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大药模式 营销+并购成就全球最大药企

合集下载

盘点十大医药事件

盘点十大医药事件

盘点十大医药事件作者:聂昕来源:《新财经》2005年第03期政策、产业面——并购频繁、新药涌现1、辉瑞西乐葆心梗风险被证实:2004年9月30日,默克宣布从全球市场上撤回COX-2抑制剂万络(罗非昔布)。

这一决定是基于一项研究发现,万络会使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两个月之后,辉瑞公布的一项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相比,使用400毫克和800毫克剂量的西乐葆能使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提高2.5%,该研究所由此暂停了这项研究。

然而辉瑞并没有召回西乐葆的打算。

2、布什连任有利于制药业:布什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共和党的政策对于大型制药厂较为友善,布什的连任将对其有利。

消息传出后,Amex生化科技股指上升2.8%,纳斯达克生物技术股指上升2.6%。

此外,布什政府还会推动对业主和其职员有利的医保法案,希望让国会给低收入家庭1000美元的直接医保补助。

这将让不少的公司和个人获益。

3、赛诺菲收购安万特:2004年4月26日,赛诺菲圣德拉堡大药厂最终以高出1月份初次出价约14%(每股约69欧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安万特制药,总收购金额达到550亿欧元。

历时3个多月的收购大战告终,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诞生。

新掌门人德埃克(赛诺菲圣德拉堡现任CEO)为新公司的明天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发展蓝图:鉴于两公司在心血管和肿瘤领域的优势,仅此两个板块就将在2008年为新公司创造出370亿美元的销售额。

预测新公司在2008年将以46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超过葛兰素史克,成为仅次于辉瑞的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

此次敌意收购最大的赢家是法国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法国在发展生化领域的独立自主性。

4、印度研制出低成本抗疟疾新药:2004年8月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印度最大制药商南新公司的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出一种低成本的抗疟疾药物,已在英国进行临床试验。

南新公司在声明中介绍说,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过氧化物药物,与目前常见的ACTs抗疟疾疗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合疗法)的疗效相当,但在价格上却要便宜得多。

最新-辉瑞公司战略分析

最新-辉瑞公司战略分析

2011-辉瑞公司战略分析辉瑞公司战略分析一、公司概况辉瑞公司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凭借强大的产品线,出众的营销能力,近几年来一直稳居医药类公司首位,2011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675亿美金。

辉瑞公司的收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生物化学制药,动物制药,保健类药物,以及营养品业务。

(一)生物化学制药关于人类药物,辉瑞公司拥有强大的产品线,包括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抗感染类等各个方面。

从销售额来看,有12个销售额在10亿美金以上的重磅炸弹式的药物,包括治疗降低血脂的立普妥,2011年的销售额为96亿美金,治疗神经系统的乐瑞卡,2011年销量37亿美金,预防肺炎的13价肺炎疫苗沛儿,2011年销量36亿美金,等等。

(二)动物制药辉瑞公司同时还有世界最大的动物制药,包括面对兽医和家畜生产者的疫苗、驱虫药、抗感染药、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以及其他药品。

2011年销售额为42亿美金,相对于2010年,保持了17%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保健类药物辉瑞公司的保健品业务,主要来自合并前的惠氏公司,包括钙尔奇,维生素等产品,2011年销售额为30亿美金,相对于2010年,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四)营养品业务辉瑞公司的营养品业务,也主要来自合并前的惠氏公司,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奶粉等产品。

2011年的销售额为21亿美金,相对于2010年,增长了15%。

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一)行业现状受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险水平的提供,都构成了对医药需求的持续增加,国际医药市场的规模也逐年增加。

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仿制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第二,生物医药技术迅猛发展。

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入生物制药研发领域;第三,新兴市场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到;第四,国际分工日益发展。

世界十大制药公司排行榜

世界十大制药公司排行榜

世界十大制药公司排行榜1.Pfizer(辉瑞)美国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

总部纽约。

新辉瑞是由辉瑞和法玛西亚公司携手创立的一家拥有空前规模、广泛的产品治疗领域和产品系列的全球药业巨擘。

新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

公司的创新产品行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辉瑞最出名的产品就是VIAGRA万艾可,也就是俗称的“伟哥”。

1849年两位堂兄弟化学家Charles Pfizer和糖果制造商Charles Erhart利用他们的专长在Brooklyn(布鲁克林)创建了一家化学公司,并起名为Charles Pfizer &Company(查尔斯辉瑞公司)。

二十世纪后半叶是辉瑞腾飞的时代,也是医学发现领域突飞猛进的年代。

继土霉素第一个产品品牌之后,到二十世纪末辉瑞向市场推出了各种最先进的医药产品,最为典型的是“伟哥”(万艾可)Viagra的问世。

Viagra在全世界的风靡是辉瑞有能力收购它的竞争对手Warner-Lambert和Pharmacia,更是让Pfizer这个品牌以97.7亿美元的价值,成为了全球制药业的头名。

2.Johnson&Johnson(强生)美国西安杨森是他最大的子公司,也是中国的市场上占有率是最大的外资公司。

3.sanofi-aventis(赛诺菲-安万特)德国,法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在欧洲排名第一。

于2004年8月20日赛诺菲-圣德拉堡收购安万特成功后组建而成。

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现拥有约11,000名科学家及100,000名服务于健康事业的员工。

