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庄子《齐物论》的三个逻辑层次
2018年第期(总第784期)大教f齐言论一齐万物一齐物我—庄子《齐物论》的三个逻辑层次齐 放(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齐物论》围绕“齐”这一主题,从内涵来说可以分为“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三个递进的逻辑层次进行解 读。
“齐言论”是《齐物论》的切入点,主要针对诸子争鸣的时代背景提出,主张认识到言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摒除“成心”、万论齐一。
“齐万物”从认识论与本体论两个方面探讨了 “齐”的含义,并主张“休乎天钧”,以自然的眼光观照万物;“齐物我”则完 全消除物我对立关系,以超然的视角看待物与我,最终在“吾丧我”与“物化”中达到“无物可齐”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解读庄子的重点,同时是争议 的焦点:只就《齐物论》这一篇名来看,至少有“齐物一论”、“齐一物论”、“齐一物一论”三种解法,且各有所据,争执难 下。
但无论作何解读,“齐”的主题是始终不变的。
《齐物论》在 行文上汪洋博大、惝恍迷离,但又抽丝剥茧、层理昭晰,“齐”的观点贯穿始终:“齐言论”是第一个方面,以诸子争鸣具体 的“言”为切人点;“齐万物”是 个层,这一 的论述具体的“言论”大“万物齐物”是三个层次,是 界,完全超越了对立关,达“无物齐”的至 。
一、齐言论“齐言论”是《齐物论》的切人点,是理解庄子思想的 点。
理解 ,不 不 时的时 。
庄子 369年 286年,期,争鸣的时。
,不时的 ,解 方 ,但 各 的层,争一一一《齐物论》是以 为 的。
但体是,而是争论的,是 具体言论上的 。
(一)绝对的“言论”。
“大 ,。
大言 ,小言詹詹。
寐魂交,觉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1]。
在庄子看来,诸子的言论不过“大知”“”、“大言”“言”之分。
“大知”广博、综合,“”侧重于细别、辨析;“大言”近似于激烈的雄辩,“言”则略同乎琐碎的言谈。
虽然它们各有论述优势,但这些在庄子眼中都失之偏颇,劳神苦思只是造成了“日以 心斗”的混乱局面。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关于《庄子·齐物论》一处释读的探讨
论文导读::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之中比较难读的一篇。
只对“是故滑疑之耀。
圣人之所图也”[1]75一句谈一点看法。
论文关键词:齐物,疑,图《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之中比较难读的一篇。
其文之难不仅在于理论的深奥复杂,还在于庄子以文学形象来表达其哲学思想的行文方式,人们往往难以畅通其文意。
尽管如此,《齐物论》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历来被视为庄子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学者们曾花费大量精力对《齐物论》进行过疏释,但歧见纷纭。
本文不拟全篇通释,只对“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1]75一句谈一点看法。
一、“齐物论”的含义《说文解字·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
”可见,“齐”是以禾穗之等长表现的。
庄子以“齐”名篇,表现了对待事物的宽容态度。
关于《齐物论》之篇题,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将“物论”连读,即“齐”天下各种“物论”。
持这种说法的有郭象、王安石、王夫之等。
另一种源于《秋水》篇所谓“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并以文中诸如“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等作为根据,认为“齐”天下之万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也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2]327,“论”指文章体裁。
可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能完全概括全篇主旨。
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中说:“是篇先说丧我,终明物化图,泯绝彼此,排遣是非,非专为统一异论而作也”,兼容了前两种观点。
当然,对篇题最稳妥的解释是置之于文章内容本身。
我们追溯关于《齐物论》的内容,陈鼓应先生把它大体分为“吾丧我”、迷失自我、“莫若以明”、“万物与我为一”、开放的心灵、“物化”六部分。
在庄子眼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9。
庄子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79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伴随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标准之不同而不同。
二、关于“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的疑惑由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齐物论》是以“齐论”为主并包含“齐物”的内容和思想,它是以一种开放的思想看待各家学说及万事万物的。
阅读《庄子》的感悟心得
阅读《庄子》的感悟心得阅读《庄子》的感悟心得篇1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2000年至20XX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
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觉得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
于是在假期翻阅了此书,感到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谈一下自己一点肤浅的感悟。
《庄子》流传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意思就是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
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鉴之,万物之镜也。
”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
这就是庄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我也很认同。
《庄子》中有一篇*《马蹄》,正是此观点的诠释,这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就是说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飞奔,马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
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
但是伯乐出现了。
伯乐说:“我善治马。
”他是怎样对待马的呢?书上说他要修剪马的鬃毛,对马蹄子要烧治,要削刻,要烙印,给这些马勒上马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栓住。
等伯乐做完这些的时候,他的马十有二三已经死了。
但这些还没有完,伯乐还要训练马。
他要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齐物论》的语言特征 -回复
《齐物论》的语言特征-回复《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讨论“齐物”的概念而出名。
作品中的语言特征体现了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风格。
下面我将从文学手法、修辞手法和哲学思辨等几个方面详细解析《齐物论》的语言特征。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以富有诗意的文字构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以“鱼且化为此鳖,乘之舆游乎泉间之罅隙,足下之犬彘,胥与尔游之。
”一句为例,他运用比喻手法将人和鱼、鳖相对应,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同时,通过对犬彘的提及,引发了对于人类本源问题的深思。
