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合集下载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

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

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

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

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

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2、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 足,农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加上 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本区成为广东省稻米、甘蔗、蚕桑、塘 鱼和水果集中产地之一。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060多公里, 滩涂面积715.51多平方公里,对围垦和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 利。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人口分布

长三角人口分布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南京
无锡
1980年以来三个时段长三角各市人口偏移增长
常州
苏州
1980-1990
南通
扬州
镇江
1990-1997
泰州
杭州市
宁波市
1997-2003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上海
(三)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区域地位和功能

从人口偏移增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区域行政地位和城市 功能对人口增长有较大影响。上海作为直辖市,南京和杭 州作为副省级城市,即是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心,同时也 是相应区域的行政中心,对人口的吸引较大,人口增长速 度较快。


区域内部偏移增长量大于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省一市偏移增长量 84.813万人,六个区 域之间的偏移增长量为 42.127万人,区域内部的总偏移增长量 为154.845万人,区域内部偏移增长量大于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 量。 长三角人口总体偏移增长主要是由区域内部偏移增长引起的。
-5.412
22.588 3.518 -8.572 -10.043 -7.342 -13.702 4.398 24.068
数据来源:1980—2003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统计年鉴》及三、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长三角人口偏移增长量较大,但呈下降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不同时期长三角人口偏移增长量: 1980-1990年,281.785万人,年均偏移增长28万人以上。 1990-1997年, 168.726万人,年均偏移增长均在25万人左右。 1997-2000年,151.955万人,年均偏移增长均在24万人左右。 二省一市之间、六个区域之间偏移增长量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各市之间人口偏移增长略有不同,但总体上第二、三阶段也比第一阶 段都明显下降。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长三角经济圈面积约为110821 平方公里,人口约9722万,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和上海市,共计16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的进出口总额要高于其他的两大经济圈。

长三角吸引外商投资上远远高于其他两大经济圈,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2010年长三角地区规划的出台为长三角新一轮的发展带来契机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标: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房地产市场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人口扩张、购买能力增加、投资需求增加长三角城市的层次界定城市层次界定体系是基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房地产领域活动水平(供给与需求)的综合考量。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二线城市对应那些处于增长阶段的城市;三线城市则是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和萌芽阶段的城市段特点增长阶段城市 国内外银行、制造厂商、零售商和酒店经营者的相继入驻,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强劲的需求。

起步阶段城市 逐步建立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形象。

其中的一些城市得益于当地的国内外企业,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房地产方面的需求。

萌芽阶段城市 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商业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长三角考察报告调查报告

长三角考察报告调查报告

长三角考察报告调查报告长三角考察调研报告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7 日,市政府办考察组一行4 人,赴“长三角”地区考察,先后到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沿江地区,主要看了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城市。

苏州毗邻上海,辖 7 区 5 市,总面积 8488 平方公里,总人口 584 万;扬州地处长江北岸,辖 3 区 3 市 1 县,总面积 6638 平方公里,总人口 470 万;南京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城市,总面积 6597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572 万;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辖三县两区,总面积 3317 平方公里,总人口230 万。

总的来看,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其发展模式,在江苏、安徽两省,乃至在全国,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和启示。

录为以下一些方面,以为借鉴。

(一)发展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努力。

苏州,古代与杭州并称天堂。

我们也不能不为其今天的发展和变化而惊叹。

统计表明,苏州一个地级市,以占全国0.9‰的国土面积和4.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的生产总值、5%的财政收入、7.7%的外贸总额。

2003 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工业总产值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地方财政普通预算收入位居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

现在不用说地级城市,就是副省级城市、直辖市,普通的也难以和苏州一比,特殊是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其建设和发展,彻底是新的模式。

苏州的发展靠什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他们搞经济研究的同志分析,苏州的发展主要靠三条: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紧邻上海,浦东搞开辟,大项目到了浦东,中小项目感到在上海成本高,到周边一看,被苏州留住。