赛诺菲-安万特在七大治疗领域居领先地位: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肿瘤学、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内科学和疫苗。

4.Novartis(诺华)瑞士诺华公司是全球制药保健行业跨国集团,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著名药企

全球著名药企

全世界有名药企简介1.辉瑞( Pfizer Pharmaceuticals Ltd )——新辉瑞是由老辉瑞公司和法玛西亚普强(也有译为法玛克普强)公司联手创办的一家拥有空前规模、宽泛的产品治疗领域和产品系列的全世界药业巨擘。

新辉瑞公司包含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花费者保健品。

大家熟知的有名产品枸橼酸西地那非就是常能提起的伟哥(中文商品名:万艾可)。

2.默克( Merck )——切实的说公司的名称应当是MSD,即大家熟知的默沙东(Merck sharp&Dohme),赫赫有名的“万络”就是这个公司的产品。

此外德国也有一家叫默克的医药公司德文名称 Merck KGaA, 成立于 1647 年,主要生产化工产品,医药产品也有一些。

从年纪上计算一下也知道德国的默克是 MSD 的老祖宗。

3.葛兰素史克( Glaox smithkline)——是一家以研究为中心的公司。

是老牌的制药业巨头 Glaox 与史克比切姆公司归并而成。

4.强生(Johnson&Johnson)——一家世界上最大的,最具综合性的医疗保健产品的生产公司,它为花费品、制药业及专业用品市场供给服务。

他的儿子大家一定特别熟习,就是杨森。

5.诺华( Novartis Pharma Ltd)——瑞士的跨国医药公司。

该公司当前在华分别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有四家公司。

诺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用营养品供给商之一。

6.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 Co Ltd)——英国的阿斯利康是由阿斯特拉和捷利康归并形成的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依赖强盛的研发后援,致力于研制、开发、生产和营销优胜的产品,在心血管、消化、麻醉、肿瘤、呼吸五大领域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该公司设在无锡的制药公司是跨国制药公司在华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

7.罗氏( F.Hoffmann- La Roche Ltd)——切实的说应当叫豪夫迈 ?罗氏公司,始创于 1896 年。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2023年是投资并购活动频繁的一年,许多大型企业纷纷进行各类并购交易。

在这篇文档中,将介绍2023年的四种投资并购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案例,以展示这些模式在当时的实际应用情况。

第一种模式:水平并购水平并购是指两个公司在同一产业中进行合并。

这种模式的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节约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在2023年,最显著的水平并购案例之一是德国化学公司拜耳与美国农业领域公司孟山都达成的合并协议。

这个合并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农业市场中的市场份额相当大。

第二种模式:垂直并购垂直并购是指一个公司收购其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以控制整个供应链并实现更高的垄断地位。

2023年最著名的垂直并购案例是美国电信巨头AT&T收购时代华纳媒体公司。

通过这笔交易,AT&T扩大了其在媒体和电信行业的市场份额,并将内容制作和分发整合在一个公司内部。

第三种模式:转型并购转型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具有不同业务模式或市场定位的公司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2023年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的海尔集团收购了日本家电制造商日立的家电业务。

通过这笔交易,海尔集团进入了日本市场并获得了日立在亚洲地区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网络。

第四种模式: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指一个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收购其他公司来扩大其全球业务。

2023年最著名的跨国并购案例之一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瑞士农药和种子公司先正达。

通过这笔交易,中国化工集团增加了其在全球农药和种子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化学工业领域的地位。

总结:2023年的投资并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

水平并购、垂直并购、转型并购和跨国并购均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模式在不同行业和市场中的应用,展示了投资并购对于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性。

这些并购交易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也面临着挑战,例如整合问题和文化差异等。

因此,在进行投资并购时,各公司必须谨慎评估,并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以确保交易的成功和长期回报。

2009年全球药业9大并购案

2009年全球药业9大并购案
现金 。
在短 短 的 半 月 间3 一锤 定 音 。 次
。 培司力公 收美眼 雅公 健司 购国
2 0 年 3 初 , 雅 培 公 司 已 以 0 9 月 总 额 约 2 亿 美 元 的 价 格 , 完 成 了 8
o 购瑞 司 收惠公 美辉 国氏
中 国 农 历 春 节 刚 过 ,全 球 制 药 领 军企 业 美 国辉 瑞 公 司 宣 布 以 6 0 8 亿 美 元 收 购 惠 氏 , 从 而 成 为 制 药
紫杉 醇 、表 阿霉 素、 甲氨蝶 呤 、
奥 沙 利 铂 、 卡 铂 、 阿 霉 素 及 吉 西
他 滨 的 仿 制 药 , 以 及 “ 种 癌 症 多
治 疗 护 理 标 准 指 南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葛兰素史克 收购See实验 室 t fl i
随着 兼并 的余 波 此 起 彼伏 , 7月 份 , 英 国 制 药 商 葛 兰 素 史 克 ( GSK )获 得 欧 盟 委 员 会 批 准 , 以 3 亿 美 元 收 购 了 美 国 全 球 最 大 6 的 皮 肤 类 制 药 公 司 S if l 验 室 , t e实 e
o 麦北n 收O制 司 丹灵i厂 购a药 v公 t o
新 年 伊 始 , 丹 麦 灵 北 制 药
& C0 以 41 亿 美 元 的 价 格 收 购 ) 1 美 国 制 药 商 先 灵 葆 雅 ,支 付 方 式
为 现 金 加 股 票 。 根 据 协 议 , 先 灵
握 了基 因泰 克 1 0%股 权 。 这也 使 O
谜 一 般 的 、 沉 寂 数 年 的 超 级 并 购
厂( H.L ndb ck 9亿 美 元 收 购 u e )
Ov t n 司 后 , 拉 开 今 年 的 并 购 ai 公 o 帷幕。

