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综放工作面灰渣库下综放开采资料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水头煤矿2013年10月26日一、概况1、地理位置: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地面位于刀楞山以北,罗家川、总机厂以南,西部有靖远电厂灰水坝,水体三面由地表出露的丘陵所围,西翼为人工坝体。

西101东部地表大部分为旱田沙地,地表之上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带,地面标高为:1595m~1625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西101工作面处1120水平,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1080m~1115m。

东与西一采区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及中201工作面开切眼为界,西以Ⅰ勘探线为界,南以DF9断层为界,北以西1120运输大巷为界。

3、工作面走向长507m,倾斜宽为110/90m,在回风顺槽靠切眼段因DF9号断层限制设计呈“刀把子”形状,面积合计为:54460㎡,煤层厚度为5.5m~8.5m,平均为6.5m。

煤层结构为单一结构,倾角约2˚~12˚。

4、地质构造:走向方向,西101工作面煤层底板总体变化是北东倾斜的背斜构造形态,东西部稍低,中部稍高,工作面中部小褶曲构造发育;倾向方向,工作面煤层底板运输顺槽整体低于回风顺槽,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在 2˚~12˚。

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区域范围内南北向有DF9、F40号两大断层,两断层落差均较大,其中DF9断层落差约40m左右,F40号断层落差约45m左右,两断层走向大致与西101工作面走向一致,是制约工作面倾斜宽度的主要地质构造;由于F40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牵引应力作用,F40断层附近煤层较薄,DF9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拉应力作用,靠近DF9断层回风顺槽一侧煤层较薄。

除以上两断层之外,在掘进过程中还揭露出F西101-1、F西101-2、F西101-3断层三条中小型断层,FF西101-3断层均为与工作面斜交正断层,F西101-1在工作面内延展西101-1、长度90m左右,F西101-1落差5米左右,煤层完全断开;F西101-3断层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F西101-3落差2m以下;F西101-2断层为走向断层,落差3米左右,断层面在西101运输顺槽内展布,下降盘(南盘)整体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

煤矿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汇报

煤矿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汇报

煤矿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汇报煤矿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汇报一、引言地表沉陷是指由于地下采矿活动引起的矿井采空区塌陷及地下水排减引起的地下空洞塌陷等地表塌陷现象。

煤矿地表沉陷观测对于评估矿井开采对周围地表的影响、保证矿区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煤矿地表沉陷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分析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二、地表沉陷观测方法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表沉陷的预测范围,设置适宜数量的控制点。

采用全站仪或者GNSS测量设备,进行高程、平面坐标的观测。

2. 光电测距法观测:通过设置基准点,利用光电测距仪对地表沉陷区域进行定位和测量,实时监测地表沉陷的形变。

3. 区域性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监测、航空摄影和卫星测量等手段,对煤矿开采区域进行整体观测,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地表沉陷信息。

三、地表沉陷观测数据分析1. 形变分析:通过连续观测,获得地表沉陷带的形变信息。

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表沉陷带的变形、速度和趋势等信息。

2. 数值模拟:将观测数据输入地表沉陷模拟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表沉陷的过程和变化规律,为地表沉陷预测提供依据。

3. 数据可视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软件,将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整合和可视化展示,直观地反映煤矿地表沉陷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四、煤矿地表沉陷预警及应对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基于地表沉陷观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建立煤矿地表沉陷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提前预警煤矿地表沉陷风险,为矿区运营提供保障。

2. 灾害应急措施:针对地表沉陷带和重要建筑物等敏感区域,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 煤矸石填埋治理:对于已形成的地表沉陷区域,采用煤矸石填埋等治理措施,填平凹陷区域,从而恢复地表的平整。

4. 重点区域监控:针对地表沉陷区域的重点区域,持续进行监控和观测,及时发现地表沉陷带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地面点沉陷观测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地面点沉陷观测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地面点沉陷观测数据分析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面点沉陷观测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地面点沉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速公路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高速公路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高速公路地表沉降监测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高速公路的地表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地表沉降问题,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

2. 监测方法2.1 监测设备本次监测采用了高精度全站仪和测量控制器,能够实时获取地表沉降的数据。

2.2 监测点设置根据高速公路的特点和重要部位,我们共设置了10个监测点。

这些监测点均位于高速公路旁,涵盖了高速公路的不同路段,并且覆盖了不同地质特征的区域。

3. 监测过程3.1 数据收集我们每月对监测点进行一次测量,共持续监测了12个月。

在每次测量中,我们使用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其坐标数据。

3.2 数据处理通过测量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到了每个监测点的相对沉降量。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够绘制出高速公路各路段的沉降曲线,并进一步分析地表沉降的趋势和程度。

