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齐物论庄子曰:“或以其文字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心者也;或以其阐发之言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口者也;或以其究心之思之所得得者,为之谓之齐志者也。

只是有齐心之时,则文字之善,而至于崇高无穷尽之志;有齐口之时,则阐发之言之善,而至于辩明明了之志;有齐志之时,则究心之思之所得得之善,而至于深厚广大之志。

此三志者,可以道触物、言触事、心触理矣。

道触物者,齐心之时也;言触事者,齐口之时也;心触理者,齐志之时也。

”齐心者,务将心体天地之民物,穷诚无二、诚信持一之理,与之同化而不可得舍也。

以此心触物者,则眼目之所见成为一体,耳目之所闻共为一音,吾与之其宜;以此心触物者,是思心形一之谓也。

齐口者,务将言词之善予物、物之善应言,审其辩才明力,得其所谓然之心,充之以启发之辞,而使物复其初受形之状也。

以此心触事者,则口之所言成为事之善,言之所凭为事之征,是口与事相得也。

齐志者,务将穷极心思于理,以博穷极而不可得,以抉发群物之神而不可得已也。

以此心触理者,则心之所思与道之所定不以有为而为,不以无为而不为,笃信动不可思之理,发明无为之物,而不知其几与臧否也,此其志与道可得也。

故曰:“齐物者,必先齐己。

齐己有道,而后可以齐物。

”以齐物者,当导其己而道之。

引而伸之,变而化之,如鸟与兽其穴也,如虫与鱼其渊也,如马与豕其栏也,鸟兽骛至,虫鱼乃知忧。

故曰:“忧者,与鸟兽其类也。

”故曰:“齐心者,物与心齐;齐口者,物与言齐;齐志者,物与理齐。

”心与物齐者,可以触物返照;言与物齐者,可以触事攻玉;理与物齐者,可以道合而不知离。

见青黄不丧乎丧黄,见善恶不丧乎丧善恶。

道丧乎便国家,克明乎异俗。

故曰:“齐心者,能齐至矣;齐心者,能齐物至矣。

”。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

它以讨论齐物(万物平等)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的看法。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齐物观念: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
贱之分。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相互尊重,不应当给予特殊
的偏爱或歧视。

2.自然随遇而安:《齐物论》提倡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
一样,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追求功名利禄或社会地位的
过分追逐,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3.大道无形:庄子认为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宇宙道德法则
,称之为“大道“,它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绝对存在。

人应当
遵循大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道德境界。

总之,庄子的《齐物论》通过论述齐物、自然和大道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人们摆脱功利主义和追逐名利的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齐物论》全⽂、⽩话翻译及简介⼀、简介《齐物论》是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庄⼦·内篇》的第⼆篇。

“齐物”的意思是:⼀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转化,因⽽没有区别。

全篇共有七个主要寓⾔,分别是:南郭⼦綦隐机⽽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问于长梧⼦、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外在联系,但却是为着表达同⼀个观点,有着统⼀的主题思想贯穿着,⽽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呈现出⼀种似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这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和是⾮相对和不可知论,既谈到了从⽆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表现的是庄⼦对世俗的否定,和对⽆差别的⾃由境界的向往。

庄⼦认为,要达到⽆差别的精神⾃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之辩。

⼆、正⽂南郭⼦綦隐机⽽坐,仰天⽽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游⽴侍乎前,⽈:“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昔之隐机者也。

”⼦綦⽈:“偃,不亦善乎,⽽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闻⼈籁⽽未闻地籁,⼥闻地籁⽽未闻天籁夫!” ⼦游⽈:“敢问其⽅。

”⼦綦⽈:“夫⼤块噫⽓,其名为风。

是唯⽆作,作则万窍怒呺,⽽独不闻之翏翏乎?⼭林之畏佳,⼤⽊百围之窍⽳,似⿐,似⼝,似⽿,似枅,似圈,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夭}者,咬者,前者唱于⽽随者唱喁,泠风则⼩和,飘风则⼤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独不见之调调、之⼑⼑乎?” ⼦游⽈:“地籁则众窍是已,⼈籁则⽐⽵是已,敢问天籁。