全球前二十医药企业排名

全球前二十医药企业排名

1、Pfizer辉瑞公司——是目前全球第一大医药企业,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

2000年6月,辉瑞和华纳*兰伯特公司合并,2003年4月,辉瑞公司对法玛西亚进行并购。

新辉瑞是一家拥有空前规模、广泛的产品治疗领域和产品系列的全球药业巨头。

公司的创新产品行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检测技术,辉瑞在中国的各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

新的辉瑞公司目前在中国上市了40多种创新医药产品。

这些相互补充的产品组合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感染性疾病、关节炎和炎症、泌尿科、眼科和肿瘤科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是由美国辉瑞公司与大连制药厂于1989年合资建成的大型现代化制药企业。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产品包括:先锋必、舒普深、希舒美,大扶康,络活喜、左洛复、瑞易宁、万艾可、西乐葆、立普妥等。

2、GSK葛兰素史克公司——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医药企业,最大的疫苗供应商和全球500强企业。

在中国拥有2000多名员工,销售遍布60几个城市。

葛兰素史克还为中国的医药和保健事业作出贡献。

1998年6月,公司向中国卫生部捐款1百万美元,用于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普及和医学教育。

还从1997年起资助中华医学会中青年肝病科研奖,旨在鼓励在中国开展肝病防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并帮助患者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其主要产品有用于抗感染的康泰克、镇痛的芬必得、乙肝治疗的贺普丁,抗生素复达欣、西力欣,治疗糖尿病的文迪雅,及防治哮喘及季节性鼻炎的定量吸入剂系列,以及疫苗系列。

3、阿斯利康公司——是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的世界第四大制药公司。

凭借强大的研发后盾,致力于研制、开发、生产和营销优越的产品,在心血管、消化、麻醉、肿瘤、呼吸五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研发总部位于瑞典,在全球设有11个研发中心、31个生产基地,产品销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雇员超过5万人。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史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史
跨国药企在中国
小组成员: 王丽萍 许静静 张俊培 张炎玲 马凤霞 李攀峰 申艺华 梁超磊
谈到2009年药企的最大新闻就不能不提到并购这个词— —辉瑞680亿收购惠氏,默沙东(就是默克)411亿收购 先灵葆雅。类似案例在今年还有许多,他们创造了世界医 药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浪潮。2009年11月初,美国 默克公司以410亿美元正式收购先灵葆雅公司。默克全球 高级副总裁、MSD(默克)总裁冯纳玺表示并购对MSD在 中国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市场对默克公司来说 一直都非常重要,并购后新默克将会加速对中国市场的投 入,使之成为一个与消费者更加贴近的跨国药企。
是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最有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 势的产业,然而国产中医药现在却面临着“中国原产,韩 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中药专利被 外国抢注多达1000多项。
反应:国内中药企业面临外资企业抢
滩中药市场反应平淡
对于外资企业对中国中药市场的抢滩,在多年前我们就已有沉痛的 教训。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 元。银杏目前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有68件,外国人申请的有4件,几 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 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青蒿素,作 为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是由我国 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一类新药。从2006年起,世界 卫生组织对青蒿素单体制剂提出“耐药警告”,主张采用复方制剂。 虽然中国在复方制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将该项知识产权在 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权卖给了诺华。也就是说,所有中国企业的青蒿 素必须通过诺华公司才能变现价值,诺华公司仅用知识产权就卡住了 中国药企的脖子。
发展现状:跨国药业集团纷纷争抢中国药企

医药并购案例

医药并购案例

医药并购案例
以下是一些医药并购案例:
1. 辉瑞(Pfizer)收购怡生制药(Wyeth):2009年,辉瑞以6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怡生制药,这是当时全球医药行业最
大规模的并购之一。

这次收购使辉瑞扩大了其产品组合,并加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强生(Johnson & Johnson)收购美敦力(Medtronic)的急救设备业务:2017年,强生以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敦力的
急救设备业务。

这次收购使强生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医疗器械业务,并增加其在急救护理市场的份额。

3. 罗氏(Roche)收购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2012年,罗氏
提出以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llumina。

然而,这次并购未能
实现,因为罗氏与Illumina之间存在合并条件和价格上的分歧。

4. 赛诺菲(Sanofi)收购仿制药公司波士顿生物制药(Genzyme):2011年,赛诺菲以2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波士顿生物制药。

这次收购使赛诺菲进入了罕见病药物市场,并增加了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产品。

5. 辉瑞(Pfizer)收购阿斯利康(AstraZeneca):2014年,辉
瑞提出以1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斯利康。

然而,这次收购
未能成功,因为阿斯利康拒绝了收购提议。

这起并购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行业讨论。

全球药企前十名

全球药企前十名

1.辉瑞公司辉瑞(Pfizer)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

辉瑞公司为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发现、开发、生产和推广各种领先的处方药以及许多世界最驰名的消费产品。

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

公司的创新产品行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检测技术,其一流的检测分析手段及其完美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公司的产品全部达到或超过了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标准,公司产品获准出口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及欧洲等地。

