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定义、作用,及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2)培养学生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2、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四、教学方法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师:在讲本节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副图片,这张图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我们微信的启动界面,实际上这幅图是阿波罗17号太空船的宇航员在太空所拍摄的,今天我们主要以地理的眼光来看一看这幅图,在这幅图当中呢,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非洲地区的轮廓,进而可以大致确定赤道的位置,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现象,在赤道附近有一个明显的云带,那么这个云带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在正式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热力环流。

教师精讲: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然后解释热力环流成因:A、B两地的受热不均,先是带来大气的垂直运动,后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促使大气水平运动,这样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么把它称之为热力环流。

过渡:我们说热力环流在小尺度范围内是适用的,它在全球范围内其实也是同样适用的,全球范围内这种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实际上就叫做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是非常复杂的,要研究这个复杂的问题呢,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设置一些条件使地球处于最理想的状态,引出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三圈环流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三圈环流。

课时:1课时ϖ一、教材和内容分析: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

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

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

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

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ϖ二、学习者分析:1、知识水平: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

据了解,我们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中学,而这些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并不重视,讲解的老师多由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来兼任,对于地理知识的讲解并不专业,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一种恐惧感。

更有老师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索然无味,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其空间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地理空间思维要求高的三圈环流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应注意趣味教学,改变学生对地理传统的看法,提升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做到趣味教学、轻松学习。

2、认知特征: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

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正确有序的引导。

3、学习特征:学生才步入高中,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讨论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学习。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教案标题:三圈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三圈环流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圈环流的定义和原理。

2. 三圈环流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3. 三圈环流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三圈环流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请简单描述一下。

探究活动:1.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该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解释。

3. 全班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的异同点。

拓展活动:1. 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思考三圈环流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促进思想交流和启发。

巩固活动:1. 练习与应用:提供一些与三圈环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小结总结:帮助学生总结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建议,评估他们对于三圈环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与练习与应用活动,评估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

2. 小组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工具。

3. 练习与应用活动的题目和答案。

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其他环保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如循环经济等。

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三圈环流的实际运作过程。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三圈环流方案。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例和资料,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2.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确保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三圈环流公开课教案

三圈环流公开课教案
四、风带
[设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低压间的近地面风向如何?
[学生活动]在学案上画出高低压之间的近地面风向图。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画。
教师点评。
总结:全球共几个气压带,风带?有何分布规律?
学生: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南北对称,高低相间。
课堂小结
赤道和极地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教学
方法
绘图读图分析法、学案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本节共5课时)
第三课时
【课题】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课程标准】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规律。
【学习目标】略
【知识铺垫】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2、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如何绘画热力环流示意图?
[承转]:刚才我们了解了大气环流。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现在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学生活动]:请2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完成学案上该绘图。
[板演绘图]
热力环流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教师点评。
(板书):一、单圈环流
[过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地面的受热不均,从全球来看,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4、如何绘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新课引入】
2010年春,冰岛接连两次爆发火山喷发,火山灰弥漫冰岛高空,欧洲大陆,甚至北美,都遭受火山灰的影响。
思考:冰岛的火山灰,怎么能到达欧洲大陆甚至北美上空呢?
生:大气环流
[引导]:1、什么是大气环流?2、全球大气是怎样流动的?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齐声朗读教材第一段,完成学案填空。
课题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环流课型新课课时第3课时备课时间2014102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熟记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概念和内容。

2.学习三圈环流的原理和作用。

3.了解三圈环流的运作过程和影响因素。

4.掌握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准备:1.三圈环流教学课件。

2.三圈环流示意图。

教学流程:引入部分:Step 1:引入三圈环流概念(10分钟)教师介绍三圈环流的背景和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

解释三圈环流指的是经济中三个关键环节,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

重点强调三圈环流是经济系统的核心,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物质资源配置,还与社会利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Step 2:引入三圈环流原理(15分钟)教师介绍三圈环流的原理和作用,并向学生解释三圈环流的三个基本原则:流通、传导和改变。

流通指的是资源、货币和信息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不断流动;传导指的是资源、货币和信息通过相互连接的环节逐步传递和积累;改变指的是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会改变各个环节的状态和特征。