”⼦綦⽈:“夫吹万不同,⽽使其⾃已也,咸其⾃取,怒者其谁邪?” ⼤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以⼼⽃:缦者,窖者,密者。

[讲解]《庄子齐物论》

[讲解]《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作品,以描写一些形形色色的事物,表明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它们都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

这篇文章为大家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

1. 全文概述《齐物论》为章太炎《庄子注》所说:“本篇唯一所倡导之主要思想,为形而上学的所有论点之总结。

”也就是说,《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整个篇章表达了一个“齐物”的理念,即宇宙万物都是平等而平庸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重点分析(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明,天地与人并生,人和万物共通一气,有着奇妙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是金刚钻到石头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构成了整个宇宙同体。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认为,万物彼此没有区别,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所以,在庄子看来,一物即万物,万物即一物。

(3)“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在庄子看来,每个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没有名利之分。

只有人为给它们贴上了高低贵贱之类的标签,才形成了区别。

而这种标签并非是它们本质所具备的,所以说,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唯恐滞于物而化为泥。

”庄子认为,天地之正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大道,人应该遵循这个大道,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染,不被物质所左右和消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不是恃力凭勇,寄希望于物质的积累。

(5)“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心灵创造的。

因此,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相信万物的表象。

3. 意义与价值《齐物论》的思想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倡导的“齐物”理念,提出了人和万物都是同一时空的体系,人需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事物,包容万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其次,庄子提到了“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这种“平等观”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摘要:1.庄子·齐物论概述2.庄子的哲学思想3.齐物论的主要内容4.齐物论的现代意义正文:【庄子·齐物论概述】《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寓言、讽喻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以“齐物”为题,意在探讨世间万物的平等性,以及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主,兼具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

他主张道教的“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顺应道,从个人的修养到家国的治理,都应以自然为本。

此外,庄子还提倡相对主义,主张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美丑、善恶等,这种观点在《庄子·齐物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物论的主要内容】《庄子·齐物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齐物:文章开篇就提出了“齐物”的观念,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秋毫之末,说明世间万物皆为秋毫之末,彼此之间并无大小之分。

庄子以此来说明万物的平等性,进而推导出人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2.逍遥游:庄子通过讲述大鹏和小鸟的故事,表达了“逍遥游”的观念,即人应顺应自然、无拘无束地生活。

同时,这个故事也暗示着,人们应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3.知鱼之乐:庄子通过讲述自己与惠子的对话,表达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无法真正理解鱼的快乐,因为人和鱼的生活环境、感知方式不同。

同样,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受限于自己的立场、观念等,因此,在认识事物时应有多元、包容的心态。

【齐物论的现代意义】《庄子·齐物论》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等现实问题,我们应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求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以下是其中的一段译文:“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接着问:“那么万物就无法知道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且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半身不遂,泥鳅会这样吗?人住在树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吃刍草和牲畜的肉,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蛇肉,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

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离,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在我看来,仁义的端倪,是非的途径,纷然错乱,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于知识、真理和价值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所认为的知识和真理往往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且受到个人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因此,人们很难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哲学经典,强调道教的思想,探讨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齐物论》的一个简要译文: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横天、势不可挡,鹏之势也。