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工业经济的基础。

他们那时候形成的四大名品牌,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香雪海冰箱、长城电扇,现在都已经和世界 500 强企业合资。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

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

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
摘要:
1.长三角地区的区位条件概述
2.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4.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5.政策推动与一体化进程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市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基础。

首先,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发达国家相隔不远,对外贸易十分便利。

同时,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拥有多个国际级机场、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先进。

以上海为代表,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达,江苏、浙江则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安徽作为新兴产业基地,近年来也在加快转型升级,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再次,长三角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省市总人口超过1.5 亿,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长
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人才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

最后,政策推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四省市协同发展。

特别是在去年疫情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汇报人:2023-12-21•引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目录•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01引言主题介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

本文将探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挑战和未来趋势。

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完善的交通和物流体系。

地理位置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城市群发展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概述02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国内领先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发达长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

开放创新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技术创新。

总体经济状况制造业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纺织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高科技产业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主要产业分布030201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驱动长三角地区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特点03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调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南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会组成。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剧,长三角地区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那么,在一体化发展中,长三角地区的路径和机遇是什么?二、路径(一)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现有的区域划分,阻碍了经济、社会和人口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地区一体化的第一步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这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开展地域间协议合作,促进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发展。

(二)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

在产业合作方面,闵行区制造业和嘉兴的纺织业发达,可以与苏州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浙江省五金、数控机床与南京建立最佳匹配,共同打造电梯和轨道交通产业等。

(三)人才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内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在地区内的流动,以及促进团队、技术和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有序移动,将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合作需要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保障,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提升。

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交通成本不断降低,加快了人才、资金和产业资源的流通,并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三、机遇(一)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度调整在长三角地区,众多优势产业领域,均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江苏的汽车制造业,浙江的轻纺、家具、装饰、文化、旅游,特别是阿里巴巴、华大、紫光等知名企业,都领先同业。

此外,众多支持性企业、孵化器、股权基金和投资方,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级制造业升级换代长三角地区已成为高级制造业的聚集地,包括航空制造、现代装备制造、汽车和电子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等。

应顺应全球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推进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升级,即可进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中心地带,从而引领区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

这一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探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区域合作,通过建设综合性交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了城市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资源共享。

例如,沪苏浙皖四省市在交通、产业、人才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共同繁荣。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探索跨省市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二、创新驱动创新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推动了“科技创新2030”和“双创”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等,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三、对外开放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地位。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经济体的联系,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杭州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进驻。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加强了与外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了国际人才的互访和交流,提升了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 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长三角的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2023简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2023简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一、概述本文档是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的解读与分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调查统计工作,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表作为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记录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数据和特征。

二、全国总体人口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9亿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7.63亿人,占总人口的51.3% ,女性人口为7.27亿人,占总人口的 48.7% 。

三、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1. 年龄结构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计2.61亿人,占总人口的 17.5% 。

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63% 。

2. 居住地分布根据长表的数据,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农村。

城市人口为8.11亿人,占总人口的 54.4% 。

农村人口为6.79亿人,占总人口的 45.6% 。

四、人口迁移与流动情况1. 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还记录了人口的常住与流动情况。

常住人口指的是在普查时具有该地住质并在该地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人口,总人口中的常住人口占比为 79.3%。

而流动人口则指的是在普查时居住在普查地点,但该地居住时间不满6个月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20.7% 。

2. 单位与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在人口迁移与流动方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也记录了单位与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口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流动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最为明显。

五、教育和文化特征1. 教育水平根据长表的统计数据,我国的教育水平总体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 15.3% ,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 51.9% 。

2. 文化特征除了教育水平外,长表还记录了我国人口的文化特征。

据数据显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1%,是我国最大的民族。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

苏州现象或苏州经验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 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 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 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 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 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中国第一水乡——苏州周庄
航天英雄费俊龙 的家乡——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
虎丘 留园
苏 州
拙政园

