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课内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拥毳衣炉火:鸟的细毛B.余拏一小舟:撑(船)C.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C.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生动形象,不加渲染,是用了白描手法。

D.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2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厨者王小余传袁枚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

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①。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

其天良,我乃治。

”A既得,泔之,奥②之,脱之,作之。

B客嘈嘈然,属餍③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

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

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⑤之寂如无闻。

所用堇荁⑥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

请受教,曰:“难言也。

作厨如作医。

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

”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文言文阅读(12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A.棹小舟入湖(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及下船(到……时)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未及偏赏(偏僻的地方)C.已不觉目酣神醉(尽兴,痛快)山色如娥(美女的黛眉)D.客此(做客)余挐一小舟(即“拿,“持,引申为撑、划)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湖上只有一条长堤、一个湖心亭和我的小船和两三个人的影子。

乙.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数毫发。

于是我放弃了小船,步行沿着湖边,拿着拐杖。

经过雷峰、南屏,到惠因涧洗了脚,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休息在龙井亭,喝了泉水。

在普宁寺和寿圣院,我走过了十五个佛寺,都是寂静的,没有人声。

路边的房屋,灯火闪烁,草木茂盛,流水激荡,几乎不像人间的景象。

走了两个时辰,才到达朝音堂,拜访了辨才先生,第二天才回去。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鸟声和人声都消失了)2)上下一白(一片白茫茫)3)濯足于惠因涧(在惠因涧洗了脚)4)谒辨才于朝音堂(拜访辨才先生在朝音堂)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答案:C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我划着小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看得清楚。

29.甲乙两文中,“大雪三日”“天宇开霁”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湖中人鸟声俱绝”“十五个佛寺,皆寂不闻人声”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静。

(4分)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湖心亭看雪》《西湖(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西湖(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一)》][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乙文,“则已心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甲文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湖心亭看雪张岱**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少不更事B.湖中人鸟声俱绝精妙绝伦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D.是日更定矣物是人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8.本文文笔洗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

(用原文句子填写)。

(3分)9.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雪三日后夜里“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尽显作者遗世**的高洁情怀。

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运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夜中雪景的特点。

C.亭上二人见到作者“大喜”,实际上也写出了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

D.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的是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6C7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注意:强、三大白、客此的翻译每一处1分。

)8到亭上及下船(每空1.5分,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9B参考译文郑国有一个非常喜爱鱼的人,想了一些办法没有得到鱼,就用捕鱼的工具或者积水成坑诱鱼,或者编制苟笼投饵捕鱼。

他在庭院里摆了三只盆子,都盛满了水,捕到鱼就放到水盆里养着。

那些鱼由于刚刚摆脱了鱼网的折磨,身子疲乏得很,把白色的肚皮翻浮在水面上,或者把嘴露在水面上争着喘气。

过了一天,鳍尾才开始摆起来。

湖心亭看雪阅读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出自明末清初张岱之手,虽然《湖心亭看雪》不是“记”中的名篇,但作者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用旷达和痴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参考答案》,供同学们阅读参考。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附答案
(2014徐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参考答案:
1.(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2.(3分)D(得到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C. ①来得及②和)
3.(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4.(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

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

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

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

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

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

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

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