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君主专制管辖,没有自治
特点 同:城市规模都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有一定自 自然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君主
治权
专制下城市无自治权
成因
同:都是在村落、集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都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而
发展
观点辨析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 生活环境。( √ ) 2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 ) 提示 集镇的发展受商品经济影响。 3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等地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来看,王权制度起 了重要作用。( √ ) 4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人们参加政治、经济、 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 )
视角2明清市镇的特点 材料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 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①。吴江的平望、湖 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 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②。随着市镇的发展 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 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 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③。
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民居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中国古代的民居具有 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2)中国古代的民居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3)中国古代的民居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31张ppt)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城墙
作 坊
衙
作
署
坊
明清北京城
城墙
竞技场和剧
场
行政机
市构
场 竞技
场
商
输水管道
场
古代罗马城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二、集镇的出现
3、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
四大名镇
河南省朱仙镇、湖北省汉口镇、广 东省佛山镇、江西省景德镇并称 “天下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是古代北方地区水陆交 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 仙镇木版年画而闻名; 湖北汉口镇是水陆交通枢纽,明清 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 省通衢”之美誉; 广东佛山镇明清时为南方手工业重 镇; 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号称 “瓷都”。
三、城市的产生
2、西方古代的城市
古罗马的道路重要的路段都是用石头铺的,还有的夹杂着一些金属材料。道 路的中间部分通常会高出行人的道路,以方便排水。道路的两侧,不但有行人道, 还有马道和排水沟。所以罗马的道路本身就能反映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
三、城市的产生
2、西方古代的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在人口和贸易方面,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曾 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 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 恰恰因为它们再从头开始,而且处于政治上 支离破碎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结 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 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 其它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掌握各个阶段的历史脉络。
2.能够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城市发展的问题进行辩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1.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组织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教学资源,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总结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短文。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优秀教学案例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的一课。
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
2.了解古代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理解其多元性特征是社会生活各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辯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探究法。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PPT出示图片——兴隆洼聚落遗址。
兴隆洼聚落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
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170余座,都是井然有序地成行分布,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
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课件)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北宋东京城
宋朝都城东京的功能变化
内容 功能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内部布局 管理
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 时间、空间上突破官府严格限制
分布
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3.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布局为行政、军事防御、宗教、商业。 古罗马:道路系统、排水系统,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还有工业者 和商人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各具特色 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民居特色及原因 1.两河流域: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支撑屋顶,邻居房子 墙壁贴着,房屋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2.古埃及:泥和木材、椰子叶修建,庭院、院落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南方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筑巢,干栏式民居,地势高的 地方挖穴居住,后来在地面建筑。 先秦以来:房屋设计有等级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对称布局,主次分 明,院落有序,多为木结构。 明朝:砖木结构普及
4.古希腊、罗马:木、石、砖及后来的混凝土,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拱券、希腊柱式,古罗马多层楼板叠加而成的集体住宅。 5.古印第安:圆锥形的帐篷,屋内不分隔间。
思考题 一.比较中、西古代城市的异同 不同:古代中国:中正对称,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政治 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不规则、不对称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 能。 二.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村落
集市
集镇
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结构
一.村落 (一)古代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 2.原因 (二) 村落的形成 1.原因 2.表现 3.构成 4.意义 二.集镇的出现 (一)集镇的形成 1.原因 2.兴起过程 3.意义 (二)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 屋的演变。
一、村落的产生
2.村落的产生: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两河流域 世界最早
二、集镇的出现
发展:工商业市镇
①两宋: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 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 镇或以官监之。
——高承《事物纪原》
原因: A.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 B.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古罗马·梅西亚输水道
雅典卫城
希腊语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 群,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东西长约 280米,南北最宽约130米,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 年。卫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和其他宗教建筑。
18至19世纪是英国最为辉煌的的一段时间,英国拥有极为广大的殖民地和人口由于英国的殖民地通布全球, 其国旗始终能被日光照射,故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殖民地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部分地区,
政府管理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地域分布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三、城市的产生
2.西方古代的城市
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表现: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 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 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 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村落和集镇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城乡观念。
3.通过对古代城市、村落和集镇的保护与发展的探讨,培养学生关爱文化遗产、珍惜历史的意识。
2.掌握古代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认识城市在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乡村、集镇和城市的代表性实例,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学会运用multipurpose分析方法,探讨古代城市、集镇和村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特点。
5.提高史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
4.教学目标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包括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提高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载体,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古代城市、村落和集镇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市场经济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城市风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城市的生活场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问题式预习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视野拓展】与乡村相比,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 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 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摘编自周大鸣、陈世明《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的视角 ——以广东东莞虎门为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任务目标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 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 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 因及影响。
