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讲解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我们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与各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这次座谈会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现状,并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1.1 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对均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1.2 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1.3 政策支持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问题2.1 城市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确保各城市共同发展。
2.2 行政体制不一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体制的不一致造成了一体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2.3 资源整合难度:长三角地区资源的整合需要克服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3.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3.1 加强政策协调: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3.2 建立交通网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3.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优化布局,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3.4 加强人才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5 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
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
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
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共40页文档

“四千精神”
千家万户办企业 千辛万苦搞经营 千山万水闯市场 千方百计创新业
奥
克
斯
集
万向集团
团德Βιβλιοθήκη 力西集 团
雅戈尔集团
新浙江现象:个体私营经 济迅速增长。
五个全国第一:个体私营 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 口创汇总额、全国民企500 强户数。
(三)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 展浪潮,长三角成为全国区 域经济发展中最吸引眼球的 靓丽字眼。
区域整体战略意识 ——“立足全球,区 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 展、互进共荣”
全世界有公认的六大城市带
1、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 沿岸城市带
2、北美五大湖城市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城市带 5、英国伦敦城市带 6、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市简介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 镇江、南通、泰州等8个城市,浙江省 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 兴、台州等7个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 里,人口7608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759人。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 10.4 % 的 人 口 , 创 造 了 全 国 22.1 %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24.5 % 的 财 政 收 入 、 28.5 %的进出口总额。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程是:1977 年开始家庭工厂——1979年、1980 年联户企业——1982年工商户合法 登记——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集团公 司——财团,进入了金融领域的最 高层次,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 英国200年的历程。
浙江人受水文化的影响
一是水性至柔,柔韧不屈,吃 得起苦,不怕失败。二是水有流动 性,浙江人灵活善变,善于把握先 机,抢占优势地位。三是水居低势, 尚善若水,最高文化情操就是水, 谦虚、低调,不张扬,只做不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相互紧密相连并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开放的经济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约20%左右。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受益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江苏省和浙江省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紧密,形成了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该地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上海负责高端产业和金融业,江苏和浙江负责制造业和出口业务。
长三角地区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在工业、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各地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加,空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但也需要
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材料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材料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材料》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一市紧密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2. 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3. 基础设施: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生态环保:长三角地区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也是三省一市的共同责任。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强协同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由城市化、高铁、互联网等因素促发的同城化、流动性,迫使三省一市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共建跨省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在2018年11月5日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借此机会全面树立跨界理念,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治理新格局,构筑跨界融合共享的大都市圈,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金钥匙。
一、大都市圈经济:中国“行政区经济”演化升级的新经济形态在我国,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与相对落后的区域交通体系和社会联络方式相适应,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独特的“行政区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由刘君德教授提出),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承担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政府对微观经济具有显著的干预或控制、行政区边界对要素自由流动及共同市场的形成具有刚性约束。
封闭的“省区经济”、“市域经济”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常态。
实践表明,作为特殊时期的行政区经济,它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竞争活力、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也不可否认,它带来了资源过度集聚于高等级行政中心城市、横向行政割据加剧、跨省市交界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格局。
全球化发展表明,尽管行政边界具有政治控制功能,但在商贸业跨边界发展的内在需求前面,地缘政治地理必然让位于跨界互联互通的功能性地理,特别是在区域交通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巨变的时候,在超大城市地区,将会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经济功能区,例如,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几大巨型城市区域之间展开。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和它的若干个主要支流(比如黄浦江、太湖的河川)在入海前汇聚的河口处。
这一地区地理状况独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一、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势平坦: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
同时,平坦的地势也方便了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
2. 水系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长江及其支流交错纵横,有利于水运和水资源的利用。
同时,华东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
3. 土地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这里的农田可进行春耕夏种、秋收冬储,农作物丰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气候宜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有利于稻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湿润,适宜蔬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许多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全球知名的品牌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重要基地。
2. 贸易港口重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包括上海港口和宁波港口等。
这些港口不仅为中国内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成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3. 区域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沪皖地区通过合作协同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种合作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服务业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得以迅速壮大。
从长三角到四川: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始 终 走 在 前 例 ,成 为 县 域 经 济 的标 兵 ,起 关键 作 用 的 因 素 是 率 先 改革 。上 世 纪 8 0年 代 ,江 苏 的 苏南 地 区大 胆 突 的 乡镇集 体 企 业 ,创 造 了 “ 南 模 式 ” 苏 。浙 江 则 通 过 率 先 大 力发 展 乡镇 集 体 企 业 和 个 体 私 营经 济 ,创 造 了 “ 州 温