品牌历史辉瑞公司创立于1849年,早期的辉瑞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化工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化学品公司,药物作为化学品的一种也属于公司的经营范围之内。

1861年爆发的南北战争给了辉瑞公司发展的机会,战争中辉瑞向北军提供了大量的药品,公司随着战争的进展而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国内较大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之一。

南北战争之后辉瑞的主要产品是柠檬酸,直到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青霉素后,辉瑞公司开始介入抗生素的生产,并逐渐将企业的重心转移到抗生素领域,此后,辉瑞公司对发酵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用于柠檬酸和青霉素的生产,现在工业界普遍认同辉瑞公司是发展发酵技术的先驱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辉瑞公司又一次发展的机会,辉瑞公司是当时唯一使用发酵技术生产青霉素的企业,不仅产量极大且生产成本非常低,向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相对廉价的青霉素产品,公司也利用这一机会飞速扩张。

战后的辉瑞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药物的生产与研发,并于1951年研发广谱抗生素土霉素成功。

此后的四环素、吡罗昔康等药物的成功研发都给辉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些药物很多成为临床的经典药物,而辉瑞的很多研发案例也因而成为药物设计的经典案例。

1998年,辉瑞公司研发的西地那非(万艾可)上市,并且获得空前成功,据统计在全世界,每秒钟就有四粒“万艾可”被患者服用,辉瑞公司也因为万艾可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先后吞并了华纳兰伯特公司和法玛西亚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

跨国并购经典案例

跨国并购经典案例

跨国并购经典案例跨国并购是指企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收购和合并活动。

这些交易通常涉及到巨额资金和复杂的法律程序。

下面列举了十个经典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和影响。

1. 辉瑞公司与威廉葛兰斯公司的合并(2009年):辉瑞公司是一家美国制药巨头,威廉葛兰斯公司是一个瑞士制药公司。

这次合并使得新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加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2005年):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雅虎是美国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获得了雅虎中国的用户和技术资源。

3. 微软收购诺基亚移动设备部门(2014年):微软是美国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诺基亚是芬兰的一家著名手机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得微软进一步加强了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并获得了诺基亚的专利和技术。

4. 沃达丰收购曾经的AT&T无线业务(2014年):沃达丰是一家英国的电信公司,AT&T是美国的一家电信巨头。

这次收购使得沃达丰在美国市场扩大了业务规模,并获得了AT&T 的客户和网络资源。

5.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是中国的一家科技巨头,Supercell是一家芬兰的游戏开发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腾讯进一步扩大了在游戏产业的布局,并获得了Supercell的知名游戏IP。

6.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是中国的一家知名电脑制造商,IBM是美国的一家科技巨头。

这次收购使得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获得了IBM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7. 高通收购恩智浦半导体(2018年):高通是美国一家知名的半导体公司,恩智浦是荷兰的一家半导体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得高通扩大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并获得了恩智浦的技术和客户资源。

8.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百度是中国的一家互联网巨头,91无线是一家中国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

医疗行业并购案例

医疗行业并购案例

医疗行业并购案例医疗行业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也逐渐增多。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三个医疗行业的典型并购案例。

1.强生收购波士顿科学公司强生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生物技术公司,波士顿科学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设备和器械的制造商。

两家公司于2024年宣布进行合并,这是医疗设备行业重要的并购案例之一、强生公司通过收购波士顿科学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在器械领域的实力,扩大了产品线,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医疗设备的需求。

2.辉瑞收购怡生制药辉瑞是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怡生制药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制药企业。

这是2024年医疗行业的一宗重要并购案例。

辉瑞公司通过收购怡生制药,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市场。

怡生制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市场份额,辉瑞公司借此机会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3.美敦力收购科赫公司美敦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制造商之一,科赫公司是美国一家专注于眼科手术设备和产品的制造商。

这是一个典型的垂直整合的并购案例。

通过收购科赫公司,美敦力公司可以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眼科领域的地位并运用科赫公司的技术和专长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此外,科赫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也将为美敦力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和收入。

综上所述,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有些并购案例是为了加强公司实力、扩大产品线或进入新市场,有些则是为了实现垂直整合或获取更多的技术和专长。

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对双方公司的战略和业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保并购的成功。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是一个常见的战略选择,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也将继续增加。

辉瑞发展历程

辉瑞发展历程

辉瑞发展历程
辉瑞(Pfizer)是一家世界知名的跨国药企,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以下是辉瑞的发展历程:
1849年,辉瑞由德国化学家查尔斯·辉瑞在纽约创立,最初名为“辉瑞化学制药公司”。

1880年,辉瑞开始生产化学品和药品,成为美国最早的药物制造商之一。

1950年,辉瑞推出了溴化锂,作为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1980年代,辉瑞致力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多个重要突破性药物的发现和上市。

1996年,辉瑞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勃起功能障碍”(ED,即阳痿)的口服治疗药物——伟哥(Viagra),这个药物一度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

2000年,辉瑞宣布收购华美逊(Warner-Lambert),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制药业并购之一,使辉瑞成为全球最大的药企之一。

2001年,辉瑞推出了针对癌症的重要药物——吉列达(Gleevec),该药物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靶向癌症治疗药物之一,为辉瑞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辉瑞不断进行收购和兼并,扩大了在
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和业务范围。

