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_8
《拿来主义》课件(完整版)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提出了“拿来 主义”的口号,呼吁国人要勇于吸收 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批判地继 承本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 北三省沦陷,而国内则政治腐败、经 济凋敝、文化落后。
2024/1/24
5
文章主题思想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现 实意义的杂文,其主题思想是倡 导“拿来主义”,即主张积极吸
拿来主义鼓励吸收外来文化的优 秀成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
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拿来主义,中国可以更加自 信地展示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价值,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 优点,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内涵
。
推动社会进步
拿来主义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 可应用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各 个领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2024/1/24
13
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应用
尊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强调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和
交流。
2024/1/24
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拿来主义,不同文化之间可以 实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新 的文化成果和共识。
推动国际合作
拿来主义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 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拿来主义的历史渊源
拿来主义起源于近代中国,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为寻求民族自强 和文化振兴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保留对自身有益的部分。
2024/1/24
12
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现实意义
第8课-《拿来主义》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 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 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 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 势力,他的杂文集有:《热风》、 《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此文期间 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 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 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 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 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 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也很会重新‚阐释‛拿来主义, 也很大胆地将外国足球的东西拿来。这些人‚以职业的 标准
拿钱,以非职业的标准比赛训练‛,每年拿着大把大把 的票子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而且依然心安理得地干着糟 踏中国足球的龌龃之事。 令人心寒的是,多年来,中国球员所干出的有违体 育道德精神的事已不是极个别的个人行为了,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球员‚夜不归宿事件‛很能证明‚新‛拿来 主义在中国足坛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足球高官和球 员参与赌球成为重庆打黑风暴后的又一风暴。 曾经的金哨成了黑哨,明星成了赌徒,鲁迅先生若 是黄泉有知,不知对其后辈的所做所为会作何感想?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拿来主义”新内涵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
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汲取营养成分,否则要发展不可能,要生存也会成问题。
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域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
8《拿来主义》
鲁 迅 全 身 像
留 学 日 迅本 时 的 鲁
鲁迅全家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 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 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 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 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 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 外思想”。
问题(4)
阅读末段,完成下面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 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答: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 创新 目的是为了 ?(限填两字)
课文总结
问 题 3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 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而锋芒毕露!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鱼 鸦 翅 片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 )
喻文化精华姨 太 太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 的?
古董展览
闭关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卖 国 主 义
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
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 摩起其感情色彩。
(1).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 何。 ——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 。 (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 是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课件8:第8课 拿来主义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 媚外丑态的?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嘲讽情感的词句体会。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 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 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 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 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 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嘲讽和鄙视。
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 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 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 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 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能 举出实例吗?
鲁迅杂文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 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 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 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 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 “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 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 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 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 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 “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 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拿来主义》ppt课件(58页)-
掌握以下生字的读音:
guān miǎn
冠冕堂皇
sè
小气
xuán
玄虚
bié
蹩进
gēng zhì
残羮冷炙
suǐ càn
脑髓 孱头
xǔ
自诩
掌握以下词语:
自 诩: 自己夸耀。诩,夸耀。 孱 头: 软弱无能的人。
博而不精: 广博而不精深。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论证过程
思索?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一共罗列了几种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
文化遗产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思索?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 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比喻论证: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 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 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实论点的目的;
“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 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 个条件,就不能达到论证效果
类比论证
Eg:《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分析文章结构 〔分段〕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 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 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 众的无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 害。
19-20版:第8课 拿来主义(步步高)
Ⅲ延读 疑难探究,思维提升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 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答案 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 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 文化时必须要有“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 吸取、去发展、去创新。
内容索引
壹
文本精准导读
WEN BEN JING ZHUN DAO DU
贰
主题群文通读·读拿来主义
ZHU TI QUN WEN TONG DU DU NA LAI ZHU YI
叁
文本读写联动
WEN BEN DU XIE LIAN DONG
壹
WEN BEN JING ZHUN DAO DU