按图索骥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问题式预习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满足 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上体现了“一体”,而不能反映“多元”,排除C项。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问题式预习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 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 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 ) 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问题式预习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3.史家评论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 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 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荒村,“明初居民止五 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 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 “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摘编自唐亦功《古来自马城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布局形式》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与集镇的出现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1. 在原始社会,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壮大, 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的村落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影响?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及影响。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 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国集镇的发展 情况是怎样的? (1)兴起。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 ①目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③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_专__业__分__工__。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 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_泽__镇____丝织业兴盛。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 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说明西周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经济地位重要,工商业主要 为贵族服务。 【情境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 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 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 【思维交互2】材料中西周城市建造体现了什么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等级定制分明。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
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
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1.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
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2)典型代表: ①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 市的中心
半穴居
2.作用: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筑屋定居
(二)村落的出现
1、出现: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分布:
村落最早出现 在两河流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
“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C
牛刀小试:
3、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
的礼制程式,这体现的思想是( )
(二)代表性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 巢居与穴居
南方
北方
干栏式建筑 地面筑屋
(二)代表性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2)先秦以来: ①设计理念: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28张ppt)
三、城市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城市 (2)典型代表: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整齐对称、注重礼制 、宗法观念、天子独尊
【学思之窗】P58
周王都城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 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的作用。
◎
武
昌
汉
集镇的作用:
口 鸟
①沟通城乡,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瞰 图
②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推动城市化。
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特点: ①经济功能增加,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②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③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④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 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
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 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
(宗庙)右社(社稷,土神、 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
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
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 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别置于
三、城市的产生
1、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 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 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 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 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化等多种功能;
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
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
高中历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设计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放在理解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与人文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上,使学生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材分析】《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的一课。
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和城市构成人类居住、生活的三种主要环境。
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变迁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村落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随着居住人口增加,出于防卫或商贸需要,城市出现。
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悠久,发展程度高。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高一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充足,但这又是经济与社会生活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向学生加以说明介绍,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帮助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材料,叙述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说明村落、集镇、城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影响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成因;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图文材料,联系古代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历史,比较中国古代城市与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 村落的产生 ▲ 集镇的出现 ▲ 城市的产生 ▲ 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 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 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 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 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 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 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 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 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 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 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重要标志之一
3、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历程:(1) 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 和商业区、居民区。
(2)表现:
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 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
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 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 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 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 城市。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 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 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 入文明时代了。”——恩格斯 《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城市布局的变化:从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到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新经营方式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 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4、生活价值观念改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 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西方古代的城市发展历程: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 古希腊 政、防御、宗教和商业
的功能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朝代的变迁,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课前查阅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资料,课中分享交流,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探讨,提高合作能力。
-让学生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解读能力。
3.教学内容:
-古代村落的起源、类型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集镇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功能;
-农业发展对村落形成的推动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如何促进集镇的繁荣;
-商业贸易对城市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古代农业文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本章节“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打下了基础。但在具体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整,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
-通过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城乡发展问题;
-鼓励学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城乡发展问题。
五、作业布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单元 村落 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
谢谢观看!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
解题关键:能克服古文阅读障碍,理解材料的意思,并能概括材料中 建筑等级划分与居住的限制性规定。
思路引领: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用法令的形式规定不同的等级 在建筑与居住方面的样式。这要与中国古代专制集权体制下的等级制度结 合起来思考。
问题二: 你如何理解以下唐朝关于房屋建造的规定?