2019年,辉瑞与辉凌(Myovant)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男性避
孕药物,该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2020年,辉瑞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成功合作开发了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该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并广泛使用,成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

辉瑞作为一家创新药企,始终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和高效药物,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2012世界制药企业100强

2012世界制药企业100强

2012世界制药企业100强作为全球权威的全球制药新闻机构Scrip在近期公布了2011年最新的全球100强制药企业排行榜,辉瑞继续位居榜首,赛诺菲排名第二,默沙东制药公司则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策略,戏剧性地从第7位跃居第3位,摘举了铜牌。

辉瑞位居最新的百强排行榜榜首,归功于又一次使用了大规模的M&A(企业并购)活动作为扩展其在处方药领域领先地位的手段。

收购惠氏和King制药公司--于2009年末和2010年完成,分别促进辉瑞处方药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大关,使位居第二的赛诺菲与其之间产生显著的差距。

这个法国制药巨头发现2009-2010年期间其美元销售额与较去年有所下降,部分由于大量热门专利到期,导致自2008年起出现一系列小型的“补强收购”,以使公司业务多元化。

赛诺菲也大量使用现金朝前看,在2011年初完成对健赞(Genzyme)的收购,这将会促进公司收入和生物制药能力。

在2011年百强排行榜中,默沙东制药公司戏剧性地从第7位跃居第3位,摘举了铜牌,这归功于该公司大规模的M&A策略;即在2010年初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

在产业规模方面,进入前三名标志着默沙东进入了“文艺复兴”的时代,在2000年代早期被辉瑞所代替之前,默沙东曾是最大的处方药制药公司。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自1999年辉瑞收购华纳兰勃特公司(Warner-Lambert)后,当相关机构评估美国两大制药巨头各自的财富时,辉瑞拥有了独家销售热门血脂异常治疗药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的权利。

已经从默沙东手上获取销售巨头的地位,辉瑞对超级他汀的业绩背负着沉重的任务,辉瑞随后通过2003年收购法玛西亚(Pharmacia)和之前所描述的2009年与惠氏的交易,巩固了其第一的地位。

相比之下,默沙东在接下来的十年期间选择放弃大规模的M&A,在这个时期该公司损失了与许多竞争对手的共享的机会。

尽管默沙东的收入仍落后于辉瑞大约200亿美元,但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显示了该公司的重振旗鼓的意向。

收缩战略有关企业案例

收缩战略有关企业案例

收缩战略有关企业案例收缩战略,也被称为精简战略,是一种企业战略,旨在减少成本和焦点化业务。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不稳定和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收缩战略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下面列出几个收缩战略的成功案例:1.福特汽车福特是一家全球性汽车制造商,拥有众多的品牌,包括福特、林肯、沃尔沃等等。

在2006年,福特宣布实施其精简战略,这个战略旨在减少公司的整体大小和成本。

福特决定将其非核心业务的销售额减少约30亿美元,并削减全球工厂车型,以此来减少生产成本。

此外,福特还关停了一些不必要的品牌,如旗下的水星品牌,以及一些较为低效的工厂,使该公司更加专注于主要的品牌和产品线。

这些收缩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福特汽车扭亏为盈,并且在全球市场上继续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2.辉瑞制药辉瑞制药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维亭、劳拉西泮等。

在近年来,辉瑞经历了许多正面和负面的市场变化,其中包括其重要药物的专利过期,以及与美国政府的诉讼等。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巩固其竞争优势,辉瑞开始实施收缩战略。

该战略的关键在于集中公司的核心研发重点,缩减不必要的研发开支,以及通过收购和出售资产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

这些精简举措加速并提高了辉瑞的研发产品,进一步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竞争力。

3.日本航空日本航空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航空公司。

在2010年,由于连续经营亏损严重,日本航空宣布实施大规模的重建计划,即收缩战略,目标是将部分业务和资产进行削减,以降低公司的成本和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其中,该公司所经营的非核心业务和航线被削减,仅保留核心航线,以及国际和国内高利润的航线。

日本航空还减少了其机队规模,关闭了不必要的国际办事处,并运用最优化的运营方式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

这些收缩措施使公司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并成为一家运营高效的优秀航空公司。

以上是收缩战略的三个成功案例,尽管在实施收缩战略时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但如果能够正确地实施和加强调整,将有助于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和提高经营效率。

740亿美元只能排第三!一图看懂全球制药界前39大并购交易

740亿美元只能排第三!一图看懂全球制药界前39大并购交易

740亿美元只能排第三!⼀图看懂全球制药界前39⼤并购交易梦中的布拉格!演唱:吴炜来⾃药时代00:0004:482019年1⽉3⽇,美国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宣布,将以7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新基公司(Celgene)。

⼀时间,这⼀消息在全世界激起千层浪,在中国朋友们的微信上瞬间刷屏。

如果从交易的⾦额上来看,740亿美元!很厉害!但是,天外有天,钱外有钱!这还不是全球制药界有史以来并购(M&A)交易中的冠军、亚军,也不是中国常说的状元、榜眼,应该是季军、探花,因为,在它之上还有两笔更加不差钱的巨⽆霸交易。

它们是:冠军/状元:2000年辉瑞以90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来源:)Warner-Lambert(华纳-兰伯特)是⼀家美国制药公司,由两家独⽴的公司合并⽽成。