欲与天地为容,不可得而泰山可卧也。

欲与天地为功,不可得而襄陵可埋也。

欲与天地为始,不可得而九州可一邑也。

势者,天地之道也。

不可得而为者,鬼神之道也。

庄周之道也。

故夫魏之所以众人而独立者,其形也;众人之所以异于魏而同于禽兽者,其实也。

形同则物蔽,实同则神昏。

蔽其形,蔽而后能见。

乍视之,不见其形。

稍申之,似鸟之形。

以其实,亦无鸟焉。

是故时物穷而后能工,事物熏而后能见。

非物穷而不工也,非物熏而不见也。

物穷则工,物熏则见,屈者之所以穷也,亡者之所以熏也。

是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耕者之所以耕也。

有饮者之所以饮也。

有肆翳者之所以肆翳也。

有象者之所以象也。

有方壶者之所以方壶也。

夫一方而蔽四极,一圆而蔽九州。

方圆之理,乃类万物之宗。

夫类万物者,莫得而专者也。

非专无所可乘。

是故众人皆以蔽一取一,耕者之所以耕也。

有饮者之所以饮也。

有肆翳者之所以肆翳也。

有象者之所以象也。

有方壶者之所以方壶也。

亦一归而可乘也。

是故君子不可以苟专,耕者之专也,有饮者之专也,有肆翳者之专也,有象者之专也,有方壶者之专也。

是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

不见君子之专也。

彼众人之所以逆致而不同于骍者也,方生乎八窍之间,通乎各经之宜也。

邪直穷奇,八窍之利也。

协同并赡,各经之理也。

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

不见君子之通也。

夫人之所以贵其目而贱其耳者,以目射之而能不失视,致之而能不失聚,以其目听也。

夫耳者,血气之所通也。

万物皆得而来,百川皆归而归焉。

血气之行不流于外,不会于物,不亲于事,是以凶。

夫目者,气之辅也;耳者,神之使也。

凡凶神之所为也,必有凶声之发焉。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物我两忘”观点“物我两忘”是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指的是在人和自然界之间消除了对立和分别,达到了完全的融合。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性,而这种性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来生活,并且将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二、“大同世界”观点在庄子看来,“大同世界”指的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分别的世界。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情是优秀或者劣质的,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和价值。

三、“无为而治”观点“无为而治”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放弃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过度干预,顺应自然规律,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此,他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四、“鱼游于大水之中”观点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鱼游于大水之中”。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游动在大自然之中,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这种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适应了自然界的规律,才能生存下去。

五、“道”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它支配着整个宇宙。

人们只有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才能达到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境界。

六、“形而上”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形而上”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形”是有限、局限、具体的东西;而“上”则是无限、超越、抽象的东西。

因此,只有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七、“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齐物论中还提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境界需要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来达到。

总结:庄子齐物论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1大知闲闲(这里的“闲闲”是指拒绝接受意见的样子),小知间间(“间间”指的是细加分别的样子)。

大言炎炎(火猛气盛的样子),小言詹詹(啰啰嗦嗦)。

翻译: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

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2其寐也魂交(心神烦乱),其觉也形开(四体不安)。

与接为抅(jū)(交合,引申为周旋),日以心斗。

翻译: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

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

3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者、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者、密(隐秘、谨严)者。

小恐惴(zhùi)惴(恐惧不安的样子),大恐缦缦(沮丧落魄的样子)。

其发若机(弩上发射的机关)栝(kuò)(箭末叩弦的部位),其司(主。

“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

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是非之谓也;翻译: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

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

他们的心计就像箭在弦上,伺机而弄是非。

4其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

)如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肃杀,严酷摧残)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翻译:他们闭口犹如盟誓过,为了以守取胜。

他们衰败好似秋风寒冬的景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弱5其溺之(溺:沉湎。

“之”疑讲作“于”)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闭藏)也如缄(封闭),以言其老洫(xù)(本指田沟或城池,有自封自守的意思)也;翻译: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

6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悊(通“蜇”,蛰伏不动,这里指心神不动,犹今说无动于衷),姚佚启态(这四个词分别是浮躁,放纵,张狂,作态的意思)翻译:接近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恢复生机。

7乐(乐声)出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蒸成菌。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庄子的齐物论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的《齐物论》有许多不同的译文,下面是其中一种译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译文:
庖丁解牛时,手动刀刃落下,刀子与骨相触,骨骼之音,与颂乐之声相互奏响,和谐而悦耳。