文本精准导读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1.字词知识 (1)自诩(xǔ):自夸。 (2)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3)譬如(pì):比如。 (4)蹩进(bié):躲躲闪闪地走进去。 (5)国粹(cuì):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6)残羹冷炙(ɡēnɡ 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7)冠冕堂皇(ɡuān miǎn):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8)脑髓(suǐ):①动物中枢神经的主要部分,位于头部;②犹脑筋。借指智力。 (9)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 (10)勃然大怒: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对内,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课件26:第8课 拿来主义
作品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 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 文化几乎彻底产生了怀疑,主张“全盘西化”。可是没过多久,新文 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 方文化也是行不通的。于是,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 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 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 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借当时上海《文学》月 刊正在讨论的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写下了这篇杂文,批 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相关常识
杂文是简短的评论性短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 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 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 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 灵活。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 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 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两段中的比喻,新颖 别致,形象生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和具体,收到了很好 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点小练
请尝试使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种道理,200字左右。力求体 现语言雄辩性的特点。 【写作示例】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只洗一次, 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你们看,这是何等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 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 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 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 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作轻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8.《拿来主义》课件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 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 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 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文中的穷青年,对祖上阴功而来的“大宅 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大宅子
文化遗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比喻论证)
孱头
“怕给他的东西 染污了,
(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 诙谐中见讥 讽,憎恶溢 于言表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 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 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 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 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 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 丑陋,针砭时弊,求索真理, 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 为“匕首”或“投枪”。杂 文的特点:迅速反应现实生 活;短小锋利;幽默感和灵 活性;议论形象化。
《拿来主义》PPT精品课件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 ?且介亭杂文?
?孔乙己?
——?呐喊?
?故土?
——?呐喊?
送来 济 侵 略 ) 和 文 德国废枪炮、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
主义
化侵略 (被侵略)
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害国
日本的小东西。
否定
3、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
“闭关主义〞破和“送去立主义〞?
闭关主义
排外
误国
因
果
送去主义
媚外
卖国 因
论
送来主义
被侵略
为 受害
证
拿来主义
所以
文本解析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 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
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 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
“拿来〞是主动 获取,是经过挑 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拿来
不敢进 门
大宅子 放火烧光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孱 “逃避主义者” 头
《拿来主义》PPT精品课 件
拿来 主义
鲁迅
导入
中华帝国怎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大败呢?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要和世界先进文化进行交流。〞 我们是否能够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呢? 国外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也一定有不好的。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课件19:第8课 拿来主义
杂文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 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 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杂文的本质 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 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杂 文笔法,以讽刺、幽默为主。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 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 人叫绝。
比喻论证的作用: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 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 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 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对“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把抽 象的概念组合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错误 态度 孱头
昏蛋
废物
表现
比喻义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 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 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 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 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 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 化”的投降主义者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 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 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 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 沿用至今。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 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 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 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 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 “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体现强大的思辩力,以第8,9段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拿来主义体现强大的思辩力,以第8,9段为例,谈谈你的理解拿来主义:第8、9段中的思辨力深度解析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特别是第8、9两段,更是这篇文章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
在这两段中,鲁迅通过精炼的文字和严谨的逻辑,阐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他明确指出,一味地“送去”不仅意味着文化的自轻自贱,更可能导致国家的文化主权丧失。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无疑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实存在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行为。
鲁迅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这一行为的尖锐批评。
但鲁迅并没有停留在批判“送去主义”上,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拿来主义”。
他强调,与其被动地接受“送来”,不如主动地“拿来”。
这里的“拿来”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选择性接受,更是一种有智慧、有眼光的选择过程。
在第9段中,鲁迅更是明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
他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一种理智态度,更是对自我文化主体性的坚持。
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自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而应该用脑思考、用心辨别、有眼光地选择。
这两段文字中,鲁迅展现出了强大的思辨能力。
他不仅分析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还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论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使得整个思想观点显得非常有力。
这也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点:嬉笑怒骂间,自有深意;谈笑风生时,洞悉时局。