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468米,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高塔。
金茂大厦
高88层,建筑高度 420.5米,目前是世界 第三、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外滩夜景
上 海 企 业 生 产 场 景
上海市
三、长三角模式对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 才是硬道理。
启示二: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 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 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 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苏州在协调发展上注意处理好 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强市 与富民的关系。
二是坚持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乡、 贫富、地区差别 。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程是:1977 年开始家庭工厂——1979年、1980 年联户企业——1982年工商户合法 登记——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集团公 司——财团,进入了金融领域的最 高层次,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 英国200年的历程。
浙江人受水文化的影响
一是水性至柔,柔韧不屈,吃 得起苦,不怕失败。二是水有流动 性,浙江人灵活善变,善于把握先 机,抢占优势地位。三是水居低势, 尚善若水,最高文化情操就是水, 谦虚、低调,不张扬,只做不说。

长三角区域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长三角区域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题, 主要 表现 在 : 口流 动 加速 , 口总 量 继续 扩 大 , 人 人
人 口管 理难度 加大 , 区域 的承载 能力 面临 挑 战。人 口 就 业 结构 仍然 以第二 产 业 为 主 ,与 长 三 角产 业 升级
不 相适 应 ; 口老龄 化进 程 加 快 , 我 国最 突 出的 老 人 是
长 主要 是 区域外 人 口大量 流人 的结果 。总体来看 , 长 三 角 区域人 口规 模呈 现 出 以下特 点 : ( ) 口总 量快 速增 长 。 2 1人 自 O世 纪 9 O年代 开 始 , 长 三 角地 区人 口增 长速 度 明显 快 于 全 国 平均 水 平 ,
2o 0 5年 长 三角 区域 总 人 口比 1 9 增 加 了 1 7 . 9 0年 6 47 6
区域人 口规模 、人 口分 布 与 区域 城 市 化发 展 程
度 和发 展阶段 密切 相 连 。按 照 贝格 、 克拉 森 的城市 发
展 四 阶段 , 目前 长三 角 区 域 1 城 市 处 于 不 同的 城 6个 市 化 阶段 。上 海 、 京 、 州 处 于郊 区化 的相 对 分 散 南 杭 阶段 , 中心城 区的人 口 向市郊 地 区疏 散 : 州 、 锡 、 苏 无 常州 、 波等 处 于 城 市 化 的相 对 集 中 阶段 : 宁 台州 、 湖 州 、 兴 、 兴 、 江 、 通 、 州 、 州 、 山等 中小 嘉 绍 镇 南 扬 泰 舟
MODER E ON0MI ES ARCH N C CR E
势 。这一 趋 势在 长 三 角 的中心 城 市上 海 表现 得 尤 为
维普资讯
20 o 7年 第 l 期
长三角区域人 口综合管理和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

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主要城市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分布的现状。

二、京津冀地区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 天津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天津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

目前,天津市常住人口约1500万。

三、长三角地区1. 上海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400万,使其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城市。

2.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与上海毗邻。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移民。

同时,苏州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

据统计,苏州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

四、珠三角地区1. 广州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广州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目前,广州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400万。

2. 深圳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创业者前往寻找机会。

目前,深圳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300万。

五、西部地区1. 重庆重庆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的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重庆市常住人口已超过3000万,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六、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紧密相关。

这些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助推了城市化进程。

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胡萍;卢姗
【期刊名称】《西北人口》
【年(卷),期】2007(028)003
【摘要】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101-104,107)
【作者】胡萍;卢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2
【相关文献】
1.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J], 王桂新;董春
2.长三角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J], 张璐菲;王鼎
3.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赵振宇;李林峰;李冠;朱凯军
4.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赵振宇;李林峰;李冠;朱
凯军
5.农村电商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差异性分析与合理性评价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J], 林刚;范仓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