其次,庄子在《齐物论》中广泛运用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他常常运用反问、排比、夸张等手法,通过起伏、对比以及语气变化等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汤之问棘刺之神对曰:有生之人吾未尝闻也,夫天地无所不生,客有一介之士,独不见乎沟壑之间耶?”这种反问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力量感,并引发读者对宇宙万物存在的深刻思考。
第三,庄子的《齐物论》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
作品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神、物质、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以达到颠覆传统观念、揭示人性的目的。
他以对话的方式,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点出了尘世间人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权势富贵等一切虚妄的背后真实的东西,以此嘲讽人们的执着与追求。
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对人类意志与境遇的深入思考,用户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解构。
最后,庄子的《齐物论》语言方式流畅自由,意境丰富。
他运用对比、夸张和抽象的词汇,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例如,“八臂于此,分影钩于彼。
广乎无所容器,谈乎难可适,行乎无所止,是以自虚而不敢息。
”通过运用“八臂”、“影钩”等抽象的词汇和形象的对比,描述了人类的无限追求和渴望,表达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总之,庄子的《齐物论》语言特征体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风格。
《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庄子是我们的文学大家,崇尚无为而治,想必对他很好奇吧,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庄子》600字读后感【篇1】《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成就,其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是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中的一段,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庄子是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任何事物从表面上看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万法归一的思想。
从《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目中,你都能发现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道”,他们认为“道”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虚无的。
在政治上,无为而治从来都是庄子的主张,对当局统治阶级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强力的抨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精髓见解。
在生存处世方面,庄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对于物欲名利的追求。
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也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争相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
超脱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种思想理论无疑具有极强创造性和超前性。
庄子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位浪漫主义散文家。
他的*中具有有强烈的是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异常,浑然天成,很具有变现力。
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来说明哲学思想,这是也是一种创新写作风格,我想这都与庄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庄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奥秘。
《庄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揣摩研读。
《庄子》600字读后感【篇2】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齐物-论”抑或“齐-物论”?——《齐物论》主旨辨析
“齐物-论”抑或“齐-物论”?——《齐物论》主旨辨析刘崧【摘要】《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庄子;齐物论;物论;吾丧我;未始有物;至人【作者】刘崧【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研究《庄子》的人都承认,《齐物论》是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最令人着魔也最令人头痛的一篇,其中展现了庄文“汪洋博大,惝恍迷离”的风格特点,可以说是庄学的一块硬骨头。
啃下这块硬骨头,庄子的思想将会豁然明朗,一通百通;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庄子的思想将隐晦不彰,有如云山雾罩,不见真身。
《齐物论》之难以捉摸,首先体现在篇名上。
“齐物论”三字该怎么读,自古及今均未形成统一看法,庄子的本义淹没于众说纷纭之中而无法本然地呈现。
显然,“齐物论”该怎么读,取决于《齐物论》的主旨和义理。
因此,有必要从“齐物论”三字入手,对《齐物论》作一番正本清源的探究,以呈现庄子思想的本来面目。
对“齐物论”三个字的理解和读法,大体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齐物”连读,把“齐物论”理解为“齐物之论”,相应地读成“齐物-论”。
一般而言,现代人由于受现代语感以及西方翻译过来的作品诸如《人性论》《正义论》等书名的影响,大多倾向于这种看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庄子二则》是中国古代文言文阅读教材《庄子》的其中两篇文言文选段,分别是《齐物论》和《养生主》。
这两篇文章都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寓言故事和哲理思辨,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等深刻的问题。
以下是《庄子二则》的知识点梳理。
《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古代哲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齐物”为主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1. “天地之间,其犹橐豆乎?”:这句话直接引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比喻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之间的对比,来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天地和光阴的理解,认为天地是万物的逆旅,而人只是光阴中的过客,暗示了人与自然的短暂和渺小。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观点,作者认为人们对美和善的定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一观点体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4.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是,则是其所非;欲非其所非,则非其所是。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庄子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认为道德的标准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是庄子“相对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养生主》也是庄子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寓言故事展开,探讨了人的养生之道和追求幸福的包容心态。
