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教案7

第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土地利用阶段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受制于土地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受制于人地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征服”土地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人地协调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
(Vink 1975)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3、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不能“高产”出“穷村”。
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缘经济发展模式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供给和发展要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服从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相互协调模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协调、融为一体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1)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的总称。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前提,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大国来说,问题就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与用地数额的不断攀升,人地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努力协调好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其现状表现有如下特征。
(一)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这是单从数量上考虑,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土地资源按人均算,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65亩,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
中国土地资源不但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紧缺。
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东半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西半部干旱且缺水。
而华北地区则处于人地和水土两种矛盾的叠加之中,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的焦点问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用地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而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占5%,而其中有40%属于低效利用。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的批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
在农村的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3.提高土地集约度的途径有哪些? (1)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提高复种 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
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 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或减 少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 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 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城市适度规模: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 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 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达最高时的规模就为城市适 度规模。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重视旧城改
造工作,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的共同作 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 效率,集中开发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4.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 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 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 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 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 导农民投入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1.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分析,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

(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调查方法:土地调查通过统计、文献调研、遥感和 测绘等多种手段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采集、整理 和储存,从而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 、结构 、 分布格局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
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 源自然属性(气候、地形地貌、基础设施、产出 等)和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区位、人口与劳 动力、基础设施、产出等)
优化的基础上,针对易流失、易遭破坏、易于退 化的土地提出的保护方案。
1.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2. 自然状态下土地景观的保护 3. 未利用土地的保护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土地资源利用评价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1)单项指标评价法
土地资源供求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 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 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评价三种 情况: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
主要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供需平衡分析为主。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1.土地资源供给 土地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实质供给/土地物
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 配到各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 在空间上的到最佳落实。
五要素:时间、空间、用途、数量、效益。
遵循原则: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三效 益统一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五)土地资源保护方案形成 在现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供需预测及利用结构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重在编制、贵在实施
法制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社会手段 科技手段…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发现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使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 。
总量指标
增量指标 效率指标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环 境 规 划 …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 城市、村镇、农业 林业、自然保护区…
非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各部门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
知识回顾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的生产潜力研究; 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知识回顾
四、农业生态区法(AEZ)
Agro Ecological Zone
根据生态区土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等土地 资源特征,结合区域的生产条件和人口的消费水 平,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林增杰
福建闽侯人,1956-1961 于原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 地管理专业学习。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一、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56年创建土地规划系
1955-1958年土地规划研究生班
1960年抽调师资支援河北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农大。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学习目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标 。另外城 镇发 展 一方 面“ 摊煎 饼 ” 向四 周发 展 , 占农 用 式 挤
2 . 加 强建 设用 地管 理 。 实保护 耕 地 3 切
物质 的 力学性 质 、 风化 侵蚀 能 力 、 抗 剖面 结构 的 不 同。 11 土地 的地 貌 。 貌 的形态特 征 与数量特 征对 土 地的 不 .. 3 地 同功 能都具 有 不同程 度 的影响 。例如 , 形起伏 与 地形 平坦 地 的土 地生产 能 力不 同 . 同坡 度 的耕地 粮食单 产显 著 不同 。 不
11 自然因 素 . 111 土 地 资源 的区位 特征 。包 括地 理位 置 、 .. 气候 等 与土 地 位置 有 关 的 自然 因 素和特 征 。 由于 自然 地理 要 素在 空 间 分
1 . 税收 政 策。尤其 是 土地 税收 政 策 . .1 3 是政 府对 经济 进行 宏 观调 控 的手段 . 是 影响 土地 资源 可持 续利 用 的因 素。 也 132 土地 价格 。影响 土地使 用 者利 用土 地 的意愿 、 . . 土地 需 求量、 土地 供给 量等 土 地供 求关 系 。
款. 但对 土地 资源 质量 的保 护 没 有明 确 的措 施 。因 此 , 制 应 定 相 关 的政 策 和措施 , 大 土地 资源 保护 的力度 , 加 使之 可 持
续 利 用。 22 切实 制定 好 土地 利用 总体规 划 . 行用 途管 制 制度 . 实
能 的物 质基 础 。土 地生 产 功能 的差 异 是 由于 不 同 的土地 具 有不 同 的 、能够 滋 养生 物 生长 发 育的 营养 元 素 的不 同决 定
1 . 社会 因素 2 121 人 口状 况 。 口状 况 决定 了对 土地 资源 的 需求 。 类 -. 人 人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第一节土地健康诊断与监测一、土地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土地健康土地健康((land health land health))最早是在1941年由美国著名的土地学家和生态学家Aldo Leopold 定义的义的,,他认为健康的土地是指被人类使用而没有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
与土地健康相对的概念是土地疾病念是土地疾病((land sickness ),),他用土地疾他用土地疾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
20世纪90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分析,,土地健康就是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诊断的诊断。
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生理方面的要素理方面的要素,,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利益决定于社会利益。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有可能得到不断提高断提高。
•对土地进行开发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利用、、保护和改造保护和改造,,在经济上可行在经济上可行。
•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我维持能力。
•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
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
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
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
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
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 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 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 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