总体来看,第8、9两段是拿来主义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不仅对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这一观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和独立的选择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拿来主义》ppt课件
写作背景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 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 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 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 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
2.阅读课文1—6段思考: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还论述了什么问 题?这几种主张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呢?有什么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危害
任务一:理清行文思路,分析论证逻辑
分析“闭关主义” 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 作者的态度 :否定了闭关主义。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 作节者大采典用之什么际论”,证我方法们论的证子“孙送“去拿不出东尼西采来,只好磕头中贺国喜,
主讨义一”点的残危害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 得大度。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 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 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 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 构,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常见的论证方法。 3、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会当中的讽刺意味,感受本文犀利、 幽默的语言风格。 4、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 来文化。
第8课 拿来主义
[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 错的打“×”) (1)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或有声望的家庭,却有着骇 人听闻、多年不让人知道的秘密,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在 小说里读到。( )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暂定 4 月中旬 访问台湾。民进党声称,这是礼.尚.往.来.,并希望他到绿营 执政县市走走。( ) 答案:(1)× “冠冕堂皇的人”说法不对。 (2)√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 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革命文艺阵营内 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 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全盘 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 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 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 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 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和文化“围剿”。1934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其反动统 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 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 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 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憋 (4)磕 瞌 溘 蓦 募
3.成语积累 [识记] (1)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感情色彩,含贬义。)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 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在文中借指权贵的施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8 拿来主义 鲁迅教案(2)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通用8)
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通用8)一、说教材《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作。
本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课文主要内容围绕着“拿来主义”这一观点展开,通过对“拿来主义”的定义、分析以及批判,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本文让学生认识到,对待文化要有辨别能力,不能盲目接受或排斥。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本文在课文中的地位:1.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课文,是鲁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 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3. 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引言部分:通过引用古人名言,引出“拿来主义”这一话题。
2. 正文部分:分别从“拿来主义”的定义、表现、危害以及正确对待文化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3. 结尾部分:强调批判“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拿来主义”的定义、表现及其危害。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化现象进行独立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阅读、写作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篇一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轻松。
因为初中学的知识都比较浅,除了偶尔对某些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之外,基本不会遇到很深的问题。
但要知道,上了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和具体,高中是我们在思维上的一个飞跃,我们必须要抛弃以前的定向思维,而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起其根本所在就是: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
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
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
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
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写下了这份高中三年学习计划书。
(一)高中六个学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标为实现以下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
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
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
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
《拿来主义》课件完美版
请用课文回答?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
2、我们应该怎样拿来?
孱头
拿
反面做法
来
主
义
昏蛋
废物
比
喻
论
鱼翅
证
正面做法
占有 挑选
鸦片 烟枪灯 姨太太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总结?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8课 拿来主义
作者:鲁迅
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20-30年代, 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 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 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 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 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2
自读课文,研读下列问题: 1.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拿来主义”的内 容是什么?
闭关主义
破
送去主义
对
比
对立
论
证
拿来主义
立
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
小结层次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胆识和品质,以及 “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疯了
地大物博 慷慨大度
磕头贺喜 残羹冷炙
闭 关 主 义
排外
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展览
送
去
主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一、文章背景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1、注音磕kē羹gēng炙zhì冕miǎn吝lìn啬s è髓suǐ孱càn蹩bié粹cuì诩xǔ2、解释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比喻犹豫不决。
3、辨音①给gěi交给②得dé得到jǐ自给自足děi可得注意de跑得快4、辨形①粹精粹②辨辨别③蹩蹩脚悴憔悴辩辩护蹙蹙眉猝仓猝辫辫子鳖鱼鳖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
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
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
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
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
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送去主义”(1—4)起因为什么实行“”(1—7)事实:有往无来实质:自欺欺人后果:亡国灭种(立)“”(5—10)必要性:与“送来”区别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怎样实行“”(8—10)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
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
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
“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
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
“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
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
“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
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
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
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
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
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