4. 监测结果与分析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监测结果:4.1 各监测点的沉降情况表格1展示了各监测点的沉降数据:监测点第1个月第2个月…第12个月A0.5mm0.6mm… 3.2mmB0.4mm0.7mm… 3.5mm……………4.2 地表沉降趋势分析根据监测数据,我们绘制了高速公路各路段的沉降曲线图。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沉降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4.3 地表沉降程度分析根据监测数据,我们对地表沉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我们将地表沉降按照程度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三个等级。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高速公路的地表沉降程度属于中等等级。

5. 结论与建议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高速公路的地表沉降情况较为严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针对不同路段的地表沉降程度,应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优先处理严重程度高的路段。

•在修复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确保修复效果和工期的控制。

6. 参考文献•[引用1]•[引用2]以上是对某高速公路地表沉降监测的报告。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关键字】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地表岩移观测报告

地表岩移观测报告

矿井地表岩移观测结果报告为了防止水灾事故和其他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我矿在接到新疆公司关于地表岩移观测通知后,于2011年9月15日开展了地表岩移观测自查活动,观测排查结果如下:1、矿区位于天山的南麓,塔里木地块北缘,库车山前坳陷带,其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天山南麓的褶皱水系之中,属大陆型半干旱山区气候类型。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河流的垂直或间接入渗侧向补给,岩性组合特征、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矿区内的含水层主要包括第四系坡积物、冲洪积孔隙含水层,分布于音西铁热克厄肯沟内,其富水性受控于音西铁热克厄肯河上游水流的直接和侧向补给同时也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阿合组基岩孔隙—裂隙透水层,为透水不含水层,该含水层其泉水单位流量一般在0.018~2.971L/s,流量呈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气象因素,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层阿合组具直接水力联系;阿合组基岩裂隙—孔隙含水层,该地层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和沟内第四系水力联系密切,其补给方式以垂直入渗为主,此段为富水性较强的含水层;塔里奇克组孔隙—裂隙弱含水层,分布区内北部及煤层露头附近,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区内沟中河水垂直入渗为主,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上三叠系黄山街组孔隙—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区内北部山前地段,裂隙不发育,为弱含水层。

我矿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少。

无老空积水,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响,矿井无突水。

水文地质类型属简单型。

开采范围内所有硐室均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井涌水量较小,正常涌水量为5m3/h,矿井涌水主要用于井下生产和防尘,当矿井涌水量较大时,矿井水由主平硐水沟自行流出,对矿井不会产生威胁。

2、地表除音西铁热克厄肯河以外地表无积水区,在对现有回采工作面13100工作、13105回采工作面和采空区13101工作面顶部山体岩移观测的过程中未发现大的裂隙,亦无积水区存在,对矿井防治水没有威胁。

3、音西煤矿制定《音西煤矿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每月1日、15日由生产科地测防治水负责人进行地表岩移观测。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总结人:黎竹成梅河六井测绘组2014年1月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辽源矿业集团梅河煤矿六井对应地表为梅河口市中和乡兰堡村,采动影响范围为兰堡村兰堡公路及其两侧农田(水田及旱田)。

影响范围占地面积为579764m2, 观测测时间自2012年12月6日至2013年12月29日,共计388天。

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1 《煤矿测量规程》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 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一 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立1 基准点的建立依照有关规范及施测范围周边的实际情况,在远离沉陷范围的井口门附近布设了2个控制点L1和L2。

控制点布设于沉降区外约500m的井口门附近。

2 沉降观测点的建立根据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原则为:布设于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按照以上要求,本次沉降观测点布设9个点。

二 采用的仪器设备本工程采用中纬ZTS602型全站仪及其配套的三脚架棱镜。

三 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四等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1m。

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前后视距累计差≤0.3m。

四 观测周期2012年12月6日进行第一次观测。

以后对该施测范围每半月观测一次,共观测24次。

(不包括停工期间和发生特殊情况增加的观测)。

四、内业计算与成果分析(一)内业计算本次沉降观测使用中纬ZTS602型全站仪,外业自动记录,内业仪器自动平差后传入计算机得出数据。

(二)成果分析对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精度成果表数据分析,观测成果符合有关技术规定要求,观测成果真实可靠。