原文:
庖丁之牛不可以用也,搜腴仕肤,薄于饼薄纸,动则刀刃不能害也。

以其无取于牛也、所以虚而待物也。

译文:
庖丁解母牛,解脂肪时,毫毛那样薄,薄如饼的外皮或纸,刀刃切割时,不会损害到。

因为庖丁手法轻细,没有取走奇脂膏肉,所以这种肉薄而薄的状态实现了庖丁空虚而等待物的状态。

原文:
他年中,吾闻其语也,以其有善为士也,无如也,犹存其容貌之不亦伪善乎?犹存其行动之不亦伪善乎?尚舍乎!尚舍乎!
译文:
他人评价他的时候,会说他很好,当人们只是看他的容貌,不是伪善吗?当人们看他的行动时,还是伪善吗?应该摒弃吗?
应该摒弃吗?
原文:
以其束带修领者,亦不足以为朴。

虽欲让之以和,其可取诸?
译文:
就像用来束带后襟衣领的绳子一样,也不足以称为朴实无华的。

虽然想让人们和睦相处,怎么能取得到呢?
原文:
人莅者,其莅如也。

或莅于奇,或莅适于几。

莅则生乎争,是以善胜人者也。

译文:
人们的行为,就像行为本身那样。

有的人背离凡俗,有的人适应自然。

行为的关键在于争斗,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人脱颖而出。

以上是《庄子·齐物论》的一个译文,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有
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原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译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

《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如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观于牆内之鹿。

肥而不祥,出而不犯。

邻人之有馀资,亦足以趋。

舍而不与,近之事也。

南郭子綦曰:“善哉善哉!赤子之手,持赤子之耳,百无禁乎!而况于鹿乎?今我且过于此室,彼且过于尧舜。

虽然,奚众所同而我独异也?不但人将困于求其所不能,而且有亡其所能。

使天下之人莫不乐夫自为,而莫夫乐人之为也,其孰能久矣!乐夫天命者,不以呼而应之。

行天之道,忽略而不见;行人之道,忽略而不见。

芒然失者,忽在其中矣!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长生之谓惟无疆也。

虽然,窃据物象而窥於天宇,有见吾德之所在矣!”南郭子綦发表了他对齐物的观点,并以境外的鹿为例来表明。

他认为鹿的肥美代表着和谐与无为,它自然而然地过度生长而没有损害他人。

他称赞了鹿的自然本性,并将之与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南郭子綦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得失。

南郭子綦接着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人们往往陷入追求欲望和追求他们无法实现的东西的困境中。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而且会带来无尽的不满。

相反,南郭子綦主张人们应该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仅仅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认为顺应天命的人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行事。

他还指出,人们常常失去了与天地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忽略了内心的宝藏。

庄子齐物论原文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等。

他主张与自然界、社会和谐共生,认为追求欲望和个人的得失只会让人陷入困境。

他强调了顺其自然、顺应天道的重要性,以及发现并珍视自己内心的美好。

通过对庄子齐物论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

他以鹿为例,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看法。

齐物论名词解释

齐物论名词解释

齐物论名词解释齐物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的哲学名篇。

题目来源于《庄子。

齐物论》。

文中“齐物”指不受时间、空间等差别束缚,以不同为齐,万物平等。

认为大道无形,是最高的存在,不分高下贵贱;也认为万物有所不足,是低级的存在,以此强调事物存在与否和有无对于道的意义。

【参考译文】齐物论:用生命去推崇大道的意义,虽然只有死路一条。

作者:庄周,字子休。

生卒年月已不可考。

《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传下来的仅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周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齐物论内容简介。

【原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其不伤于物也,故不违。

若镜之用,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故能遗身于物,遗物于物,是之谓物外之物。

【译文】至人的用心就像明亮的镜子,不把不拒,没有偏倚,因而能够完胜外物却不被外物所伤害。

他的这种能力不伤害外物,所以也就不会违背道。

至人忘却了自己的生命与外物相同,所以能够遗身于万物之中。

忘却了万物,忘却了万物,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叫做万物以外的万物。

【赏析】“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中心范畴。

他认为天地万物本性是自足的,相互之间并无区别,都处于同一状态中。

正是由于人的偏见,才导致了物我之间的差异,从而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立。

庄子主张顺乎自然,在绝对自由的基础上求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本文即阐述了这种观点。