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稍后,世界上主 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文化 传播的中心场所。
一、人类居住空间的变迁:从村落到集镇和城市
(三) 城市的产生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夫。
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 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 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 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
答案提示: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周礼·考工记》,引自选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6页
周代的城市建设,深刻体现了周代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立国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强调政治和礼乐教化功能,突出尊卑等级秩序, 反映了中国古代制度和传统文化观念。
一、人类居住空间的变迁:从村落到集镇和城市
(三) 城市的产生
——引自选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7页
一、人类居住空间的变迁:从村落到集镇和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1.产生(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概念阐释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在古代,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问题思考材料1950年发现的耶莫遗址(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
遗址有21座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
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
问题从耶莫遗址中你能得出古代村落的哪些信息?答案(1)从遗址中的房子、房间、炉灶、地窖等可知古代村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为定居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遗址中大量石制、骨制工具的发现说明村落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3)21座房子、500人左右的人口说明古代村落具有一定规模。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1.集镇的兴起(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概况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拓展集镇与集市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
问题思考材料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开封西南。
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
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后来由于河道淤积、水运断绝,渐趋衰落。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朱仙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名镇?答案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1.早期城市的产生(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思维点拨古代城市形成的四要素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问题思考材料古代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这幅刻在泥版上的城市平面图,大约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城市的布局。
在这幅地图的残片上,绘制有水道、有城门和壕沟的城墙、有缺口的房屋、公园等。
问题从上述古代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的构成上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提示有“水道”,说明城市有排水系统;有“城门和壕沟的城墙”,说明城市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有“房屋、公园”说明城市有居民区和公共活动场所。
2.中国古代的城市(1)构成: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发展①中国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三个阶段(1)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2)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城的政治功能等与市的经济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3)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结合以后所表现出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
3.西方古代城市(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拓展古希腊与古罗马城市的区别古希腊的城市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善于利用地形;而古罗马倾向于改造地形,以此来显示力量的强大和财富的雄厚,其城市规划凸显罗马的沉着、威严与权力。
知识点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两河流域(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色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②结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2.古埃及(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特点①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
③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思维点拨世界各地民居的建造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同时体现经济发展水平。
3.古代中国(1)远古时期①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①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①材料: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知识拓展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
问题思考材料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大门。
问题传统四合院的布局是怎样体现尊卑有别的宗法等级观念的?提示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至尊,因此居住在正房,在整个建筑的纵轴线上,居中在上。
正房也是举行家庭礼仪、祭祀祖先神灵的场所。
长子住在东厢,次子住在西厢,佣人住在倒座房。
这些都体现了尊卑有别的宗法等级观念。
4.古希腊罗马(1)结构: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材料: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4)发展:3世纪以后古罗马出现复合式公寓,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知识拓展列柱中庭是希腊建筑及罗马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指建筑中央的庭园被柱廊包围的情况。
在古罗马时期,列柱中庭是富裕人家住宅常见的特征,被视为古典时代上流社会生活的标志之一。
5.印第安人的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探究一古代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原文有改动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原文有改动问题(1)材料中人类的居住形式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答案变化:从穴居到筑屋定居。
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
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材料二(宋代)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草市”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集镇。
宋代“草市”向集镇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草市大量涌现、草市向商业集镇演变和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镇转化三个阶段。
问题(2)依据材料分析宋代集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宋代集镇有何特点?答案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由草市发展而来;类型有商业集镇和手工业集镇;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镇转化。
材料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问题(3)材料三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答案规定了王城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和位置,道路的走向、数量、宽度,宗庙、社稷的布局,朝廷、市场的分布、大小等。
1.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发展变化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城市职能不断完善。
如唐朝有邸店和柜坊,北宋产生娱乐场所“瓦子”。
(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提出挑战。
(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生产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探究二世界各地的民居材料一准营缮令: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
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
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
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
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问题(1)中国古代民居有何特点?答案各阶层人等第宅有严格、详细的制度规定;充分地体现了礼制的等级差别。
材料二阿里阿纳·波里阿纳公寓式住宅,属于古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
租期从接下来的7月1日开始。
店铺、附带上面的房间。
适合男士的二楼公寓。
此中庭型楼房主屋。
契约必须与前述人物的奴隶普里姆斯订定。
——《拉丁碑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原文有改动问题(2)从材料中你能得出古罗马公寓式住宅的哪些信息?答案多层集体住宅;有独立的标准单元(中庭型楼房主屋);公寓底层设有商店;集体公寓多用于出租。
材料印度最早的居民是什么人,学术界没有定论。
考古发现公元前5000年印度进入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多在山坡、河谷,发现有烧焦的稻壳和麦粒,居民已经懂得农耕,饲养家畜,有了陶器,开始住在地穴中,后来逐渐用泥土和土坯在地面上建造茅屋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