的副作用范畴如“普奈洛尔”治疗量时的受体阻断作用是抑制心脏兴奋、降低心肌耗氧量而用于抗心绞痛其心脏毒性反应则是指其在过量或长期应用时出现的情况。

为避免药物对肝、。

肾毒性反应的发生首先要弄清哪些药物存潜在对这些重要脏器的危风险再针对性的在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上引起高度重视以避免过量和长时间用药尤其是那些治疗指数较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抗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等。

表有肝脏毒性的药物镇静催眠药氯氮卓依替畦仑卤恶唑仑 恶唑仑美沙唑仑硝西洋氟地西泮氟托两泮劳拉西泮抗精神失常药抗精神病药三氟托嚷氯昔噻吨氯哌噻吨氟哌噻吨氨砜嚷吨珠氯噻吨氟哌啶醇氟哌利多溴派利多瞢米哌隆袼沙平奥沙平舒必利奈其必利戛抄帕明吗茚酮抗抑郁药①三环类丙米嗪地莳帕明氯米帕明卡匹帕明阿米替林普罗替林去甲瞢林阿莫沙平②类托洛沙酮苯己肼乙唑肼反苯环丙胺吗氯贝胺⑤选择性 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茚达品抗帕金森病药 麦角林麦角脲托 朋吡贝地尔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精氪酸盐阿司匹林赖氧酸盐阿司匹林钙腮双水杨酸酯水杨酸钠镁水杨酸味唑乙水杨胺三柳胆镁二氟尼柳美沙拉嚷吲哚己酸类吲哚美辛邻氪基苯甲酸类甲芽那酸芳摹烷酸类布洛芬右布洛芬卡洛芬非索洛芬洛索洛芬 吲哚洛莽阿米洛芬吡洛芬氟吡洛芬酮洛莽舒洛芬金诺芬美诺芬 芬布莽綦昔生奥沙新夫洛非宁钙通道阻滞剂普尼拉明芬地林利多氟嚷地尔硫卓哌克昔林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依拉地平乐卡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左氨氯地平尼群地平尼鲁地平尼索地平尼伐地平马尼地平贝尼地平巴尼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抗心律失常药普拉吗林常咯林环苯唑林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来替泊普罗布考藻酸双酯甲亚油酰胺亚油酸异去氧胆酸∞脂肪酸烟酸氯贝丁醋吉非贝齐利贝特环丙贝特 夫拉扎勃毗卡醣洛伐他汀辛伐他汀 普伐他 氟伐他汀美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抗岛血盐药 甲摹多巴胍生胍氯赖诺普利缬沙坦坎地沙坦前列腺和膀胱疾病用药丙哌维林坦洛新抗血小板药贝前列毒双嘧达其噻氯匹啶篓堕堑重皇垫堡重升白细胞药地非林葡萄锸苷造血生长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蘑刺激园子酸碱平钿调节药氯化铵消化系统用药抗消化性溃疡药① 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瞢丁尼扎替丁乙溴替丁米吩替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高血氨肝昏迷 男性第二性征丧失 药物代谢减低
胆汁酸依赖性食物脂质和维 生素摄取 胆红素与胆固醇 金属如铜、锰 外源化学物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脂肪泻、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 黄疸、高胆固醇血症 金属诱发的神经毒性 药物清除迟缓
(三)胆汁形成
肝细胞 胆小管 Hering管 小叶间胆管
肝管
总肝管
总胆管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 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 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 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 的主要靶位。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内细胞 肝细胞: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点 内皮细胞 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 Ito细胞(星形细胞)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脏损伤的生理学 与形态学基础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脏的血液循环
营养物质
门静脉
小叶间静脉
血窦 肝动脉 O2 小叶间动脉
肝静脉 下腔静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二)肝脏的功能 1)消化与吸收功能 2)代谢功能 3)清除功能 4)解毒与排泄功能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原因: 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
泌障碍 ➢ 药物: 如氯丙嗪、雌激素、阿米替林、氨苄
西林、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等
塞病变:双苄基异喹啉类
生物碱、达卡巴嗪、口服避孕药 • 肝紫癜:同化激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五)肝硬化 ➢ 概念: 慢性肝损伤晚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
图5-4 肝血窦细胞简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二、肝损伤类型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损伤类型
表5-2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胆道损伤 肝硬化
血管损伤 肿瘤
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基甲酰胺、 乙醇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肝腺泡 三带
1 2 3
门周区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肝小叶 三区
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异质性分布。
完整、形成凋亡小体及无炎症反应。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坏死 ✓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
症细胞迁入。 ✓ 血清酶的测定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剂如苯巴比妥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损伤的有关机制
➢ 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肝细胞死亡可能的生化机制: (1)脂质过氧化: 如乙醇、四氯化碳、可卡因 (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 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
表5-1 肝脏的主要功能及功能障碍的后果
肝功能种类 营养稳态
颗粒滤过 蛋白质合成
生物转化与 解毒
胆汁形成与 排泄
例子
功能损害的后果
葡萄糖合成与储存 胆固醇摄取
低血糖、意识模糊 高胆固醇血症
肠道细菌产物,如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凝血因子 白蛋白 转运蛋白
出血 低蛋白血症、腹水 脂肪肝
胆红素和氨 类固醇激素 外源性化学物
雄激素、黄曲霉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细胞死亡 (hepatocellular death)
➢ 死亡模式 1)凋亡(apoptosis) 2)坏死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凋亡 ✓ 概念: 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不再有正常
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 形态学标志(与“坏死细胞”区别): 细胞萎缩、核染色质密集、质膜保持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四)肝脏的组织结构 肝小叶三区(图5-3)
小叶中心区: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位 带中区 门周区 肝腺泡三带(图5-3) 1带:与血液入口相邻(≈门周区) 2带 3带:与中央静脉相邻(≈小叶中心区)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脂肪变性部位 与药物引起坏死相似 ➢ 磷脂变性 如胺碘酮、对氯苯丁胺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 ➢ 概念: 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分
泌障碍。 ➢ 生化特征: 某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的化合
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素)的血清 含量升高。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 (图5-5)
细胞色素P450将其活化为N-乙酰 -对苯醌(NAPOI),后者可耗 竭谷胱甘肽或与肝蛋白结合, 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5 对乙酰氨基酚生物活化和肝毒性发生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3)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4)免疫反应(图5-6) : 如氟烷、二氯芬酸; 共同特征:反复接触毒物(通常是药
(二)脂肪肝(fatty liver) ➢ 概念
脂质积聚含量超过总重量5%的肝脏 ➢ 特点 肝急性中毒的常见反应; 可逆; 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分类 大泡脂肪变性:如乙醇等 微泡脂肪变性:如四环素、 丙戊酸钠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脂肪变性原因 1)脂蛋白合成抑制 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 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 4)脂质氧化损害 5)脂肪酸合成增加,如乙醇
肝脏微循环变形引起细胞缺氧并重 建,最终肝脏结构由纤维组织壁包 绕互连成为重建肝细胞结节。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有害因素: 长期饮酒;含砷的药物和甲氨蝶呤;
甲基多巴、呋喃妥因、异烟肼、双 氯芬酸(慢性活动性肝炎,如不及 时停药,也可导致肝硬化)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六)肿瘤 ➢ 有害因素: 亚硝酸盐、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