五、结论(1)自2012年12月6日至2013年12月29日的观测成果分析,该施测范围从3#到11#在观测期间沉降量最大点是8号点,沉降量为-427mm,最小点是4号点,沉降量为-360mm,差异沉降量为-67mm。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技术是地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用于测量土壤、岩石、建筑物、桥梁等地表沉降变形情况。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预测和控制地质灾害,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

二、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2.方法(1)选择监测点和布设传感器:根据实际需要,在地表选取监测点,然后将传感器放置在监测点上,用于测量地表沉降变形的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采集地表的沉降变形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

(3)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和归纳等。

(4)结果呈现:将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呈现给用户,并进行结果的解读和评估。

三、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1.地质灾害预测:通过监测地表的沉降变形情况,可以预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基础工程稳定性评估:在建设建筑物或桥梁之前,需要对地基进行沉降观测,以评估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确定合适的建设方案。

3.道路和铁路的监测:对于长期使用的道路和铁路,可以通过沉降观测技术监测其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确保交通的正常运行。

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1.沉降观测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在施工前,首先在桥梁附近选取了若干个监测点,然后在每个监测点布设传感器。

每天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多天的观测数据,可以得出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最终桥梁工程顺利完工,达到了预期效果。

2.沉降观测在地下水降低中的应用:污水处理厂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为了评估降低地下水位对工厂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沉降观测。

选取了厂区内的多个监测点,并设置了多个传感器。

通过多阶段的观测数据比较和分析,发现建筑物的部分地表沉降较为明显,结构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地表沉陷报告

地表沉陷报告

地表沉陷报告一、研究范围:1、 矩形、类矩形或者要求精度不高的不规则工作面;2、 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或者要求精度不高的急倾斜煤层;3、 工作面的最大下沉、最大倾斜、最大曲率、最大水平移动、最大变形等最基本的最值问题;工作面对应的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最大影响角、影响半径、拐点移动距、各种正切值等等;4、 各工作面对指定区域的影响情况; 二、基本原理:(随机介质理论)1、 下沉盆地主剖面的下沉:1) 下沉:⎪⎪⎭⎫ ⎝⎛-=⎰⎰∞⎪⎭⎫⎝⎛---∞--λλππλπλd ed e W W r l x rx x 22max )( 2) 倾斜:⎪⎪⎭⎫ ⎝⎛-=⎪⎭⎫ ⎝⎛--⎪⎭⎫ ⎝⎛-22maxr l x r x x e e rW T ππ 3) 曲率:⎪⎪⎭⎫ ⎝⎛---=⎪⎭⎫ ⎝⎛--⎪⎭⎫ ⎝⎛-222max 2r l x r x x e r l x e r x rW K πππ4) 水平移动:⎪⎪⎭⎫ ⎝⎛-=⎪⎭⎫ ⎝⎛--⎪⎭⎫ ⎝⎛-22maxr l x r x x e e bW u ππ ;( 15<=a ) ⎥⎥⎥⎦⎤⎢⎢⎢⎣⎡⎪⎪⎭⎫ ⎝⎛-+⎪⎪⎪⎭⎫⎝⎛-=⎰⎰∞⎪⎪⎭⎫⎝⎛---∞--⎪⎪⎭⎫ ⎝⎛--⎪⎪⎭⎫ ⎝⎛-λλπθπλπλππd ed ectg e e b W u r L y r y r L y r y y 22122221max;(15>a ) 5) 变形:⎪⎪⎭⎫ ⎝⎛---=⎪⎭⎫ ⎝⎛--⎪⎭⎫ ⎝⎛-22max2r l x r x x e r l x e r x rW bπππε ;( 15<=a ) ⎥⎥⎥⎦⎤⎢⎢⎢⎣⎡⎪⎪⎪⎭⎫ ⎝⎛-+⎪⎪⎪⎭⎫ ⎝⎛---=⎪⎪⎭⎫ ⎝⎛--⎪⎭⎫ ⎝⎛-⎪⎪⎭⎫⎝⎛--⎪⎪⎭⎫ ⎝⎛-22222212121max112r L y r y r L y r y y e r er ctg e r L y e r y b W ππππθπε;( 15>a )2、 下沉盆地最值: 1) 下沉:αηCos m W =max0ηηK = ()Sp +=9.00βη其中::β通过标志层与其厚度的加权按线性插值求得的系数,没有标志层时为0.5;:Sp 上覆岩层的综合评价系数;:0η充分采动时的下沉系数;:K 下沉系数受采深的影响度(0~1);:η下沉系数;:α煤层倾角; 2) 倾斜:rW T maxmax =其中::r 影响半径; 3) 曲率:2max max 52.1rW K ±=4) 水平移动:上山、下山、走向:max max bW U =( 15<=a )走向:max max bW U = (15>a )下山:⎪⎭⎫ ⎝⎛+=θctg b W U 21max max (15>a ) 上山:⎪⎭⎫ ⎝⎛-=θctg b W U 21max max (15>a )其中::θ开采影响角;:b 水平移动系数;5) 变形:上山、下山、走向:rW bmaxmax 52.1±=ε (15<=a )走向:rW b maxmax 52.1±=ε (15>a )下山:()⎥⎥⎦⎤⎢⎢⎣⎡-⎪⎪⎭⎫ ⎝⎛+-∙+±--=2188exp 8222222100bbctg ctg ctg bctg ctg r W ππθθθπθθε ( 15>a )式中 和± 在y<0 时,取+、-;当y>0 时,取-、+。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朔州平鲁区芦家窑煤矿有限公司地质测量科2018年5月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编制单位:科长:测量组长:测量成员:技术副总:总工程师:目录一、项目概况及目的 (13)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三、工作面基本情况 (3)四、水文地质情况 (6)五、岩移站的设计 (8)六、岩移站观测 (9)七、观测数据分析 (13)八、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6)一、项目概况及目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在矿井设计、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芦家窑煤矿在矿井开采及设计过程中,一直参照《采矿工程设计》中较近的阳泉矿区的岩移参数,作为井田内煤柱留设、三下开采及环境保护的设计计算依据,为了弥补不足,为本矿井测设并提交较为精确的、更适合本矿区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由地质测量科承担了在本井田二盘区8407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任务。

