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中考《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共49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原文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接。时习:按时温习;时:名词做状语,
按时 。习:温习;之:代所学知识 (3) 说:同“悦”,
愉快.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惑:迷惑,疑惑。(4)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5)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6)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7)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 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研究学问, 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 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而不会越过法度。”
段解: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 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 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 《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 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 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 其父鄹 (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 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 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 “吾少也贱”。 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 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 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 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 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 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 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家,并开 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 古代文化典籍。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 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 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 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 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 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 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 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wk.baidu.com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 ,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 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 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 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段意】这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休养。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时习” 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 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 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 ”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 的事。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 “克 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 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 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1.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2.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3.本章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字词解释: (1)饭:吃(2)疏食:粗粮 (3)水: “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4)曲肱:(gōng)肱,胳膊,弯着胳膊。 (5)于:对,对于。(6)不义:不合乎道义,不正当 (6)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辨析字音
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 (zēng) 子 逾(yú)矩(jǔ)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 (dài) 不亦(yì)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wú)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为(wèi)人谋 一箪(dān) 食 曲肱(gōng) 笃(dǔ)志 好(hào)之者 如斯夫(fú) 四十而不惑(huò)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 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 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 、诚信、学习。
想一想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亦:副词,也。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恼怒。
(7)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8)句型:不亦......乎?译成: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 知识 ),然后按时温习它,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 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 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 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 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曾参是孔子的得意 门生。
(2)吾:我 (3)日:每天 (4)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6)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7)信:诚信 (8)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重点字词: (1)温:温习,复习。(2)故:旧的,原来的。 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3)新:形容词作名词,新 的理解和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5)知:领 悟,获得。 (6)可:可以。(7)以:凭借。 (8) 为:动词,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可以凭借( 这一点 )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 圆形竹器。 3、堪:能忍受 4、回:颜回,字子渊,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 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 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翻译: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良啊!一竹筐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多么贤良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安贫乐道 的精神。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 道”的精神。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三人:多人(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 师。( 我要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 ) 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 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1.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 借鉴别人的短处。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他是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 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 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 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 “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 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 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 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2.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词语解释: (1)川:河流(2)逝:往,离去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啊” (5)舍:舍弃。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词解释: 而:表示转折,却。 则:连词,相当于“就” 。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留有疑惑。”" 段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 调学思结合。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字词解释: (1)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3)知:懂得 (4):如:比得上(5)好(hào)喜爱,爱好 (6)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 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段解: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