1. “古者,天人合一,万物为一,圣人应机,则天下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人治理国家社会的赞赏,认为古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2. “易俗者易以老,易以俗,易以鄙,易以无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变社会习俗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吁。
作者认为,只有舍弃那些虚浮浮躁的习俗,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养生之道。
3. “安见鱼之悦,不忘其江湖之广;安见鸟之乐,不忘其林木之欢。
先秦散文《齐物论(节选)》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物论(节选)》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齐物论(节选)》原文及鉴赏【导语】: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焉似丧其耦③。
《庄子》读后感14篇
《庄子》读后感14篇《庄子》读后感1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
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
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
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
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
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
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
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
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
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
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齐物论原文及翻译《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
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齐物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前言《庄子》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也不能绕开《庄子》。
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思想、文学创造、为人处世都莫不受到庄子的巨大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他们思想中受庄子思想的熏陶又何其大矣。
《庄子》对于中国文明有着如斯重大的影响,但是《庄子》解起来又是如此之难。
而也因此,从古而今研究《庄子》的作品也是颇多。
《庄子》内篇的七篇作品可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而这七篇作品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的。
而是有一个严谨的理论关系在其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唐代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继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注1】可见内七篇的内在关系。
《逍遥游》是作为人终极的理想境界。
而《齐物论》则是实现此境界的根本道理。
后面的五篇皆为具体运用。
《养生主》与《人间世》所言的是个人的养生和全生之道,《德充符》为具体之理想人物。
《大宗师》、《应帝王》所言者为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齐物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读懂了《齐物论》,了解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就读懂了《庄子》的一半了。
但是《庄子》本身便格外难通,而《齐物论》又是《庄子》中最难通的。
因而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齐物论》和齐物思想有足够的重视。
二、《庄子》研究概况(1)、上古时期《庄子》的成书,大概被认为在战国后期。
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些作品谈到的了《庄子》。
《庄子》读后感800字
《庄子》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读后感800字篇1《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
”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
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
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
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
《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
《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离无脤、瓮大瘿与之相应。
《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儵、忽试凿七窍。
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
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
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
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读《庄子》心得感悟读庄子文章的感想
读《庄子》心得感悟读庄子文章的感想《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长与社会关系的论著。
我觉得庄子亲密关系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暧昧关系。
本文是读《庄子》的心得感悟,欢迎阅读。
读《庄子》心得感悟范文1“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会,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面对死亡来临而可怕。
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姐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
真人不易,学者写道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曾经,至亲的人离世,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
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明晰,是成年人多经历宴会了几场葬礼。
无常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自身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
朋友学佛,说临终时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要为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