“古之得道者”,指远古时代的贤人。

“所乐非穷通也”,是说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穷达和通塞都是物质生活上的事情,并不是根本的乐趣。

“故能遗身于物”,就是能够把个人的生命融化于外物之中。

因此,“万物皆备于我矣,而莫足以至焉”。

“遗身于物”是内心达到虚静恬淡的极致,进入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

【评析】本章写得很有气势,尤其结尾四句,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
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
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片面之词)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鷇(kòu,初生的小鸟)音,(亦) 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 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以道明之) 。
目录
03
Part Three
齐 物 论 释 义

.
1、 南郭子綦(qí )隐机(凭几)而坐,仰天而嘘,
荅(tà)焉似丧其耦(同‘偶’,指形与心)。颜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gǎo)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贯穿课文的7个故事
• 故事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吾丧我” • “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 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 • “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 非观念的凡人“我”。 • “丧”是遗落。 • “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 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9、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
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
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
目录
02
Part Two



一、结构
• 分为7个部分
• 1、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 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 2、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 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 自虚无。 • 3、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 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 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 没有价值的东西。
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
(gǔ)
疑(暗昧)之耀,圣人之所图(鄙) 也。为是不用而寓诸
庸,此之谓以明。

10、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 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 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 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 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 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
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哲学思想——齐物论
•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 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 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 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 待”。
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 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 之(枝)【杖】策(击杖伴奏)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 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行之终身)。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
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 纶(绪)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
四、庄子与老子
道:动态的,无中生 道:静态的,世界万
有,生生不息 。 “得道”:为了更好 地“入世”,无为而 无不为 。
物本身的属性。 “得道”:进入生命 的最高境界 —— 逍遥, 无欲无争不是“全身” 的一种手段,而是 “葆真”的生命状态 本身。
五、庄子的根本思想
• 平等:《齐物论》
• 自由:《逍遥游》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道” 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 具体观点 • 1、“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庄子· 让王篇》)
• 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
以教化天下。
• 2、“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友其真。”(《庄子· 秋水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此)。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出自《庄子· 天下》中惠子的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圣人只是如实的反映自然规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顺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去了解原因,就是“道”。
何谓“朝三”?狙(jū)公赋芧(xù,小栗子),曰:“朝三
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天钧】(天然均平),而休乎 (天钧)【是非】,是之谓两行(是非两行,都有其理)。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 谓是非谓非曰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 故事二——狙公赋芧
•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 • • • • •
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毕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黄帝》
《公孙龙·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白马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 曰: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不
如用指的概念(非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
“三籁”天籁、地籁、人籁
• 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
• 天籁,其实就是万物自鸣的声音。
• 地籁、人籁:世间的议论、具体的声音
• 天籁:道、无声、大音希声
• 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 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4、(夫人籁者,岂止比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 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 )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箭栝),其司 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老于 城府)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 ,固执),姚 (yà o)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 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同‘尔’,你) 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 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y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 则万窍怒呺(há o)。而独不闻之翏翏(liù )乎?山林之畏 隹(wè icūi,高峻),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 似枅(读为‘钘’, jī,酒器),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 (há o)者;宎(yăo,沉吟)者,咬(yāo,哀叹)者。前者唱 于而随者唱喁。泠(lí ng,小)风则小和,飘(大)风则大和,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大动)之刁刁(微 动)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 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己(自起)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评“百家争鸣”——成心(成见,偏见) • 批判知识分子在理论战场上的悲惨命运 • A 穷于应付 B 一旦陷入,只能向前,陷入知识的盲流中,莫 知所以。

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 n,征兆)。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gāi,备)而存焉,吾谁与为 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 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 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 刃相靡,其行尽(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 不见其成功,苶(niè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 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 生也,固若是芒(愚昧)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二、庄子其书
•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被认为 是庄子所写,其余由其弟子、后学所写。
• 清人刘熙载论庄子:“庄子文看似胡说乱 说,骨里却尽有分寸。彼固自谓猖狂妄行 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 之?”《艺概·文概》
庄子内七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人 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 王》。
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无用之用)也;用也者,通(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