通过在8407工作面上方地表布设岩移观测站,采集工作面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及开采结束后等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综合比对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为矿区开采提供较准确的地表移动预测方法和相关岩移参数,指导矿区开采设计;2.为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压煤损失、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相邻村庄之间的民事纠纷;3.为采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保证正常生产接续提供基础数据;4.为丰富矿区开采沉陷的岩体移动理论,弥补坚硬覆岩条件下开采矿产造成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地表塌陷调查报告

地表塌陷调查报告

地表塌陷调查报告
公司生产技术部:
我矿因采动影响,造成地表部分地带发生了塌陷,为了预防该塌陷对安全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我矿特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实地观察、调查,并需及时进行治理,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我矿地表塌陷范围在井田的西部,距井田边界400m范围内,该塌陷区域内地表属黄土层且全部是耕作土地,地面无建筑物,可是有不少坟墓。

2、塌陷范围内裂缝发生明显位移,落差在30公分左右,宽度在10公分左右,裂缝累计长达3000余米,每米需人工治理费3元,总需费用9000多元。

3、有裂缝的沟部名称为仓沟,沟部属性为黄土胶泥层,沟内无积水。

4、引发塌陷的井下回采工作面为9102B、9104、9106、9108,其采煤工艺均为壁式炮采,采高2.2m左右,回采时间2004—2006年。

5、现有的塌陷区域对井下准备工作面无较大影响。

6、今年可能塌陷的范围为9110、9112工作面的上方。

陈家湾乡煤矿
2007年5月28日
地表塌陷调查报告








司。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4T05:54:30.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3月5期作者:陈亮[导读] 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陈亮(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煤矿,安徽淮北 235136)摘要: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地表和岩层变形预计参数的确定,以及综合观测运用实例等几方面的分析,进而可确定开采工作面地面沉陷量和岩移的规律等参数。

又可进一步为本矿开采地面塌陷沉降和岩石移动规律提供参考数据,并为全面合理、安全开采和地面沉陷建筑物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岩层移动;观测研究引言:煤矿开采期间,由于挖掘与采出破坏了周围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致使岩层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随着大面积的不断开采,进而造成地表出现沉陷。