第⼀家公司,华纳,成⽴于1856年,当时William R. Warner(威廉华纳)先⽣在美国宾⼣法尼亚州的费城创办了⼀家药店。

华纳凭借他后来发明的⼀种药⽚涂层⼯艺在史密森尼学会(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获得了⼀席之地。

华纳-兰伯特名字的后半部分来⾃Lambert Pharmacal公司的创始⼈Jordan Wheat Lambert(乔丹维特兰伯特)。

该公司是拥有125年历史的名牌漱⼝⽔李施德林(Listerine)的制造商。

两家公司于1955年合并,组建华纳-兰伯特。

合并后的多年⾥,该公司通过多次并购扩张⽽在多个业务领域具备国际竞争⼒。

1976年,华纳-兰伯特收购了Hervey Parke和George Davis于1866年在底特律成⽴的帕克戴维(Parke-Davis)公司,随后于1993年3⽉收购了Wilkinson Sword,于1999年1⽉收购了Agouron Pharmaceuticals。

其⼦公司Parke-Davis推出抗糖尿病药Rezulin,该药于1997年1⽉获得FDA批准上市销售,2000年因为肝毒性问题⽽先后被从英国、美国、⽇本撤市。

全球顶级制药巨头之辉瑞Pfizer——并购之帝国

全球顶级制药巨头之辉瑞Pfizer——并购之帝国

全球顶级制药巨头之辉瑞Pfizer——并购之帝国《2017全球顶级制药巨头全攻略》—— Pfizer业务概况辉瑞是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创建于1849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研发总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格罗顿市,业务遍布全球约175个国家和地区,有63个生产基地。

辉瑞产品覆盖了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疫苗、健康药物等治疗及健康领域。

▲辉瑞两大业务部2016年营收528亿美元,在全球制药公司排名第一。

关键发展史1894查尔斯·辉瑞和查尔斯·厄尔哈特表兄弟俩在纽约布鲁克林创立了化工产品公司——查尔斯·辉瑞公司1861辉瑞在南北战争中大发战争财,成为美国较大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之一。

南北战争后,辉瑞的主要产品是柠檬酸1928弗莱明爵士发现青霉素,辉瑞开始将企业重心转移到抗生素领域二战时期辉瑞向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相对廉价的青霉素产品,公司飞速扩张1951辉瑞研发了第一个抗生素药品——土霉素1956辉瑞正式进入大中华市场,并成立香港分公司1998辉瑞公司研发的万艾可上市,获得空前成功2000辉瑞先后以93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药厂,成为全美第一制药公司2002辉瑞以600亿美元买下法玛西亚,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2006辉瑞以166亿美元剥离个人护理用品业务给强生2009辉瑞以股份加现金方式收购同业惠氏,获得生物制品和疫苗,成为全球制药界一哥2011辉瑞以23.8亿美元将空心胶囊部门业务出售KKR公司。

同年研发核心产品沛儿1320124月,辉瑞以118.5亿美元将奶粉业务(来自惠氏)出售给雀巢2013辉瑞分拆旗下动物保健品牌Zoetis在纽交所上市,是全球最大的动物保健品企业2015乳腺癌重磅产品的Ibrance的获批2月,辉瑞以约17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无菌制剂生产企业赫士睿2016沛儿13疫苗的进口药品注册证获CFDA批准4月,美国政府严厉打击税收倒置,辉瑞取消收购艾尔建计划5月,辉瑞斥资52亿美元现金收购生物制药公司AnacorPharmaceuticals8月,辉瑞先后以 6.45亿美元收购基因疗法开发公司BambooTherapeutics,以140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抗癌药制造商Medivation.Inc201710月11日,辉瑞再次考虑出售其健康药物部或分拆健康药物部,价值预估为150亿美元,买家尚不确定重要并购✍ 2000年,900亿并购华纳-兰伯特,获重磅药品立普妥并购后,辉瑞获得了重磅药物立普妥(1999年销售额37.95亿美元)。

辉瑞发展史——精选推荐

辉瑞发展史——精选推荐

辉瑞是无数人推崇的第一专利药企,国际制药巨头。

梯瓦是最大的仿制药企,是无数后起之秀追逐和模仿的对象。

但他们早期的历史说明,再牛逼的领导者也都有屌丝的过去。

(由于太长,分为两篇分别细述)辉瑞已经走过了162年的历史。

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221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刚好和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相当。

中国四千家国内的医药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2011年销售规模等于辉瑞公司一年在全球销售规模。

1、辉瑞的起源辉瑞公司的创始人是一对德国移民美国的表兄弟,表弟叫查尔斯·辉瑞(CharlesPfizer,1824-1906.10.19),表哥叫查尔斯·厄哈特(CharlesErhart,1821-1891)。

辉瑞学习化学,厄哈特从事糖果生意。

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他们一同来到美国发展。

1849年,辉瑞向父亲借了2500美元资本金,与厄哈特合伙在纽约曼哈顿一座红砖小楼里建立了公司,公司取名查尔斯·辉瑞公司(CharlesPfizer&Co.),主要为药剂师和药品公司生产碘酒制剂、酒石酸、柠檬酸产品以及一种用于驱虫的药品塔糖。

辉瑞一直工作到76岁,打理公司事务长达51年。

1900年,为了延续辉瑞的事业,年事已高的他对公司进行了改组,一方面要让最得力的人执掌辉瑞,一方面要把辉瑞公司的权益尽可能留给创始人的后人,他将帅印交给了长子小查尔斯。