主体部分:Step 3:讲解三圈环流运作过程(2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三圈环流的运作过程,并向学生阐述三个关键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生产环节包括资源配置、生产活动和产品创造,它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分配环节包括收入分配、资源调配和财富传递,它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效率;最后,消费环节包括货币流通、产品消费和个体需求,它决定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的动力。

Step 4:分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20分钟)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并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重点说明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三圈环流的影响。

外部环境指的是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市场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变化;社会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社会因素。

Step 5: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技巧和方法(25分钟)教师介绍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常用技巧和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教案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1)解释情景导入中的二个问题。

(2)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却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

经过学
板书设计: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A地球不自传;B太阳直射赤道(不公转);C地表是均一的。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3.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运动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是基本框架,季风环流相对是细节。

中纬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显著,陆地气团与海洋气团差异不大。

它抵达大陆东岸已经大大变性(其间陆地的下垫面在发挥影响),与临近的海洋气团差异很大。

所以,东岸形成了季风环流。

还有大陆和海洋之间在不同的季节的气压差异,如果随季节变化显著就会有季风。

大陆西岸由于西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使得大陆和海洋在温度上差别不大,从而导致的气压差异也不大所以在大陆西岸没有季风气候。

)。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地理教案学校黄冈师范学院教师张金凤授课班级地理0801班授课时间两课时篇章节(单元)高中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课题三圈环流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学习(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简单大气环流的形成;(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新知识的巩固与转换以提问的形式,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活用环流因子在季风环流中的作用知识的运用与检测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

通过习题来理解三圈环流或其影响因子在整体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2.三圈环流的影响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不同纬度高空与地面风向的确定与成因分析。

课型理科地理教学方法三圈环流的过程比较复杂。

通过做幻灯片(或板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导入讲授(学习)结束练习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成因,理解大气环流的具体环节。

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导入〕复习上节课讲得简单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和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的改变等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的地表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及其变化。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中的三圈环流〔板书〕〔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课后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及特性。

2、体验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不同纬度地区高低气压带及风带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4、正确绘制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其季节移动规律。

2学情分析气压带与风带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是本章内容的重难点。

学生已有热力环流的基础,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常识。

为大气环流做铺垫。

对气候的形成与分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新设计运用魏书生式的“冥想”进入低纬环流。

小组命名特别新颖---赤道组、副高组、副极地低压组等。

小结用微课----学生体操形式直观展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重点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不同纬度地区高低气压带及风带的成因及分布规律5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我们来做个活动,好不好?那咱们就闭目养神吧。

想象你站在赤道上,面向松滋。

阳光直射头顶,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我们带到1万多米的高空。

我们随着气流从南向北飘,过一会感觉在向右偏,偏,偏,偏到了北纬30°的上空,突然出现一个奇怪又惊喜的现象:奇怪的是西风吹拂着我们,既不能向北也能不向南了;惊喜的是我们可以俯瞰松滋了。

向下看!看见松滋没有?看到松滋的请举手,举高一点。

让我们随着30°的上空积聚的气流下沉回家吧。

睁开眼,看看在哪。

这个活动有意思没有?大声点!根据刚才这个活动,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

猜不着的举手。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微课----三圈环流三圈环流1、2、3活动2【讲授】一、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阅读课本P33,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

大气环流:____阅读课本P33,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

大气环流: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 反映大气运动_______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节____________和水汽分布 2、对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活动3【讲授】二、三圈环流的形成阅读课本P34---35 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课前活动及其马纬度的缘由引起低纬环流大气运动的因素?为什么赤道近地面形成低压?为什么是南风?为什么高空北上气流成西南风?为什么到30°N 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为什么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成东北风?**小组讨论如果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这一因素, 我们从赤道出发随大气运动会怎么样漫游? 活动4【活动】探究探究一、你认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探究二、气压带中,少雨的是__多雨的是__。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09地理科学班李晓懿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定义。

2、了解三圈环流的名称。

3、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4、实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

5、理解并掌握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向。

6、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实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

3、理解并掌握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向。

教学难点:11、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2、理解并掌握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向。