为实时测量沉陷情况,可在回采工作面上建立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通过收集实测所得的各类数据,根据原有的矿井地质资料再经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进而可以确定岩层与地表变形的预计参数,以便为地面建筑物的保护和井下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1.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于地表移动的观测,可以先设置观测站,再开展观测工作与资料的整理。

①设置地表观测站:这分三种:回采单一工作面、回采多个工作面和网状观测站。

②观测工作:在观测站设置10d后,就可开展具体观测工作。

一是连接观测。

根据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具体位置情况,并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可用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进行。

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其余的控制点则按5s导线侧角方法侧角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

二是全面测量。

内容有各测点的水准测量、测点间距离的丈量和测点偏离观测线的支距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的全面测量,间隔时间可参照下式计算得出。

另外,要在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分别进行两次全面测量。

三是巡视测量。

为确定地表移动与稳定的时间,要进行局部水准测量。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 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

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

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

0m。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摘要:老屋基矿好几个工作面处于水体下,研究开采后岩层的移动规律对指导生产和降低吨煤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131019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岩移观测站,将其观测成果与已有的观测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可靠的岩移参数。

关键词:地表移动;资料分析;变形;下沉曲线一、概述丘田沟河流位于老屋基矿北二采区和北三采区之间,其下方主要可采煤层为10#与12#层合并区,属中厚煤层,煤层稳定,煤质好。

131019采面位于丘田沟下方,回风巷标高为1260-1329米、地表标高为1560-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1m;运输巷标高为1259-1322m、地表标高1559-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8m,平均垂深为344m。

二、观测站资料整理和分析1、地表观测站资料整理(1)由于采煤,引起地表岩层移动,为此,设立了131019地表岩移观测站。

从2006年4月18日起到2006年10月15日止,对此地表观测站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观测,并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

由于走向观测线属于半盆地观测线,其数据无法真实反映该区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变化情况;在倾斜观测线上,虽然上山方向的观测点在采空区上方,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并根据公司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地表已经稳定,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通过对131019回采工作面丘田沟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曲线图的分析),因此,以倾向观测线的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析。

(2)通过作图,求得该区域岩层移动的相关参数2、地表观测资料分析(1)通过作图求得走向方向边界角δ0和移动角δ的精度较低,原因是:走向观测线属半盆地观测线,且布置在北二采区的采空区上方,加上121418采面正在回采(从5月11日开始回采到8月3日结束),因此,走向方向的地表变形既受采空区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受121418采面的采动影响,其参数值只能作为参考。

倾向观测线上山方向虽然布设在采空区上方,但根据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资料分析,该区域已经稳定,因此,倾斜方向的观测资料是可靠的。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地质活动带来的地面沉降研究报告

地质活动带来的地面沉降研究报告

地质活动带来的地面沉降研究报告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地质活动引起的重要现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地质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活动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面沉降的速度和程度。

因此,为了减轻地面沉降对城市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地质活动监测和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1. 引言地面沉降是指地表相对于参考面(通常是海平面)的下降。

地质活动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地质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质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机制地质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有两种机制:构造沉降和岩溶沉降。

构造沉降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下降,主要包括地壳伸展、地壳挤压和地壳坍塌等。

岩溶沉降是指溶蚀作用引起的地表下降,主要发生在溶岩地区和石灰岩地区。

3. 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开采、地下采矿、地下建筑物施工等。

地质构造是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地下水开采和地下采矿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起地面沉降。

地下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地下开挖和土体沉降也会导致地面沉降。

4. 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建筑物的沉降、地下管线的破坏、地基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等。

这些影响不仅会加大城市建设的成本,还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 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影响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沉降和地表沉降等方面。

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土壤沉降会导致土地沉降和土地退化,地表沉降会导致地表水积聚和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

6. 结论地质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面沉降对城市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地质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减少地下水开采和地下采矿的强度,同时加强地下建筑物施工的监管和控制。

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规律分析

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规律分析

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规律分析煤炭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与重要原材料。

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所造成的地表沉降和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为满足矿井安全开展’三下’采煤工作的需要,恢复与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对矿区的地表移动沉陷进行持续的监测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传统的地表监测方法来说,其工作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且覆盖面积也有限,不能适应矿区生产的要求。

随着我国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组网,GNSS技术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之相关的自动化监测设备、CORS-RTK技术等在矿山测量中应用也得到了推广。

受矿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表移动沉陷的规律也较复杂,同时,由于GNSS技术受高程精度限制较大。