在董事会中引入了惟一的外姓人约翰·安德森,享有1%的辉瑞股份(其余99%平分成三份,分别由创始人的继承人小查尔斯、埃米尔和厄哈特的儿子威廉·厄哈特获得)。

一年以后,董事会和安德森签署协议,他可以获得公司净利润的25%。

在家族企业中安德森能得到如此厚遇,除了说明安德森的重要,也体现了老辉瑞对不争气的后代的无奈。

在1905年底的一次特别董事会上,由于小查尔斯不爱江山爱游戏,仍然热衷于打猎和越野障碍赛马,老辉瑞只好让幼子埃米尔替换了长子,同时进一步提拔安德森担任公司的CE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瑞大药模式营销+并购成就全球最大药企作者陈福以销售规模为维度,辉瑞制药是当之无愧的王者,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700亿美元。

辉瑞做大的关键在于专注制药主业后,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通过“营销+并购”弥补研发相对弱势的商业策略奠定了江湖地位。

尽管与礼来、默克、安进等一流研发制药企业所走路径不同,但辉瑞不断通过并购提升研发实力的举措,也再次证明,要在全球制药领域确立竞争优势,研发仍然是战略核心。

时下,中国制药产业正面临做大做强的历史契机。

一方面,制药产业前景广阔,过去30年来,一直以两位数的增速快速扩容,且2009年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基数依然偏小,尤其是随着医改的推进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制药产业进一步扩容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低下,2009年中国制药百强产值3392.66亿元,不足辉瑞一家,市场集中度也不足35%。

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医改主症。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药企在实践中探索了两条路径:以华润医药为代表的并购路径和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路径。

从目前情况看,两条路径均不尽理想。

华润医药的并购成长虽有“短、平、快”特点,但仍停留在做大体量的阶段,尚未从构建核心竞争力角度开展战略布局;恒瑞虽然把握了制药业成长的真谛,但由于国内研发基础薄弱,仍局限在仿制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辉瑞更显得意义重大。

辉瑞是极少数能够将相对落后的研发与一流营销成功结合的国际制药企业,其成功经验对于渴望做大做强但普遍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国制药企业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成立于1849年的辉瑞制药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2009年销售额500亿美元,2010年将超过700亿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依托强势营销不断弥补研发相对弱势的商业策略,辉瑞在制药界的江湖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为弥补研发的不足,近年来通过购买成熟技术与产品、收购有新药的公司等大资本运作手法,逐步提高了研发的短板,进而成就国际制药业的霸主地位。

适当研发策略:多元化弯路后的现实选择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多元化战略,让辉瑞错失生物制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失去了新药研发的领先优势。

90年代回归医药主业后,辉瑞却面临整个行业新药研发成本飙升的局面,单靠投入来获取研发优势变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辉瑞选择了适当投入的温和研发策略,在掌握研发话语权与控制投入风险间谋求平衡。

多元化之痛:错失构建研发壁垒最佳时机早期的辉瑞一直重视研发的价值。

在土霉素研发成功后,辉瑞更是坚定了对研发的投入。

1960年辉瑞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市设立了格罗顿实验室,主要负责创新药的研发。

目前该实验室是全球最大的药品研发实验室,共有4000多名研发人员。

1971年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将世界范围的制药、农业、化工研发活动结合在一起,此部后来纳入了在英国、法国、日本及美国的实验室。

研发的投入带来了回报。

1982年,辉瑞推出抗炎镇痛药Feldene(吡罗昔康),1989年推出用于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的Procardia XL(硝苯地平),这些重磅药成为辉瑞做大体量的关键,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保持旺销状态。

其中,吡罗昔康是辉瑞第一个销售额达十亿美元的产品,成为当时全球销量最大的处方消炎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辉瑞过去多年的研发积累进入了一个收获季节,相继推出了一大批疗效好、技术领先的原研药。

1992年推出的Zoloft(左洛复)、Norvasc(络活喜)、Zithromax (阿奇霉素)三种新药,迅速成为辉瑞的重磅药。

其中,高血压药络活喜成为辉瑞第一个超级重磅药,1999年该产品全球销售额达到30.3亿美元;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左洛复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同样表现出色,1999年销售额分别达到20.34亿美元和13.33亿美元。

这三款新药辉瑞营收的贡献就高达40%。

而1998年推出的Viagra(万艾可),更是将辉瑞这个不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品牌推广到了全世界,并在第二年销售突破10亿美元。

一系列重磅药的推出,极大地提升了辉瑞的销售规模。

1997-1999年的三年间,其销售收入由110.55亿美元跃升至162.04亿美元,净利润则由22.13亿美元上升至31.79亿美元。

以1999年数据为例,当年单品销售超过5亿美元的重磅药有8个,合计销售额92.97亿美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57.37%新药研发成本攀升约10倍事实上,从辉瑞重新聚焦制药业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药业的内外环境都产生了急遽变化,新药研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利可图。

相比之下,研发的风险和难度却在不断上升,不少以研发能力卓著的公司开始面临危机。

在产业内部,新药研发变得越来越复杂,近年来成功开发出的新药越来越少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

1996年,美国新批准的全新化学分子实体53种,而2002年已降至15种。

FDA 批准的新药申请在2002年只有68项,创下199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这导致新药研制的风险越来越大,统计显示,每250个进入临床前试验研究的药物只有1个能获得FDA批准,而每10个上市的新药平均只有3个能收回前期研发的成本。