一文 / 盛 毅
长三 角地 区早 在 计 划 经 济体 制 时期 ,就 已经 有 集 体 经 济体 制框 架 下 的 个体 经 营探 索 ,如 昆 山 市 的 “ 毛换 鸡 糖” ,便是 根据 当地人 多地 少 的 实 际情 况 ,在 农 闲 时允许 农 民 以集 体 经济 组 织 成 员 的 身 份 ,外 出收 购 鸡 毛 作 为加 工原 料 。 改 革开 放 以来 ,长 三 角地 区大 搞 乡镇 企 业 发展
的培 育 ,一 方 面 要 经 过 多年 的探 索和 坚持 不 懈 努 力 ,不 能指 望 在 一 朝 一 夕 完 成 。 另 一 方面 ,不 是 所 有 的特 色 , 都 一定 要建 立 在 自己传统 的产 业优 势 上 。
制度 创新 解放 生产 力
从 长 三 角 过 去 发 展 经 验 看 ,其 县 域 经 济 之 所 以 能够
、 c . 0 . D叻胁 2 1 0 0年 川 球 域经 济 发 腱 特 删报 道
封面 ・ 深度
从长三角到四川 :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长 三 角 地 区在 不 同 的发 展 阶段 ,根 据 当 时 面 临 的机 遇 和 挑 战 ,提 出 了 相 应
的发 展 思路 和 战略 ,成 功 地 完成 了所 处 发展 阶段 的任 务 。
和 贸 易 。在 形成 一 定 气 候 后 ,一 些 地 方开 始 倡 导 特 色 化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经济教案的案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地位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该地区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是中国最繁荣的发展地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1.经济特点长江三角洲经济的特点是: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为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对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制造业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基础,是该地区的命脉所在。
而服务业的发展则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外贸则是长江三角洲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经济发展历程长江三角洲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这段时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从那时起,长江三角洲经济就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3.当前经济现状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GDP已经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该地区的外贸总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5%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全国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科技进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不再是该地区的唯一增长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也成为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5.面临的挑战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已经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此外,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分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青浦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个人体会

青浦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个人体会
1. 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了青浦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能够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2. 经济机遇:一体化发展为青浦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
随着一体化的推进,产业协同、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创新发展。
3. 基础设施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完善青浦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协同规划和建设,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将得到更好的衔接和共享,提高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
4. 文化交流:一体化发展也促进了青浦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共享和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5. 人才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便利。
人才的自由流动将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提升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青浦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便利,同时也需要个人积极适应和参与到一体化的进程中,共同推动青浦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繁荣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地区、江苏地区和浙江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它为这三个地区创
造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机遇:
1. 经济集中优势: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形成了经济集聚效应。
一体化将进一
步加强这种集聚优势,促进产业的良性竞争和合作,加速经济发展。
2. 市场扩展: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将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带来更
多的销售机会。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其他地区,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 人才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一体化将加强人才流动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发
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推动创新和创业。
挑战:
1. 资源争夺:一体化可能导致资源的集中化和竞争加剧,各地之间可能会出现争夺有限资源的
情况。
如土地、水资源等。
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负面影响。
2. 城市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一体化可能加剧这种不平衡。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发展失衡。
3. 产业升级压力:一体化可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可能面临挑战,需要进
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一体
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心得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心得6月初,我随区党政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
通过听专家教授讲课、现场参观等形式,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6月初,我随区党政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
通过听专家教授讲课、现场参观等形式,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考察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五点:一是气魄大。
所到各地工业园区起点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城市建管品位高,招商引资眼界高,瞄准的是国际标准,体现的是领先精神。
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发展的大谋划、大手笔和大动作,充分体现了他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快发展、创精品的大气魄。
二是发展快。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2.1%的面积和6.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5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
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发展龙腾虎跃,合作互动,你追我赶,区域经济呈现出十分强劲的高速增长势头,其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龙头地位充分彰显。
如苏州市合同协议外资金额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到位注册资金和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外贸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三是工业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就是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工业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工业化层次堪称国内一流。
他们历来把发展工业当作重头戏,狠抓不放。
近年来,各地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20XX年,上海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3:50.85:47.86,杭州为5.53:53:41.47,苏州为2.23:65.74:32.03。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研讨材料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研讨材料在长三角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真是机遇不断,发展势头如火如荼。
大家都知道,长三角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还有安徽,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宝地。
这里不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着丰富的人才和资源。
要说起这片区域,真是可以用“金山银山”来形容,机会就像大海捞针,随便一捞,满手都是。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大家或许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这可不是空话。
这种发展就像是把不同的乐器凑到一起,合奏出动人的乐章。
你想想,上海的国际化、江苏的制造业、浙江的民营经济,三者结合,简直是如虎添翼。
这样的优势,真是让人觉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只要我们好好把握,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前行。
说到高质量发展,真不是单靠几句空话就能实现的。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坐不住”的心态。