因此,本文针对朱集东矿1222(1)工作面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探究COR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的精度及RTK高程、高差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可行性。

本文所做的工作和成果如下:通过对朱集东矿1222(1)工作面进行资料收集、选点埋石、外业数据采集、数据整理等工作,结合矿山开采沉陷理论及矿山开采沉陷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MISPAS软件、HGO等进行外业数据进行计算及分析,求取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绘制了地表移动变形图,分析了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等。

通过对1222(1)工作面附近村庄的监测点观测,结合“三下”采煤的相关理论和要求,求取村庄监测点的移动变形量,采用村庄三维变形显示系统软件简称“3DMS软件”对村庄监测点的移动变形进行可视化显示,在此基础上分析村庄变形规律及变形趋势。

通过对高程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高程转换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二次曲面模型、多面函数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三种高程转换模型,并采用1222(1)工作面前期静态数据训练,验证了高程转换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外业采集的CORS-RTK数据进行高程转换,将转换后的高程、高差与四等水准测量的高程、高差进行对比,探究了 RTK高程在矿山开采中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可行性。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朔州平鲁区芦家窑煤矿有限公司地质测量科2018年5月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编制单位:科长:测量组长:测量成员:技术副总:总工程师:目录一、项目概况及目的 (13)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三、工作面基本情况 (3)四、水文地质情况 (6)五、岩移站的设计 (8)六、岩移站观测 (9)七、观测数据分析 (13)八、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6)一、项目概况及目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在矿井设计、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芦家窑煤矿在矿井开采及设计过程中,一直参照《采矿工程设计》中较近的阳泉矿区的岩移参数,作为井田内煤柱留设、三下开采及环境保护的设计计算依据,为了弥补不足,为本矿井测设并提交较为精确的、更适合本矿区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由地质测量科承担了在本井田二盘区8407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任务。

通过在8407工作面上方地表布设岩移观测站,采集工作面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及开采结束后等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综合比对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为矿区开采提供较准确的地表移动预测方法和相关岩移参数,指导矿区开采设计;2.为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压煤损失、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相邻村庄之间的民事纠纷;3.为采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保证正常生产接续提供基础数据;4.为丰富矿区开采沉陷的岩体移动理论,弥补坚硬覆岩条件下开采矿产造成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 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 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南北宽约,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

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大雨或暴雨。

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的4~5倍。

风季主要集中在4-5月和10-11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

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大深度。

本井田冲沟比较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大的沟谷,区内谷沟常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短暂洪流。

6、开采技术条件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服务年限17a。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4-2、5-2、6-2号煤层。

4-2号煤已于2016年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号煤层。

矿井分为1个水平,水平布置在5-2煤层,5-2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

第二节 5201工作面情况5201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

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米,平均米,设计采高米。

1、煤层、顶板、底板5-2煤层顶、底板,多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的成果,从抗压强度评价岩石软硬程度:泥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于软弱岩石,粉砂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在40~60MPa 之间,多数为50MPa,属于半坚硬岩石,胶结不好的砂岩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软弱岩层。

胶结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介于40~60 MPa,属半坚硬岩石。

从泥岩、粉砂岩、砂岩软硬程度看,该矿区煤层顶底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

2、地质构造情况根据实揭地质资料及5-2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分析,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底板起伏变化小,不存在断层等地质构造。

3、开采煤层覆岩岩性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资料,在本区范围内分布有三迭系上统延长组,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和第四系地层。

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的五个岩性段,仅残留一、二、三和四岩性段的一部分,残留厚度平均为。

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

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

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砂岩中黑云母含量较高且普遍绿泥石化。

厚度~, 平均。

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核实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沟谷两侧。

遭受风化剥蚀等地质因素影响,残缺不全,仅残留一、二、三、四岩性段的一部分。

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灰色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

厚度~, 平均。

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⑴第一岩段(J1-2y1):该岩段从延安组底界到Ⅵ-l煤层顶界,厚度~, 平均,岩性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白色砂岩。

含Ⅵ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I-1、VI-2、VI-3,其中VI-1、VI-2煤层可采。

⑵第二岩段(J1-2y2):该岩段从Ⅵ煤组顶界至V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粉砂岩,夹中、细粒砂岩,含V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l、V-2、V-3,其中V-l、V-2煤层可采。