与此同时,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也大幅提高了新药研制的周期和成本。

现在,一个药物从概念产生到推向市场需要10-15年的时间,有数据表明,美国新药研发平均费用从1975年的1.38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8.02亿美元,目前已升至10-15亿美元。

在产业外部,政府政策的变化给制药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美国等国家调整了专利政策,导致新处方药的实际有效专利期缩短,这直接削弱了研发型公司依靠专利获取垄断利润的潜力。

另一方面,迫于社会医疗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大多数国家对药品的定价限制趋于严格,使拥有新药专利的公司依靠高定价获利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显然,单纯依靠研发优势已经不足以保证制药企业的良性发展。

辉瑞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其每年均投入巨资进行研发,但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却一直罕有超级重磅药推出。

1981年进入辉瑞的前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南希·赫特森,在格罗顿实验室度过了漫长的15年时间,负责开发的药物达35种,先后共投入数十亿美元,但结果没有任何一种进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控制研发费用率平衡风险,突出重点然而,研发无疑是医药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基因之一,为争夺制药产业的研发制高点,国际医药巨头在研发投入上从来都不遗余力。

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曾使用三个基本主题—创建进入壁垒、确定企业战略边界、评价产业和处于其中的企业的增长限度—来构建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他断言,由于进入壁垒的形成,其他边缘企业很难介入核心制药企业的竞争。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最大的进入壁垒就是新药的专利保护。

从国际医药市场整体格局来看,要想获得超额利润,成为医药食物链的主导者,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就必须在原研药领域取得话语权。

处于医药金字塔顶端的原研药,虽然投入高、难度大,但往往也是高利润的象征,也因此成为国际制药巨头争抢的主要领域为此,在掌握研发带来的话语权与控制研发投入的巨大风险之间,辉瑞小心地谋求一个平衡点,将研发投入率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数据显示,从较长的时间跨度看,辉瑞的研发投入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997-2009年期间,其研发费用由18.05亿美元上升至78.45亿美元,但占销售收入的比值始终在15%上下浮动。

辉瑞的研发投入金额在绝对量上最大,但从与销售额对比的角度看,其研发投入率处于中下水平。

以2005年数据为例,全球前十制药大企业中,研发投入率(研发费用/销售额)最高的是强生(28.27%),最低的是惠氏(8.22%),平均值为17.92%,而辉瑞为14.51%,不仅低于行业均值,且在前十大中倒数第二。

另一方面,辉瑞的研发效率令人沮丧。

与竞争对手相比,辉瑞的研发经费开支高出30%,但研发效率依然只处于中等水平,低于默克、法玛西亚、礼来和百时美-施贵宝等(表3)。

1996-2001年,辉瑞的研究人员申请了1217项新化合物专利,每项专利花费达1750万美元。

相比较而言,拥有制药行业最富效率研究部门的默克公司,则注册了1933种化合物,每项专利的花费约为600万美元,仅为辉瑞的1/3。

研发上的相对弱势直接反映到盈利水平上。

2009年前十大制药企业中,辉瑞的销售净利润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是屈居倒数第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辉瑞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总结研发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制订了一套旨在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办法。

目前,辉瑞确定了六项“制胜投资”重点研究领域,分别是肿瘤、疼痛、炎症、阿尔兹海默症、精神性疾病以及糖尿病,将研发重点集中在具有传统优势又有重大医疗需求的领域。

资料显示,从早期发现到注册审批等各个阶段,辉瑞研发产品线包括600个项目,其中,大约有70%的研究项目和75%的后期在研产品都集中在“制胜投资”领域。

此外,辉瑞有意成为生物治疗和疫苗领域成为一流参与者,目前共有6种疫苗和27种生物制品处于研发阶段,计划2015年成为全球一流生物治疗公司。

高效营销:弥补研发的杀手锏在研发上乏善可陈的辉瑞,却在全球制药的竞争格局中坐上头把交椅,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居功至伟。

凭借强大的销售终端控制力,辉瑞往往能够将单一药品的销售提升一个甚至数个量级。

通过“适当研发+一流营销”的模式,辉瑞得以在国际制药领域取得了话语权。

辉瑞有一套营销理念。

在辉瑞看来,在实验室中研发新药与促进患者获得这些药物同等重要,一贯坚持为终端客户(医生和病人)服务的市场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辉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并牢牢掌控药品销售渠道,将一系列专利药做成重磅药物。

总体而言,辉瑞的营销主要有两大特色。

一是建设以医药代表为核心的药品销售渠道,减小销售环节,提高渠道销售能力。

辉瑞的销售渠道核心是医药代表。

目前,其在全球拥有近4万名医药代表。

这些医药代表站在市场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客户。

他们在推销医药产品的同时,也是辉瑞从医生和患者那里更快地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辉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医药代表,销售技巧、沟通技巧是其核心部分。

辉瑞的培训卓有成效,在美国《培训》杂志的最佳培训百家企业排行榜上,辉瑞名列前茅。

辉瑞的医药代表被公认为是业界最大的、最富有成效的销售队伍。

财报数据显示,1997-2009年,基于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辉瑞营销渠道发挥了更高的效率,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仍保持在30%以上。

在此期间,辉瑞销售收入由110.55亿美元增至500.09亿美元,销售费用由44.01亿美元同步增长至148.7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352.36%和237.99%,复合增长率则分别为13.4%和1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