土地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土地管理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坚持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三)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四)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组织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四)监督管理土地征收、征用、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活动;(五)监督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生态保护等工作;(六)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七)其他土地管理职责。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坚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四)坚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包括:(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利用目标与战略;(三)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四)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五)土地利用实施保障措施。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章土地征收、征用和补偿第九条土地征收、征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法进行。
第十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因素确定。
第十一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一)土地补偿费;(二)安置补助费;(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四)其他补偿费用。
第十二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不得拖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07土地资源学2014(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利用并非通常所说的土地使用。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有关概念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类型 常说的土地使用,主要是指人们对土地施以劳动和 资本,以求发挥土地的功能之意,它是人们为了实 现特定的目的,对特定的土地资源的特性、结构和 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和用途的设计,制定政策和规划 方案,以便于最优利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指一国一地区依据其土 地的各种性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 干类型,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由来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178个以上的与会国家 和地区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 《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以及《持续森林管理原则 声明》三个重要文件。在这三个文件中,持续发展概 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把它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念 和社会发展准则推广到世界各国。从此,持续发展作 为一个专门概念,从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到政治与学术 领域,并开始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二、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
3.进行土地评价 在对系统内与目标有关的各类资源环境数据资料的收 集与分析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有助于研究者了解 土地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最后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是否需要进行自然适宜性评价、生产潜力评价还是经 济评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二、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有关概念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 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的过程。土 地利用方式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确定的土地用 途(利用类型)与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的结合。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
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
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
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
化)
可行性原则(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 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
公平性。
二、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的涵义
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 “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长期存在于特
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的不
涵义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实现 持续利用土地的主要手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不仅包括生
态、经济、社会各要素的调查和评价,还需评价不同的土地
利用方式所导致的生态过程、经济结构、社会组成的动态变 化。只有满足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才 能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复习思考题
1、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的涵义是什么? 2、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3、怎样进行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
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和农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可以 借鉴“理性发展”等先进理念和实行土地分区控制、确定城 市发展边界等成功经验和做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涵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进
行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4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 B. Barbier)在 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 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 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 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 斯(D . 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 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 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ppt课件2ຫໍສະໝຸດ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 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 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 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ppt课件
7
5.综合性定义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通过 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含义:
(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 (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 (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 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ppt课件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 第四阶段,实践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 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认为,按照 目前的农业水平,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 8 300亿公斤,以年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 算,土地人口承载力为16.6亿。
ppt课件
12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 本内容
Sustainable Society) (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Capacity
Build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五)绿色发展论(Green Development)
ppt课件
11
第二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
虑。
ppt课件
8
5.综合性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 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 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3)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ppt课件
14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是世界上研究土 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课题,而整个研究包 含许多关键问题,国内外已提出了许多研 究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农业生态区法、 德尔菲法、趋势推导法、多元回归分析法、 线性规划法等。
ppt课件
15
(一)农业生态区的概念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 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定的 一个区域(亦可称为农业生态单元、土地 评价单元、制图单元等)。每个生态区内 的土地自然特性基本一致。农业生态区的 形成是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 文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的叠加而成。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内容 1.农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2.农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4.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ppt课件
13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 本内容
(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 5.对策
ppt课件
16
(二)农业生态区法的内容
1.土地资源清查 2.农作物最大单产潜力估算 3.作物适宜性分析 4.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
ppt课件
17
第三节 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 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土地的利用既 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影响人类今后的长 远发展。具体地讲,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 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 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 社会持久发展。
ppt课件
5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 James Gustare Spath)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 的 技 术 —— 尽 可 能 接 近 ‘ 零 排 放 ’ 或 ‘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 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ppt课件
6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 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江泽民同志的 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 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 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 足当代人的利益”。
ppt课件
3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 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 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 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 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 的九条基本原则。
ppt课件
9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很丰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其解释也
有所不同。
ppt课件
10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资源稀缺论 (二)效率利用论(Neo-classical Economic
Principles) (三)极限增长论(Resource Limit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