教学方法:讲解法、动态图形演示法、对比法、归纳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工具:三圈环流示意挂图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种热力环流可以是在小范围课程导入内发生,比如书,我们上节课了解的城市热岛效应;那么在大范围范围内,这种环流又将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假设条件:1)假设地表物质均匀,即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2)假设地球不自转,即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赤道地区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受热气流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下降,形成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而在近地面的高空形成高压带。

在北极地区,因无太阳直射,终年寒冷低温,故空气冷却下沉,经地面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带,即极地到气压带。

而在北极高空,空气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

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故在近地面,气流从极地地区流向赤道地区;而在高空,气流则从赤道地区流向极地。

从而形成这种单一的单圈环流。

过度::在现实生活中,地球是在自转的,也就是说有地转偏向力的存过度在,那么大气一开始运动就马上受到地砖偏向力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赤道与极地环流是不会这么单一地存在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地偏力作用下形成的环流。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低纬环流(也叫哈德莱环流)结合单圈环流,我们知道,赤道地区大气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在极地地区空气受冷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教具直尺或三角板教法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札记/学生活动1、引入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

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

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

(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札记/学生活动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6、课堂作业互动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掌握三圈环流与地球五带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气环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6.观察身边的气候现象,如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风向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论述严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教师设计梯度性练习题,涵盖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气环流现象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特别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掌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与地球五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教学目标①、通过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和地表均匀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通过动画演示全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导入: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由于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比较多,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将分四步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假设一: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只考虑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对结论无影响,可忽略)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一个单圈闭合环流第二步,假设二: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和7个气压带及6个风带第三步,假设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结论: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移动第四步,假设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只考虑海陆差异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论:形成海陆季风环流、气压带随季节断裂成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初步学习第一步至第三步假设内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通过设定条件,由理想化的单圈环流逐步推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揭示较为理想化的地球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2020年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三圈环流

2020年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导语】高三的日子是苦的,有刚入高三时的迷茫和压抑,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一两点的精神*双重压力,也有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上学的艰苦经历。

在奋笔疾书中得到知识的快乐,也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显得茫然无助的痛苦。

高三频道为你整理《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学案【温故】知识回顾: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它是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⑶、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是如何弯曲的。

⑷、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理。

⑸、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⑹、近地面、高空风向受力有何不同。

⑺、风力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知新】学习目标: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形成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运用演示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网络: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 ⎩⎪⎨⎪⎧ A 为④ 带 ⎭⎬⎫C 为⑤ 带E 为⑥ 带G 为⑦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⑧ 带D 为⑨带F 为⑩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⑪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⑫__________,冬季⑬__________。

知识运用:(1)案例研究:①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成因相同吗?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吗?③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是否相同?④南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风向是否相似?(2)自主练习: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B .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 .该环流是高纬环流D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3.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教案三圈环流教案

教案三圈环流教案

欣赏图片导入:今年假期,我和家人打算进行一次出境旅游,于是我们搜集了一些城市和国家的图片资料,并且到旅行社询问相关事宜,期间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雅典:夏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防晒用品,冬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雨具。

新加坡:无论什么时候去只带夏季的衣服,一定带好雨具。

我的家人十分疑惑。

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有关系,雅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新加坡全年高温多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很大,与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气候也有很大不同,又是什么导致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关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知识,即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过渡:大气环流是地球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要想了解大气环流,先要从上节课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依据图片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

过渡:那么,从全球范围内,地表热量差异有什么规律呢?那么依据热力环流的的原理在高低纬度之间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活动:在学案上画出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的运动示意图我们把这种大气运动叫做单圈环流。

讨论:现实生活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存在呢?提示:大气在高空和近地面运动过程中方向会有什么变化呢?回答:学生说明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活动:在学案中第二个图中画0°-30°N之间的大气环流状况讲解:30下沉的大气并没有全部流向低纬地区,有一部分沿地表流向高纬地区,形成极锋,形成三圈环流。

过渡:由于大气的运动,使得近地表气压发生变化。

活动:标出气压状况。

讲解:形成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分析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近地面气压出现高低的差异,会使得大气如何运动呢?活动:画风向讲解:风带名称活动:画南半球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气压带、风带的温度和降水特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展示:新加坡、伦敦的位置和气候特征讲解:温度:就全球来讲,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影响因素——纬度。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一、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1、复习铺垫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图 1讨论:单圈环流能持续吗?引导学生考虑思考地球自转的影响,画出北半球高空水平气流流向,说出其风向变化。