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比如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这些都是关键。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把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那岂不是“如虎添翼”?这就像是给一个老虎装上了火箭,飞起来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叫好。
现在的市场竞争可不是昔日的“打打杀杀”那么简单。
大家都在拼实力,拼技术,拼服务。
我们得学会“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机遇。
比方说,在环保方面,长三角的城市都在努力转型,搞绿色经济。
大家都知道,绿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发展理念。
未来的竞争,可能就是“谁能更环保,谁就能赢”。
所以,咱们在发展的时候,得把绿色经济放在心里。
说到经济,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
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者,经济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
咱们身边的一切,都和经济密切相关。
想想你买的每一件商品、吃的每一顿饭,背后都有经济在支撑。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真的是一件大事。
再说说文化的融合。
长三角的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真是“百花齐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今年8月,在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关心安排下,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在上海浦东党校举办的调训研究班学习,并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考察后深深感到,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是“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表现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亮点和新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县域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市场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大城市。
在研修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各个领域的市场化的改革最先都是从县域经济开始突破,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后才向大中城市拓展的。
(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主力军。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长三角”的县域经济中,国有企业很少,国有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乡镇企业异军崛起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目前,98%的乡镇企业完成了转制。
乡镇企业整体上已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
转制后的乡镇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市场建设和营销队伍不断壮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民营销队伍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全省有4400个各类专业市场,市场成交额近400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市场3个。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小城镇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
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乎都是区域特色块状经济优势明显的地方。
(五)城镇化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成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动力。
县级城市和中心镇,都开始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许多县城和中心镇面貌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以发展效益农业为突破口,效益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是“长三角”各县发展效益农业的突破口。
(七)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统筹区域资源,打破空间阻隔、地方壁垒,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加速作用。
一头抓中心城市、中心集镇建设,一头抓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相互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九)“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和县域经济的火车头。
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大都市圈为依托的特大型经济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鼎足一极。
长三角地区各市县都纷纷依托大上海发展大产业和块状经济,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力的商机。
(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增强县级财政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义乌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民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已达9
5%以上,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已成为县级财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长三角”县域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当别的地区还在为企业转制争吵不休、左右为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并完成了企业转制等制度创新,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它地区提前发掘了生产要素的潜能、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实现。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必须解决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问题,进一步消除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偏见,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都应得到社会尊重;个私企业经营者也要解决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求长远发展等问题。
启示二: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虽然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各地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从一草一木中寻找特色,在一针一线间培育规模。
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
启示三: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产销互动,以产品兴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义乌“鸡毛换糖”换来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日用商品生产基地的“头衔”。
虽然初始流通方式较为原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这种原始的活动,使浙江人较早地领悟了产业培育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使浙江成为全国的“市场大省”和“区域特色经济大省”。
因此,新形势下,一方面要重视发展现代流通业;另一方面要壮大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营销队伍等,逐步编织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市场网络,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扩大流通规模,尽快实现传统流通与现代物流的对接,拉近农民、农村及农业与市场的距离,实现产品与市场的连接。
启示四: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抓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
国际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为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全球调整和转移,产业链全球范围布局和重组;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西移态势已日渐明显,这种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局面,为西部地区承接辐射,实现跨跃式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启示五: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收节支促发展。
从当前西部县级财政管理机制运行情况来看,我们要创新管理机制而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六大财政运行体系:以票款分离、罚款分离为基础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以“零基法”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为基础的综合预算管理体系;以资金直拨、统一核算为基础的财政集中支付体系;以制度督查、项目监管为基础的财政监督体系;以明晰产权、法人动作为基础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其他社会保障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运行框架,实现“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盘子编预算、一个口子管支出、财政全过程监督”,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启示六: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落实“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效益最大化”,政府提速助发展。
对政府工作进行全面“提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题中之一,也是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加快职能转变,确保政府精干高效,为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开创新局面,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同时要增强政府信誉,应从加强信用意识教育、职能归位、依法行政、政策公开、运作透明、加强监督等方面着手,依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用问题,增强政府的信誉,提高政府的威信。
同时以强化监督,加强管理,推动高效落实为载体,全面制定和落实发展的各项措施,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突破及时的对加快发展单位和个人及项目
进行评价褒奖,从而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
一旦一个政府在公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功能,其行政效能和效率必将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将是包括信用环境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的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