⑶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从V煤组顶界至Ⅳ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含Ⅳ煤组2层,煤层编号分别为Ⅳ-2、Ⅳ-3,其中Ⅳ-2煤层可采。

⑷第四岩段(J1-2y4):该岩段从Ⅳ煤组顶界到Ⅲ煤组顶界,厚度~, 平均。

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含Ⅲ煤组,煤层编号一层,即Ⅲ-2煤层,不可采。

⑸第五岩段(J1-2y5):该岩段从Ⅲ煤组顶界至延安组顶界,由于后期剥蚀,零星分布于矿区周围,厚度0~28.71m,平均。

其岩性中下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上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具大型交错层理。

Ⅱ煤组在本区范围内已被剥蚀。

3、第三系上新统(N2)该组地层广泛出露于井田,主要岩性上部为土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砾,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岩、砂砾岩,砾石成分为石英、长石,胶结差。

厚度0~ m,平均。

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全新统(Q4)全区广泛分布,阶地堆积和冲积、洪积物、风成沙、细沙,本组厚度一般0~,平均第三节 5201工作面地面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1、观测线的设计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

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

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观测点结构图观测点结构观测点采用木桩上钉钢钉制作而成,埋深400mm。

露出地面100mm.。

3、观测站联测方法和日常观测工作包括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站在设置10-15天后,进行观测。

(1)连接测量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地形情况,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用敷设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用5秒导线测量。

(2)全面测量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的全面测量必须独立进行两次,其时间间隔不超过5-7天,在整个活跃期内,其间隔时间按T=H/6c(c为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计算。

(3)巡视测量在走向观测线上采空区上方选择几个观测点进行定期的水准测量,当某一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进行第一次全面观测。

在进行上述各项测量工作的同时,必须记录地表、地质、采矿、及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主要是地表裂缝位置及要素,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出煤层厚度、倾角和顶板跨落情况。

对控制点的高程必须定期检查其间隔时间为一月。

地表移动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最多不超过两天。

(4)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采用全站仪观测。

仪器型号为索佳STK220,全站仪测量精度: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仪器级别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1696DJ28139DJ618—24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经由路线仪器级别测回数倾斜角互差(″)指标差互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三、四等点DJ1DJ2421015100S50一、二级导线DJ2211515第二章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第一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一般规律和有关参数的确定一、下沉动态曲线的特征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地表移动变形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根据走向主断面观测线观测成果,绘制成动态曲线图。

从动态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有如下规律。

1.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下沉盆地范围不断扩大,下沉值不断增加。

2.动态曲线为非对称型。

固定开采边(开切眼)一侧较陡,工作面推进的一侧较缓和。

3.各点下沉均经历了突发性阶段和稳定性阶段。

前进中各次观测下沉曲线的间距与工作面验收的间距也基本相等,这证明覆岩能很快垮落而传达到地表。

二、地表沉陷起动距(d0)为了正确确定地面建筑物加固、维修和观测时间等,需要知道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简称起动距)。

起动距主要决定于顶板的岩性(包括节理)和采空面积。

一般是工作面推进(1/4~1/3)H,或采空面积达到(25~33)Hm2时,地表开始下沉,但坚硬顶板时例外。

由于5201工作面地表地形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在此基础上表现为中部低而南北侧渐低之变化趋势。

故地表开始下沉以观测的下沉值达到或大于10mm为标准。

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移动变形图可知,当回采到20m时,开切眼附近上方地表的A5点发生29mm的下沉。

故确定5201工作面的起动距为20m,此时的采掘深度为108m,故确定本观测站地表沉陷的起动距为。

三、超前影响角为了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开始下沉的位置,需要知道开采的超前影响。

一般要求工作面到开切眼的距离不小于时,按下沉10mm超前于工作面推进位置的距离L超,称为超前影响距。

超前影响距也常用超前影响角表示:由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动态曲线图,可绘制计算超前影响角如表2-1。

表2-1 5201工作面实测的超前影响角5201工作面平均超前影响角=°,即以超前影响。

超前影响和上复岩层性质,工作面推进速度以及是否重复采动有关。

四、最大下沉速度及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为了掌握地表下沉最剧烈的位置,需要知道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的滞后距。

最大速度点滞后于工作面的距离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L滞。

最大下沉滞后角用φ表示:1. 从每次观测的下沉值可得出如下图表示的最大下沉速度变化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