(在PPT上演示北半球高空的水平气流流向变化——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直至与等压线平行。

三圈环流微课 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微课 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微课说课稿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圈环流,在讲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先回顾已学的两个知识点。

【知识储备一】热力环流第一个热力环流,它的形成过程,请看动画,这是地面,这是等压面,有ABCD四个点,假设A地受热,B地较冷,那么A地空气就会膨胀上升,B地空气受冷就会收缩下沉,这就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我们再看A地,空气上升,密度就会减小,因此就形成低压,而B地密度增加则会形成高压,在高空则相反,C地形成高压,D地上空形成低压。

我们再看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气压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又由于高低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热力环流。

【知识储备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我们知道近地面的风,主要受二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而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来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我们来做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1)地表性质均一(即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2)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

那么这时候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那么这时候,地球上受热多的就是赤道,而受热少的则会在极地。

一,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单圈环流赤道地区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极地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这就形成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气压差异,这样高空气流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近地面则由极地流向赤道,这就形成单圈环流。

这是我们假设状态下,也就是理想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单圈环流。

我们知道现实的地区不停的转动,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单圈环流既然不存在,全球大气运动到底是则怎样的呢?我们现在仍然假设(1)地球表面仍然是均匀的地球有了自转,那么自转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现在我们以北半球为例,一起来看一下大气运动到底是如何的。

极地东风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这里是赤道,这里是极地,由于赤道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则会形成低压,我们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法与学法方案1、明确两点达目标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个部分。

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是大气环境重要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利用上两节课所学过的“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知识,讲清“三圈环流及其影响”的知识重点,突破“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知识难点,达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及的“要理解三圈环流形成”的智能目标,“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德育目标。

2、讲究教法巧安排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教学中图文结合,边设疑启发,边板画读图,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功效,让学生感受“愉快学习”的气氛,领会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另外,给学生腾出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学生问、学生答,亦或是学生问、教师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轮番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交替进行,多种新颖问题不断呈现,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对学习的内容保持新鲜感,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3、指导学法用活图“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需注重两点:一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本节内容就附三幅图,细分六幅图,合理、协调地利用有关图象及其文字,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熟练掌握典型的图象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和聚合,并升华为简洁直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一、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标准原文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课程标准解析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

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模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原文
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课程标准解析
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
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

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单圈环流示意图
2)三圈环流示意图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学习地理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看得懂图,从图中读出信息来帮助我们理解所学内容。

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在这节里,学会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是本节重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反映了三圈环流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反映了气压带、风带的分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读出大气运动的特征,为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打下基础。

因此可以说本部分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相关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首先我们要学会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过程中需要与学生有足够的互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的学习中活跃起来。

同时还需要学生们有想象力,加上老师对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讲解,让学生们有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只是还需要在课堂上反复的强调和提问式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理解,通过做题检测他们是否掌握。

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4.可进行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内容的挖掘及补充
1)在能力方面: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地理与地图是相互关联的,地图是学地理的必备工具,所以会识图、会读图、会画图是必备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作图是很关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又可使学生加深对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印象。

2)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
树立事物联系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5.教材的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小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
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可以采用课堂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老师讲解与绘图将内容进行扩展,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可以采取教师带领大家共同读图的方式,我们能感觉得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

本节内容活动很多,教师要充分开展课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6.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开发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运用教材资源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坚持以课程为中心来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动态的,也是多变的。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组合,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地吸收新鲜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资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

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资源作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需要,合理的选择开发教学资源,而这种选择要做到准确、科学、切合客观事实。

2)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的同时,把手头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甚至展开讨论。

这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思维。

3)本节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的形式,事先做好教学PPT,方便在上课的时候使用。

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在黑板上绘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说说在绘图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四、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拟演示三圈环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事物联系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策略
1.主要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地图法、演示法
2.主要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回忆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我们本节课的关键问题。

还要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随季节移动的示意图。

绘图的方式在黑板或者多媒体投影上演示绘制的过程,强调一些画图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根据教材里的活动自己再练习一遍。

3.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

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书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