”所以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面对,当你已无能力握着的本文来自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
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
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普伊隆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经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无须真正快乐。
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
原来,现在脚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人有他自己独特的生命力量。
灵性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2021,周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因,生命尚缺四个数字。
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庄子把真正心境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
”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
2021解析《齐物论》的主旨“道通为一”范文1
2021解析《齐物论》的主旨“道通为一”范文 道家思想乃中国传统宇宙论之一源,《庄子·齐物论》则为道家宇宙论之精髓。
《齐物论》之主旨,一言以蔽之曰"齐物",换言之曰"道通为一".命题为二,实质为一。
然则"道通为一"究为何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兹内考其文,外诠其义,以探其赜。
一、前贤之论 "道通为一"语出《庄子·齐物论》,原文为"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1]70,寥寥十五字,颇费猜解,学者千载聚讼。
第一种解释,基于自心而无是无非。
万物有长短大小,道德有是非善恶,但"我"的判断不受这些世俗标准束缚,"我"认为无大小、无是非,在"我"心里不存世俗判断,是为"道通为一".郭象注曰:"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
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
"[1]71唐人成玄英疏:"夫纵横美恶,物见所以万殊;恢憰奇异,世情用(之)为颠倒。
故有是非可不可,迷执其分。
今以玄道观之,本来无二,是以妍丑之状万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为一'也。
"[1]71成氏之"玄道"乃人"自得之情",不离自心。
宋朝褚伯秀也说:"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恢恑憰怪,道通为一'."[2]卷二宋朝王雱说:"大道……无美与不美,浑然为一而莫不由之。
然而人不知道而妄情所见,然后有可与不可,有然与不然,有成与不成,有美与不美,所以自致疑累矣。
"[3]卷二此类解释往往被人讥之为诡辩。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原文学习】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有版本作蝍蛆jí qū)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雅兰读经】读今天这段师徒著名一问三不知对话前,可以先读读《庄子·外篇·知北游》——知(故事人物名字暗藏玄机)北游于玄水(玄,老聃之众妙之门)之上,登隐弅(fèn,丘高起貌。
)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瞧,道家故事人物这名字)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是)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回到《齐物论》啮缺三问道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齐物论》中‘自我’的消解与重塑
5《齐物论》中“自我”具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背后存在着一个能够划分自我与非我界限的“本质自我”,这也是导致物之不齐的根源所在。
这种“本质自我”一方面由主体的意识所设定,另一方面因个体的有待而存在。
“齐物”即是要以道的整体观来观照万物,破除由意识经验产生的是非分别,以及由自我中心产生的物我相待。
齐同万物、齐同物论、齐同物我,就是对“本质自我”消解的过程;以明、两行、葆光、物化又是对“真我”重塑的过程。
在自我的消解与重塑中,个体不断超越自身有限性、追求精神无限性,通向“道通为一”的逍遥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中最具思辨性的篇目,是“庄之所以为庄者”。
如果说逍遥是一种自由的境界,齐物则是通向逍遥的平等的工夫。
在《齐物论》中,“自我”这一主体视角历来为人所关注,物之不齐的状况根源在于人的“成心”,而破除成心、通向逍遥境界的核心亦在于“丧我”。
故明末清初学者周拱辰直言:“齐物一篇,非齐物也,齐我也。
”对于“自我”这个概念的含义,在庄子的语境下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不是认识的再认识,而是思维的自思维,因此指向了一种超越性的境界,而非概念性的分析。
实际上,对“自我”所包含的丰富意向和诸多特征进行的分析并不鲜见,但是对于哪些要素构成了庄子笔下的“本质自我”描绘的始终不大清晰。
与西方哲学不同,庄子并没有提出何为本质自我的明确规定,但不代表不存在关于本质自我的思考。
事实上,要想消解物我的差异,必须要预设一个本质自我的存在,这种存在显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关于“人”的普遍定义,而是一种能使自我区别于其他物、也区别于其他人的真正的自我,换而言之,这种不因背景而改变的本质自我亦是自我之所以存在的根源。
分析《齐物论》中的本质自我,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庄子所希望消解的自我所蕴含的意义,亦有助于理解最终所要达到的万物玄同、道通为一的无我之境。
自我的存在:分辩、是非、有待《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四种认识境界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
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
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
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
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
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
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
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
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
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
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
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
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
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
《齐物论》的当代意义是肯定客观规律性,但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
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
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这在《齐物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庄子的《齐物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促进其引导我们正确地进行思考。
《齐物论》主要思想的当代意义就是利用其正确而积极的一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处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